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案a航海气象
(2021年整理)航海气象课程教学标准

航海气象课程教学标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航海气象课程教学标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航海气象课程教学标准的全部内容。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适用专业:航海技术专业一、课程概述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研究大气和海洋的运动变化规律与航海活动相互关系的一门实用性学科,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海洋船舶驾驶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航海活动所必须的气象学与海洋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初步培养分析与解决海上实际天气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达到无限航区3000Gt及以上船舶驾驶操作级(二/三副)适任证书考试要求的水平。
2、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航海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履行船舶海上航行的岗位职责,应当具备的职业适任能力中的“计划并引导船舶航行和定位”而制定。
遵循航海类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紧紧围绕为完成航海工作任务的需要设计课程内容。
恰当利用适时传真天气图向学生展示和讲解本地区当时发生的天气过程和天气现象,使书本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的天气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天气图的识读和分析能力。
通过天气图分析,具有应对海上恶劣天气系统的能力,达到履行船舶海上航行的岗位职责,进而满足有关国际、国内法规的要求,培养合格的船舶驾驶员.二、课程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相关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能熟练掌握气温、气压、温度、风、雾、能见度、浪和流的相关基础知识;掌握世界大洋风浪区和冰区概况、各种天气系统的特性的能力;具备基本的船舶气象、水文要素观测及记录的能力;具有根据实测气象资料判定船舶所处热带气旋部位的能力;根据热带气旋警报图推断出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情况的能力。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试验指导书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实验指导书陈登俊编上海海运学院商船学院航海教研室目 录实验一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测 (2)实验一 船舶水文气象要素观测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船用气象仪器的使用方法,及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记录方法,了解各要素的编报格式;学会识别通过船用传真机接收的主要传真图,熟悉传真图上出现的主要天气系统,初步具备应用传真天气图作简单天气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场地和设备实验场地:航海气象实验室及室外平台。
仪器设备:综合数字气象仪、空盒气压表、手持风速风向仪、表层海水温度计、真风盘、气象传真机等。
图书:中国云图。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1、实验内容1)室外项目:① 目测云量、云状、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天气现象。
(因海浪、海发光现象无法在陆上观测,课上只介绍观测方法)。
② 用手持测风仪测风速、风向,学习使用真风盘求算真风。
③ 用表层海水温度计测水温。
2)室内项目:① 用空盒气压表测气压。
② 用综合数字气象仪测气温(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相对湿度、风。
③ 练习使用气象传真机收天气图,识别天气图的种类和图上天气系统和海况。
2、实验要求:应初步学会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各种要素的观测步骤、注意事项和记录方法,了解气象电报的编码格式;能操作气象传真机接收传真图,能识别传真图的种类和图中主要的天气海况内容。
四、实验步骤1、目测项目教师先介绍观测方法和注意事项及数据记录格式,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1)水平能见度的观测观测方法:根据水天线的清晰程度,参照表“海面有效能见度参照表”判断。
在陆上根据看得清的最远的目标物的距离判断。
夜间观测时,应先在黑暗处停留至少5分钟,待眼睛适应后进行观测。
注意事项:应选择在船上较高、视野开阔的地方(夜间应站在不受灯光影响处)。
数据记录:取一位小数,不足0.1记为0.0,单位km。
夜间无法观测时,记为“-”。
2)云的观测观测方法:注意当时云的外形特征、结构、色泽及高度和各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参照云图综合判断。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是海船驾驶/商贸英语专业的专门课。
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与航海活动有关的必备的气象学、海洋学基础知识和实际天气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般学生均可达到二副/三副以上驾驶员的国家考试水平。
本课程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通过理论课教学与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航海中所必须具备的气象学和海洋学基础知识;具有应用船用气象仪器正确观测气象、水文要素的能力;具有利用中、英版潮汐资料推算主、副港潮汐与潮流及任意潮时和潮高的能力;具有运用船舶天气报告、传真气象图和现场实况观测资料,预测航区或航线天气的能力。
二、课时分配和学分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80学时,学分4.5分。
其中理论教学7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
具体课时分配见课时分配表。
课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课题一大气概况与气象要素了解大气的概况;掌握气压、气温、大气湿度、风、海面能见度的定义、性质、表示方法;了解云、雾、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云、雾的分类及各类云的特征,各类雾的特点。
