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合集下载

中药方剂的配伍研究

中药方剂的配伍研究

研究 的方法学 方面 ,以药味加减 、正交设 计等 方 法 为主 ,较 好地 分析 了药 物 的配 伍 问题 。在研究手 段上 ,不断采用新 技术和新 方法 ,强调多学科 、多方法 的综合研究 。日本进行 了 大量 药效 学研 究 ,近来则较多地用现代技术揭示方剂作用机 理及新功效 探讨 ,但 对方 剂配 伍研究较为薄弱 ,思路与方 法 方面亦无 明显建树 。现代研究成果 说明 :方剂 中各 药味 间确 有相须 、相使 、相恶等“七情”关系 ,具有协 同或拮抗 的相互作 用 ;各组成 药物在方 中具有 “君 臣佐使”不同地位 ,君药 的药 效常 是该 方的主要药效 ,但 不等于 即是全 部的疗效 ,在 一定 程度上验证了方剂组成的合理 『生及 中药配伍应用的优越性 。
在 复 方 化 学 研 究 方 面 ,主要 观 察 了 方 剂 配 伍 与 化 学 成 分 变化 间的关系 。从物质基 础角度研究 中药配伍 ,揭示 方剂 的 配伍 规 律 己逐 渐 在 学 术 界 形 成 共 识 ,并 进 行 了有 益 的尝 试 。 早年 在研究天麻钩藤饮时 ,曾 比较 单味药和复方水煎剂 中所 含 成分的异 同,分析各成分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中药 的 沉淀性配伍研究 发现 以黄芩 、黄连 、黄柏 为基础 的复方注射 液存 在严重 的沉淀反应 ,并报道了黄芩苷 与小檗碱 的沉淀反 应,提出研究沉淀物活性可能是有意义的[41。研究还证实 配伍 对 有效成分溶出率的影 响。日本对仲景 12个含黄连 的复方进行 研究 发现 ,方中若有大黄或有甘 草则煎煮后苦 味消失 ,黄 连 与甘草 配伍 后产生无 苦味 白色沉淀 。还有研究 认为 ,甘草 有 增溶作用 。近年对方 剂配伍后化学 成分的变化 日益 引起重 视 ,在生脉散配伍化 学研究 中发现产生 了新 物质【51,观察 了四 逆汤不 同配伍 的化学与药效变化 ,测定了芍药汤 中大黄 、黄 连 、黄芩之有效成分在不 同配伍情况下煎液中的含量I61。 3 配 伍规 律 研 究

简述中药的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的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的配伍关系
中药的配伍关系指的是不同中药材在组成方剂时的相互配合关系。

中药材的配伍关系十分复杂,基于中药的药性、归经、化学成分等不同特点来考虑。

一般来说,中药配伍的原则包括:
1. 相似原则:将药性相似的中药材放在一起使用,可以共同发挥相同的治疗作用,增加药效。

2. 相反原则:将药性相反的中药材组合在一起使用,可以相互制约,避免不良反应,减轻毒性。

3. 补泻平衡原则:根据治病需要,将具有补虚、泻热、平衡气血等不同作用的中药材组合,以达到治疗目的。

4. 配伍禁忌原则:中药材之间可能存在不适合或禁忌使用的情况,例如某些中药材会相互抑制药效,或者可能引发毒性反应。

在进行配伍时应特别注意。

总之,中药配伍关系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中药材的配伍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方剂的药效。

深入了解中药材的药性、归经等性质是进行中药配伍的基础,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
中药配伍技巧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中药组方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合理搭配中药,达到增强药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疗效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中药配伍技巧的示例:
1. 因药方剂:即根据病情和症状的不同,选择一些主药,再根据这些主药的作用,选择辅药和调药,使各药共同发挥最好的治疗效果。

