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课内外对比阅读理解含答案十篇

合集下载

《狼》对比阅读10篇

《狼》对比阅读10篇

《狼》对比阅读10篇01《狼》《黠鼠赋》对比阅读【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苏轼《黠鼠赋》【注】①拊(fǔ):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其一犬.坐于前()②橐坚而不可穴.也()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11.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

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甲】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节选自蒲松龄《狼》)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骨已尽矣山穷水尽筋疲力尽弹尽粮绝B.顾野有麦场相顾无相识顾此失彼奋不顾身C.以刀劈狼首首当其冲首屈一指蓦然回首D.盖以诱敌以其境过清学以致用不以为然11.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理解:这只狼蹲坐在屠户的前面,意在迷惑屠户,为另一只狼的'偷袭作掩护。

【乙】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翻译:(狼)打算由通道进入从背后攻击屠户。

理解:狼柴堆打洞想趁屠户不备从背后攻击的行为,体现了狼的凶狠残暴。

狼阅读答案:(三)(共7分)10.答案:A(2分)11.答案:[乙](2分)12.(1)答案:天地间的万物都有存在的道理,人不应杀害它们。

(2)答案:当人的生命受到虫兽威胁时,应当果断反击。

(3分。

前一小题2分,后一小题1分)狼阅读理解及答案「篇二」【20xx・西藏自治区】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狼》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狼》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05 《狼》对比阅读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1.(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苦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乙临江之人,畋得麋①麑,畜②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

怛③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④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⑤,益狎⑥。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⑦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食之,狼藉道上。

麋至死不悟。

(选自柳宗元《临江之麋》,有删改)【注】①糜:麋鹿,又称“四不像”。

②畜xù:饲养。

③怛dá:恐吓。

④稍:渐渐。

⑤抵触偃仆:相互碰撞打滚。

⑥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⑦俯仰:周旋,应付。

(1)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三句中的“敌”意思是不一样的。

B.“其一犬坐于前”和“自是日抱就犬”两句中的“犬”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像犬一样”的意思。

C.两文中的“久之”都可以译为“过了一段时间”,其中“之”作为助词。

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

D.“乃悟前狼假寐”的“乃”是“才”的意思,与“乃入据陈”的“乃”有着相同的意义和用法。

(2)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按照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第18课《狼》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训练

第18课《狼》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训练

《狼》课内外比较阅读专题训练[一](16分)狼蒲松龄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狡兔行苏拯秋来无骨肥,鹰犬遍原野。

草中三穴无处藏,何况平田无穴者。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狼仍从从: (2)顾野有麦场顾:(3)弛担持刀弛: (4)何况平田无穴者平: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3、《狼》《狡兔行》两诗文分别描写了“狼”"兔”两种动物。

你所知道的与“狼”有关的成语有,与“兔”有关的成语有。

(每处各填1个成语即可,2分)4、《狼》《狡兔行》两诗文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斗争”场面?从《狼》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6分)『参考答案』1、(1)跟从(2)看,视(3)解除,卸下(4)平坦的【解析】(1)“从”是动词,跟从。

(2)“顾”是动词,看,视。

(3)“弛”是动词,解除,卸下。

(4)“何况平田无穴者”的意思是“更何况没有洞穴的平原呢?”,“平”是“平坦的”的意思,作形容词。

2、(1)(屠户)在路上遇到两头狼,(它们)紧跟着走了很远。

(2)(他)才明了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解析】(1)重点词语:缀,连接、紧跟;甚,很。

(2)重点词语:悟,明白;假寐,假装睡觉;盖,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3、示例:狼心狗肺。

狡兔三窟【解析】解答此题,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积累即可。

七年级上册《狼》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狼》课内外对比阅读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绝矣。

(《聊斋志异·牧竖》)【注释】[1]牧竖:牧童。

竖,童仆。

[2]谋:谋划,商量。

[3]去:距离。

[4]少顷:不久。

[5]仓皇:慌乱。

惊惶失措。

[6]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意.暇甚意.甚仓皇B.跑号如前.状狼不敢前.C.乃.舍此趋彼屠乃.奔倚其下D.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高超艺术手法及其作品《聊斋志异》的艺术价值的评判。

B.【乙】文胡波浪线句子的停顿为:“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

”C.【甲】文中“暴起”“劈”“转视”“断”等词语,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D.《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长篇小说。

“聊斋志异”意为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的“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再从狼的表现侧面体现“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的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谋分捉之。