§1.1 大气概况§1.2 气压§1.3 气温§1.4 大气湿度§1.5 风§1.6 云§1.7 降水§1.8 雾§1.9 能见度课题二船舶气象、水文要素的测报掌握船舶气象、水文要素观测的项目、内容、时次和要求;了解常用气象观测仪器的原理、构造、安装、保养方法,掌握其使用方法;掌握各观测项目的观测方法、要求、记录和编报方法,其中对真风的计算和湿度的查算要重点掌握。
§2.1 概述§2.2 气压的观测§2.3 气温和湿度的观测§2.4 风的观测§2.5 云的观测§2.6 海面能见度的观测§2.7 天气现象的观测§2.8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和水样采集§2.9 海浪的观测§2.10 海发光的观测§2.11 船舶水文气象观测报告电码课题三天气图基础知识掌握地面图图面的内容,了解等压面的概念,了解地面图的分析项目和技术规定,会分析简易天气图;了解温度平流的概念及其判定方法;了解低纬流线图的分析方法,能在地面天气图、高空天气图、流线图上正确识别天气系统。
《航海气象》课程的设计 专业文档下载-PPT精品文档

三、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3)学做结合教学法 学做结合教学法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 学放在一个教学单元中完成,融“教、学、做” 于一体,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讲 解天气图分析、气象报告的识读与点绘、气象 仪器和设备的操作使用等内容时,采取的都是 这种教学方法。
主要内容
一、课程设置 二、教学内容 三、方法手段 四、教学队伍 五、实训条件 六、教学效果 七、课程规划
一、课程设置
1、课程性质与作用
海上航行的船舶,时刻暴露在空气中,不可 避免地要受到不良天气气候条件的影响。如何驾 驶船舶避开不良天气,安全经济地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航海气象》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航海气象》课程设计
《航海气象》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的一 门主干专业课程,1978年开设,至今已有近 30年的历史积淀。一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跟国内外航运业的发 展变化,滚动式地修订教学大纲,不间断地 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使这门课程得到不断 丰富、充实、完善和提高。2019年,该课程 被评为学院一类优秀课程;2019年,该课程 被评为江苏省高校精品课程。
三、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2)双语教学法 航海专业是涉外专业,对英语的听说读写能 力要求很高。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我们 在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专业英语教学。具体做法 是:①将教材中所有的专业词汇都用英文进行标 注;②适当补充专业词汇,为其学习英文气象报 告打下基础;③使用英文原版资料,采用英语授 课,为学生创造接近船舶实际的学习环境,逐步 培养其专业英语阅读能力。
4)《气象传真图识读与航线天气分析》(杨亚新主编)
二、教学内容
3、教材及相关资料 相关资料 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考核标准; 2)多媒体课件(云、副热带高压、锋等); 3)整门课程的电子教案(以PPT制作); 4)试题库(约1500道单选题,250多道简答 题); 5)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 以上教学资源都提供在《航海气象》课程网站 上()
航海气象和海洋学基础模块一 航海气象基础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3. 中间层(Mesosphere):厚度: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 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2)大约在65 km处是 电离层D,白天出现,夜间消失。
4. 热层(Thermosphere):厚度:85-800Km。又叫电离层。 5. 散逸层(Exosphere): 厚度:800Km以上。地球大气向 宇宙空间逸散的过渡区域。
大气受热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球 表面,而不是太阳辐射。
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三、空气增热和冷却方式
空气的增热和冷却主要是非绝热过程引起的, 受下垫面的影响很大。下垫面是泛指不同性质的 地球表面。下垫面与空气之间的热量交换途径有 以下几种:
1. 热传导(Conduction):空气与下垫面之 间,通过分子热传导过程交换热量,又称感热。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仅在贴近地面几厘米以内 明显,故通常不予考虑。
2.对流(Convection) :一般将垂直运动称对 流,对流又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 热不均引起有规则的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称热 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对流运动称动力对 流,如空气遇山爬升等。
3.平流(Advection):水平运动称平流。平流 是大气中最重要的热量传输方式,范围大,持续 时间长。如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 平流是指某种物理量的水平输送,如温度平流、 湿度平流等。
天气(Weather)是一定区域在较短时间内各 种气象要素的综合表现。气候(Climate)是某一 区域各种气象要素的多年平均特征,其中包括极值 。天气表示大气运动的瞬时状态,而气候表示长时 间统计平均的结果。
航海气象

中云族
2,500~5,000m
低云族
<2500m
2004-10
云
低 云 25 00 米 以 下
中云2500-5000m
2004-10
高云5000m以上
第一章 船舶常识
特征 族
云
低云族
中云族
高云族
卷层云(Cs) 卷云(Ci )
层状云 波状云
高层云 雨层云(Ns) (As)
高积云 层积云(Sc) (Ac) 卷积云(Cc ) 淡积云(Cu hum) 浓积云(Cu cong) 积雨云(Cb)
2004-10
第一章 船舶常识
2004-10
第一章 船舶常识
二 主要气象要素
气温:表示空气的冷热程度物理量(摄氏温度,华氏温
度,K氏温度). 气压:单位截面上大气柱的重量(毫巴,毫米汞柱等). 风:空气相对地面或海面的水平运动(信风,季风,海陆 风,山谷风,地转风). 湿度:指大气中含水汽含量的多少(相对湿度,绝对湿 度). 云:由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或两者的混合物组成悬 浮在空中(卷云,积云,层云,碎雨云等). 能见度:正常视力所能见到的最大水平距离(分10个 等级).