2. 相宜配伍:即一些中药之间有较好的配伍效果,能够相互增效,提高疗效。

例如,黄连和黄芩配伍,能够起到协同抗菌的作用。

3. 药性调配:药性调配是指根据病情和需要,选用不同药性的中药进行配伍,以达到调和病机、平衡药性的目的。

例如,对于热病,可以选择寒凉药物与温热药物相结合。

4. 同类药物配伍:即选择同类的中药进行配伍,如多味清热解毒药物组合使用。

这样可以加强疗效,提高药物的适应性。

5. 逆向配伍:逆向配伍是指将相反或具有对立作用的药物进行配伍,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

例如,将偏寒药物与偏热药物配伍,能够平衡药性,起到调和作用。

请注意,中药配伍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体差异来确定,建议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桂枝汤是中医药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方剂,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创方,被载入了《伤寒杂病论》中,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桂枝汤的配方组成严谨,并且经过多年的实践验证,被广大医生和患者们所认可和推崇。

桂枝汤的主要成分是桂枝、生姜、大枣和甘草。

其中,桂枝为主药,具有温阳解表、强筋骨作用。

生姜为佐药,能够温里散寒、解表散邪。

大枣为使药,具有补中益气、和中益胃的作用。

甘草为引药,能够疏肝理气、调和诸药。

这四味药物相互协同,以达到调和人体阴阳、调整气血平衡的效果。

桂枝汤不仅适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感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还能够治疗内伤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病症。

桂枝汤疗效确切、方便易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着重介绍桂枝汤的配方组成和各个成分的功效作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桂枝汤的历史背景、传统配方及其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相信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桂枝汤的疗效,并在需要时正确使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信息: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

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篇,旨在引入读者对于桂枝汤及其配方组成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在引言部分中,将对桂枝汤的作用和应用进行简要概述,描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为桂枝汤的历史背景和桂枝汤的传统配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在桂枝汤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对桂枝汤的起源、发展和传承进行介绍,说明其在中药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桂枝汤的传统配方部分,可以详细介绍桂枝汤所使用的主要药材及其配伍原理,解释每种药材的功效及其在配方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是对整篇文章进行总结和归纳,旨在总结桂枝汤的疗效和应用前景。

在结论部分中,可以简要概述桂枝汤对于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指出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

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一、中药复方的基本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中以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形成的药物,通常是通过中草药的配伍来实现药效的增强、副作用的减轻或者一些其他目的。

其与单一草药不同之处在于,同一方剂中含有多种中药,各种中药根据其性味、功效等特点相互协调配伍,形成一种协同增强的药效。

中药复方方便了临床应用,使患者可以轻松地服用多种药物,同时提高了治愈的成功率。

二、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1. 药效成分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主要是指那些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包括生物碱、黄酮类、鞣质、皂苷、挥发油等。

这些成分能够通过作用于生物分子,如酶、受体等,而产生生理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中药复方中的药效成分几乎都是存在于复方中每一个组分中的。

例如, 枸杞(Lycium barbarum L.)和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常常配伍使用,在枸杞中含有的LBP和Lcys和麦冬中含有的多糖和荷包牡丹苷,以及其他活性成分在配伍使用后,可以显著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高脂血症等问题。

2. 互补成分中药复方中的互补成分主要是指方剂中不同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药物学可发现这种相互作用通常是药物间互相增强药效的结果。

例如,中成药清热解毒口服液中就包含了黄芩总黄酮、连翘苷、草果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

研究表明,这些成分可以相互作用,发挥出联合抑菌和增强酸林解毒等作用。

3. 对症成分中药复方中的对症成分主要是针对病情和症状而添加的成分。

可提高方剂的针对性,更好的治疗疾病。

例如,在治疗失眠以及产后抑郁症状时,医生常常会使用复方核桃仁颗粒(主要成分为核桃仁、胖大海、红枣等多种成分),里面还会配合不同的中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1. 离线计算对于中药复方中的多种活性成分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利用红外光谱法、HPLC-MS等离线技术。

在这些离线技术中,研究人员需要将复方药物进行提取,并以高效液相色谱及质谱等技术逐一分离各复方药物中的成分。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

中药处方的组成、变化及正确用法(一)处方的组成意义中药处方是在运用单味药治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相互配伍组合而成的。

