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_张望喜
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共3篇

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共3篇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性能研究1随着建筑设施的不断更新与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钢骨混凝土建筑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其中钢骨混凝土柱也成为了关键研究对象之一。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钢骨混凝土柱常常承受着各种不同的荷载,其中最具危险性的莫过于爆炸冲击荷载了。
本文将就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钢骨混凝土柱的性能进行研究,从设计、施工和实验角度,通过模拟和仿真分析,探讨如何提升钢骨混凝土柱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能,以达到更加安全可靠的设计要求。
一、爆炸冲击荷载背景及影响1.爆炸冲击荷载背景爆炸冲击荷载是指在某一点源的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在经过空间间隙传输到达某一受力极点,从而对其产生压力、位移、应变等作用的荷载。
在现代社会,爆炸冲击荷载主要来自于工业化生产、交通运输和国防军事等领域。
例如,工厂爆炸、车辆炸弹和空中轰炸等均会带来爆炸冲击荷载的影响。
2.爆炸冲击荷载影响爆炸冲击荷载除了直接引起品质、安全事故等外,也对建筑设施自身的安全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钢骨混凝土柱的稳定性。
钢骨混凝土柱作为建筑承重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的重要作用。
但当遭受到爆炸冲击荷载时,由于内部结构的受损和变形,柱子的承载能力将受到严重的削弱,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柱子彻底崩塌。
所以,为了保障楼房或任何其他建筑设施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钢骨混凝土柱的性能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尤为必要。
二、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钢骨混凝土柱设计要求1.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设计目标在钢骨混凝土柱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设计过程中,为保障其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充分考虑如下要点:(1)在材料选型方面,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强度和耐久性的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度钢等。
(2)在构造设计方面,需要尽量减少构件间的间隙空隙和弱点,以提高整个建筑的刚度和稳定性。
(3)在爆炸冲击荷载作用下的设计载荷和荷载分布是决定其结构承载能力的关键,需要通过精确的工程分析来对应制定设计,以确保其安全稳定。
钢管混凝土柱横向冲击的动力学研究

土受压应变率效应如下: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文达博士研究小组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文达博士研究小组
3.2.2
Interaction :
钢管与混凝土 通用接触
钢管与落锤界面:通用接触
国内钢管混凝土在冲击荷载下的试验研究结果汇总于表 2.1
各参数意义如下:D为圆钢管混凝土试件截面直径,B为方钢管混 凝土试件截面变长,ts为外钢管厚度,L 为试件净跨度,V0为落锤撞击 时刻速度,E0为冲击能量大小。
序 号
D(B)×ts×L /mm×mm×mm
V0 /m/s 4.5-14.5 4.3-9.6
加轴力两种情况下的 RC柱,外包钢管加固RC柱,及新型复合柱在侧向冲 击下的试验研究。基于抗冲击试验结果,采用三种通用非线性有限元软
件MSC.Marc、ABAQUS 和Ansys/LS-DYNA对撞击试验进行了模拟,对
比了有限元模拟的计算结果,对不同类型柱子建议了最为合适的分析软 件。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王文达博士研究小组
时,一旦损伤和破坏将引起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结构受撞击破坏 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工程背景 , 受到工程界的高度重视。由于钢管混凝
