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通识教育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邵进共25页文档
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邵进共27页文档

南京大学通识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 邵进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校教学质量全过程评价-南京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教学质量全过程评价主要内容
(3)学期中的教学质量 •界定:本学期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完成结果,一般在学期末 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
① 教学目标的总体达成
② 教学效果的总体结果 ③ 教学双方的总体感受
2.教学质量全过程评价主要内容
(3)学期中的教学质量 •界定:本学期既定教学计划和目标的完成结果,一般在学期末 进行评价。
① 不同学年特定目标的运行结果
② 贯穿各学年的目标的增量状态 ③ 各阶段中问题群体的改善状况
2.教学质量全过程评价主要内容
(4)学年中的教学质量 •界定:高校的教育目标在各学年间连续性、进程式、增量化、 改进型的运行状态。
提升较多 责任约束感 洞察力 策略谋划能力 协作解决问题能力 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忠诚度 压力承受能力 0 52 51 51 49 48 42 40 38 20 40 31 60 21 31 38 22 80 22 29 26 14 18 9 100 (%) 13 4 有所提升 提升较少 25 32 17 15 没有变化 12 9 11 8 10 7 5
② 即刻的心理认同
③ 当下的教学需求 ④ 马上的行为改善
2.教学质量全过程评价主要内容
(1)课时中的教学质量 •界定:高校在每一个课时中教学预设目标及效果的达成情况。
% 100 80 60 40 20 0
( )
(
73
65 46 62
68 49 平均教师 满意度59%
71
40
1st
%
)
2nd
3rd
4th
专业名称
2012届核心课程 2012届核心课程 2012届核心课程 2012届核心课程
半年后重要度(%)三年后重要度(%)半年后满足度(%)三年后满足度(%)
衔接今日与未来:连通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

衔接今日与未来:连通核心素养与跨学科学习作者:项纯来源:《今日教育》2018年第01期新时代面临新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在教育中突出表现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转变,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这是“百姓的教育需求发生了一个质量型的转型”[1]。
教育需求的质量型、内涵型的变化,反映的是大众对更加公平的教育、更有质量的教育的追求,也是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需求体现。
从教育的供给侧看,不仅需要将着力点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更需要从“大家上好学”到“个个上好学”的关注,从“教好”到“学好”的学生获得感聚焦,从今日的“学习好”到未来“生存好”“生活好”的幸福感的贯通与搭建。
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核心素养成为必然选择我们生存在怎样的时代?发明家、预言学家库兹韦尔提出的加速回报定律用量化方式展示了我们生存时代的显著特征——技术进步是以指数方式发展的。
19世纪百年间所发生的科技变革,比之前900年的变化还大,如果按照2000年时的发展速度,只需要二十年就能完成整个20世纪的发展,因为2000年的发展速度是20世纪平均发展速度的5倍。
根据这一定律,预计人类在21世纪的进步将是20世纪的1000倍。
这就是我们生存的时代。
我们正在经历科技日新月异、世界巨变的时代,教育如果缺少了对科技变革的敏锐性和对未来的前瞻性,就可能让学生今天“学海无涯苦作舟”,明日却“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育是否真的能连接未来的幸福生活?有学者将基础教育比喻成一场豪赌,“让每个孩子用他们生命的十二年来学习同样的东西,这相当于在用他们的未来下赌……如果这一赌注下错了,承诺破灭了怎么办?这个代价是我们难以承受也是不可挽回的”[2],这一赌注在知识信息爆炸、科技进步指数发展的今天风险尤为巨大。
正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所言,学校必须未雨绸缪,让孩子学会应对那些还未出现的工作、还未发明的技术和未来社会出现的问题。
20_世纪70_年代末高考恢复历程回顾

98档案与建设ARCHIVES & CONSTRUCTION 2023年 第10期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历程回顾孙 洁(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19)摘 要: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重要信号之一。
文章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前后的重要史实,特别是江苏地方在此过程中先行先试的举措细节,重新审视高考制度恢复的巨大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高考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政治运动的结束,中国发展方向面临新的抉择。
如何引导全体民众转变思想观念,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变革局势,需要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恢复高考成为党领导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
本文拟从档案文献、回忆录等资料出发,梳理高考恢复前后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江苏地方工作的历史细节,总结“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的深远影响。
一、 史上独有的两次招生会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
1966年起,高考制度被取消,70年代初,部分高校开始陆续恢复招生,但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1]由于录取学生没有客观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走后门”现象严重,高校录取的新生总体文化水平下降,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到1976年10月,高考制度被废除整整十年,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有关同志谈话时,首次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同时明确“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2]邓小平对人才的重视、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形式的肯定,为后来正式提出恢复高考埋下了伏笔。
1977年6月,教育部在太原召开年度招生工作会议。
虽然与会人员对现行招生制度有异议,但由于种种原因,会上教育部依旧没有提及恢复高考事宜,同时相关招考文件也迟迟未下发。
南京大学通识课建设方案

