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课件 1 (共145张)

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通过阁下向贵国 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地祝贺。
◆解析:“及”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若连接
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应用“并”
②、才能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实
践的多少决定的。
◆解析:“由于
”表原因,应当去掉“于” 字,“由……决定”是习惯用法。
2、关联词滥用
此句和上例①一样,由于滥用介词“对于”而 造成主语残缺,删掉“对于”,使“凡是…… 人员”充当主语。 ②对于凡是在科学研究上做出成果的科学家、 技术人员都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
③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侵犯或粗暴践踏时,当 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 解决。
“诸”是一个文言兼词,相当于“之于”,已 经包含一个和“于”字在内,再在后面加 “于”就造成了重复,应删掉“于”。
马上, 更 挺,
大概 一定 经常。
副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
1、自相矛盾 例: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朝景泰年间 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值至少在三万以 上。
“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 副词,而“三万元以上”表示 的不是最小限度,虚词与语境 矛盾,应删去“以上”。
2、词性不明
例:①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歌。 ②他在工作中犯了这么大的错误不是偶尔的。 ③台湾岛内的分裂分子挑衅“一个中国”的原则 由来已久。臭名昭著的,莫过于刚才被民众轰下台的 李登辉。
2、漏用介词,造成成分残缺
对
1、这些瑰丽奇特的诗篇中所表露的 电火行空、上天入地、宇宙航行、登临月 球的憧憬,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变成了现 实。 解析:应加一个表示对待的”对(于)” 以
2、我国将于5月12日至6月10日由本土向 太平洋南纬7度0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 半径70海里的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 射运载火箭。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

示例一: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
组是[05全国卷3]
B
① 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
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 在灿烂的灯光中,由24名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
观音”精妙绝伦, 人心。
③ 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13亿人口日
的到来 了4年。
A. 制定 振奋 推迟 B. 制定 震撼 推迟
陷于不良境地而不能自拔。
2.推敲
推求
“推敲”指写作的斟酌字句,也指反复琢磨,
“推求”指根据已知条件或因素来探求。
3.凌乱
紊乱
“凌乱”往往指具体的内容:“紊乱”往往指较为
抽象的内容。
第35页,共41页。
4.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每个领导都应该大胆
,
不能袖手旁观。
C
A.任何阻碍都不能割断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B.古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城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沙中。
C.这本书是启蒙老师惠赠的,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它。
D.经反复研究,校方决定启用本校精通业务的退休教师。
【2006高考辽宁卷】
第10页,共41页。
五. 正确使用实词的方法
(一)去同存异,辨细微差别 1.从词义上辨析 2.从语法上辨析 3.从色彩上辨析
第20页,共41页。
2.他 不住内心的激动。 (a、克服b、克制)
b(“克服”的对象多是客观上的困难、错
误等 “克制”的对象多是主观上的情感、 愿望等)
3.这些科学论据令人
(a、信服b、佩
服)
a(“信服”的对象一般是道理、事实、言论
等; “佩服”的对象一般是精神、品德、能
一轮复习高三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张PPT精品课件

动词近义词的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 面。如“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 的意思,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 “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 思,但“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答案] D
一 轮 复 习 高 三语文 《 正确 使用词 语_实 词》课 件86张
一 轮 复 习 高 三语文 《 正确 使用词 语_实 词》课 件86张
2. [2014·湖南卷] 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 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形容词近义词的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 “峻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 重在“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针对训练
3 尽管这只是本校集体组织的一次________,但民警与保安的迅 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开 通。(演示、演练)
近义词为重点。
②从考查形式看,湖南卷以客观选择题 或辨析正误题出现。
③试题选材内容多见于日常生活运用。