1、风的定义
空气相对于地面或海底的水平运动。 风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2004-10
第一章 船舶常识
2、风的单位 风速:单位m/s或n mile/h,即节(Kn)。 风向:指来向,常用0º ~360º ,8或16个方 位表示。
2004-10
第一章 船舶常识
风速单位间的关系:
1Kn0.5m.s-1或1m.s-1 2Kn
高积云
像羊群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

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教案一、课程名称:大学航海气象与海洋学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学习气象与海洋学两个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而了解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为后期的航海与渔业活动提供气象和海洋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目标:1. 掌握气压、风、云、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2. 掌握海洋的基本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3. 理解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4. 通过真实案例,了解航海过程中的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派上用场。
四、教学内容:1. 气象学基本概念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气象要素及其测量,天气和气候等概念,常见天气系统,天气预报基础等。
2. 大气环流地球的环流系统,大气高压和低压的形成和演变,风的形成及其分类,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等。
3. 云与降水云的分类及其形成因素,降水的形成原理,气象雷电的形成过程及其危害等。
4. 海洋学基础海洋与地球的相互作用,海水的物理性质,海洋生物,海底地形和海岸线等基础知识。
5. 水文气象学与海洋与气象伴随现象洪涝、干旱、风暴潮、海浪、海水温度、海冰等气象和海洋伴随现象及其应对方法。
6.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在航海中的应用船舶气象和海洋条件的认识及其对海上航行的影响,气象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海上气象预报的基本方法及其可靠性等。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课堂讲解,带领学生理解和记忆关键概念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法:以真实案例为例,让学生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如何应用于航海、渔业等实际应用场景中。
3. 实验探究法:通过模拟实验或者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和海洋学知识。
六、考核方式:1. 期中考试,占30%分数;2. 期末考试,占50%分数;3. 平时表现及作业,占20%分数。
七、参考教材:1. 《气象学导论》邢献民、孙铁城2. 《海洋学基础》李荣灿3. 《船舶气象学导论》张永奇4. 《海洋气象理论与实践》田红霞5. 《海洋生态学》王胜波八、结语:本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实践环节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象和海洋学知识,为后续的航海、渔业工作提供基础知识。
第三章航海气象选编

2019/5/24
退出
3、空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wind)的定义、单位和表示方法 1)定义――空气相对海底所作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2)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单位: m/s,km/h,kn(节,nm/h)。
1m/s≈2kn 风级(Beaufort):0~17级 风速与风级的关系:V=0.836B3/2
等压面――空间由气压相等的点所组成的曲面。 等压面上凸的地区,其气压比四周高;等压面下凹的地区,其 气压比四周低。 等压线――用海平面去截海平面附近的一组等压面,在海平面 上得到的一组截线,不同截线上气压不相等,而同一条截线上, 每一点的气压值相等,这些截线称为等压线(Isobar)。
2019/5/24
2019/5/24
退出
第二节 天气观测与预报
三、天气预报
天气形势与天气的关系 天气形势(Synoptic Situation)――同一时间众多天气系统分布的概貌, 包括高压、低压、锋、热带气旋的位置、强度等的分布状况和大范围环流 型(如高空长波槽、脊的分布型式等)。 天气系统是天气现象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天气形势决定天气变化。 天气图预报方法的主要依据――天气形势决定天气变化,天气形势预报是 天气预报的基础。 早期的天气图预报与预报人员的经验有很大关系,称为主观预报。 20世纪50年代以来,数值天气预报得到了迅猛发展,称为客观预报。 在我国,短期预报通常指1~3天的预报,3~10天的预报称为中期预报,10 天以上(月、季、年等)的预报称为长期预报,又称气候预报。