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答案8.B 9.D(短篇小说集)10.D11.(1)(略)(2)(两个牧童)谋划着各抓一只,(他们又)各自爬上一棵树,两棵树相距几十步远。

《狼》课内外对比阅读理解含答案十篇

《狼》课内外对比阅读理解含答案十篇

《狼》课内外对⽐阅读理解含答案⼗篇《狼》课内外对⽐阅读理解含答案⼗篇第⼀篇8、对下列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3分)A其⼀/⽝坐于前B⼀/狼洞/其中,意将逐⼊/以攻其后也C.复投之,后狼/⽌⽽前狼⼜⾄D⾻/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两狼之并驱()如故意将隧()⼊以攻其后也(10、翻译下⾯句⼦(6分)少时,⼀狼径去,其⼀⽝坐于前狼亦點矣,⽽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何哉?⽌增笑⽿11.下列语法现象分析错误的⼀项是( )(3分)CA.”⽌有剩⾻”中“⽌”是通假字,通“只”,副词。

B“投以⾻”既是省略句⼜是倒装句,应理解为“以⾻投之”C.“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之”和“禽兽之变诈”中的“之”⽤法是⼀样的D“⼀狼洞其中”的“洞”是名词⽤作动词,指打洞、挖洞12.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理和⾏动前后发⽣了怎样的变化?(6分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理,以为给狼扔两块⾻头就能阻⽌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拿起屠⼑;最后屠户下定决⼼,勇敢⽃争,跳起来连砍⼏⼑杀死了只狼,⼜砍断了另⼀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3.⽤⾃⼰的话说说狼的计谋是什么。

(6分)⼀只狼在前⾯假寐以迷惑敌⼈,另⼀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后⾯发起进攻1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上⽂中哪⼀句相照应?(2⽬似暝,意暇甚第⼆篇【甲】【⼄】两牧竖⼊⼭⾄狼⽳,⽳中有⼩狼⼆。

谋分捉之,各登⼀树,相去数⼗步。

少顷,⼤狼⾄,⼊⽳失⼦,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狼蹄、⽿,故令嗥;⼤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竖⼜在彼树致⼩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鸣,⼜转奔之。

⼝⽆停声,⾜⽆停趾,数⼗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已绝矣!(选⾃《聊斋志异·牧竖》)【注释】牧竖:牧童。

竖,童仆。

跑:兽类⽤⾜扒⼟。

《狼》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狼》课内外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梁梅中学初三语文复习练习课题:《狼》课内外对比阅读命题:许礼靖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②中空。

嘐嘐聱聱③,声在橐中。

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苏轼《黠鼠赋》注:①拊(fǔ):拍。

②橐(tuó):袋子。

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

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①其一犬.坐于前()②橐坚而不可穴.也()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2.翻译下面的语句。

(2分)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2分)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2分)(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课内外对比阅读理解含答案十篇第一篇8、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3 分)A 其一/ 犬坐于前B一/狼洞/其中,意将逐入/以攻其后也C.复投之,后狼/ 止而前狼又至D 骨/ 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 如故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 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翻译下面句子(6 分)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亦點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1.下列语法现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CA. ”止有剩骨”中“止”是通假字,通“只” ,副词。

B“投以骨”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应理解为“以骨投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之”和“禽兽之变诈”中的“之”用法是一样的D“一狼洞其中”的“洞”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打洞、挖洞12. 在与狼的较量中,屠户的心理和行动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 分开始屠户很害怕,存有侥幸心理,以为给狼扔两块骨头就能阻止狼的追赶;后来屠户镇定下来,丢掉幻想准备抵抗,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拿起屠刀;最后屠户下定决心,勇敢斗争,跳起来连砍几刀杀死了只狼,又砍断了另一只狼的后腿并杀死了它。

13. 用自己的话说说狼的计谋是什么。

(6 分)一只狼在前面假寐以迷惑敌人,另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打算从后面发起进攻14.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与上文中哪一句相照应?(2目似暝,意暇甚第二篇【甲】【乙】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异· 牧竖》)【注释】牧竖:牧童。

竖,童仆。

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 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 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D )(2 分)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 .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 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 .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 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 被迫自卫,除恶务尽, 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 一面。

第三篇甲】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 与家犬杂畜, 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 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 ”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目似瞑 (2)眈眈相向 (3)将啮其喉 (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一狼径去,其 (2)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3、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 ?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 阴险、狡猾、奸诈。

(1 分) 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 ;(1 分) 乙文主要揭露狼子野心、秉性不改。