土构件强度高 ,变形能力强 ,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 ,其组合结构已经在土木
工程结构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超高层建筑、多层住宅建筑、大跨空间 结构、地铁站、电力塔架和桥墩等。因此,无论从结构意外撞击的角度,还
击部位附近。截面上部和底部塑性区域范围较广,且应变数值较大。从跨中截面变形图示
中可以看出,由于落锤的接触作用,截面顶部发生了局部凹陷,但凹陷量很小,变形后截
面基本仍保持为圆形。
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

冲击荷载作用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作为十九世纪的一个重大发明被广泛地应用于大跨度、高层以及复杂的结构当中。
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高速冲击作用下其强度本构关系与破坏性能显示出明显的与加载速率密切相关的特征。
随加载速率的提高,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动力强度有明显的增高,即率相关效应,这一现象对大型结构的动力安全稳定性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落锤与预应力混凝土梁冲击为例,研究其动力本构关系与应变率的关系,观察不同速率的损伤断裂过程与破坏形态。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落锤冲击试验机,该落锤装置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以满足试验需求。
进行试验前,通过冲击条件测试,调整并确定了较为合适的铝锤头和铝垫片,并通过相关试验验证了冲击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落锤装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稳定性。
(2)完成一组预应力混凝土梁和素混凝土梁的静力试验,试验获得了试块在静力加载下的承载力、跨中位移以及破坏形态。
试验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梁的静力承载力要远小于预应力混凝土梁。
(3)利用落锤冲击试验机,进行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横向冲击试验,试验中应变率范围为1s-1-3s-1。
试验的主要参数包括落锤冲击高度和质量、预应力以及配筋率。
同时,完成了一组素混凝土梁的冲击试验进行对比。
试验中采用高速摄像仪记录了冲击过程,通过测量记录了力时程曲线、加速度时程曲线、应变时程曲线以及试块受拉区的裂纹宽度。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落锤质量和下落高度的增加,输入能量增加,试块受拉区的裂纹宽度越大;通过提高预应力和配筋率能够有效地延后试块裂纹的产生,并抑制裂纹的发展。
(4)统计分析了试验中系统的输入能量和预应力混凝土梁所吸收的能量,发现落锤在冲击试块的过程中存在着能量的损耗,包括铝锤头、铝垫片和力传感器发生塑性变形所消耗的能量。
同时,对冲击过程的能量转化作了简单的分析。
(5)采用三维离散元软件PFC3D对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落锤试验进行了模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振
第 2 第 5期 5卷
动
与
冲
击
J OURNAL OF VI BRA ON AND HOCK TI S
冲击 荷 载 下钢 管 混 凝 土柱 模 型 力学 性 能试 验研 究
张望喜 单建华 陈 荣 肖 岩 卢芳云 王 志兵
土 和碳纤 维 约束钢 管 混凝 土 构件 的冲 击性 能 具 有很 强 的现实 意 义 。本 文在 轻气 炮 试 验 装 置 _z上完 成 了钢 1 - 管 混凝 土柱 模 型 的 冲 击 试 验 , 取 了构 件 在 冲击 荷 载 获
下 的应变时程 曲线和破坏形态 , 比较 了不 同弹体 冲击 速度 、 试件装 夹部 位 、 试件 外 包 约 束 等 因素 的 影 响 。作 为钢 管混凝 土 柱 ( r ) 约束 钢 筋 混 凝 土 柱 ( C T) c- 和 ' r CF 系列研 究 的部分 成果 。
如 图 2所 示 。
1 试 验 方 案
图 2 试验装置与测点布置示意 图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9 7 0 5 和国家“ 8 5981 ) 9 5工程” 共同资助项 目 收稿 日期 :2 0 0 5-0 8一l 修改稿收到 日期 :0 5—0 6 20 9—2 7 第一作者 张望喜 男 , 博士 , 副教授 ,9 1年生 17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 冲击荷载 , 力学 性能 , 模型试验
中 图 分 类 号 :T 3 5 U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0 引 言
近 年来 , 国际 上 时 有 发 生 的 恐 怖 袭 击 给 社 会 和 人
1 1 试 件设 计 .
