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五年级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 借助学习网站所提供的素材,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 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并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交流有关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浏览上节课的留言。

一、问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 出示一组金字塔图。

看了这些图后,说说你内心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回答。

3.是啊,金字塔它那无穷的魅力让多少人为之着迷。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再一次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二、学习1、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3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感想。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此段文字。

指名读,边读边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外形特别。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通过看图体会它的气势宏伟。

“举世闻名”——影响之大。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文字。

指名交流。

重点理解:“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象金字”——动画演示,帮助理解。

体会金字塔外形之奇特。

指名读。

③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文字。

过渡:在同学们默读课文时,我发现这一段,大家做记号写感想的最多。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胡夫大金字塔的魅力吧!交流:“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小学三年级语文《埃及金字塔》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埃及金字塔》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埃及的⾦字塔》是⼀篇说明性的⽂章,课⽂着重介绍世界七⼤奇迹之⼀的埃及⾦字塔的外形及其建筑历史。

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字塔所⽤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民杰出的聪明和超⼈的才⼲。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语⽂《埃及⾦字塔》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埃及⾦字塔》原⽂ 在埃及⾸都开罗西南⾯⾦黄⾊的沙漠中,可以看到⼀座座巨⼤的⾓锥形建筑物。

它们巍然屹⽴,傲对碧空。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字塔。

⾦字塔是古埃及法⽼的坟墓。

⼤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统治。

法⽼死后,他们的⼫体都埋葬在巨⼤的⽯头坟墓⾥。

这些坟墓底座是四⽅形,愈往上愈⼩,最后成为尖顶。

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像汉字的“⾦”字,所以称为⾦字塔。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的⾦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字塔。

这座⾦字塔⾼146⽶,相当于40层⾼的摩天⼤厦。

绕⾦字塔⼀周,差不多要⾛⼀公⾥的路程。

塔⾝由231万块巨⽯砌成,这些⽯块平均每块重2.5吨,的⼀块重160吨。

这些⽯块磨得很平整,⽯块与⽯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千年过去了,这些⽯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都插不进去。

如此宏伟⽽⼜精巧的⾦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据说是先砌好地⾯的⼀层,然后堆起⼀个和这⼀层同样⾼的⼟坡,⼈们就顺着倾斜的⼟坡把⽯块拉上第⼆层。

这样⼀层层砌上去,⾦字塔有多⾼,⼟坡就有多⾼。

塔建成后,⼟坡变成了⼀座很⼤的⼭。

然后⼈们⼜把这座⼟⼭移⾛,让⾦字塔显露出来。

现在,这些⾦字塔矗⽴在起伏的黄沙之中已经有四五千年了。

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民智慧的结晶。

 【篇⼆】⼩学三年级语⽂《埃及⾦字塔》教案 教学⽬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学会本课的⽣字,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理解课⽂,懂得作者是怎样写⼯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具体的语⾔材料和影象材料,感受古埃及⼈民的勤劳和智慧。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反思1本文《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在重点介绍埃及金字塔的特点以及建造方法时,使用了大量的说明方法。

在课程目标(阶段目标5~6年级)中明确地指出:对于阅读说明性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根据上述,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深入语言文字,体会金字塔工程雄伟、精巧的特点。

2、学习作者描写的方法,尝试练笔。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课堂上,我努力去达成教学目标。

文章的第三小节,以胡夫金字塔为例,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

如果仅仅体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是不够的,还应该透过文本,读出埃及人民的勤劳,读出奴隶制度的残酷,在情感上深深地震撼学生,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才是真正地读懂了文本。

所以,我紧扣"平整"一词,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前文,想象奴隶的艰辛,感受工程的浩大,再读最后一句时,学生的情感就自然流露出来。

课上完后,我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以下只是我感触最深的几点。

1.读的深度不够,教者对读的指导不得法、不得力。

教师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把握不住时机,指导的方式方法不得当,读的方式单一。

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把握不住契机,引导缺少方法。

2.课堂的评价缺乏。

教者不知怎样评价学生的阅读表现,把握不住评价的时机。

3.没有关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是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边读边想,还做得很不够。

4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尤其是教师的文学素养贫乏,朗读水平不高。

教者在课堂上大声范读课文较少。

总之,我这次活动中受益匪浅。

我希望,在本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取得进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阅读有效性教学的的研究,把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

