浅谈方剂配伍
漫谈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及发展趋势

证的评价指 标相结合 ,选 择相关 的多种 动物模 型,多样 评价指标 ,谨慎解 释实验结果 。 32 进 行 多层 次量效 关 系的研 究 虽 然 随着基 因组 学 . 和蛋 白质 组学研究 的发展 ,人们试 图从整体器 官、细胞
及 分子水平 、基 因水平 等方面对 中药进行 研究 ,但 由于 中药成分研 究方面 的缺 陷 ,质量难 于控 制 ,使得研 究结 果重复性差 。为此我们 要进行 中药配伍 方剂饮片 、有效
相 恶相反配伍 ,可 能增毒减 效 。由此 可见 ,相须 相使配 伍 临床最 为常用 ,是方 剂 中最基 本 的配 伍方 式 。目前对 方 剂配 伍 规律 的现 代 研 究其 相须 相 使配 伍 仍在 起 着指
导 作用 。
1 现代研 究成果说 明 方剂 中各药 味间确有相须 、相 . 2 使 、相 恶等 “ 七情 ”关系,具有协 同或拮 抗 的相互作用 ;
d i 036/i n17.792 1 . 1 o :1 . 9 s 6 22 7 001 04 9 js 2
文 章编 号 : 17 —7 9 (00 1—0 30 6227 2 1 )一202 —2
本文 简要论述 了中药方剂配伍 的历史与现状 ,探讨 了方剂配 伍的规律 、方法及发展方 向,对 中医药临床教 学与科研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 研 究方剂配伍理论 , 指导创新复方中药的研制 , 高 提 中医临床疗效 ,是中医方剂研究面临的最大挑 战。中医方 剂配伍理 论研 究 的历 史我们 的先 民早期使用 最广泛 的治
疗方法是砭石、针灸、导引与按摩 ,随着人们在生产 生活 中运用 中草药防治疾病经验 的积 累,以及 阴阳、五行等古 代哲学思想逐渐溶入中药治疗之 中, 中药的配伍理 论便逐 步形成 。《 帝内经 》中已有君 臣佐使配伍 、性味配伍 、 黄 气机升 降配伍的相关理论。仲景诸方君 臣佐使配伍严谨 , 组方缜密 ,用药精巧 ,方证对应 ,疗效 卓宏 ,至今被 临床 广泛应用 ,仍然具有中药配伍 的指 导意义 。
方剂配伍特点重点总结

方剂配伍特点重点总结
1. 方剂配伍就像是搭积木,得有巧妙的组合呀!比如说麻黄汤,那麻黄和桂枝的搭配,不就像最佳拍档一样,一个散寒,一个解表,共同发挥着强大的作用,这多神奇啊!
2. 看看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的组合,那可真是绝了!就好像是一场精彩的舞蹈,每个“舞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舞步,相互配合,成就了这幅气血调和的美妙画卷,难道你不想深入了解吗?
3. 小柴胡汤里的柴胡和黄芩呀,哎呀,那简直就是黄金搭档!它们一起对付病症,就如同两个英勇的战士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困难,这样的例子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4. 归脾汤呢,里面那么多药在一起,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各自分工又紧密合作,为了调理身体这个大目标共同努力着,你说是不是很像我们生活中的团结协作呀?
5. 金匮肾气丸的配伍,那可是有大学问的哟!附子、桂枝和地黄等药,宛如一个精密运行的机器,每个零件都不可或缺,共同维持着身体的健康运转,这不是很值得感叹吗?
6. 白虎汤里的石膏和知母,那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呀!就如同夏天里的一阵凉风和一场及时雨,给人带来舒适和清爽,这么形象的例子能不吸引你吗?
7. 大承气汤的大黄、芒硝和厚朴等药的组合,哇塞,那简直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斗呀!它们勇猛地冲击着病症,迅速解决问题,多有气势呀!
8. 逍遥散的配伍像不像一首优美的曲子呀?柴胡、白芍等药就是那一个个灵动的音符,共同奏响了调理肝郁脾虚的乐章,你不想听听这美妙的旋律吗?