3、气旋(Cyclone)(低气压 )——大型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 转,南半球顺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值:越低,气旋越强;中心最大风速:越 大,气旋越强。 4、反气旋(Un-cyclone)(高气压 )——大型水平空气涡旋。北半球顺时针方 向旋转,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气压值:越高,气旋越强;中心最大风速: 越大,气旋越强。 5、副热带高压——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强度、范围和位置随季节有明显 变化。 6、季风低压——发生在西南季风盛行的南亚地区,活动于夏季,有强烈的暴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逐年增多将导致地球变 暖并引起全球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极 冰融化、海面上升、一些陆地和港口将被淹没。 另外,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 一氧化氮、硫化氢、碳氢化合物和氨等。严重 污染大气,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 全球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旨在遏制全球气 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 式生效。
于25℃,称这个高温带称为“热赤道”(Heat Equator)。 平均在10N左右。 全球平均气温为14.3 ℃ ,极端最高气温63 ℃(索马 里),极端最低气温-94 ℃(南极附近)。
五、气温的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降低,气温随高度递 减的快慢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 表示 :
温
标
2.温标: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温标。常用的温标有三种。 ① 摄氏温标 ℃:把水的冰点温度定为0℃,沸点为100℃, 多数非英语国家使用。
② 华氏温标 F:水的冰点温度定为32F,沸点212F。一
些英语国家多使用。
摄氏与华氏的关系:
5 C ( F 32) 9
9 F C 32 5
温度脊
1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
湾流
黑潮
7月海平面平均气温分布
“寒极”和 “热赤道”
④ 在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气温均出现在南极地区, 而在北半球只有夏季在北极,冬季在西伯利亚东北部 (佛科扬斯克)和格陵兰,称为“寒极”(Cold Pole)。
⑤ 近赤道附近存在一个高温带,1月和7月平均气温均高
明显,故通常不予考虑。
2.辐射(Radiation):地气系统热量交换的主要
方式。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放射出长波辐射
加热大气。如白天辐射增温,夜间辐射冷却。
3.水相变化: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的变化。
液体水蒸发,吸收热量;水汽凝结放出热量。一
般下垫面水蒸发,吸收热量;上空水凝结放出热
量。从而通过水相变化将下垫面的热量传给上层
大气。
4.对流(Convection) :一般将垂直运动称对流, 对流又分热力对流和动力对流。由于空气受热 不均引起有规则的暖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称热 力对流。由于动力作用造成的对流运动称动力 对流,如空气遇山爬升等。
5.平流(Advection):水平运动称平流。平流是 大气中最重要的热量传输方式,范围大,持续 时间长。如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湿、西风干。 平流是指某种物理量的水平输送,如温度平流、 湿度平流等。
1. 对流层(Troposphere):下界为地面,上界随纬度和
季节变化,平均厚度10-12公里。通常在高纬为6-8Km,
中纬度10-12Km,低纬度17-18Km。夏季对流层的厚度比 冬季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80%和全部水汽,与 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气中几乎所有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都发生在该层。对流层具有三个主要特征。
第二节 气温
一、气温的定义和温标
气温(Air Temperature)是大气的重要状态参数之一,是 天气预报的直接对象。气温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压场、风场、 大气稳定度以及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密切相关。
1. 定义: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空气的冷热程 度,实质上是反映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当空气获得 热量时,其分子运动的平均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加,气 温升高。反之当空气失去热量时,其分子运动平均速度减 小,平均动能随之减少,气温就降低。气温可以通过温度 表或温度计直接测得。
③ 绝对温标(K氏温标) K:水的冰点温度定为273K,沸点为 373K(由英国物理学家Kelvin提出)。多用于理论计算。
关系:
K=273+C
二、太阳、地面和大气辐射
辐射的基本特性
在自然界中凡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发出电磁波,电 磁波按其波长分为γ 射线、X射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 电波。温度高,辐射强,多为短波;温度低,辐射弱,多 为长波。物体因放射辐射消耗内能而使本身的温度降低, 同时又因吸收其它物体放射的辐射能并转变为内能而使本 身的温度增高。 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辐射波长0.15~4μ m,太阳是 短波辐射。
擦作用忽略不计,大气运动规律比较简单和清楚。自由大气 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层流,气流多波状系统。 对流层顶:厚度约为1-2Km,温度随高度呈等温或逆温状态。
2. 平流层(Stratosphere):厚度:自对流层顶到大约55Km。
特点:空气主要是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弱;水汽含量少;(3)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最初等温,到20~45Km气温突增, 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所致);(4)气层稳定利于飞 机飞行。
