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

合集下载

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程序设计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容 马上练 习。上 课过程 中配合程序驱动 教学 法 ,以开 给 出多种 测试数 据及 相应 的答 案 。
发一个完整 的程 序案例为核心而进行教学 活动 。首先
教师给 出程序案例 的框架结构 ,学 生经过思考 ,选择 合适 的算法和指 令语句 ,经互相讨论 ,完善和 丰富程
四 、结 束 语
实践有 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 的实际编程能力 ,使 学生真正成 为满足 社会 需 求的高水 平应用型人才 。
关 键词 :程 序设 计 ;课程群 ;应用 型人才


引 言
山东 工商学 院的程 序设 计课 程群 主 要包 括 程 序设计基础 、 数据 结构》 C++ 面向对象程序设 、
二 、传统 教 学模 式 存 在 的不 足
边学 边 练花 费 时间 比较 多 ,而程 序 设计 课程 群 所 涉
以往 的程 序设 计 课程 群 的教学 方法 大 都是 理论 及 的内容 、语法 、技术丰富 ,在有 限的学时 内,通过
课和 实 践课 分开 进行 。理 论 课上 基本 是 教师 讲授 理 边学 边 练很 难讲 完全 部 内容 ;机房 授课 也 不 能充分 论知识 ,虽然可 以间或讲解一些实例 ,但学 生只能被 利用学生 的业余 时间。 为此 ,我们改革现有的教学平 动地听和看 ,不能操作机器 ,不 能动 手操作 ,就谈不 台 ,尝试使 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充分地将理论 授

1 2・ 0
第8 ・ 期 卷 第2
职 业 时 空
C育教 学 研 究 教 R HOR AREE
ION ’ Z
于这 个平台 ,学生可 以充分利用 自己的课余 时间和上 尝 试使用 了如 下一些程 序设计 课程群 的考核方 式 : ( )以练代考 。验证一种能确确实实促进学生实 1 机 实验课 时间 ,随时上 网做题 ,一旦提 交答案 ,马上

农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农业院校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 1— 7 1( : 6 48 ,0 10 ,3 ) 7 — 7 44
Junlo h n a g A r utrlU iesy S ca S in e dt n ,0 10 , 3 )4 6 4 8 o ra fS e yn gi l a nVri ( oi c cs E io )2 1 - 7 1 ( :7 — 7 c u t l e i 4
首先 , 整合操作系统原理和计算机组成原理内容。虚拟存储器技术可放在操作系统原理 中详细讲解 , 而另
外交叉的设备管理 内容 中的 I / O控制方式 、 高速缓存与缓 冲区可放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中详细讲解 , 而在操作系 统原理中可略讲。 这样 , 一方面强调了系统的整体结构, 另一方面减少 了内容的重叠。 其次 , 整合操作 系统原理 和 Lnx i 操作系统理论内容。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 u 无论在操作系统原理 , 还是在 L u 操作系统课程中都是重 ix n 要的概念 , 不同的是 , 对教学进程讲到什么程度和如何讲解 。在操作 系统原理中应该把二者讲得入木三分 , 而 在 LnX i 操作系统中则点到为止 。再次 , H 整合操作系统原理和 Lnx i 操作系统实验 内容 。把能够帮助学生更好 u 地理解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论知识同时涉及的是 L u 操作系统的内容放在操作系统原理的实验 中,其余的放 ix n 在 L u 操作系统实验 内容里。 ix n
二、 操作 系统课程体系构建
( ) 一 优化 课程教 学 内容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体系可以包括操作系统原理 、 计算机组成原理、i x L u 操作 系统等这些系统类的课程。 n
这些 课 程 的主要 特 点是概 念 多 , 程 在许 多 内容方 面 出现 重叠 。例 如 , 课 虚拟 存储 器技 术 在计算 机 组 成原 理 、 操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校传统 的人才培养模式 和课 程体 系与软件企业开发岗位的人才 需求有些 脱节 。企业招 聘学生后 , 往往需要半 年左右 的岗前 培训才能 胜任企 业开发工 作 的需 要。这就造 成 了一方 面 I T相关 专业学 生没有 就业竞争力导致就业 困难 , 加社会 培训机构开展相关的 岗前培训 , 参 则 大大加重 了学生 的经 济负担。另一方面软件企业无法招聘到合格的软 件人才 , 企业组织 岗前 培训加 重了企 业的负担。显然 , 高校应在此方面 承担 自己的责任 , 有所作为。 前 言 课程群建设是 高校课 程改革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 。课程群是 以单 门课程 为基础 , 既相 互独立又关 系紧密 的多门课程构成 的系统课程体 系 。课 程群 的基本 思想 是把 内容耦合紧密 、 存在 内在关联 的 、 同一 属 个教学 目标 的一类 课程作 为一个 课程群进行 建设 , 打破课程 之间 的壁 垒, 从专业培养 目标 层次 的角度 把握课程 内容 的分配 、 实施 、 保障和技 能 的实现 。课程群 在形式上弱 化课程个性概 念 , 强化课程 内容之间 的 融合 、 叉和关 联 , 交 围绕课程群的培养 目标强调每 门课程的教学 内容 的 取舍 , 以提 高 教 学 效 率 和 教 学 质 量 。 开放式办学 、 校企联 合办学 , 与行业 无缝对接是 目前高 校办学 的 发展 趋势 。让企 事业单位参 与培养计划 的修 订 、 教学模 式改革和课程 改革 , 势在 必行 。通过到企业多次调研 , 了解到软件企业 的实 际需求及 软 件 技 术 人 员 应 该 掌 握 的项 目知 识 , 对 软 件 技 术 的关 键 知 识 点 和 能 并 力进行 提炼 , 软件技术相关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 、 对 设计 、 编排和整合 , 形成 一种 面向软件 开发与测试 技术的课程 体系 ( 图 1 如 所示 ) 。在这 个 过 程 中 注 意 各 门课 程 之 间 的 衔 接 , 免 低 层 次 的重 复 , 要 避 以尽 可 能 少的授课时 间实现知识授受 的最大化 , 从而形成软件技术课程群。