9. 麻黄细辛附子汤中,麻黄、细辛和附子的结合,真是太厉害了!就像寒冬里的一把火,温暖又有力,给人带来希望和力量,这样的方剂配伍难道不让人着迷吗?总之,方剂配伍真是充满了奥秘和惊喜,每一个巧妙的组合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呀!。
中兽医方剂配伍浅谈

1 “ 因定法, 法统方 . 方从法”原则
疫病表 现不一 ,病原 不一 一,治法 用药则 不一 。法 指 治 疾 大法 而言 ,方指 方 剂 而 沦,二 者 关 系乃 是 方从 法 立 ,以法统方 ,方属于法 ,法从方剂体现。 诊 治之 时 ,首 先需要 辨证 求因 ,审 因论治 ,按其病
杀、相恶 、相反 。组方 不离其 道 。正如 《 神农本草经・ 序 例 》言 :凡 七情合 而视之 , 当用 相须相使 者 良,勿用相 恶 相反者 ,若有毒 宜制 ,可用 相畏相 杀者;不尔不合用 也。单行者 ,独 用一药 ,不许 配伍 ,如独 参汤 ,单 用人 参,大补 元气治疗 虚脱 ;相须 者 ,配合 功用相类似 的药 物 ,协 同和 用 ,加强 原有功效 。如 白虎 汤中的石膏 与知
是药效相加 ,药物选 加 ,而 是有 其规律 的 ,所 以方剂 是
治法的具体 运用 。为 了充 分发挥 中草药 治疗 家畜疾病 的 效果 ,必须要合理 配伍 ,使药物 更好 地发挥 作用 ,制止
不 良反应 ,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为主他 要想输 , 以提 高主药 作用 。如 麻黄汤 中的麻 黄与
2 0 1 4 年第 1 期 ( 总第 2 0 4
… … … … ‘
疾病 防治
疾病 防治 i
j
. . . . . . ... . . . . . . . . . . . .
中兽 医方剂配伍浅谈
刘伟 民 ( 山东 省临沂市河东区 畜牧兽医 局 2 7 6 0 0 0 )
中图分类号:¥ 8 5 3 . 9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 0 0 7 - 1 7 3 3 ( 2 0 1 4 ) 0 1 - 0 0 2 5 ・ O 2
方剂配伍原则及配伍方法

方剂配伍原则及配伍方法1.方剂配伍原则所谓方剂配伍原则,就是指组方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方剂配伍原则对组方用药具有指导性与规范性,常用方剂配伍原则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针对病机而选用方药组方病的病机相对应,如审病是寒证选用温热药,表寒择桂枝、麻黄等寒证选用干姜、附子等,用麻黄汤辨风寒表实风寒表实证,四逆汤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
审病是热证,就须选用寒凉药,热盛证选择石膏知母等,热结证选用大黄、芒硝等,用白虎汤辨治阳明热盛证,大承气汤辨治阳明热结证;如里证既有寒又有热,其治既要选用清热药,又要选用温热药、用方如附子泻心汤;如病证既有表寒又有里热,其治既要用散表寒药,又要用清里热药,用方如大青龙汤;审病是虚证,其治须选用补益药,如炙甘草汤主治心阴阳俱虚证,肾气丸主治肾阴阳俱虚证等;审病是实证,治当用泻药、如桃核承气汤主治瘀热证,大胸汤主治热饮结胸证;再如,审病既有虚又有实,其治既要补虚,又要泻大黄鏖虫丸等。
针对病机选用方药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一种配伍方法,对此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探其奥妙,更有效地指导临床。
二、针对脏腑生理特性而选用方药组方用药必须考虑脏腑生理特性,如心主血脉,主神明,主汗,故治疗心病证,一方面要针对病机而选用方药,而另一方面还要根据心的生理特性,或选用通达心脉药,或选用活血药或选用安神药,或选用固涩止汗药。
辨治瘀阻心脉证,其治除了选用活血化瘀药外,还要针对心的生理特性而用药,以此则能提高治疗效果,如实薤白桂枝汤治胸痹证,其治用薤白旨在宽胸行气通阳。
辨治肝病证,因肝的生理特性生疏泄条达,主藏血,主筋,故治疗肝病证,必须针对肝的生理特性而用药,如用一贯煎主治肝阴虚证选用川楝子以疏肝理气以使方药更好地发挥滋阴作用。
辨治肺病证,因肺主宣发与肃降,主气,所以治疗肺病证,既要宣肺又要降肺,如小青龙汤中既用麻黄宣肺,又用五味子敛降肺气。
临证用药只有针对脏腑生理特性组方用药,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方剂配伍方法方剂配伍方法,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有“七情”说: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方剂配伍原则

方剂配伍原则
方剂配伍原则是指中药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原则。
方剂配伍原则主要包括相互协调原则、相互增强原则、相互制约原则和相互抑制原则。
1. 相互协调原则:指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疗效。
例如,中药方剂中常见的配伍为“药草相辅”,即通过植物草药的相互配伍来发挥协调作用。
2. 相互增强原则:指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增强的作用,能够加强疗效。