考虑 轻气炮 试 验装 置 的特 点 , 16 取 :0钢 管混 凝 土 柱缩 尺模 型进 行试 验 , 图 1示 , 如 钢管 外 径 5 r 壁 厚 0 m, a 1 m, 料 Q 3 , 计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c 5, 配 C m 材 25 设 3 实 3 .3 试 件总 长 10 m。 90 , 0m
冲击荷载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t
a 2 mm 1 L= 5
2材 料 和 方 法 . 本 文 采 用 了 T yo al r圆柱 撞 击 实 验 的模 型 , 即各 部 分 构 件 都 是 直 径 d相 同 的 圆柱 体 。 为 了得 到更 多 数 据 进 行 相 互 比 较 . 别 做 了 两 组 不 分 同直 径 大 小 ( 2 r 和 d= 0 d= 5 m a 25 mm) 的数 值 模 拟 实 验 来 进行 讨 论 。 模 型 由四 部 分 组 成 : 弹 、 射 杆 、 凝 土 试 件 和 透 射 杆 。数 值 模 子 入 混 拟 流程 为 :在 A S /S D N 前 处 理 P E 7中建 立 实 体 模 型 并 进 N YSL — Y A RP
被广泛采用的一种。 主要 用 于确 定 材 料 在 高 应 变 率条 件 下 的动 态 力 学
性 能 , 为 材 料 与 结 构在 冲击 载 荷 作 用 下 安 全 及 可 靠 性 设 计 提 供 了 重 它 要 的研 究 基 础 。近 一 、 十 年 来 , 泛 采 用 S P 二 广 H B装 置 来 做 冲 击 实 验 。 本 文 利 用 霍 普 金 森 压 杆 (HP 的基 本 原 理 , S B 杆 受 钢 子 弹 冲 S B) 在 HP 击 作 用 下 . 数值 模 拟 的方 法 研 究 混 凝 土 试 件 的 动 态力 学 性 能 测 试 。 用 混 凝 土 冲 击 问题 的研 究 一 直 是 个 活 跃 的 领 域 . 国 内外 有 关 这 方 从 面 的文 献 资料 来 看 , 试 验 、 程 模 型 以 及 经 验 公 式 推 导 方 面 做 了 大 在 工 量 的研 究 工 作 . 究 的重 点 主要 集 中在 混 凝 土 的 本 构 模 型 和 各 种 冲 击 研
侧向冲击作用下钢管混凝土构件的简化分析模型

钢管 混凝 土 构件 可 以充 分发 挥 钢 管 和混 凝 土 两 种材 料 的优 势 , 有 优 越 的抗 冲击 性 能 . 外 , 管 具 此 钢 混 凝 土 整 体 还 具 有 承 载 力 高 、 济 效 益 优 良和 施 工 经 方 便 等优 点 , 因而 被广 泛运 用 于 高层 建 筑 、 业 厂 房 工 和拱桥 结构 等 工程 实践 中L . 1 ] 钢管 混凝 土结 构在 使 用期 内除 了要 承受 常 规 荷
Ke r s o c e e fl d s e lt b y wo d :c n r t — l t e u e;p a t ig ;i a t i e ls i h n e mp c ; c n me i l i l t n u rc mu a i a s o
制及特征 , 提出 了圆钢管混凝 土构件在 侧 向冲击作 用下 的简
击 等 . 年 来 关 于 钢 管 混 凝 土 结 构 的抗 冲击 性 能研 近 究 也越 来越 多 . 韩林 海 与 Ha bnG n i e等人 [ 3通 过试 2] - 验对 钢 管混 凝 土 柱 的强 度 和 延 性 进 行 了研究 , 明 表 钢管 混凝 土 构 件 具 有 很 好 的 抗 冲 击 特 性 . r h r 、 P i ad c
陈肇 元 和张望 喜 等人 [ 分 析 了 钢 管混 凝 土 构 件 抗 4 轴 向 冲击 性 能 , 明 钢 管 混凝 土构 件 的延 性 和 稳 定 表
性 随 着外 围钢 管 的约 束效 果 加强 而 加 强 . 蕊 、 珠 王 李 等人 _ 9做 了一 系列 试 验 研究 了钢 管 混 凝 土 构 件 的 7 I
化 分 析 模 型 . 系 列 工 况 的 比 较 与 验 证 表 明 , 化 分 析 模 型 一 简
钢管混凝土短柱在轴向冲击荷载下的动力分析

第3 3卷 第 5 期 2007年 2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HI TE( URE
Vo _ 3 No. l3 5
Fb 20 e. 0 7
・7 ・ 7
文章编号 :0 9 85 2 0 )50 7 —2 1 0 — 2 (0 7 0 —0 7 6 0
以钢材 ( 混凝土 ( 0试件尺寸 14 r 35 蚰 × 5 5 2, 5 1 t . Ⅱ 30m r mX
42 含钢率 口对钢管混凝土短柱性能的影响 .
收稿 日期:0 6 83 20 . 1 0 作者简介: 展 (90 , , 张 18一)男 助教 , 南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江苏 南通
.