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拓展性课程-文档资料

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拓展性课程-文档资料

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拓展性课程根据浙教基〔2015〕36号《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从2016年开始,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这是义务段学校提升办学品质的一个新的起点,但也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理念的转变,课程开发建设能力,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及社会对课改的认识都对课改形成考验。

学校在全面实施课改前对已进行课改的高中及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学习,从中学到了非常多的先进经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许多学校在课改试行阶段,由于课程资源短缺,一般是“有什么开什么”,课程显得较为零乱,缺乏系统性,存在“碎片化”倾向;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偏离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

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开发建设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以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学校强化了以“课程群”建设为抓手,开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拓展性课程体系。

一、顶层设计,突出课程群建设重点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段学校,学制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

在开发建设拓展性课程过程首先要充分体现这一办学特色。

即课程建设必须要有层次性,既要满足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也要满足不同年级段学生的需求;虽然,学生的个性、能力、水平有差异,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义务段学生,由于心理成熟度和自我认识把握度比较低,随着年龄成长、知识结构逐步完善,世界观、价值观的逐步形成,对课程的选择是动态变化的。

基于这些考虑,学校在顶层设计时,以课程群建设作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课程的系列化。

并且在试点阶段,重点打造“信息科技”、“英语”、“美术”、“体育”四个拓展课程群作为突破口,积累经验,形成特色。

表:第一批特色“课程群”课程群课程名称师资面向年级英语 Good to Rnow 外教 1,2Reading for fun 外教 3,4,5英语口语本校+外聘 6英美文学欣赏本校 7,8信息科技菜鸟编程本校 4,5创客基础本校 4,5算法思维本校 6,7,8动画技术本校 4,5动漫外聘 6,7,8艺术(美术)艺菜课堂本校 2,3童“画”世界本校 1,2彩笔画本校 6,7,8ART工作室外聘 7,8体育羽动人生本校 2,3,4田径本校+ 1~9足球本校 6,7,8赛车本校外聘 6,7,8篮球本校 6,7,8二、拓宽课程开发渠道,丰富课程体系1、内部挖潜,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开发积极性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体是学校的全体老师,发动老师主动承担课程开发任务,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爱好或在自己任教的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研究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研究

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建设研究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软件技术型人才。

本文就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的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软件技术课程群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建立软件开发技术课程群方面要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要与时俱进,发展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促进我国教育改革,以及培养计算机软件技术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

从而使得计算机方面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比较弱,造成就业困难的局面。

部分学生会参加培训机构有关的岗前培训,造成学生较大的经济负担[1]。

另外软件企业无法招到合适的软件技术人才,从而又会加大企业的培训负担。

因此,高校应在培养技术型人才方面要注重培养始建于创新能力。

一、计算机软件技术课程群体系我国相关教育工作人员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改革经验,对软件技术课程群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明确教育目标,对教育体系进行完善。

