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学生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题一、课外阅读(2020·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自相矛①盾②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yù):卖。
④夫(fú):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020·四川成都市·七年级期中)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荻画地(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作为)D.及.其稍长(等到)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无资。
(2)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5.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020·吉林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生料秦王曾国藩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①,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天下之物,见形可以测微,智者决之,拙者疑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6 课外文言文 含答案

六、课外文言文专题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陶母责子退鲊①陶公②少时,作鱼梁吏③,尝以坩④鲊饷⑤母。
母封鲊付⑥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鲊(zhǎ):经过加工的鱼类食品,如腌鱼、糟鱼之类。
②陶公:对陶侃的敬称。
陶侃,东晋人。
③鱼梁吏: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④坩(gān):盛物的陶器。
⑤饷(xiǎng):赠送。
⑥付:交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①尝.以坩鲊饷母曾经②反书.责侃曰名词作动词,写信(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解析】重点词:益:好处。
乃:反而。
(3)你认为陶侃的母亲教育儿子有什么可取之处?(2分)陶母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儿子为官要清正廉洁,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译文】(晋代)陶侃年轻时,担任监管河道及渔业的官员。
(他)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用陶器盛一些腌鱼送给母亲。
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腌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写了一封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官府的东西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6.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9分)殷仲堪①既为荆州,值水俭②,食常五碗盘③,外无余肴。
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
虽欲率物④,亦缘其性真素⑤。
每语子弟云:“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⑥其本!尔曹⑦其存之!”(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殷仲堪: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公元392年)任荆州刺史。
刺史,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②水俭:因水灾而年成不好。
③五碗盘:古代南方一种成套食器,由一个托盘和放在其中的五只碗组成,形制较小。
④率物:为人表率。
⑤真素:真诚无饰;质朴。
⑥捐:抛弃。
⑦尔曹:你们。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外无余肴.鱼肉等荤菜②每语.子弟云告诉(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3分)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贫穷是读书人的常态,怎么能登上高枝(指做宫)就丢弃了根本呢!【解析】重点词:之,的。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习惯说(清)刘蓉蓉少时,读书养晦堂①之西偏一室。
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
每履之,足苦踬③焉。
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
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
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中人④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
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注】①养晦堂:刘蓉居室名。
②浸淫:渐渐扩展。
③踬:跌绊。
④习之中人:习惯在人身上一旦形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吾日三省吾身B.贵乎慎始/不义而富且贵C.顾而笑曰/顾野有麦场D.至使久而即乎其故/温故而知新(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俯而读仰而思思而弗得辄起绕室以旋。
(3)《习惯说》通过一件小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用原文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案】(1)C(2)俯而读 /仰而思 /思而弗得/ 辄起绕室以旋。
(3)故君子之学,贵于慎始。
一个人学习时,初始阶段的习惯非常重要。
(或:要重视学习开始阶段习惯的养成。
)【解析】【分析】(1)A项,前一句句意为:一天。
日:天。
后一句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日:每天。
B项,前一句句意为:所以,君子求学,贵在慎重地对待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贵:可贵。
后一句句意为: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贵:富贵。
C项,前一句句意为:回过头笑着对我说。
顾:回头看。
后一句句意为:后头看到田野里有个打麦场。
顾:回头看。
D项,前一句句意为:以至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原来的状态。
故:原来的,旧的。
后一句句意为:已经攻克,鲁庄公问其中的缘故。
故:原因,缘故。
故选C。
(2)“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意思是:(我)低下头就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附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言文专项复习题精选(满分100 分)姓名得分一、古诗文默写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1),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3),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4)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6)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7),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8),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9)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10)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1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12),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3)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4),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5)正是江南好风景,。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16),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17),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8) 回乐烽前沙似雪,(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19) ,秋风吹散马蹄声。
(20) 河流大野犹嫌束,(2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22)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23) ,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24) 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2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26)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十二章》(27)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十二章》(28) ,不舍昼夜。
(《〈论语〉十二章》)(29) 三军可夺帅也,。
(《〈论语〉十二章》(30)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章》)(31)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32) ,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33) 淫慢则不能励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答案)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1. 《咏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与儿女(子女, 这里泛指小辈, 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
俄而(不久, 一会儿) 雪骤(急) , 公欣然(高兴地) 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大体) 可拟(相比) 。
”兄女曰: “未若(不如, 不及) 柳絮因(趁、乘) 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 《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约定) 行, 期日中..(正午时分) 。
过中不至, 太丘舍.(舍弃) 去.(离开) , 去后乃.(才) 至。
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在不.(同“否”) ?”答曰: “待君久不至, 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舍弃) 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期日中,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友人惭, 下车引.(拉, 牵拉) 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
