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双龙镇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双龙镇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宜宾市宜宾县双龙镇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内容§1。

4《测量平均速度》统编课时: NO上课时间:月日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重点)2.学会分析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学习环节预习一、独学:仔细阅读教材用笔勾画出重点内容、关键语句,关上书后独立完成下列各空1。

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测量时间的方法有:在日常生活中用钟表计时,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计时,在没有工具时,还可以用人的脉搏来粗略的计时.二、互学:完成下列填空:1.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分别需要哪些物理工具、,2。

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展示三、质疑:(你看完书后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四、点拨:根据学生存在问题适时点拨反馈五、小结:(见板书)六、拓展:1.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一、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学会分析速度的转变
【学习重点】一、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加深对平均速度的明白得,学会分析速度的转变
【自主学习】
【自学导航】1.在物理学中,用______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的公式是______、时刻的公式是______、路程的公式是______速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
3、咱们用______来测量长度,利用______来测量时刻
4、从速度公式______可知,若是咱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______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______,咱们就
能够够算出物体在这段时刻内的平均速度
【合作导学】
观看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视频,分析:
在测量速度进程中,假设斜面坡度过小,会怎么样?坡度过大会怎么样?
假设某组同窗听到撞击声后一段微小时间后才才停表计时,测量结果会如何?
【分层导练】一、某物理爱好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15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进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刻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你依照图示完成下表.
(2)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什么缘故?
小车由甲至乙小车由乙至丙小车由甲至丙
路程S/cm26
时间t/s4
平均速度v/(cm/s)15
二、两个同窗做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某次实验的过程如下图,图中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______ m/s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______ m/s

【总结提升】
.。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从而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过程】一、新课引入: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再次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二、独立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本P23的相关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实验原理:2、实验时用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3、你能设计一个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吗?请在下面画出来。

三、合作互助学习:1、你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停表吗?试着给大家交流下。

2、你认为要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哪些措施?3、小组内交流讨论实验步骤、分工与合作。

以上问题解决后,分组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后组装斜面。

(调整斜面倾角使小车能缓慢的滑下)(2)确定小车在斜面的初始位置和理想的终点位置并装上金属片,测量出路程S1。

(3)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路程S1的时间t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5)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6)计算平均速度并填在上面的表格中。

四、展示引导学习:1、请结对子展示以上各题,然后小组长要求组员在小组内站起来讨论交流。

2、小组长派代表给大家展示,其他小组对展示的解答直接进行质疑,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3、老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对内容做强调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掌握停表的使用,会测时间。

2、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重点)3、加深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学会在实验中收集数据,分析速度的变化温故互查:1、在物理学中,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的国际单位是。

3、我们常用来测量长度,利用来测量时间。

4、从速度公式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运动物体的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5、如图所示,停表的示数为 min s。

设计实验:1、实验原理: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计算的物理量有:3、需要的测量工具有:4、下图是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设计的实验方案图5实验步骤:⑴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挡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并填入表中。

⑵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挡板的时间t, 并填入表中。

⑶根据测得的s、t,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并填入表中。

⑷将挡板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挡板的距离s1, 并填入表中。

⑸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的时间t1,算出平均速度v1,并填入表中。

⑹计算小车下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及平均速度v2,并填入表中。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将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填入下表路程s/cm时间t/s速度v/(cm/s)全程s =t =v =前半路程s1 =t1 =v1 =后半路程s2 =t2 =v1 =分析与论证:1比较小车前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可知: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说明小车做的是运动。

2,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使斜面的坡度些。

课堂练习:1、在“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中,小明设计如图示测小车平均速度的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____(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___________cm tBC=___________s v=___________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填“大”或“小”)、达标检测:1、下列各过程经历的时间最接近1秒的是()A、人眼睛迅速眨一下B、人心脏正常跳动一次C、中学生平均行走一步D、人打一个阿欠2、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如图4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A、甲图和丙图B、甲图和丁图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图4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时,用了2s,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A、1、5m/sB、2m/sC、1m/sD、2、5m/s4、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 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图5A、5m/sB、10m/sC、15m/sD、20m/s5、出租车司机在某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5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机场?。

【必备精品】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必备精品】2019八年级物理上册 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的时间或路程分解成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过程与方法:3.能写出比较完整的探究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知道个人的见解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调整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不能让小车滑得太快。

2.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一定要注意停表的使用。

【教学步骤】【自主学习案】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_。

2.长度的测量值中,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3.使用秒表要会按表上的按钮,读数时小圈读__分__,大圈读__秒__。

4.长度的测量时,刻度尺的__放法__和__读数__要规范准确。

5.秒表的使用要熟练,读数要正确,每次读完后要__归零__。

【课堂导学案】一、讲授新课1.测量平均速度:(1)想想议议:①实验原理是什么?②你能说出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吗?③你能简单描述实验的操作方法吗?④你会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吗?(2)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2.停表的使用:(1)教师展示停表(指针式或数字式),介绍使用方法及技巧。

(2)学生练习停表的使用。

3.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注意:①分组实验,每组至少6人,实行组长负责制;②在斜面上选取三个点:起始点A、终点B和中间位置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这三段路程的长度;③两个同学配合反复练习停表的使用,力争计时准确;④注意斜面的坡度不要太大。