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课程群体系。

其一,软件技术方向课程。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以及能力方面选择不同的侧重点,从而针对这一侧重点进行全面的学习。

这类课程的内容主要包含编译原理、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网络编程、操作系统以及人机界面设计等类型,教学目的在于掌握软件的核心技术,完成软件系统的逻辑处理设计、界面设计、数据存储以及数据传输等任务,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建立一个合理的软件系统结构框架。

这类课程主要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实践能力,在完成原程序的前提下,进行算法训练,促进学生更好地把握软件技术的本质。

其二,软件技术基础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传授学生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基础内容,以及基础软件知识,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思想、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进行系统的教育。

此课程是计算机知识的基础,在计算机知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材料化学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材料化学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与研究
S t u d y 0 1 3 C o n s t r u c ti 0 1 3 o f E x p e r i m e n ' t aI C u r r i c u I I , 1 . 1 1 1 6 r o u p o f M a t o r i aI(  ̄ h o mi s t r y i n L o e aI 1 3 oI I o g e s / /
\ 实验教学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1 6 7 1 — 4 8 9 X . 2 0 1 3 . 1 2 . 1 3 0
材料化学实验课程群 的建设与研究术
孙建之
德 州学院化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系 山东德 州 2 5 3 0 2 3
摘 要 依托课程群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是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课程平台建设、重组和优化
t e ac hi ng c o nt e nt .
K e y wo r ds f l l at e ri a1 C he mi S t r y ; c l l I ' ri C l , 1 l u m gr ou p ; e x p er i m e nt a1 t e a c hi n g s y st e m
高等学校课程 建设要紧紧 围绕 高等 教育人才培养 的根本 任务 ,以推进专业 建设、提高人才培养 质量为 目标 ,树立 团 队课程建设 意识,推进专业教学 团队建设,加快专业 发展步
根据材料化学专业对 化学基础知识 的要求 ,打破 原有课 程 条块 分割 的教学格局 ,在整 体上给学生一个 比较 系统的化 学实验知识并进行 多方位 的综合能力培养 ,构建 适合 本专业
a n i mp or r a nt a p pr oa c h f o r i m pr o vi ng t he pr a ct i c al abi 1 i t y of st ud e nt s . T he p osi t i v e i nf1 H e nc e o f ex p er i me nt a1 cl i f fi c ul u m g ro u p o n t he c o nst r uct i on o f s p eci a1 t y a nd t al e nt s c ul ti v at i o n WS . S di S C l J . S s ed f r o m 8 . S p e ct s of e x pe ri m e nt al c l i f fi c ul um C OnS t r uc ti o n . r e f or m a nd o pti mi z ati on o f

基于CDIO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CDIO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基于CDIO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科学技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类基础课程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电子工程人才的需求,如何提升电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CDIO模式以“概念设计、设计实施、操作与评估”为核心要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工程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因此,基于CDIO模式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基于CDIO的实践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电子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构建基于CDIO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现有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提供参考和依据;2. 探讨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3. 通过实施过程分析和教学效果评估,总结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为类似课程的教学改进提供借鉴;4. 通过实践案例分享,展示基于CDIO的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为教学实践提供具体案例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达成,希望能够为电类基础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工程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