④近几年来各地试卷有不少是虚实兼考, 且全是常用词语,这已经成为一个新趋势。
一 轮 复 习 高 三语文 《 正确 使用词 语_实 词》课 件86张
一 轮 复 习 高 三语文 《 正确 使用词 语_实 词》课 件86张
近义词为重点。
②从考查形式看,湖南卷以客观选择题 或辨析正误题出现。
③试题选材内容多见于日常生活运用。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讲解含答案

2019大一轮高考语文: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讲解含答案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实词高考主要考查近义实词的使用与辨析,侧重考查实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而不是静态的词典中的固有含义。
[例1] 在下列句子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并思考从什么角度辨析这些词语。
(1)(2017·天津卷改编)在大多数人的________(观点/观念/理念/心目)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________(内念/涵义/涵养/内涵),真与美就分道扬镳了。
解题指导: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
观念:思想意识;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
理念:信念;思想;观念。
心目:指内心或视觉方面的感受;想法和看法。
根据语境,大多数人认为“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这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和看法”,根据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可填“心目”。
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内容。
涵义:同“含义”,指(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名词,能控制情绪的功夫,修养;动词,蓄积并保持(水分等)。
内涵: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语言、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内在的涵养。
根据语境“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的提示,可填“内涵”。
答案:心目内涵(2)(2016·天津卷)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顿挫缓急,或者________(凝重/厚重)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________(波动/波澜),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势潮水般地________(淌/涌)过纸面,这就是懂得草书了。
解题指导:凝重:端庄,庄重;(声音)浑厚;浓重。
厚重:又厚又重;丰厚;敦厚持重。
由于第一处填入的词语和后面的“如山”一起用于形容墨迹给人的感觉,故应选填“凝重”。
波澜:波涛,多用于比喻。
波动:起伏不定;不稳定。
联系“抚摸得到……的内心”可知,第二处填入的词语应该为名词,故应选填“波澜”。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解析: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滋味:味道,也比喻某种感受。意味:含蓄的意思,也指情调、情 趣、趣味。韵味:声韵所体现的意味,也指情趣、趣味。痛痛快快: 非常干脆、直爽,也指舒适爽快。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 透彻,也指暴露得很彻底。兴致勃勃:兴致很高的样子。当是:应 当是,强调情理上如此。便是:就是,表顺承。自是:自然是,强 调道理上如此。恰是:正好是,强调的是合适。遛:慢慢走,散步。 踱:行走,强调动作的习惯性。逛:外出散步,闲游,强调动作的 无目的性。晃:摇动、摆动,强调动作的幅度大。 答案:B
2013 年的《考试说明》对本部分的要求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 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能根 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等。这就是说,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的问题,还有使用是否适当的问题。 正确理解词语,首先是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 量词、代词等。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 形容词(以动词、形容词居多)上,以辨析近义词为主。考查的主要形 式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
经 典 真 题 在 线 高 频 考 点 突 破 解 题 能 力 培 养 即 时 对 点 演 练 课 时 规 范 训 练
3.(2011· 大纲全国卷)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 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 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生家, __①__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 不清楚的,__②__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 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__③__也不乏幼稚之处。 __④__张开嘴 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 说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__⑤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的对不对。 答: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篇)修订版

例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我们要爱护公物,不要____桌椅。 ②同志们都非常敬仰这位功勋____的老英雄。 ③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我们要____帮助,但 不能歧视他。
A 损坏
C 损害
卓著
显著
批评
批评