冲击速度/ + m s
等, 落锤按照刚体计算。将试件轴向位移模拟结果和太原理工大
学钢管混凝土短柱落锤 冲击试 验数 据进行 比较 ( 图 1 , 见 )结果 表 明, 选用钢 P I K N混凝土 B8 I0模型进行模 拟计算 , 比较符 合实验 结果 。
1- 2
图 2 不同材料 时轴 向位移 的变化
冲击速 度 A 8 n・ ×1… 0 ,
2 .
D× L= 1 ix35 i× 5 i, × 14ml . l 30ml落锤质量 181k。改 l ml l 9. g 变冲击荷载数值进行模拟计算 , 可以得到试件 轴向位移数值 。
圈 3 不 同含钢率 时轴 向位移 的变化 田 4 沿长度各点径 向位移
4 用 A SS N Y 软件进行拓展分析
4 1 材 料对 钢 管混凝 土短 柱性 能 的影 响 .
选取 3种试件 , 分别 为 : 试件 1钢材 Q 7 2 4混凝 土 C 0 试件 2 5, 钢材 e35混凝 土 C 0 试件 3钢材 Q3 5混凝 土 C 0 1 5 5, 5 7 。构件尺 寸
钢管混凝土柱的侧向冲击动力响应及其分析计算方法

冲击速度与角度的影响
冲击速度
冲击速度的增加会导致冲击动量的增加 ,从而影响冲击动力响应。高速冲击能 够导致更大的损伤和破坏。
VS
角度
冲击角度的不同也会影响冲击动力响应。 例如,垂直冲击会导致最大的损伤,而斜 向冲击则能够减少损伤程度。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钢管混凝土柱在侧向冲击作用下 的动力响应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 征,且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非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结果输出
通过数值计算得到钢管混凝土柱在侧向冲击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包括位移、应力、应变 等。
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钢管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和破坏模式,以及不同参数对动力响应的 影响。
05 冲击动力响应的 影响因素分析
钢管壁厚与材质的影响
钢管壁厚
钢管壁厚的增加会导致钢管的刚度增加,从而影响冲击动力响应。厚壁钢管能够更好地抵抗冲击,而薄壁钢管则 更容易受到冲击损伤。
材质
不同材质的钢管,其力学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也不同。高强度钢材能够提供更好的抗冲击性能,而软钢则更容易受 到冲击损伤。
混凝土强度与类型的影响
混凝土强度
混凝土的强度越高,其抵抗冲击的能力越强。高强度混凝土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能够在 冲击下更好地保持完整性。
类型
不同类型的混凝土,其力学性能和抗冲击性能也不同。例如,高纤维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冲击性能, 因为纤维能够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和抗拉强度。
试件设计
根据实际工程应用,设计不同尺寸 和配筋的钢管混凝土柱试件。
实验过程与数据采集
试件安装
将试件安装于冲击试验机上,确保固定牢固。
数据采集系统
配置动态信号采集系统,包括加速度计、应变计 等,用于实时监测试件的动态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 动 与 冲 击 JO URNA L O F V IBRA TION AND SHOCK
V o.l 25 N o. 5 2006
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张望喜 1 单建华1 陈 荣 2 肖 岩 1, 3 卢芳云 2 王志兵 2
(1.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 长沙 410082; 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 , 长 沙 410037; 3. 美国南加州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 洛杉矶 CA 90089)