(1分)第四篇甲】《狼》【乙】有屠人货肉归 ,日已暮,数。

一狼来 ,瞰担上肉,似甚垂涎 ,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 ,示 之以刃,少却④ ;及走,又从之。

屠思狼所欲者肉 ,不如悬诸树而蚤取之。

遂钩肉 ,翘足挂树 间 ,示以空担。

狼乃止屠归。

昧爽①往取肉 ,遥望树上悬巨物 ,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近 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 ,见狼口中含肉 ,钩刺狼腭 ,如鱼吞饵。

时狼革价昂 ,直十余金 ,屠 小裕焉。

缘木求鱼 ,狼则罹之 ,是可笑也 !(蒲松齡《狼三则·其一》闭上眼睛 注视的样子 咬 遗留、留下、招致犬坐于前【注释】①货:出售,卖。

②数(x0):忽然③瞰(kan):看,窥视。

④少:稍微,略微。

却:退却⑤ 诸:之乎,之于。

⑥蚤:同“早”。

⑦昧爽:指拂晓,黎明。

⑧逡巡:因有顾虑而徘徊。

⑨罹():遭遇祸患。

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 分)(1)场主积薪其中(柴草)(2)弛担持刀(解除,卸下)(3)盖以诱敌(大概,原来是)(4)缘木求鱼(沿着)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 分)(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的。

(2)屠惧,示之以刃,少却。

屠户害怕,拿刀对着狼,狼稍稍退了一点。

10.你从甲文得到了哪些启示?(2 分)示例: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11、甲乙两文中的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他们的结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 分) 相同点:都十分贪婪;不同点:甲文中的狼狡猾阴险,乙文中的狼愚蠢。

道理:做人不能太贪婪,不能为了某种利益不计后果。

第五篇甲文】乙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 分)⑴其一犬坐于前犬:像狗一样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怒:恐惧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2 分)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⑵益狎,荡倚冲冒。

13. 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⑴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⑶ ,⑷ 。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

(4 分)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

(或:果断地杀死两狼。

)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

(或:无异能。

)第六篇【甲】【乙】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

穴故①嵌空而繚曲,辗转内避,渐不容虎, 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

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死矣。

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故:同“固” ,本来。

②窦:孔穴。

③不食须:不到一顿饭工夫2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1)止有剩骨止,只(2)缀行甚远连接、紧跟(3)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4) 盖以诱敌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

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9.甲文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2 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0.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虎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甲、乙两文都以议论结尾,请你根据阅读体验,谈谈对所论述道理的理解。

(4 分)贪婪。

乙文中的虎,明明知道洞穴难以容身还非要再往里去以捕食樵夫,最后樵夫脱身,它却把命丢掉了。

作者借此告诚人们不能贪婪,该停止时就要停止,否则也会落得如文中的虎一样的下场。

第七篇【甲】【乙】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吾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尔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 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1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意暇甚(神情、态度)(2)盖以诱敌(大概,原来是)(3)语未竟(终于)17. 下列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D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A. 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C. 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D. 尽扑杀而食之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一只狼在积薪中打洞,意图从通道进入积来攻击屠户的后面(2)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译文:你是愚蠢的动物,怎么能比得上我19.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B. 乙文说明的道理是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低调做人C. 甲文最后一段以说明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讽刺的味道D. “暴起”“劈”“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20. 甲文和乙文中狼的形象有何不同答案:甲文描写的狼是狡猾和凶残贪婪的,乙文描写的狼是奸诈的终结者角色第八篇甲】【乙】皇桑峪有狼,饿极,入村窃猪。

到猪舍,先洞开圈门,以备出逃。

觑猪熟睡,即轻舒前爪,为猪搔痒,猪身多虱,搔之甚感惬意,搔到妙处,猪四蹄平伸,一任摆布。

至久,狼微错长牙,轻啮猪肉,使立,与己并肩站,以尾轻击猪臀,并驾而行,出门渐远,鞭挞始急,至山凹,狼凶相毕露,猛扑啮其喉,饮其血,食其肉,乃从容而去。

1、请找出[甲]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乙文中狼的狡猾表现在哪三个方面?①2 3①河开圈门,以备出逃;②为猪择,使猪受其摆布;③轻啮猪耳,使立;轻击猪使行:至山凹, 食猪后从容而去3、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②一狼洞其中洞打洞似瞑,意暇甚暇空闲④狼凶相毕露毕: 全都③轻舒前爪舒: 伸展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5、写出两个带狼的成语。

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第九篇甲】2016山东东营市中考语文【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①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