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学习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

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感受神秘1、通过预习,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2、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而埃及金字塔成了仅存的遗迹。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金字塔视频后学生谈感受。

)3、读准下面两组词语的字音:(注意:多音字“厦”)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矗立、曝晒、角锥形、砌合、轮廓、摩天大厦1、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廓”和“厦”【设计意图】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播放金字塔视频,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印象。

然后抓住词语从读准读懂到读出情感,品词有滋有味,使得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整体感知,理清说明要点1、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金字塔?2、在学习前一篇《秦兵马俑》时,抓住一个过渡句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过渡句?找到画下来。

教师板书:外形宏伟结构精巧建造方法3、总结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可以抓住过渡句这样的关键性语句,用最短的时间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说明要点和表达顺序是教学这类体裁课文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环节重在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明确文章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品读比较,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1、埃及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重点写了哪一座?师讲述: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来介绍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通用15篇)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通用15篇)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评析(通用15篇)《埃及的金字塔》与评析篇1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 借助学习网站所提供的素材,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写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5. 通过网络收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并乐于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悟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交流有关金字塔的资料。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

2.多媒体教学课件。

3.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过程:课前学生浏览上节课的留言。

一、问题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1. 出示一组金字塔图。

看了这些图后,说说你内心最想说的一句话。

2.指名回答。

3.是啊,金字塔它那无穷的魅力让多少人为之着迷。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金字塔,再一次去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二、学习1、2、3自然段。

1.出示自学要求:默读课文1—3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句子或者词语边做上记号,并写出你的感想。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

3. 讨论交流。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出示此段文字。

指名读,边读边指导朗读。

重点理解:“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外形特别。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通过看图体会它的气势宏伟。

“举世闻名”——影响之大。

齐读第一自然段。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文字。

指名交流。

重点理解:“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

”“象金字”——动画演示,帮助理解。

体会金字塔外形之奇特。

指名读。

③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文字。

过渡:在同学们默读课文时,我发现这一段,大家做记号写感想的最多。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世界七大奇迹之首,胡夫大金字塔的魅力吧!交流:“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

”——金字塔之多。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15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懂得作者是怎样写工程的宏伟与精巧的,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字塔建造工程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及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古埃及人的勤劳和智慧,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知道四大文明古国吗?(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中国)勤劳勇敢的四大文明古国人民创造了令人惊叹的伟大文明。

说到中国,人们必然会想到举世闻名的建筑“万里长城”。

说到埃及,人们又必然会想到同样举世闻名的建筑“金字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一看金字塔。

2、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齐读课题。

4.课题在“金字塔”前加上“埃及的”三个字,表明不光埃及有,其他地方也有。

你认为课文应该介绍些什么?5、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有什么用?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疏通词句1、请同学来说一说,初读课文的时候需要做到哪些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句长句多读几遍,边读边圈圈画画……。

)2、把你认为难读的词语,句子划下来,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

3、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学生领读,全班朗读。

(2) 读一读难读的长句,需要注意什么。

(3)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三、再读课文、大胆质疑1、师:古老神秘的埃及大地,扑朔迷离的金字塔建筑,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了解什么?学生自由质疑、教师引导整理质疑问题。

2、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能不能仔细读读每个自然段,针对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提一两个问题?第一自然段:金字塔座落在哪?什么样子?第二自然段:金字塔为何而建?为什么叫金字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第三自然段:(1)金字塔有多少座?最大的是哪座?(2) 金字塔的结构怎么样?第四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搬运的?第五自然段:造金字塔的石头是怎样垒起来的?第六自然段:金字塔有什么意义?四、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埃及的金字塔》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学习与阅读理解的能力。

在本课的学习中,意图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问题引领的学习方式为主,在学生展示自学、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点拨、提升。

作为五年级学生,对写景状物文章并不陌生,接触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但是在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方面需要提升。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体会状物类文章事物的特点同时,体会说明方法的妙用,并学会运用。

《埃及的金字塔》效果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这一主线,开放学生的自主空间,从检查预习环节就放手让学生进行分享交流,学生对本课的易错字把握得非常精准,概括内容的交流,通过学生分享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学方法——用方法”这一实践过程,才能真正提升能力。