(2)学生实验,教师适时点拨。

(3)分组展示实验成果。

(4)操场上实测平均速度(3人一组进行)。

二、课堂小结1.实验原理:v =s t 。

2.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方法:用停表测出小车在斜面某段路程上运动的时间t ,用刻度尺标出这段路程的长度s ,利用v =s t求出平均速度。

【拓展练习】1.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 m 用了4 s ,跑完100 m 用了12 s ,该同学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 B )A .6 m/sB .8.3 m/sC .7.15 m/sD .7.75 m/s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0 s 内通过的路程是20 m ,则它在前2 s 内通过的路程是( A )A .等于4 mB .大于4 mC .小于4 mD .以上均有可能3.钢球沿20 m 长的斜面滚下后,又在水平地面上滚动25 m 距离才停止。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学习重点】:在实验中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如何准确的测量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自主预习】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都要首先了解它的__量程和分度值_,读数时,一定要有一位__估读__值。

2.使用停表:①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动──启动,长短指针开始转动;第二次按动──暂停,长短指针暂时停止转动;第三次按动──回零,长短指针迅速回到零点。

②停表的读数:使用停表前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线。

小盘:通常有30刻度(甲图)和60刻度型(乙图).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 的原因。

读数结果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

每次读完后要_归零。

实验前先多练习几次停表的使用。

甲乙 【合作探究】探究一: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 =st.3.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 和时间t 。

实验时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公式v=s/t 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实验装置图:5.实验器材:长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1)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

(2)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观察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理解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力目标: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目标: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导学重点难点1、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2、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仪器和器材】节拍器(全班共用),钢棒2根(直径8毫米,长80厘米一100厘米,或用细木棒代替),高、低支架各1个,钢球(直径19毫米左右),垫块,红粉笔,刻度尺。

【实验方法】1、安装实验器材。

将两根钢棒的两端分别插入高、低支架的两孔中,然后将支架平放在实验桌上,当钢球放在高端两棒之间时,钢球会沿两棒滚下,如图19-1所示。

2、训练反应能力。

教师首先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每拍)的时间间隔为1秒。

让学生一只手在高端两棒之间挡住钢球,并随着节拍器的响声数5、4、3、2、1,数到0时放手让小球滚下并接下去数1、2、3、……如此重复几次,直到学生基本上能按上述要求与节拍器响声同步为止。

教师然后调节节拍器每两次响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75秒。

按上述要求重复训练几次,要求学生能基本上达到与节拍器响声同步反应。

这对于今后做其他实验是有益的。

3、调节小球滚动的快慢。

用垫块调整支架的高度,使钢球滚到接近低端时节拍数为整数,例如第8拍,并在该拍时钢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一个记号。

4、观察小球运动情况。

可看到小球沿两棒越滚越快,开始时速度为0,滚到末端时速度最大。

按方法2中的要求重新数着拍子并让小球从0拍开始滚下,在第4拍时小球经过的位置用粉笔做个记号。

当小球在8拍内滚完全程时,比较第0拍至第4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和第4拍至第8拍间小球运动的路程长短,可发现在相同的时间内,后半段的路程较长,说明小球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5、测量变速直线运动的时间和路程。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人教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人教版【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创设引入】学习内容:测量平均速度阅读课本P23至P24文字内容,插图,细读实验步骤。

【自学检测】1.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2.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平均速度速度快。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督促指导一:演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吗?1.实验的原理:v=s/t2.实验中所用的器材有: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让小车走得慢一点,路程适当长一点,则测量的误差可以小一点,金属档片的作用是便于计时。

3.待测物理量:用刻度尺(卷尺)测量物体运动的路程,用停表测量物体运动相应距离所需的时间,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4.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分析实验数据,思考下面问题:(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v1<2v2)。

问题②: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一是受工具精度所限;二是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三是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2)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①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

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②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③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二:针对上述实验,判断下列说法,并作简要分析说法1:该实验如果测出上半程和下半程速度分别为v 1v 2,则全程的速度是(v 1+v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导学案(新
版)新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学习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形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本节内容
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
(一)、阅读24页拓展性实验,了解该实验目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方法与步骤。

(二)小组实验并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单
1、实验目的:练习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需要测量小车通过的___________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_______。

3、实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实验步骤:
5、数据记录:☆知识点二:实验数据分析
1、运动会进行100m决赛时,同学们测量了运动员到达距离起点20m、80m、100m时各自所用的时间、其中三名同学的时间如
下表格所示、姓名到达20m处(s)到达80m处(s)到达100m处(s)王小兵
2、
38、4
12、2刘磊
2、
48、2
11、8杨阳
2、
78、4
11、4观察表格数据,如果你是解说员,简单的对三位同学比赛情况进行解说☆知识点三:超声波测距
1、画图介绍超声波测距的原理?
2、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速度,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

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按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

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到接受到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求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少m/s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三、达标检测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
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
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4、5 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10、0 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
9、1 m/s
2、某同学参加百米赛跑,跑前24m用了4s,跑完100m用了12s,该同学百米跑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8、3m/s;
C、7、15m/s;
D、7、75m/s、
3、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在前8s也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则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 s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 m/s。

4、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如图),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1)、若秒表每格为1s,则该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2)、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
程的平均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四、盘点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思路学生纠错教学思路学生纠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