心大学通识课建设方案一、课程建设要求通识教育是**大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通识课聚集校内外优秀教学师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基于上述目标,通识课要求打破学科专业局限,使学生贯通古今、融会中西;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展思维,发展心智,塑造完整人格;既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精神,也使其具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和现代意识,教会学生以博识与深思的方式去洞察社会、从容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通识课要求教师能对自己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深入系统的把握,对研究前沿动态有敏锐的眼光,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纵向(历史)与横向关联(跨学科),并善于深入浅出地讲解,保证课程的深度,同时对不同学科学生有广泛吸引力和思维启发性。
二、课程类别通识课教学内容涵盖四个类别领域:(1)人文类;(2)社会科学类;(3)自然科学与技术类;(4)跨学科类。
三、建设标准(试行):-注重学生德知行全面发展,将品德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基本性:涉及人类文明中最根本、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质素-系统性:知识的纵向(历史)与横向(跨学科)关联,内容具备一定的广度,整合不同领域,打破学科专业局限,融会古今、中外、文理-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自觉,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时代、认识自我,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勇于开拓创新教学内容-育教融合:围绕价值引领,每一讲有侧重点地融入育人要素-科教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将科学问题、科学探索历程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将知识传授与科研方法和学术道德涵养融会贯通。
•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等-能充分支撑学生课程学习教材•符合国家、省、学校相关要求,无意识形态、科学性问题及地图使用不规范等问题•教学大纲、周历等教学文件齐全•能基于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学设计与组教学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织•合理应用教学信息化手段,辅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反馈及时•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考核方法,力求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辅以多样化考核形式考核方式•关注学生学习投入及效果评价,要求学生课上能够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四、学分安排通识课程属于〃三元四维”人才培养新体系中〃大类培养阶段” 的“通识通修课程模块”,授课对象为全校本科生。
南京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通识课课表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仙林校区
逸A-117 逸B-212 仙Ⅰ-206 仙Ⅰ-106 仙Ⅱ-304 仙Ⅰ-206 仙Ⅱ-207
2-12周, 周二, 9-11节 2-17周, 周二, 9-10节 2-17周, 周一, 9-11节 2-17周, 周三, 9-11节 2-17周, 周三, 9-11节 2-17周, 周二, 9-10节 2-12周, 周四, 9-11节
2-17周, 周一, 9-10节 2-12周, 周二, 9-11节
教师 周群、傅新毅、 陈林
陈立中
申晓云
胡阿祥
申晓云
杨新
刘金源 陈仲丹 陈仲丹 刘成 陈仲丹 胡成 陈仲丹
曹大臣
宋立宏
王克喜 张振克 沈文华、徐小跃 、白欲晓 杨洁 杨旸、高建华、 高抒 朱诚、马春梅、 陈刚 侯亚义
00340070 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
南京大学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通识课课表
课程号 课程名
校区
教室
00310010 宗教文化与人生
仙林校区 仙Ⅰ-207
00310020
汉语汉字与中华文明的产生 、传承与发展
00310030 中国近代政治与外交
00310050
中国历史的多维解说与文献 研读
00310080
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的历 史演进
仙Ⅰ-107
仙Ⅰ-207 仙Ⅰ-206 仙Ⅰ-107 仙Ⅱ-122 仙Ⅱ-207 仙Ⅰ-107 仙Ⅱ-207 仙Ⅱ-207
仙Ⅱ-207
仙Ⅰ-107
仙Ⅰ-207 仙Ⅰ-104
00330850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仙林校区 逸B-101
00340010 中医药文化
南京大学通识课总览