一、课堂练习分析。

《赵州桥》第一段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

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

练习:用上作诠释,在原文第一段中补充一下,为什么安济桥也叫做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城南,一孔石桥飞跨洨河之上,赵县古称赵州,有史记载:‘赵郡洨河石桥匠李春工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运用作诠释这一练习,所有同学都能提取到关键信息“赵县古称赵州”,有80%的同学能运用上“因为……所以”这一关联词进行表达,其他同学比较生硬地运用。

二、课后练习分析。

现将学生课后练习的整体情况作简要分析(全班43人):第1题,“概括文章主要内容”,75%学生能把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抓全面,其他同学有缺项。

对于文章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这一中心,学生都能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提取信息。

第二题“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反复品读写批注。

”学生能找到相关的句子,结合关键词进行批注,但对于虚实结合写出赵州桥的美观这一方法,中下游的学生没能提炼出来。

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5 埃及的金字塔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知道书写“廓”“厦”。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角锥形”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事物性说明文的特点,学习阅读事物性说明文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事物性说明文的特点,学习阅读事物性说明文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收集埃及金字塔的资料;教师: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上一课,我们在文字中游览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背上思维的行囊畅游世界名胜。

今天,我们来欣赏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埃及的金字塔。

师:埃及是非洲尼罗河畔的一个文明古国。

再读课文的题目。

师:通过读课题你能知道什么?小结:学习语文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同样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的。

(二)检查预习师:课文预习了吗?出示:角锥形矗立轮廓曝晒砌合紧密宏伟精巧巍然屹立傲对碧空师:这些词语你能读正确吗?先自己读一读。

开火车读词语。

错了让其他同学帮忙读,领读。

齐读。

师:字音读准了,词语的意思你明白吗?什么是角锥形?师:其实,课文中有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你能找到吗?师评:你真会读书!通过联系课文内容变很清楚地解释了角锥形。

师:因为这些角锥形建筑物的轮廓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这就是金字塔的由来。

三、指导写生字师:廓是本课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吗?师:廓,里面是郭。

郭,廓,你发现什么了吗?师:里面这个“郭”就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在古代郭和廓是通用的,都表示城外的墙。

而外面的广字头表示建筑。

师:怎样写好这个字呢?我们先整体看这个字的形状像什么?(金字塔)师:再看这个字的结构,写好半包围结构的字应注意什么呢?(半藏半露)师:看老师来写这个字。

(打开课本83页,描红一边,临写一遍。

)师:古人说,身正则笔正。

提笔即是练字时,头正身平肩要直。

(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字也很美观)师:其实,本课中还有一个生字跟它很相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

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通过学习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金字塔的方法,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习写好半包围结构字的方法。

能根据过渡句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一、播放视频,感受神秘1、通过预习,你对金字塔有哪些了解?2、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世界七大奇观之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大部分早已湮没,而埃及金字塔成了仅存的遗迹。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教师播放金字塔视频后学生谈感受。

)3、读准下面两组词语的字音:(注意:多音字“厦”)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矗立、曝晒、角锥形、砌合、轮廓、摩天大厦1、指导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廓”和“厦”【设计意图】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播放金字塔视频,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印象。

然后抓住词语从读准读懂到读出情感,品词有滋有味,使得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二、整体感知,理清说明要点1、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金字塔?2、在学习前一篇《秦兵马俑》时,抓住一个过渡句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这篇课文,有没有这样的过渡句?找到画下来。

教师板书:外形宏伟结构精巧建造方法3、总结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可以抓住过渡句这样的关键性语句,用最短的时间来理清文章的结构顺序。

【设计意图】理清说明要点和表达顺序是教学这类体裁课文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环节重在帮助学生从结构上明确文章的思路,从而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三、品读比较,体会说明方法的好处1、埃及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作者重点写了哪一座?师讲述:作者以胡夫金字塔为例来介绍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板书:举例子)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胡夫金字塔的呢?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自学。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很多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写在书上相应的地方。

(2)下面两个句子,如果去掉带点的句子会怎样?体会这种表达的好处。

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3、交流:(1)大家来交流一下刚才的学习收获。

课文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很多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数字很详实而又巧妙的写出了金字塔的特点。