例如,某些药物在配伍后能够增加其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3. 相互制约原则:指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具有相互制约作用,能够避免不良反应或副作用的发生。
例如,某些中药在配伍后能够减轻其副作用,保护患者身体健康。
4. 相互抑制原则:指方剂中的各药物之间具有相互抑制作用,能够降低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例如,某些中药在配伍后能够抑制其药效,减轻不良反应。
方剂配伍原则在中药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正确的配伍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护患者的健康。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病情和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搭配中药方剂。
方剂配伍 总结归纳

方剂配伍总结归纳
标题:方剂配伍总结归纳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剂组合使用,以增强疗效或减轻毒副作用的一种方法。
在实践中,方剂配伍必须根据病症、证候综合分析、药性药物相似性等进行合理搭配。
以下是个人对方剂配伍的总结归纳:
1. 反复验证配伍的疗效
方剂配伍的疗效与单个方剂的疗效不同,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和验证才能得出结论,因此反复验证是必不可少的。
2. 药物相似性原则
所谓药物相似性原则,指的是药性相似的药物不宜配伍。
如麻黄与桂枝、附子与生脉、川乌与乌头等药物,都有剧毒或禁忌症,若混合使用会导致副作用或中毒。
3. 手段单一原则
方剂配伍应该注意手段单一的原则,即在已有一方剂中存在一
种药物,另一个方剂中不再使用相同药物。
避免药性作用累加或冲突,导致疗效降低。
4. 配伍应符合病情
方剂配伍应符合患者病情,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疾病采用合适的
配伍方法。
如治疗咳嗽可以用桔梗、杏仁和紫菀配伍,治疗便秘可
以用大黄和芒硝配伍。
方剂配伍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医师在多年的实践中摸索,结合理论和实际经验进行合理的搭配。
只有将各种因素充分考虑,
才能更好地发挥方剂的疗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

浅论我所认为的方剂配伍(讲座作业)方剂学中,药物配伍是很难学会的。
但不明配伍,便无法真正活用方剂,而无法活用方剂,终其一生或也不过才能达到《周礼》多言最下的医师的程度。
而配伍方法,其实所需把握的就一个,即在谨察病机的情况下明辨药性,随证配伍以和为期。
《内经》言: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李振华教授亦称:法无常法,常法无法。
故配伍之法,无论方药抑或针推,总不外辨明邪之所处,适五脏六腑、精气神之性以调之,以和为期。
举个例子。
比如说柴胡与芍药这一对药对,是疏肝的常用组合,亦是散中有收这一配伍方式的一种体现。
老师解释时曾言:一升一降合肝之性,故可疏肝解郁。
但为什么这一升一降就合肝之性可调肝疏肝了呢?就结合逍遥散来看看吧。
肝属木,其性升发,故肝亦疏达不宜壅滞。
肝藏血,木壅土滞,肝郁故能引起血、脾的功能问题。
木郁化火,火性炎上,心主火,故肝郁也可有易怒、高血压等褚征。
而其根在肝。
故逍遥散主治肝郁血虚脾气弱主从疏肝入手。
而逍遥散调肝又由柴胡、芍药调畅肝之气。
为什么要用柴胡升散?肝主升发故也。
但另一方面,肝体阴而用阳,易偏亢旺,复况本肝郁即有上冲之势。
故以柴胡升散肝气虽合肝郁之因,但这以升提更可助肝亢之势。
故用芍药助敛肝阴,以阴涵阳,以预肝之易亢。
两者相合,自无余弊。
至于柴胡与芍药的用量配伍,则更可依肝性与其状态而定。
若肝郁已亢,可加大芍药敛阴。
若仅抑郁,无甚亢旺之象,反以木壅土滞肝木乘脾为重,则可小剂量补中益气汤重用柴胡、橘皮,再加点陈皮除湿醒脾又不引气下行(不若茯苓除湿而下行)。
再加点橘梗引所补之气上行,助柴胡合肝气升发之性(橘梗可载药上行,上畅于肺,以其小量,以导气上行可也)。
另再加点芍药,敛养肝阴,以复肝阴涵阳之本,以免诸药上散肝气之力甚大而肝阴不足反阳亢为患。
接下来再来看看桂枝汤中的配伍。
桂枝汤寥寥几味药而为群方之祖,其配伍亦精妙矣。
方中桂枝生姜相辅相成,桂枝芍药散中寓收等配伍方式我们都熟知。
但若从病机适脏腑、精气神之性来看又如何?先不延伸其调营卫调阴阳之功,仅从其治风寒表虚证来看。
方剂配伍与使用注意事项

方剂配伍与使用注意事项
1. 方剂配伍就像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不同的药材搭配在一起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比如说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这几味药配合起来,那对血虚的改善可真是厉害!咱在用方剂的时候可得注意啦,千万别乱搭配,就好像做菜不能乱加调料一样,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2. 你看那黄连和木香,它们的配伍在香连丸里可是经典呢!但使用的时候能马虎吗?当然不能啊!就跟你找朋友合作一样,得找对人,用方剂也是,得搞清楚什么能配,配错了那可不得了!