第一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气象学基础知识
大气概况 气温 气压 空气水平运动--风 大气环流 大气湿度 空气的垂直运动和大气稳定度 云和降水 雾和能见度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观测
概
述
大气(Atmosphere)
包围地球表面的整个大气层。
高纬>低纬; 陆上>海上; 海拔低>海拔高
五、气温的空间分布
1.气温的水平分布
海平面平均气温从赤道向高纬递减,南半球等温线大约与纬 圈平行,北半球由于海陆分布不均匀,等温线不与纬圈平行。 ① 夏半球的等温线比较稀疏,冬半球较密集 ②冬季北半球的等温线在大陆上大致凸向赤道,在海洋上大 致凸向极地,而夏季相反。这是因为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 陆温度比海洋温度低,夏季大陆温度比海洋温度高的缘故。 ③北半球冬季大洋西部从低纬向东北方向伸出一个暖脊直达 大洋东部中高纬海域。这是两个强大暖流黑潮、湾流所致。
二、大气垂直结构
大气上界
大气很难定出上界,一 般以物理现象发生的最 高高度为上界。极光发 生在高纬度不同高度上, 最高达到1000-1200Km 称为大气的物理上界。 由卫星探测的大气上界 为2000-3000Km。
极光
大气垂直分层
根据气温、水汽的垂直分布、大气扰动程度和电离现象 等不同等特点,自下而上将大气分为五个层次。(P5)
以上均为非绝热过程。
四、气温随时间的变化
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下垫面,所以 气温具有与下垫面温度类似的周期 性变化。如冬寒夏暖、午热晨凉反
映了气温日、年变化的一般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
diurn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有一个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陆地上
压
(Atmosphere Pressure)
气压与天气之间有着密切的
关系,有时称气压表为晴雨
表。如高压控制下是,晴朗、 少云、微风好天气;低压控 制下是阴雨、大风和低能见 度坏天气。
2.气压的定义和单位
气压:指单位截面积上大气柱的重量称大气压强,简称
摩擦层(friction layer) :摩擦层又称边界层,从地面到
1-1.5Km高度。其厚度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大风和 扰动强烈的天气高于平稳天气。湍流输送是该层的基本运动 特点,多涡动,各种气象要素都有明显的日变化。该层水汽、
杂子含量多,因而低云、雾、霾、浮尘等出现频繁。
自由大气(free atmosphere) :摩擦层以上称自由大气。摩
对流层中三个主要特征
⑴ 气温随高度而降低。平
均幅度为-0.65℃/100m。 即 率。 γ =0.65℃/100m 称
γ 为对流层中气温垂直递减
⑵
具有强烈的对流和湍流
运动。是引起大气上下层动 量、热量、能量和水汽等交 换的主要方式。
⑶
气象要素沿水平方向分
布不均匀。如温度、湿度等。
根据大气运动的不同特征通常将对流层分为:
大气是可压缩气体,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少。
观测表明,10公里以内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35公
里以下则达99%,近地面空气标准密度为1.293kg/m-3, 大气的总质量为5.3ⅹ 1018 kg,约为地球质量的百万 分之一。
其中影响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要大气易变成分为二氧 化碳、臭氧和水汽。
3. 中间层(Mesosphere):厚度:自平流层顶到85Km左右。
特点:(1)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下降;(2)大约在65 km 处是电离层,白天强,夜间弱。
4. 热层(Thermosphere):厚度:85-800Km。又叫电离层。 5. 散逸层(Exosphere):
厚度: 800Km以上。地球大气 向宇宙空间逸散的过渡区域。
2.气温的年变化
annual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年变化: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陆地:北半球:最高在七月份,最低在一月份。
南半球:最高在一月份,最低在七月份。
海洋:比陆地迟后一个月,即最高在八月,最低在二月 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最高气温与月平均最低气温之差。 它与下热面的性质、纬度和海拔等有关。
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最高气温夏季出现在14~15点,
冬季出现在13~14点。海洋上最高值滞后陆地1~2小时。
气温的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其大
小与纬度、季节、下热面性质、海拨高度及天气状况有关。 一般有:低纬>高纬;陆上>海上;夏季>冬季;晴天> 阴天;低海拨>高海拨。(吐鲁番海拔-154m,日较差大)
大气中的易变成分
1.二氧化碳:平均含量0.03%,二氧化碳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射长波 辐射。 2.臭氧:主要存在于20-40公里气层中,又称臭氧层。臭氧是吸 收太阳紫外线的唯一大气成分。 3.水汽:水汽能强烈地吸收和放出长波辐射,并在相变过程中吸 收和放出潜热能。湿空气在同一气压和温度下,只有干空气 密度的62.2%。大气中水汽含量范围在0~4%,具有固、气、 液三态变化,它也是造成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的主要 物质条件。 4.杂质: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主要包括尘埃、烟粒、 细菌、病毒、花粉和微小盐粒等。它们主要集中在大气的低 层,影响能见度,能吸收部分太阳辐射,并对太阳辐射具有 散射作用。在水汽相变过程中,杂质可以作为凝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