1.3 研究意义电类基础课程群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程 群 的 三 大措 施 , 包括 课 程 群 内 涵 、 资 队 伍 建 设 、 程 群 外 涵 。 程 群 的 建 设 是 以 社 会 对 软 件 人 才 的 实 际 师 课 课
需求 为导 向 , 以培 养・ ・ 实战 型” 才为 目标 。 人 【 关键 词 】 :课 程 群; 用 型本科; 应 实战型
教 育 的影 响较 大 , 主要表 现在 以下 两个 方 面【 第一 。 2 J : 课 学 研 究 和教 学 改革 , 断 的推进 课 程 群 的建设 ; 不 外深
程 结构 与课 时分 配 原 有课 程结 构 与与课 时 分配 的安 就 是派 主讲 教师参 与校 外培 训 . 包括 去公 司实 习等 , 并 排 基本上 是研究 型本 科 教育 的克 隆版 .课 程结 构 为基 积极 鼓励 他们 攻读 博 士学位 目前 已基本 形成 了一支 础课 、 专业 基础 课 和专业 课 的三段 式 结构 , 时数 由教 稳定 的 、 课 具有 较强 战斗力 的教 师 队伍 。 学计 划制定 后不 变 不 能突 出应用 型 大学 的培 养 目标 33课程 群外 涵建设 是课 程群 建设 的重点 - 及特 色 。 二 . 第 课程 体系 内容 。程序 设计 系列课 程知 识 为 了让 学生 能够逐 步地从 ” 代码 ” 渡到 ” 目” . 过 项 上 点重复 , 课程 之 间缺乏 融通 、 论教 学 与实践 教学 缺 乏 规范 软件 开发 . 理 提高 团队协 作 、 流沟通 等综 合素 质能 交 紧密 的联系 .实 践教 学被 置 于次要 地位 。忽 略 了对 学 力 . 适应 软 件产业 人才 市场 的需 求【 我院在 一方 面通 4 】 。 生” 战. 实 . 能力 的 培养 . 成 了 以传 授学 科 知 识 为 主 的 过与达 内软 件公 司等软 件 企业 合作 . 形 以走 出去 、 请进 来 传 统型教 学模 式 .最终 必 然造 成毕业 生不 能适 应 企业 的方 式使 实 习基地 成 为 人 才培 养 体 系 的广 阔平 台 ; 另 方 面 通 过举 行 Jv 机 游 戏 大赛 、 语 言 程序 设计 aa手 c 的实际 岗位工 作需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实践教学总第301期操作系统是用户和计算机之间最基本的接口。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作为专业必修课,其内容繁多且理论教学多,偏重于基本概念的讲解和核心算法的剖析。

“操作系统”实验是该核心课程的实践部分,只有通过这一实验课程的实践,学生才能加深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精髓原理。

操作系统范畴的课程在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课程之间是孤立、割裂的还是很好地前后贯通,“操作系统”实验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现状1.国外国外的诸多名牌高校都极其重视实验环节,对操作系统实验有着严格的要求。

Princeton University的操作系统课程的6个实习项目就是用来构造真正的操作系统,课程结束时,学生将有一个小的、真正的操作系统内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4个实习项目是在仿真MIPS平台上构造操作系统,每个项目包括文档和代码两部分,文档占项目成绩的40%,代码占项目成绩的60%。

Brown University学生每人用C语言编写一个简单的单内核操作系统,所写的操作系统在技术上等价现代的操作系统。

Columbia University学生使用Nachos,要求分别完成一个操作系统的不同部分。

总之,国外大学都对操作系统实验有着严格的要求,有的要求完成一个小型的操作系统,有的要求独立完成,有的建议合作完成。

使用的基础教学操作系统有Nachos、Minix、GeekOS、xv6、OS/161等等。

线程(进程)、线程(进程)调度、虚存和文件系统是实习项目的主要内容。

另外,国外大学对实验成绩都很重视,有的大学(如Princeton University)甚至只有实验成绩,而没有期末考试。

[1,2]2.国内《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要求在Linux平台上进行7个专题的实验:一是Linux配置与安装(必修);二是截获Linux中断(必修);三是截获Linux异常(必修);四是实现新的系统调用(必修);五是进程的创建、通信和同步(必修);六是信号和定时器(必修);七是简单的Linux字符设备驱动(选修)。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同学校的实验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基本上,这些“操作系统”实验课程可以分为观察型实验、模拟仿真型实验、分析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四种类型。

一般国内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环节选择其中的一种。

如清华大学使用基于xv6的扩展设计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验设置分别基于Linux和Windows,在仿真环境下构造操作系统,发现实际难度较大。

一般高校的操作系统实验设置多以基本的编程验证型实验为主,辅之以在实际操作系统上采用并发编程和模拟编程的方式。

[3-5]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现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多年来在调研其他普通高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本校开出的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与其他一般院校并无多大差别,也是以基本的编程验证型实验为主,辅之以在实际操作系统上进行并发编程体会和以及操作一些基本管理的算法仿真编程。

二、存在的问题1.部分操作系统实验内容难度较大对于一般普通高校而言,《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规定的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学大纲中的个别实验,或者某些院校盲目追赶国内外一流高校的操作系统设计型实验,改进和设计层面的实验内容难度较大,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在操作系统内核代码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足够的精力去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解决出现的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学苗素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软件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也逐渐重心上移,底层基础类课时在减少、要求也有所降低,而应用层面的课程增多。