课程号课程名00201021世纪的工业工程002020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002030波及材料中的波物理002040建筑漫谈002050变化环境下水文水资源研讨002060走进动力系统002070多学科交叉的环境科学研究002080社会生活中的法律002090高科技产品探究002100古代文学名著研讨002110中国对外贸易问题探讨002120国际经济中的政治问题002130环境健康生物信息学导论002130环境健康与幸福指数002140基于信息的科学计算002150经济生活中的法律002160走进经济全球化: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讨002170科学与文化:两种文化的冲突及其反思002180快速城市化 vs. 快速环境恶化002180快速城市化的环境效应002190路由、交换与远程接入002200大众传播与媒介素养002210面向问题求解的高效算法/程序设计技术002220中国水资源与水环境002230全球变化与气候002240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人类未来发展002250全球化与中国旅游业——旅游学研讨002260地下探宝—资源形成与分布导引002270儒学与现代社会002280社会心理学:理论与现实002290身体.性别.身份:西方性别政治200年002290身体,性别,身份:世纪之交的西方性别政治002300神奇的免疫识别002310生活中的经济学002320数论探究002330数字城市与规划探秘002340水与废水处理新技术002350探究社会世界的方法002360土地资源、资产与地理学002370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002380如何筛选网络信息——信息计量学视角002390五律协同与科学发展002400物理生物学002410现代文学与现代思想002420新闻文化002430新闻学探索002440信息化时代的控制002450信息时代的材料科学002460宇宙的命运002470研究入门:规范与创新002480从甲骨到因特网:书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002490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研讨002500生命的启示002510植物学研究与我们的未来002520走进风雨002530走进光电世界002540公共生活中的议事规则002540公民参与及议事规则002550走进考古学002560文献学意识002570数字地球:如何将地球搬进计算机?002580文学理论入门002590可爱的20世纪:改变我们生活和观念的科学发现002600城市化与地质环境002610如何理解中国人和中国社会002620从进化论到合成生物学002630化学与生命002640化学与材料002650能源与化学002660化学与环境002670大分子:从材料到生命002680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002690原子和分子的量子世界002700媒介案例研究002710随机问题探究002720太赫兹科学与技术002730公共权力与政府问责002740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002750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002760中国古代曲体文学专题研究002770戏剧经典研究002780电影艺术方法002800女性与中国古典文学002810人与环境002820认识中国002830英美文学与文化002840中国文学经典002850中国古代人生哲学002860读书法与研究法00287020世纪中国重要文学现象研讨002880楚辞研究002890西方文学名著精读002900我是谁:西方哲学的思想实验002910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02920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002930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002940新视野中国史002950区域社会生态变迁比较研究002960古典文献选读002970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模式的历史审视002980环境生态学实验与研讨002990文献交流学003000信息咨询003010更丰盛的生命003020新生研究性物理实验003030营销学眼中的生意和生活003040走进光学世界003050服务学习003060法国文学作品欣赏003070知识产权战略: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化003080法律的故事003090影视中的法律世界003100法眼看世界003110社会生活中的“公法”003120晚清名臣述评003140丝绸之路与中国003150认识企业003160生物多样性漫谈003170“诗与思”:德语近现代人文经典阅读003180文化语义学003190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解读003200文学传媒与文学传播研究003220《雷雨》和《牡丹亭》:剧本与演出003240网络信息资源:小窗口,大世界003250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003260IT与国防现代化003270南大逸事003280竞争情报理论与实务003290信息技术与知识产权003310走进WTO003320化学,生物学与新药发现003350电荷的相对论运动与同步辐射应用003360心理学与个人成长003370视觉解读——理论与方法003400遗传密码——认识自我和生命003410创作方法与创新思维003440科学世界观003460世界建筑史003470无处不在的数学003490戏剧与表演003500走近电影大师003510科学启蒙003530国学通论370010欧美传播思想简史370020世界古代文明370030中国文献学370040日本经济与文化370050生命的奥秘370060生命、生存与生活辅导370070艺术原理与艺术经典370080音乐艺术与审美370090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70100环境与社会370110逻辑与论辩370130化学与社会生活370140联合国安全机制解读370150犹太教与世界文明370160国学通论370170佛教与传统文化370180西方音乐通论370190西方名著导读370200歌剧经典赏析370210社会艺术学370220实用文献学370230逻辑与科学方法论基础370240演示物理370250中华玉器鉴赏370260生活生涯发展规划370270普通心理学概论370280自我拓展训练370290幸福心理学370300影视中的人物心理370310学习文化与大学精神370320公文写作370330“周易”与中国文化370340中外声乐精品赏析370350西方舞蹈与文化370360艺术导论370370视觉文化与摄影艺术370380中国书画鉴赏370390文化人类学导论370400社会调研方法370410文科物理500060英语演说与辩论入门500070美国法律制度概况500080A美国历史与文化(上)500080B美国历史与文化(下)500090世界史概览500100应用商务英语500110电影赏析500120中国历史解读500130学术英语写作500140莎士比亚选读500150柏拉图《理想国》500150柏拉图选读500160领导力培养500170地球村500180加拿大历史与文化500190世界史诗。
南大对中国高校的贡献

南大对中国高校的贡献摘要:一、引言二、南大的发展历程三、南大对中国高校的贡献1.培养高质量人才2.推动科技创新与研究3.促进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四、南大的未来展望与挑战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南京大学,简称南大,是中国一所享有盛誉的顶级学府。
自创立以来,南大始终秉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致力于培养高质量人才,推动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
本文将探讨南大对中国高校的贡献,以期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二、南大的发展历程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前身为三江师范学堂。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南大逐渐形成了以文、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成为中国高校中的佼佼者。
三、南大对中国高校的贡献1.培养高质量人才南大在培养人才方面成果丰硕,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等社会各界精英,还为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
南大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2.推动科技创新与研究南大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科研实力,取得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南大教师和校友在各个领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等多个奖项。
此外,南大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促进教育改革与国际化南大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多次参与全国高校教育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
同时,南大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地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化教育资源。
四、南大的未来展望与挑战面对未来,南大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然而,南大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如资源分配、学科平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优化与调整。
五、结论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校的佼佼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