3. 方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可多啦,就像走钢丝一样要小心翼翼!比如有些药孕妇不能用,这多重要啊!像桃仁、红花这些,孕妇要是用了,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这可得千万记住呀!这不就是对自己身体负责吗?
4. 哎呀,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讲究,比如说麻黄汤,那可不是随便能用的!这就好比一件珍贵的宝贝,得小心呵护着用!如果不注意病人的体质啥的就乱用,那不是给自己挖坑嘛!大家可得留神哦!
5. 想想看,一个好的方剂就像一支精锐的部队,各个药材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但要是不注意使用事项,那不就成了散沙啦!比如说用药的剂量,多一点少一点差别可大啦,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呀!
6. 方剂配伍和使用注意事项真的太重要啦!这就跟一场比赛,规则都不搞清楚怎么能赢呢!咱们得重视起来,不能掉以轻心啊!不管是医生还是病人,都得把这些牢牢记住,毕竟这关系到健康呢!
我的观点结论:方剂配伍与使用注意事项是非常关键的,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方剂的作用,保障我们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方剂配伍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方剂的配伍,实乃一种制方模式。
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
方剂配伍的方法有: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关键词】配伍理论;性味配伍;方剂;遣药组方
方剂的配伍理论,实乃一种制方模式,它是从众多方剂中总结出来的治疗规律,是历代医家临床遣药组方的经验凝结。
方剂配伍有常用以下的方法。
一是根据辨证和立法的要求,按药物的不同功用,分清主次,按君、臣、佐、使的关系配伍,互相辅助,互相监制,协调一致,以发挥治疗作用;二是根据药物的性味,按性味关系配伍。
下面从君臣佐使配伍以及性味配伍来浅谈一下方剂配伍理论。
1 方剂配伍的历史沿革
方剂作为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形式,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西汉以前,古人对中药的认识远不如今,将中药统称为“毒药”,此时以单味药为主要的应用形式。
如《五十二病方》中所收载的方剂,
绝大部分是由单味药或两味药组成的,这一时期对于方剂的配伍意义方面阐述很少[1]。
到了《黄帝内经》时期,对组方用药的配伍法度及禁忌作了一定的论述,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的组方基本结构要求,书中记载方剂13首,其中6个为单方,剂型包括汤、膏、丸,方剂配伍理论始于《黄帝内经》。
此时的中医药学仍处于重药轻方阶段[2]。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其方剂在配伍应用及药物性能的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在药量、剂型、服法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飞跃[3]。
自东汉到隋唐时期,方剂学己经融理法方药为一体,获得了蓬勃发展。
宋金元时期,以金元四大家为代表的众多医家对中医方剂学的贡献颇多,张元素提出了“归经”、“引经报使”等理论,君臣佐使的理论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对于配伍规律的研究己经开始。
明清时期,本草专著频频面世,方论蔚然成风,此时众多医家对于临床实用的方药配伍关系研究较为强调和重视,文献记载有关配伍用药规律探讨和临证经验内容丰富。
2 君臣佐使配伍理论
方剂的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始见于《内经》,其设计甚为周密,既主次分明,配合严密,又相互兼顾、相互制约。
针对证候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主要发病环节和次要发病环节,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选药配伍。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曰:“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神农本草经·卷三》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宋·成无己在
《注解伤寒论》中,以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来阐释仲景方剂。
自此而始,历代医家在实践中自觉应用君臣佐使配伍理论指导处方用药,并用于新方创制中。
君臣佐使理论是中医方剂的主要配伍理论,是方剂构成的基本框架。
君臣佐使既是方剂组成结构的四个基本部件,但也有各自特定的内涵。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帮助君臣的药物,使药是起引经作用或调和作用的药物。
正如《医门法律》所言:“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也。
”整个方剂通过君臣佐使的关系来控制各味药物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特定的整体效应。
突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与君药协调统一,大凡汗法的麻黄汤、下法的承气汤、清法的白虎汤、温法的四逆汤等无不体现了严谨的结构,精当的用药,君臣佐使的完整统一。