处方不是药物的任意堆砌,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结构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的发展,药物学知识的积累,治疗经验的总结,人们逐渐懂得了两味药或多味药配合成处方的优势,并研究出了一套优化组合药物的处方方法,这是药物治疗的重大发展与提高。

临床处方多为中医师为患者“量体裁衣”的复方,其处方组成具有以下意义。

1.增强疗效数味药有选择的配伍组方,可以增强或综合药物的作用,提高原有的疗效。

这种药物疗效的增进,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仅是单纯在有效价的量上的积累,另一种则由于协同作用而大大地超过单味药的量与质的总和。

所谓“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余在临床需要凉血止血,治疗便血、痔血和脓血便时,常将地榆炭与槐花同用;在治疗气虚病症时,常将炙黄芪、党参、山药、白术同用,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疗效。

2.减低烈性和毒性大多数中药是可以安全服用的,但部分中药有一定的毒性,单味大剂量运用时尤为明显,余在临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的风寒痹痛喜用《金匮要略》乌头汤加减,经验方中川乌、草乌、细辛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虽经炮制后毒性有所减少,但仍有小毒,而且有性热燥烈、伤阴动火之弊病,余与当归、白芍、白芷、生甘草等药配伍运用后,既不影响蠲痹止痛之功效,又防止了小毒和偏性伤人。

此经验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总结成论文,发表在《云南中医杂志》上。

3.减少弊病和不良反应部分中药服用后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产生一些弊病,处方时可通过合理的配伍得到纠正,如滋阴补血时,余喜用大剂量的熟地黄,效果颇佳,但熟地黄味甘质腻,单味运用有碍胃助湿之弊,对“虚不受补”者更是如此。

余在处方时,必定要配以砂仁、陈皮之类健脾益胃药物,发现不仅增加了熟地黄的功效,又可避免其弊病和不良反应。

4.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单味药虽亦具有多方面的作用,但难以适应复杂而多变的病情变化。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

中药方剂重点组成配方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选择、配伍原则以及药物的用量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

首先,中药方剂的选择药材非常重要。

在选择药材时,需要根据疾病的病机、证候的特点以及药物的性味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中药方剂中的每一味药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选用。

比如,治疗感冒的方剂中常选用麻黄、桂枝等药材,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治疗消化不良的方剂中常选用山楂、木香等药材,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

因此,在选择药材时需要准确理解药材的功效,确保药材的选择与疾病的病机相符。

其次,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方剂中的药材不是单一使用,而是多味药材通过合理的搭配达到协同作用的目的。

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包括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药味相似、彼此互助等。

比如,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中麻黄和桂枝的搭配,麻黄发散风邪,桂枝解表发汗,两者相互配伍能够增强药效,加快发汗效果。

此外,中药方剂中的配伍还要考虑药味的相似性,避免药材之间的相克作用。

比如,治疗虚寒胃痛的方剂中不宜同时使用生姜和黄连,因为生姜性温热而黄连性寒凉,二者药性相悖,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方剂的药物用量也需要仔细控制。

中药方剂中的药物用量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因素进行调整。

药物用量过大可能会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中毒,而用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因此,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的用量。

此外,药物用量的计算也需要遵循中药学的规范,确保用量的准确性。

总结而言,中药方剂的重点组成配方包括药材的选择、配伍原则以及药物的用量等方面。

在使用中药方剂时,需要合理选用药材,根据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同时,还需要遵循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合理搭配药材以达到协同作用的效果。

另外,药物的用量也需要仔细控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作者:李红毕静静王琳于晓阳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4期
【摘要】目的: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禁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用药安全性和准确性。

方法:根据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进行有效成分配伍,阐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优点和意义。

结果: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更具针对性,提高用药准确性,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

结论:传统中医中药学对于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现代技术对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思路以及配伍方法,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分析
中药方剂配伍是指两种以上药物的配合适应,方剂配伍运用于治疗中的目的是调和药性,或是为提高治疗效果进行联合用药。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基于配伍基础上形成的更为高级形式的配伍,该方法是以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组合,从总体上实现综合治疗。