(板书:列数字)其实,无论是高大重,还是用料多,工程之大,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就是——宏伟。

4、在第三自然段中,为了写金字塔的特点,作者不仅仅用了数字来描述,还用了什么方法?教师讲述:“40层摩天大厦”就给了我们想象的依据。

看来,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做比较是说明的好方法。

(板书:做比较)5、作者用形象的描述告诉我们,金字塔的石块之间紧密到何种程度。

这叫做语言描述。

(板书:语言描述)2、小结:这些句子都运用了我们一些熟悉的事物,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将陌生的事物变熟悉,介绍特点形象了,给人的感受也更直观了。

(板书:形象)【设计意图】精读第三自然段,学习说明方法。

在此环节中,抓住数字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次对话,并将说明文读得声情并茂。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两种不同表达的好处,在思考中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想象探究,了解金字塔建造方法1、这么多这么重的石块,在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甚至连马匹都没有的情况下,,3000年前的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的呢?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2、金字塔到底是怎么砌的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

指导学生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来说一说砌塔过程。

3、古埃及人民就只用这一种方法建造金字塔的吗?谈谈对“据说”的理解。

4、总结:作者举了胡夫金字塔的例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的宏伟。

用语言描述的说明方法又让我们形象的感受到它的精巧。

可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可真大。

【设计意图】借助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让学生复述砌塔的过程就是创生语言、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的过程。

五、拓展阅读,能力提升(1)出示阅读题,学生独立完成。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

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

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

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量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气。

1、这一自然段中“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

”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段中“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

”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学生完成,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使得说明方法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巩固,注重学法指导,能力训练扎实有效。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这篇说明文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语言描述等说明方法,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还抓住运石和砌塔的建造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2、课下继续走进书籍,去探寻金字塔更多的奥秘。

向同学们推荐两本书《神秘的金字塔》和《金字塔未解之谜》。

提醒同学们写作文时可以用上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学生认识世界,接触人类文化精髓的凭借。

学生在纪录片和补充材料的激发下,定能带着问题从课内走向课外,探寻金字塔的奥秘,养成积极探究的学习习惯。

《埃及的金字塔》学情分析五年级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

学习上,他们也具有一些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但是这就更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循循善诱,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

用文本为学生架起通向生活的一道桥梁,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中学习,会学习,会生活。

学情分析: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

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

《埃及的金字塔》效果分析《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在引导学生感悟金字塔的精巧时,我抓住重点词语“磨得很平整、砌合得很紧密”,让学生们体会作者运用的另一说明方法“形象描述”,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几千年”的时间之长,抓住“薄薄的纸片”和“锋利的刀片”进行互换,感受形象的表达效果。

在有了如此强烈感悟的基础上,学生们理解了金字塔的石块间为什么会契合得如此紧密,体现了金字塔是古埃及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从语言文字入手,学生们的感悟真切、深刻,使语文学习水到渠成。

《埃及的金字塔》教材分析此篇说明文课文条理清楚,语言平实,小学生读懂容易,可是课文是说明文、趣味性较弱、又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等学生相对比较缺乏,可能会影响学生与文本的共鸣。

尤其是学生对金字塔比较陌生,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课前搜集埃及金字塔的资料,课堂上播放图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第15课《埃及的金字塔》当谈达标一、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曝晒矗立角锥形砌合轮廓摩天大厦二、易错字的书写三、下面两个句子,如果去掉带点的字会怎样?把带点的部分再加上去好好读一读,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②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①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

②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三、阅读短文,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水资源(节选)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

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

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

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量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气。

1、“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

”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

”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的金字塔》课后反思执教《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我紧扣“说明”二字,发挥文本的教学价值,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说明类文本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学习“一篇”到读懂“一类”。

把准学生的现实起点,通过播放金字塔视频,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直观印象。

然后抓住词语从读准读懂到读出情感,品词有滋有味,使得枯燥的说明文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巧妙地抓住数字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次对话,并将说明文读得声情并茂。

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两种不同表达的好处,在思考中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最后拓展阅读,以一篇带多篇,使得说明方法在实践中得到练习巩固。

总之,以课文教语文,关注文本内容背后的表达形式、表达方法,注重学法指导,能力训练扎实有效,整节课理趣交融,达到了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