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

合集下载

2019年精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版课后练习六十

2019年精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版课后练习六十

2019年精选小学语文四年级上22 地图上的发现语文版课后练习六十第1题【填空题】【答案】:【解析】:第2题【填空题】写出近义词。

漂移—______ 痕迹—______ 茂密—______【答案】:【解析】:第3题【填空题】多音字组词。

参cān______ shēn______说shuō______ shuì______【答案】:【解析】:第4题【填空题】形近字组词。

植______ 值______漂______ 飘______【答案】:【解析】:第5题【问答题】读课文《地图上的发现》,说说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答案】:【解析】:第6题【问答题】用“参差不齐”写一句话。

【答案】:【解析】:第7题【问答题】读课文《地图上的发现》,说说魏格纳的发现靠的是什么?【答案】:【解析】:第8题【问答题】读课文《地图上的发现》,说说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答案】:【解析】:第9题【语言表达】缩句。

①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②科学家们继续寻找。

【答案】:【解析】:第10题【语言表达】请搜集有关自信的名言写在下面。

【答案】:【解析】:第11题【语言表达】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们发现了新大陆。

②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答案】:【解析】:第12题【语言表达】读课文《地图上的发现》,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答案】:【解析】:第13题【语言表达】扩句。

①大陆裂开了。

②小组找到了煤。

【答案】:【解析】:第14题【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一提起卫星,同学们可能马上会想到一个大大的圆球。

啊!那你们可没完全说对。

卫星的形状可多了,有球形的、罐头形的,还有煤气罐那样的,以及锻炼身体的哑铃形的,也有的像纺锤,像风车,总之样子很多。

有的卫星还拖着长长的尾巴,长着“翅膀”。

卫星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形状呢?原来这是根据卫星的容积、科学研究目的、动力要求等决定的。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形和喀麦障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上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

反之,巴西海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

”这就是德国伟大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名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

在这部巨著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

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武岩质基底上。

由于潮汐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

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

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

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

有人称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分“疯话”。

魏格纳自己也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而遗憾地说:“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2魏格纳简介(精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地图上的发现》资料2魏格纳简介(精品)

《地图上的发现》资料
魏格纳简介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

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

他攻读气象学。

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

1906 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

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

11月1 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

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

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

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中盯一体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各大陆确实发生过大幅度的漂移。

1984年,美国航空局使用激光和射电望远镜,第一次精确测出了各大陆缓慢漂移的数据,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过硬的证据。

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又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

这被认为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

五四制四年级上册语文

五四制四年级上册语文

五四制四年级上册语文
“五四制”是中国的一种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

下面为你提供四年级上册语文的部分学习内容,以供参考:
1. 课文:《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2. 单元学习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能够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作者对景物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习方法建议:
读准字音,多读多记。

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四年级上册语文的学习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课文的学习和单元学习目标的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学生注重读准字音、多读多记、整体感知、理解内容、品读感悟、体会情感、拓展延伸和积累运用等方面,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地图上的发现》练习题-精选教育文档

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地图上的发现》练习题-精选教育文档

2019年语文S版四年级语文《地图上的发现》练习题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同学们一定要多做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接下来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四年级语文地图上的发现练习题,欢迎大家阅读!一、组词。

锯( ) 置( ) 痕( )据( ) 值( ) 恨( )适存参二、改病句。

1.我们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困苦的考察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三、造句。

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四、阅读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

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1.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证实( ) 发觉( ) 漂动( )反义词:聚合( ) 炎热( )2.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成语接龙。

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

小学语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世界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世界的心胸。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世界地图的基本知识和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世界地图的认知和理解。

(3)人类对地球认知的历程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课文内容和小组讨论,寻找答案。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的PPT或黑板。

2. 学生准备:课本《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看到哪些国家?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出本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边读边思考。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世界地图是如何演变而来的?”(2)学生分组讨论,寻找答案。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知识拓展(1)教师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地图的演变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在主动的阅读实践中形成。