通过将中药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以增强疗效,降低药物毒性。

且该方法将药物进行提纯,只提取有效成分,安全性更高,对于病情复杂患者尤其适用,并可进行扩展治疗;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可以用于药物中毒的预防。

结合中医理论,采用现代技术分析和研究新的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理论,对于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包括活性单体成分和活性组分。

方剂有效成分是中药方剂经混合和相互作用后最终形成的对治疗起到主要作用的药物成分。

由于中药方剂多由2种以上药物组合而成,其中难以避免含有无作用的成分,甚至含有毒性成分。

结合中医药理论,使用现代技术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具有准确、实用、安全、高效等优点。

配伍时应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的原则,确保配伍方剂的质量。

因此方剂配伍首先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具体症状及患者病情进行考虑,结合方剂的特点、配伍的安全性等因素进行配伍。

具体的配伍过程要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确定方剂中的药材种类、活性成分,才能除去无作用、具有毒性的成分,提高方剂质量。

其次,选择适合的配伍方案,找出对患者病情有益、毒性较低、可增强疗效的组合。

最后,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取中药饮片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配伍。

2活性单体配伍
2.1把握剂量
配伍时把握准确的剂量是确保用药安全和治疗有效的基础,但中药方剂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方剂中有效成分、无作用成分或(与)毒性成分混合;而环境中的湿度、温度等对中药成
分的变化有所影响,有时甚至可使方剂中的毒性成分增加。

活性单体配伍的剂量比例把握主要根据中医药理论进行,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等现代技术方法进行了解和掌握。

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分离和提取有效成分进行组合,可排除其他成分的干扰,从而准确掌握剂量,提高药物质量,确保治疗有效、安全。

2.2实现途径
中药方剂配伍的实现途径中方剂成分分离是最重要的一环。

活性单体配伍实现途径主要是根据作用靶位和机理进行配伍,根据现代药理学掌握药物的作用靶位和机理,并从中药中提取相应的有效成分,再进行配伍。

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临床经验和已知的药物特性、作用特点等采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离,例如根据药物性质、作用靶位、酸碱度等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离。

3活性组分配伍
3.1组分配伍的含义
组分配伍是在以临床经验和药理作用为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研究和规划配伍方剂方案,根据中药方剂中的有效成分的主要适应症、应用和临床,从而简化方剂研究的环节,减低研究难度。

组分配伍的目的是实现用药安全、治疗有效、针对性强。

3.2组分配伍的剂量、原则和方法
药物剂量的影响药物作用效果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用药剂量治疗效果差异较大。

因此临床上进行组方配伍时,要根据治疗的目的,调整相应的剂量比例。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分组配伍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临床用药的适应证,确认患者病症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符合用药条件之后,再结合后患者的病情使用计算机辅助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有效组分发现法、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等试验方法确定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

同时将各个病理阶段的指标作为设计分组配伍的参考依据。

3.3实现途径
组分配伍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种,其一,以资深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从有效方剂饮片配伍开始逐步深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中药饮片的成分、性质、作用等基本情况以及患者的病症病情后,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准确无误的组分配伍。

其二,将积累单味药的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药理作用和适应症后根据方剂配伍理论、遵循的原则、分离的方法进行标准组分配伍,形成新药。

其三,从组分的角度来说,中药本身属于“天然组合化学库”,每个中药种类都是一个复方且比例较为固定。

因此提取单味药物中的组分并根据药理进行调整组合,可能形成新药。

研究人员在研究和分析配伍时,应注重考虑用药方式是否符合常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针对个别患者的特别之处。

4结论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是以中医中药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并结合临床经验实现配伍。

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不仅提高了用药准确性、安全性,而且增强了临床疗效,应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使用。

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成分的确定、分离技术的应用和开发等。

因此,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需依托于现代技术,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分析、分离技术,实现中药方剂有效成分配伍。

总之,中药方剂有效成分不仅可以确保剂量准确,且具有针对性强、有效成分配伍完善、增强疗效等优点,应大力推广并深入研究,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