比较 4#与 6#试件应变时程曲线 , 可以看出 , 装夹 部位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较大 , 与冲击端装夹相比 , 中部 装夹测得的应变较小 。冲击 端装夹时 , 弹体撞击过程 中 , 固定所用的环氧树脂给试件能产生一定的约束 , 中 间装靶对靶困难 , 子弹与试件并不是正面碰撞 , 这些对 应变测试结果均有影响 , 装夹部位设在试件中部更能 真实的模拟试件受力的真实情况 。 3. 3 约束情况的影响 实际工程中, 经常用碳纤维加固钢管混凝土 (CFT)柱 , 而形成约束钢筋混凝土 (CCFT )柱 , 本次试 验中 7#和 8#试件即是如此 , 考虑到碳纤维层厚度无法 按实际相似模型进行缩放 , 试件的碳纤维包裹了两层 , 意在研究碳纤维约束的影响 , 试件装夹部位设在试件 中部 。 比较 6#和 7#、8#试件应变时程曲线 , 可以看出 , 冲击端较大的应变采用外包碳纤维约束后 , 数值明显 小于没有包碳纤维时的结果 , 但同时纤维也发生破裂 ; 而中间应变较小 , 包碳纤维对应变几乎没有影响 , 碳纤
第 5期 张 望喜等 :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模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99
2#试件
3#试件
4#试件
6#试件
7#试件
图 5 钢管表面应变时程曲线
8#试件
起跳 , 38. 72μs达最大值 14 550μs, 波宽 (每个脉冲出现 的时间 , 包括上升时间 、下降时间等 )约为 30μs, M - Z 应变 片 在 15μs 时 起 跳 , 21. 68μs 达 最 大 值 约 为 3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柱 , 冲击荷载 , 力学性能 , 模型试验 中图分类号 : TU 375 文献标识码 :A
0 引 言
近年来 , 国际上时有发生的恐怖袭击给社会和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人为爆炸产生的冲击 波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值 , 其在建筑物局部产生 的最大压力可能比常规设计所选用的荷载高几个数量 级 , 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结构或构件表现出不同于在常 规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及受力性能 。 钢管混凝土具 有强度高 、重量轻 、延性好等 优点 , 碳纤维约束又能进 一步提高其延性和强度 , 通过冲击试验研究钢管混凝 土和碳纤维约束钢管混凝土构件的冲击性能具有很强 的现实意义 。 本文在轻气炮试验装置 [ 1, 2] 上完成了钢 管混凝土柱模型的冲击试验 , 获取了构件在冲击荷载 下的应变时程曲线和破坏形态 , 比较了不同弹体冲击 速度 、试件装夹部位 、试件外包约束等因素的影响 。作 为钢管混凝土柱 (CFT )和约束钢筋 混凝土柱 (CCFT ) 系列研究[ 3] 的部分成果 。
摘 要 为研究冲击荷载下钢管混凝土柱 (CFT )的力学性能 , 采用 φ57mm 轻气炮实验装置和技 术 , 进行了 8个钢管混凝土柱模型的冲击试验及模拟分析计算 。 测得了不同弹体冲击速度下试件表面 的应变时程曲线 , 获取了试件破坏形态及残余变形 , 比较了不同弹体冲击速度 、试件装夹部位 、试件外包 约束等因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 , 冲击荷载作用下试件残余变形 、应变变化直接与弹体冲击速度有关 ;受 弹体碰撞后 , 试件冲击端的残余变形最大 ;装夹部位设在试件中部更能真实的模拟试件受力的真实情 况 ;外包碳纤维对试件的抗冲击性能有一定的改善 , 尤其是在横向变形较大的部位 ;钢管混凝土柱模型 试件的应变量级很大 , 环境噪声影响较大 , 可采用大阻值和大量程应变片提高应变准确度 。
81. 5 86. 0
0. 5
71. 3 73. 6
0. 7
62. 8 61. 0
0. 5
49. 1 52. 2
0. 5
37. 5 37. 6
0. 3
30. 4 29. 5
2 试验结果
2. 1 试验参数汇总 本次试验共有 8个试件 , 其中 1 ~ 4#采用前端装 靶 , 靶环固定位置靠试件前端 , 对前端应 变计有约束 。 试件 5 ~ 8#采用中间装靶 , 靶环固定位置靠试件中端 , 避开了应变片所在位置 。 另外 7#、8#试件外包有碳纤 维 。 弹体采用钢弹 , 质量为 815g。 表 2 给出了各试件 试验参数概况 。 2. 2 变形特征 用游 标卡尺测 量冲击试 验前后试 件的高 度和直 径 , 结果见表 3, 冲击试验后试件残余变形照片见图 4。