B
D
损坏
损害
卓著
显著
批判
批判
卓著:突出地好. 显著:非常明显.(词义的轻与重) 批评: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 批判:对缺点错误做系 统的分析,加以否定. (词义的轻与重)
沟通பைடு நூலகம்
勾通
)和大量的双边援
例2. 因此,地区合作、( 助是十分必要的。
解析: “勾通”勾结、连通(贬义);“ 沟通”使两方能通 连。
以至、以致
例3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从前神话、 科幻作品中的一些难以实现的事,现在都有可能成为现 实。
解析:“以至”表中性的结果 ,程度的加深、数量的增加。 “以致”表示坏的结果。
3、伟大的人民解放
C
中,仅三大
B 就经历了大小
A
千余场。(A、战斗 B、战役 C、战争)
解析:“战争”范围最大;“战役”范围较小;“战斗” 范围最小。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⑴基本知识
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数,表示集体或者 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如“人”和“人口”,“人”可以数,是个体概 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可数。
收集 搜集
例1.这些反映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风貌的老照片,是 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千辛万苦才( )到的。 例2.这一家的小夫妻是喝咖啡的爱好者,平时喜欢( )各 种各样的咖啡来品尝。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分析

核
心
考
熟语的能力,命题形式一般为“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点
探
究
从近两年的高考考查情况来看,这一考点的考查频率极高,全国各地区的高考
课
试卷中有多套涉及。 如 2011 年山东卷针对这一考点设置了两道题,
一道考查辨析选 后 对
点
用近义实词,一道考查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安徽的高考试卷中,成语的考查频率
习
导
航
用实词”指在动态语言环境中去分析辨别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常涉及同音、近义
核
或既同音又近义的实词。
心
考
点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探
究
1 .从词义方面考查
课
(1) 注意词义的范围
后
对
点
有些近义词的差异,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辨析与选用词语时,可以从
快
训
这方面思考。例如:“战争”和“战役”都是指作战,但“战争”所指范围较大,
点 探
究
__ ④ __张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却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
课
两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 __ ⑤__要我说出来,看我想得对不对。
后 对
点
答:① 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⑤______
快 训
解析: ①要和后文对应, ② 应起强调作用, ③表示幼稚之处还是少数, ④ 表递 相
D.包含 包括 包罗
点
快
训
【解析】 D 组词汇中, “ 包含 ”、“包括 ” 、“ 包罗 ”三个词同义, 都是 “里
相
边含有 ”的意思,但适用的范围依次由小而大。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成语)

B “化装”和“化妆”,前者强调身 份或者形象的改变,其结果是“隐藏”自 己;后者则仅仅是为了美化自身,主要是 容貌的打扮,结果反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现 自身。 ①迟疑和迟钝, ②演练和演示, ③懊悔和懊恼, ④浮躁和急躁
4、区分个体和集体 (或具体与概括)
这一角度主要针对名词近义词,看起来 没有区别的一些近义词,意义差异并不大, 但有的表示个体或具体概念,有的表示集体 或抽象概念,表示个体或具体的概念一般可 数,表示集体或者抽象的概念往往不可数。 A “人”和“人口”,“人”可以数, 是个体概念,而“人口”是集体概念,不 可数。 ①书和书本,②车和车辆, ③纸和纸张,④书和书籍
B “鸟儿在天上飞”,文学语言往往 写成“鸟儿在天空飞翔”;再如“这个 人小气”,文学语言往往写成“这个人 吝啬”。在选用近义词时,从是否有文 学色彩来考虑问题进行辨析,也是一条 思路。 ①吓唬和恐吓,②开刀和手术,③兄弟和 昆仲(伯仲),④想念、思念和眷念
“退化”和“蜕化”
退化:功能减退,由优变劣。如,“这种动物的耳朵已经退化了。” 蜕化:(1)指由动物蜕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 如“由奴隶社会蜕化为封建社会。” (2)指人的品行变质、腐化堕落。如“蜕化变质”。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D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 个人离开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______。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 巴斯白山羊的品质正在逐步地________。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 大街小巷,_______想起许多往事。 A.终止 蜕化 难免 B.中止 退化 难免 C.中止 蜕化 不免 D.终止 退化 不免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汉语的词语除了本身的意义外,还有 附加的意味,这种意味是在使用过程中逐 渐形成的,它使词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 “挑剔性”,使用时带有了某种色彩。这 种色彩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这两种东西无论在形状还是质地,都存在 很大悬殊。 ⑵我们沿着澜沧江边的一连串村寨,进行了 一次远足旅行。
“旅行”的一般义是“为 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 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 与前面“远足”形成重复。
延伸与拓展: 几种实词误用例析㈠
例①这种保守思想障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修改:“障碍”可改为“阻碍”或“妨碍”。
例②我多么愿望与他永不分离呀!