3 性味配伍理论
性味是指中药的四气五味。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药理效应中推断出来的。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质味。
另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
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
中药的温热与寒凉是与疾病的寒凉与温热相对而言的:凡是能减轻或消除温热病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凉性或寒性;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
寒凉病证的药物大多属于温性或热性。
《内经》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性味配伍或称气味配伍,即根据治则治法的要求,以药性理论之四气五味为依据选择适当药物配伍的方法,方剂中性味配伍主要有以下形式。
3.1 四气配伍
3.1.1 寒热单行
根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治疗热证或寒证分别采用寒凉或温热药,此类治法中主要采用同类相须的配伍。
如清气分热的白虎汤方中以大寒之石膏配伍苦寒之知母;泻火解毒的黄连解毒汤中合用四味苦寒(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辛温散寒的麻黄汤方中以辛温之麻黄配伍辛甘温的桂枝;辛热回阳的四逆汤中用大辛大热的附子配伍辛热守中的干姜。
3.1.2 寒热并用
以“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依据,但与以上不同的是针对寒热错杂如表寒里热,外寒内热,上热下寒,寒热互结等证,采用分进合击,将寒性与热性药同时配伍。
如治疗表寒里热的石膏汤方中以辛温之麻黄配伍辛寒之石膏;治疗上热下寒证的黄连汤方中用苦寒之黄连配伍辛温之桂枝;主治寒热互结于中焦证的半夏泻心汤用苦寒之黄连、黄芩配伍辛热或辛温之干姜、半夏等。
3.1.3 寒热互佐
以“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为依据的一种属于反治内容的配伍形式,主要适用于病机中寒热偏盛亢急的一类大热或大寒证,常在方中
配用少量与病性相同的温热或寒凉药,属于反佐配伍。
大凡热极或寒极,用大寒药或大热药对抗治疗,则因病性与药性之偏激,两相格拒,而使机体拒药不受或药力难以发挥,此利用“同气相求”之理[4],在方中稍加热药或寒药用以引导,使无格拒,直入病所,以得疗效。
3.2 五味配伍
(1)辛甘配伍:即辛味药物与甘味药物的配伍,这类配伍起着辛甘发散、辛甘扶阳或辛甘化阳的作用,如:桂枝汤中的桂枝配伍甘草以辛甘化阳而益卫解肌。
(2)酸甘配伍:酸味药物与甘味药物的配伍,这里的酸味药大多指具有养阴敛阳作用的药物,甘味药指甘润滋养作用的药物。
这种配伍具有益阴敛阳、补虚生津等作用,通常称之为“酸甘化阴”,如:芍药甘草汤之芍药配伍甘草。
(3)辛酸配伍:即辛味药物与酸(或涩)味药物的配伍,因辛能散,酸能收,故辛酸配伍与“散敛配伍”相近。
这种配伍一方面收敛正气,一方面解散邪气,适宜于正虚邪恋者。
如:小青龙汤中五味子与干姜、细辛的配伍。
(4)辛苦配伍:即辛味药物与苦味药物的配伍,这类药物具有辛开苦降(或苦辛通降)、开通气机、调和肝脾(胃)、调理脾胃的作用。
如:栀子豉汤中的栀子与豆豉配伍,微苦清降,微辛宣通,苦辛以开上痹,故《伤寒论》用其治疗无形邪热郁于胸膈而致之胸脘窒闷,烦扰不安。
(5)甘淡配伍:即甘味药物与淡味药物的配伍,甘味药性缓而补中,淡味药渗湿利尿,如:五苓散中泽泻配伍茯苓、白术。
(6)酸苦相配:具有清热泻火、养阴之功,用于火热亢盛而阴津亏损者。
连梅汤、黄连阿胶汤等都是苦酸泄热的配伍典范,具清泄而不伤津、
养阴而不碍邪之功”。
此外,方剂五味组方配伍尚有辛淡配伍、咸苦配伍、辛咸配伍、酸咸配伍、甘咸配伍、辛酸配伍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5]以上是古人对中药性味功能属性的高度概括。
凡药均有性味,根据病证属性的要求,临证组方时或侧重于性或独取其味。
但更多的是性味兼用,通过有机组合配伍,使方中药物选择性地发挥与病证相适宜的功能药性,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性味配伍方法。
4 结语
方剂配伍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和关键,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可调和药物偏性,可以监制某些药的毒性、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等。
因此,配伍不是简单的凑合,也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有理论、有原则的,尤其应当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进行研究,阐明它们的理论机制,进一步掌握它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战国·无名氏.五十二病方[M].文物出版社(铅印本),1979.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清·陈修园.长沙方歌括[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3:21.
[4]程昭寰,王永炎.试论《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6(4):4445.
[5]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