应变信号 , 并通过数字存 储示波器记录 。 钢管表面动
应变通过多通道动态应变仪测量 , 测点布置与编号如
图 2示 , 沿试件轴向和环向布置 , 每个试件共 4组 8个
应变片 , 分别位于试件的冲击端边缘 约 10mm 处和中
部 。应变采样通过位于试件撞击面的两个铜片与弹体
接触触发 ;弹体碰撞前的速度由炮击系统通过测量弹 体撞击各电探针的时间间隔及相应间距获得 。
联立 (1)式和 (2)式可求出注气压力 P0与加载速 度 u之间的关系 :
P0 AL
MC
2 0
=γ2+1
1
2 +γ- 1
-
γ+1 γ- 1
1
-
2 γ-
1
1-
u(γ- 1) 2C0
γ+1 γ- 1u C0Fra bibliotek(3)
通过上式可计算出一定注气压力下 , 弹体所获得
的加速度 , 进而根据发射管长度及弹体在发射管中初
300μs, 波宽约为 60μs, 中间轴向应变比前端起跳延时 约 13μs, 同时波宽变宽 , 波幅变小 , 这是由于在波传播
过程中有衰减 , F - R 应变 片 16μs左右起跳 , 30. 52μs 达最大值 20 500μs, 波宽约为 20μs。M - R 应变片在 20μs左右起跳 , 后维持在 3 000μs上下波动 , 环向应变 起跳延迟并不明显 。
弹体速度 (m /s)
试件直径 (mm)
冲击前 冲击后 (平均 ) (最大 )
试件高度 (mm)
冲击前 冲击后 备注 (平均 ) (平均 )
1# 100. 0 2# 186. 5 3# 81. 5 4# 49. 1 5# 62. 3 6# 51. 9 7# 52. 5 8# 62. 3
50. 06 50. 06 50. 16 49. 99 50. 00 49. 95 49. 96 49. 96
速度趋于无穷时 , 摩擦效应趋于定值 , 按下式对气体推
进压力 P 进行校正 , 得到修正后的气体推进压力 P ′:
P ′=P (1 +e-λu )
(4)
通过测得的注气压力 、加载 速度标定出摩擦因子
λ。 在 高 速 区 为 :λ =1 /65. 10264;中 速 区 为 λ =
1 /557. 1878;不抽真空时低速区为 :λ=1 /3681. 33。 实 验中 , 不同注气压力下的弹体速度的实测值与理论 (计
3. 1 弹体冲击速度的影响 从图 4和图 5可以看出 , 试件在冲击荷载作用下 , 其残余变形 、应变变化直接与弹体冲击速 度有关 。 在 试件材料性能相同的条件下 , 冲击速度越大 , 试件残余 变形越大 , 有效范围内应变时程曲线越陡 , 即上升段曲 线上升越快 。 3. 2 装夹部位的影响 从图 4和图 5可以看出 , 冲击荷载作用后 , 装夹部 位设在冲击端的 1#~ 4#试件的形状近似为鼓形 , 而装 夹部位设在中部的 5#~ 8#试件的形状为圆台形 , 在钢 管表面应变时程曲线图上也有反应 。 6#试件测试四个 应变片信号齐全 , 结果较理想 , F -Z 应变片 3μs左右
理论值
实测值
冲击端
无约束
102. 0
100. 0
冲击端 冲击端 冲击端
无约束 无约束 无约束
200. 0 86. 0 52. 2
186. 5 81. 5 49. 1
中部 中部 中部
无约束 无约束 碳纤维
61. 0 52. 2 52. 2
62. 3 51. 9 52. 5
中部
碳纤维
61. 0
———
备 注
始位置 , 即压缩气体对弹体作用的距离 , 计算得到弹体
在发射管出口处的出口速度 。
在实验过程中 , 实测弹体速 度与理论计算速度间
存在一定差异 , 为了更准确地控制加载速度必须对 (3)
式的计算结果进行校正 。 综合考虑摩擦等因素对加载
速度的影响 , 当加载速度为 0时 , 注气压力为 0;当加载
应变信号未触发 M - R 应变片无信号
正常 F - R 应变片无信号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图 4 冲击荷载作用后的试件变形照片
2. 3 应变时程曲线 在不同弹体冲击速度 、试件装夹部位、试件外包约束
3 分析与讨论
(有无碳纤维)下的部分试件的应变时程曲线如图 5示 。
表 3 试件回收情况简表
编号
4
v - 08#
2
v - 09#
2
v - 10#
1
v - 11#
1
注气压力 (M P a)
弹体速度 (m /s) 实测值 理论值
7. 5
276. 1 297. 7
3. 0
205. 1 199. 2
1. 6
126. 9 124. 7
1. 0
100. 0 101. 5
0. 7
90. 2 86.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