2.内容割裂、方式单一操作系统有若干前导课、后续课,如“UNIX/Linux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UNIX编程”、“移动网络编程”等(课程名称以及开出门数在不同学校会有些差别),在实验课程上有不少相通和接续的地方。

而采用单一的观察使用型或模拟仿真型实验,很难体现出来这些课程的有机联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孙昌立 赵艳芹摘要:在分析国内外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存在内容难度不适应、课程群相关内容割裂以及就业导向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进行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实践,把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打造成操作系统课程群的基础纽带。

初步实践表明效果很好,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操作系统实验教学;课程群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作者简介:孙昌立(1976-),男,黑龙江尚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赵艳芹(1975-),女,山东诸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BC1212076)、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操作系统课程群体系教改研究”(课题编号:JY13-1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31-02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4.06.0671311322014年第6期系,现有的教学实践或多或少的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割裂。

3.就业导向不足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顺利就业、高薪就业。

但偏重理论、千篇一律的操作系统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会使学生提不起兴趣。

为了修够学分学生只能消极应付,造成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的极大浪费。

另外,应用型高校应彻底取消操作系统的实践教学。

三、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及实践1.操作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想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调整操作系统实验内容与实验难度,拓展宽度,加入最新的应用开发引导,使实验内容成为课程群的纽带,把课程群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和贯通起来,培养学生应用层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2.保证操作系统实验的基本重点内容保留基本的重点内容,如并发程序设计中熟练运用信号量等方法解决进程间通信问题、内存管理的分页、分段以及虚存技术的算法等,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操作系统并发应用程序开发的能力,能够对操作系统中的重要管理算法进行仿真模拟。

将这些基本的重点内容凝练为6个左右的实验,实验时从中必选3个,其他课时增加应用层面的实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激发其学习热情,从而避免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走入歧途。

3.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考虑由于有些应用层面的课程学校还没有开出,如Android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开发、ios应用开发等,因此在操作系统实验课程中应给学生以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有选择这些内容的机会,使他们尝试感受这些应用开发的基本入门练习。

这些内容可以凝练出6个左右的实验,实验时可以从中选择1~2个。

4.将操作系统实验建设成课程群的基础纽带如图1所示,把相关课程的实验内容知识整合起来,编出一本“操作系统课程群实验集成指导教程”,内容涵盖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UNIX/Linux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全部实验可选内容,并包括上述的Android操作系统上的应用开发、ios应用开发等内容。

保证在操作系统原理课实验上至少能够在UNIX /Linux安装配置、服务管理、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裁剪编译、驱动编写等方面有20多个可选实验。

而整本“操作系统课程群实验集成指导教程”在不同实验内容及相同内容的不同角度、方法等方面设计出了共计40个左右的可选实验,使该教程成为操作系统课程群通用的实验教材。

在不同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群实验课程上,学生可以通过选择其中的实验把相关知识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并且有最新应用层面的入门内容。

“操作系统课程群实验集成指导教程”是一本对学生有吸引力并同时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帮助的实验教程。

通过该教程,使操作系统课程群的相关课程很好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内容选择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这种自由极大促进了相关知识的贯通,因此该教程必成为操作系统课程群的良好纽带。

四、结束语“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而实验是学好该课程的必要手段。

多年来课程建设追求的规范化、标准化使实验课程的内容及难度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符、也与时代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甚接洽,造成教学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本次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是以课程群建设为目标,为课程群的贯通和联系打造了一条强有力的基础纽带——操作系统课程群实验集成指导教程。

在课程群中,不同学期的不同课程都是从这本手册式的教程中选择实验,而且有一定的自由范围的选择余地。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改革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课程群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1]王雷.国外操作系统课程分析[J].计算机教育,2008,(5):85-87.[2]William Stalling.Operating system: Internals and Design Principles[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12.[3]谢谦,蔡坤,沈夏炯.一种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实验设置[J].计算机教育,2012,(20):107-110.[4]李玉军,侯孟书,周益民.《操作系统》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127-129.[5]王春爽,王德广,张雪,等.针对实践的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280-281.(责任编辑:孙晴)图1 操作系统实验与课程群的关系图[2]韩翠娥,郭清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7).[3]金红,蒋存波.单片机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2).[4]石爱平,杜玉杰.高校单片机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1).[5]包建华,张兴奎,丁启胜.模块化单片机实验系统的研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6).[6]杨风开,徐慧平.开放式单片机电气控制综合实验教学平台[J].中国电力教育,2012,(27).(责任编辑:孙晴)(上接第12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