修改:“愿望”可改为“希望”。
例③从大量的统计材料看,吸烟能致癌是无可 疑问的。
修改:“疑问”可改为“置疑”。
归纳:名词误用。名词一般不用作动词。只有在特殊情
• • • • • •
(二)、数词的使用 1、要注意增减表示法 ①数目增加可用分数表示也可用倍数表示。 ②数量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③要注意增减词的运用。如“了”“到” ④两个相邻的数并列表概数连用时,中间 不能用顿号 • 如:三四十岁、五六十岁、二三百人、十 六七岁
• ⑤ “二”“两”“俩” • 两个人、二两肉:“两人”一般不说成“二人”, “第二”不能说成“第两” • “三心二意”不说“三心两意”,“二三 个”“两三个”均可,“二三得六”不能说成 “两三得六”。“俩”后可加中心词“人”,但 不能加量词“个”。另外的还有“仨”。 • (俩:①liǎng 伎俩 ②liǎ 包括数词和量词,甚至 还包括名词。比较:“两个人”与“我们 俩”“他们俩”。) • 2、确数与副词 • 上下 左右 大概 大约等词 • 表概数的副词不能与概数词连用,不能说“大约 20多分钟”
2.语体色彩不同
如: 陵墓——坟 富态——胖 兹——现在 马铃薯——土豆 苍穹——天空
口语:聊天、办法、吓唬、妈妈、生日。
书面语:谈话、措施、恐吓、母亲、诞辰。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二)
从词义方面辨析 1.词义内涵大小不同
如: 年龄——年纪 河流——河 风俗——风尚 书籍——书
如:年龄、年纪 年龄指人或动植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 年纪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 这棵树的年龄足有上千岁。 你这么一大把年纪了,还这么拼命。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二)
从词义方面辨析
3.词义的轻重不同 请求——恳求 批评——批判 担心——担忧 制造——创造
如:妨碍、妨害 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 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如:这么晚了还放录音机,会 妨碍 人家休息。 在果子上喷洒农药会 妨害 人们的健康。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三)
例③小王的几句话顿时增加了小李的一种无可 名状的沉重。
修改:“沉重”误用为名词,可改为“沉重感”。
归纳:形容词误用。
几种实词误用例析㈣
数量词误用与代词误用。 ①他家面对着一幢小山。 “幢”改为“座” ②他由原来的一年写一本书,变为半年完成一本书, 时间缩短了一倍。“一倍”改为“一半”或“二分之一” ③教我们语文的李老师是大约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
修改:不及物动词“惊慌”误用为及物动词,可改为 “惊吓”。
归纳:动词误用。注意误用的类别,辨明语境
中应用的词性。
几种实词误用例析㈢
例①他身上充沛着可贵的工作热情。
修改:“充沛”误用为动词,可改为“充满”或“洋溢”。
例②同样面料的衬衫,同一厂家生产,但两个 商店的标价却悬殊一半。
修改:“悬殊”误用为动词,可改为“相差”。
2.词义侧重点不同
如;豢养、饲养、喂养
豢养指喂养动物,一般不用于人,若指人时, 则表示收买和利用,含贬义。 饲养指喂养牲畜,可与“员”、“场”组成词 组。 喂养多用于牲畜,用于人时,只限于婴儿。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 重点是区分 “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 “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如:废除农奴 制,废除不平等条约;“解”是“去掉、消除” 的意思,如:解除顾虑,解除职务;“破”是 “打破、揭穿”的意思,如:破除迷信,破除情 面。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 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 “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 又如:逐渐—逐步 “逐步”,阶段性明显。 化装—化妆 “化装”有假扮的意思,“化妆”是使容貌美丽。 屹立—矗立—耸立
“染指”比喻“分取 非分的利益”,贬义词。 用在“我国选手”上, 贬词褒用。 “沟通”是“使双方能通 联”,中性词。“勾通”的意 思是“暗中串通、勾结”,贬 义词。该句是客观地叙述情况, 不含贬义。
⑴在今天举行的决赛中,我国选手 有 实力染指金牌的项目是女子100米蝶泳和女 子 马拉松比赛。 ⑵国际互联网传递世界的最新信息,它(沟通 勾通)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八、摆正谦敬
谦词只能对自己,敬词只能对别人。辨 析不清就会谦敬错位。
“光临”是敬词,称 宾客到来,只能对别人。
⑴请您明天在家里守侯,我会按时光临的 ⑵明天您在寒舍等候,我准时前往请教。
“寒舍”是说自己的 家,只能对自己。
九、避免重复
实词的使用要结合语境,要注意词语的意思 和语法功能是否与语境重复。
一、辨明 概念
诞辰的意思是生日(多用于人),使用的格 式为“某人××周年诞辰”,而“诞生”使 用的格式为“某人诞生××年。
二吃透规定
有些实词在使用 上有语法、习惯格式 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吃透这些规定, 才能做到准确使用。 ⑴前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出版界出