只有主动积极的阅读实践,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这课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听、读、思、议、品、评等方式进入阅读情境,经历魏格纳“偶然发现”“艰难假说”的阅读全过程,再以切实的感受、鲜活的认识从阅读情境中走出来,从而得到真正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完课作如下反思:本课是略读课文,作为略读课文,如果要一课时上完,就必须以充分的自读自悟为基础,然后才能根据文章的特点,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疑点,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交流活动,从而做到“略”中有“精”,深化感悟。

本文重点是了解魏格纳发现、考证、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为了突破课文重难点,感悟课文内容,发展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本节课,教师通过讲故事、听录音、质疑、交流、合作探讨、观察实践、拟小标题等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进行充分的读书实践,品味魏格纳的言行,体会魏格纳的心情,感受魏格纳的品质。

但一节课的信息交流毕竟有限,应鼓励学生课后上网或找一些相关文章读一读,可以是大陆漂移说和魏格纳的文章,也可以是关于其他发明发现的文章,如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观察壶盖跳动发明了蒸汽机,等等,以深化对人物的认识和对“观察”“发现”的认识,达到扩展知识,提高阅读能力,享受阅读乐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2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选读课文,课文主要是通过魏格纳因为观察世界地图而发现了大陆漂移说。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告诉学生要善于观察,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

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了课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将了魏格纳是如何有这个发现的,以及从魏格纳身上我们学会了哪些品质。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说课稿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说课稿

说课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

我是小学语文组xx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说教材。

,《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略读课文(体裁),本单元以观察大自然和发现大自然奥秘为主题展开,(体裁)这个故事主要写了魏格纳偶尔发现地图上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吻合,继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并查阅大量资料寻找证据的事情内容,赞美了魏格纳善于观察,执着坚韧的精神,语言优美生动,结构清晰,,是一篇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佳作。

基于文本特质,学情预测,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写法。

3:品味语言,体悟情感,我把教学目标3作为教学重点,把体会关键语句的含义作为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会采用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以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采用情境朗读,圈点批注、小组交流等学习方法,去领略文章之美。

接下来,是本次说课的重点,教学过程设计。

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激发兴趣,课堂导入环节。

鲁迅先生说:“无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基于此,在开课伊始,我会借助多媒体出示世界地图,然后如是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一位年轻人观察这张普通的地图,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震惊了当时的地质界。

你们想去看看他的发现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

,齐读课题,通过这样富有情趣的导入方式,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来,自然而然的进入第二环节。

接着是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环节我做出如下安排::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接着采用“小老师”展示预习成果的方式,让学生交流生字词语掌握情况,在此过程中,我重点强调震资枉等字读音和写法,多音字空在本课读空,另一个读音是空让学生用生字组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枉费心机不可思议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浩如烟海可以查工具书来理解,并出示重点字词的古体字形,如,让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文《地图上的发现》
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魏(wèi)格纳正在家里养病,他漫不经心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美洲东海岸的轮廓(kuò),跟非洲西海岸线很吻合。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cēncī〕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

魏格纳展开了进一步研究。

1912年,他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两亿多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原是一整块。

后来,这块古老的大陆裂开了,开始漂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地球上各大洲的分布。

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魏格纳没有证据证明这些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

许多人不接受大陆漂移说。

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1913年,一个考察小组在南极洲找到了煤。

这些煤块上显示出远古时代湿热环境下生长的植物的痕(hén)迹。

这些植物怎么会出现在南极洲这个严寒的冰雪世界中呢?
科学家们继续寻找。

不久,他们又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动植物化石。

这说明,两亿年前南极洲并不在今天的位置上,也不是现在冰封雪盖的样子,而是一个适(shì)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1960年,一支科学考察队在南极一个山峰的悬崖上,发现了冰碛(qì)岩。

冰碛岩就是冰川携(xié)带的岩石,它上面有冰川移动时留下的擦痕。

科学家们发现,南极的冰碛岩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岩,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上面的擦痕显示,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这些发现都证明:现在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那时大部分地区都被冰雪覆盖着。

后来,古老的大陆向北漂移,漂向赤道,天气也渐渐转暖,生长出茂密的森林,还出现了恐龙等动物。

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碎块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成了南极洲、亚洲、美洲、大洋洲
这些新的发现,使得大陆漂移说获得新生,并被视为板块构造学发展的基础。

人们永远不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