3. 《论语》十二章子曰: “学而.(表承接, 然后, 就) 时.(按时, 名作状) 习之, 不亦说.(同“悦”, 愉快) 乎?有朋自.(从) 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表转折, 但是、却) 不愠.(生气, 恼怒) , 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乎?”曾子曰: “吾日.(每天, 名作状) 三.(泛指多次) 省.(反省、自我检查) 吾身, 为.(替) 人谋.(谋划) 而.(表转折, 但是、却) 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 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动作名) 不习乎?”子曰: “吾十有.(同“又”, 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四十而不惑.(迷惑, 疑惑) , 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 , 六十而耳顺..(能听得. 进不同的意见) ,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越过) 矩.(法度)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原文解释及练习【有答案】预习复习必备01.《世说新语》两则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乘,趁)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注音柳絮()差可拟()尊君在不()雪骤()2. 翻译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3. 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4. 你能不能说出一句用比喻来描写雪的诗呢?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答案1.xù nǐ fǒu zhòu2.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3.谢道韫,因为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形象地描绘出了雪花随风飘舞的样子,除了形似更兼神似。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5.融洽、欢快、轻松(可任选其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嬉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一、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二、理解与思考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君:尊君:家君:2.“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3.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4.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答案一、(1)约定(2)才(3)丢下、舍弃(4)拉二、1.君:对对方的敬称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题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缀行甚远________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③屠大窘________④其一犬坐于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四段狼“变诈”的表现。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连接、紧跟;追随、追赶;处境困迫,为难;像狗似的(2)①时间长了,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很悠闲。
②(屠户)这才明白前面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3)一只狼假装睡觉,在前面诱敌;另一只狼从柴草堆里打洞意图从后面攻击屠户。
(4)对待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退让,要用智慧和勇气和他们作斗争。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②句意为: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驱:追随、追;③句意为:屠夫非常困窘急迫。
窘:处境困迫,为难;④句意为: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犬:像狗似的。
(2)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020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教参翻译整理(全册)

2020版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教参翻译整理(一)《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一会儿雪下得更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谢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时分。
过了正午(那位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他)而离开。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陈元方那年七岁,在门外嬉戏。
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元方)回答说:“等您好久(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
”那个朋友便生气地骂道:“不是人哪!跟我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我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行)。
中午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那个)朋友(听了元方的话)感到很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他的手,元方(却)走进门去,连头都不回。
(三)《论语十二章》1.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能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6.孔子说:“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重点词语解释
1.《咏雪》《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急),公欣然(高兴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像什么)?”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大体)可拟(相比)。
”兄女曰:“未若(不如,不及)柳絮因(趁、乘)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才)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同“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舍弃)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别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拉,牵拉)之。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3.《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表承接,然后,就)时(按时,名作状)习之,不亦说(同“悦”,愉快)乎?有朋自(从)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愠(生气,恼怒),不亦君子(指有才德的人)乎?”
曾子曰:“吾日(每天,名作状)三(泛指多次)省(反省、自我检查)吾身,为(替)人谋(谋划)而(表转折,但是、却)不忠(竭尽自己的心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诚信)乎?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动作名)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四十而不惑(迷惑,疑惑),五十而知天命(上天的意旨),六十而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越过)矩(法度)。
”
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形作名)而(表承接,然后、就)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形作名),可以(凭借)为(成为,做)师矣(了)。
”
子曰:“学而(表转折,但是、却)不思则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
不学则殆(疑惑)。
”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能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代词,它,代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人)不如好(喜爱,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快乐)之者。
”
子曰:“饭(吃)疏食(粗粮)饮水(冷水),曲肱(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此,在其中)。
择其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子在川(河流)上曰:“逝(往、离去)者如斯(这,代指河水)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不舍昼夜。
”
子曰:“三军(军队)可夺(改变)帅也,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不可夺志也。
”
子夏曰:“博学而(表并列,并且)笃(坚定)志,切(恳切)问而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
4.《诫子书》【三国】诸葛亮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君子之行,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表目的,来、用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以(没办法,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明(明确、坚定)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非志无以成学。
淫(放纵)慢(懈怠)则不能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险躁则不能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与日去,遂(最终)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5.《狼》【清】蒲松龄
一屠(屠户)晚归,担中肉尽,止(仅,只)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连接、紧跟)行甚远。
屠惧,投以(把、拿、用)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从)。
复(又)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而两狼之(取独)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故:旧的、原来的)。
屠大窘(处境困破,为难),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顾(看、视)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堆积柴草)其中,苫蔽(覆盖、遮盖)成丘。
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弛
(解除,卸下)担持(拿起)刀。
狼不敢前(上前,名作动),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相向。
少时(一会儿),一狼径(径直)去,其一犬(像狗似的,名作状)坐于前。
久之(时间长了,之:音节助词,不译),目似瞑(闭上眼睛),意(神情、态度)暇(从容、悠闲)甚。
屠暴(突然)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杀死)之。
方(正)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挖洞,名作动)其中,意将隧(从通道,名作状)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屁股)尾。
屠自后断其股(大腿),亦毙之。
乃(才)悟(明白)前狼假寐(睡觉),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以诱敌。
狼亦黠(狡猾)矣,而顷刻(一会儿)两毙,禽兽之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能有多少)哉,止(只,只是)增笑耳(罢了)!
6.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常一人居外。
及(待,等到)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听说)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之,闻(使……知道)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向)丁氏,丁氏对(应答,回答)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传闻)之若此(像这样),不若(不如)无闻也。
7.杞人忧天《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没有)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告知,开导)之,曰:“天,积气(聚积的气体)耳,亡处亡气。
若(你)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行动,活动),奈何(为何,为什么)忧崩坠乎?”其(那)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纵使,即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伤害)。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聚积的土块)耳,充塞四虚(四方),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踩、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同“释”,解除、消除)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