了不少书。 ⑵大凡有成就的人,都善于在看来 平淡无奇的事物中置疑。
五、把准对象
有些实词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 准,就极易扩大使用的范围或误作他用。
“启用”的意思是“开始使 用”,使用的对象是物;“起 用”的意思是“重新任用已退 休或免职的人员”,使用的对 象是人。 “夸奖”使用的对象是“自 己夸别人”;“夸耀”的意思 是“向人炫耀”,使用的对象 是“向别人夸自己”。
“大约”与“上下”重复,删掉“大约”或“上下” ④王莉与李梅两个人在路上遇见了,她三步两步的跑上 前去,拉住她的手问长问短。 指代不明。 ⑤妹妹来信说:“她的学习很好,老师同学都很喜欢 她。”
人称不对。
(一)几个特殊的代词
• 1、“您”既表单数又表复数,没有“您们” 一词。例:“您二位早”。 • 2、“人”与“人家” • ①不应该当着人批评孩子(别人) • ②原来是你呀,差点没把人家吓死(指自己) • ③人家不怕,我就会怕?(别人,指复数) • ④你把东西快点给人家送去(别人,单数)
爱护: 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 级同辈之间。
爱戴: 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关怀: 用于上对下、长对幼,只用于对人。 关心: 对人对物均可用,对人时,用于一 般 人。
有些实词是抽象概念,有些实词是具体概 念;有些实词是是集合概念,有些实词是个体概念。 只有辨明了实词的概念属性,才能准确使用。
• 3、“别人” • ①他说:“这东西是别人的”(指说话者和听话 者以外的人) • ②他说:“你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可以包括说 话人在内) • 4、“我们”“咱们” • 老奶奶,别夸奖我们了,我们的工作没做好(不 包括对方) • 咱们一起去,好吗?(包括对方) • 张老师说:“我们都是学生,要有中学生的样子” (不包括说话者) • 5、运用代词应注意的几点: • ① 指代要明确,避免歧义 • ②人称变换要得当。
从运用上辨析 4.词语的习惯搭配 不同
如: 发扬—— 优点、作风、传统; 发挥——
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改进—— 工作、方法、技术; 改善—— 生活、关系、条件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四)
从运用上辨析 5.词性和句法功能的不同
如“公然”是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常 作 副词。“公开”是不加隐蔽,面对大家, 常作动词。 6.适用的对象不同
(三)、象、像、相 三者的区别
• “象” “像”都读作xiàng,国家语言文字 工作委员会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简化字总表》 时说明:“象”不再作为“像”的简化字。这样 一来,“象”“像”就是音同而义不同的两个字, 使用时不能随意混淆。 “象”的含义有以下几种: ①一种哺乳动物,大象。 ②形状,样子。如“现象” “印象” “形象” “假象” “象征”等。 ③仿效摹拟。如“象形字” “象声词”等。
“置疑”的意思是怀疑,但它有一个特殊规定。 那就是多用于否定句。如“不容置疑”“毋庸置疑”
三 把准词性
“品位”指文艺作品所达到的水平, 是名词;“品味”指仔细体会、玩味, 是动词。可以用“高”来形容只能是 名词,该句用“品位”。
实词的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和语法 能也不同。
功
⑴ 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 功底, 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品位 品 味)的作品来的。 ⑵全国人大常委会主任在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方面 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有些地方政府却有 法不依。 “法治”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是动词。该句却误 用为名词,充当“健全”的宾语。改为“法制”。
⑴为了迅速 扭转连年亏 损的局面,厂党委 决(启用 起用)精通 业务,有决策能力的 退休科技人员。 ⑵他这种人有一点能 力就生怕别人不知道,就 自我(夸奖 夸耀)起来。
六、分清轻重
有些实词词义较轻有些实词词义较重,这就要 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实词.
“造诣“是”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 词义很重,该句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正确使用词语 实词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一)
从色彩方面辨析
1.词的感情色彩不同
如:成果——后果 节俭——吝啬 维护——庇护 聪 明——狡猾 褒义词:具有肯定或赞许的感情。如:鼓励、成果、 抵御、果断。 贬义词:具有否定或贬斥的感情。如:煽动、后果、 抗拒、武断。 中性词:不表示褒贬。如:鼓动、结果、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