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竹影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语言基础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竹影》同步语言基础练习

一、语言基础知识点:竹影1.【题目】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幽暗(yōu)藤椅(tãng)惬意(xiá)手痒(yǎng)B、徘徊(huái)参差(chā)横幅(fú)花瓣(bàn)C、闪烁(shuò)疏密(shū)朱砂(shā)蘸水(zhàn)D、乱撇(piē)一缕(lǚ)弥漫(mí)立轴(zhú)【解析】A项中“惬”的读音应为“qiâ”;B项中“差”的读音应为“cī”;D项中“撇”的读音应为“piě”;“轴”的读音应为“zhóu”。

【答案】C【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来源】【批注】【视频】2.【题目】下列有错别字的两项是()A、也许,艺术和美就蕴涵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

B、那根竹跟了他的动作而发抖,上面的竹叶作出箫箫的声音来。

C、竹影渐渐与地上描着的木炭线相分离,现出参差不齐的样子来,好像脱了板的印刷。

D、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

【解析】B项中“箫箫”应写作“萧萧”;C项中“板”应写作“版”。

【答案】BC【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多选题【来源】【批注】【视频】3.【题目】下列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幽暗:昏暗。

②坐不牢:坐不稳。

③惬意:心里很高兴。

④疏密:指距离不远不近。

⑤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⑥参差不齐:长短高低不齐;不一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解析】三词的正确解释应分别是:坐不牢:坐不住。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

这里指舒服的意思。

疏密:本文中的意思是指距离要合理安排。

【答案】B【考点】竹影【难度】基础题【题型】单选题【来源】【批注】【视频】4.【题目】依次填入横线的语句顺序恰当的一项是()画马的困难在于马本身上,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

①所以在中国画法上,竹是一专门部分。

②粗看画竹,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

18.《竹影》课件1

18.《竹影》课件1
影子

丰 子 恺
丰子恺,生年1898-1975, 浙江桐乡人,多才多艺。我 国现代著名的漫画家,也是 书法家、散文家。他的绘画, 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 持一贯的风格:雍容恬静。 他的散文在新文学史上有较 大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 堂随笔》、《随笔二十篇》 等。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 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 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 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 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 情。
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以及你的观察,你认为此二者 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几点区别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 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 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 在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让我们生 活这个语文大课堂,去发现、去描绘、去 赞美生活的美!
让我们一起看看丰子恺的书画吧!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叙述几个少年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
2、找出最能表现童心、童趣的文字。
3、文中的父亲是怎样对待这件充满童趣的事? 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请用“从文中的……地 方看出,这是一位……的父亲”来说说。
让我们去“画的世界”遨 游一番吧!
议一议

中学初一下学期语文第18课竹影

中学初一下学期语文第18课竹影

通过对孩子们动作、神态的细腻 描写,表现出他们纯真的心灵和
丰富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竹影不仅是自然之景, 更是孩子们童真童趣的象征,体 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艺术与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课文中通过画竹影这一活动,引导孩 子们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和艺术。
课文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美和艺术并不 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而是蕴藏在我们的日 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发பைடு நூலகம்和创造。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首先总述竹影之美,然后分 别从不同角度描绘竹影的特点和 美感,最后再总结竹影的意境和
美感。
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竹影的描绘,将读者带 入一个静谧、幽深的竹林世界,情 景交融,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 受。
语言简练生动
文章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 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生 动地描绘了竹影的形态和美感。
竹文化的起源
竹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 在商周时期就已有人工栽培竹林。随 着竹子的广泛应用,逐渐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竹文化。
竹文化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 的哲学、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领域 。竹子所代表的虚心、坚韧、高洁等品 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竹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象征意义
其他人物形象辅助构建故事情节
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
课文中除了父亲和孩子们之外,还有一些其他人物形象,如母亲、邻居等。这些 人物形象在故事中起到了辅助构建情节、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故事情节的构建
其他人物形象的出现和行动,丰富了故事情节,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例如, 母亲对孩子们的观察和父亲的引导给予了肯定和支持,邻居的加入则增加了故事 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这些情节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展示主题和意义。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8、竹影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8、竹影
竹 丰影
子 恺
白鹤小学 伏春仪
走近作者:
丰子恺(1898~1975),浙
江崇德人。原名丰润。他是我国 现代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美 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 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 他的漫画作品大多以儿童为主 人公,风格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散文主要作品有:《缘缘堂 随笔》、《缘缘堂再笔》、《率 真集》等。作品大都是叙述他自 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 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四、品竹韵、索竹理
• 爸爸的话里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1、画竹难;
2、中国画的特点及其与 西洋画的差异。
风 景
重写实,重形似 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
人 物
重写实,重形似
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像照像,中国画像符号。
静物
中国画
美的姿态,活的神气!
五、人物简析:你觉得文中 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 文中写了“我”和小伙伴哪些活动或游戏?
• • • • • 天色的变化 (看天) 院里的光影 (看光影) 我们眼中的月亮 (看月亮) 月亮底下头上冒的烟气 (看人影) 在水门汀上描影 (描人影 描竹影)
• 2、请勾画你喜欢的句子,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 内容。
一个夏夜,我和弟弟、华明在月光下看竹影、描竹影,听爸 爸给我们讲解中国画知识,得到了一次艺术体验。
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 了。
示例: 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
• 从音乐的角度讲,“长音阶”常用来表现明亮、 欢快的调子,“短音阶”常用来表现清冷、忧 郁的调子。表现出光由“暖色”到“寒色”的 变化。 • 用听觉感知来表现视觉感知,运用“通感”的 手法,使人对光影的变化感受真切,意境优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8竹影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8竹影

• 过家家、老鹰抓小鸡——戏剧表演艺术 • 涂鸦、在手臂上画手表——绘画艺术 • 堆积木、堆雪人、玩泥巴——建筑雕像 艺术 • 起外号、编故事——文学创造 • 剪纸、叠纸飞机——手工艺术
再 见
1、下列词语中红体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是( ):
A、幽暗(yōu) 弥漫(mí) 挽救(wǎn) B、惬意(qiâ) 闪烁(shuî) 一缕(lǚ)
文章以几个少年描描 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 画的艺术体验。并留下深 刻的启示:艺术并非高不 可攀,它就存在于我们的 日常生活中。
你从课文的学习中 感悟到了什么?请说 出来与同学分享——
罗丹: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 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放 飞 童 年
艺术并不是高不 可攀的东西,它 就蕴含在孩子们 童稚的游戏中。
丰子恺,原名丰润, 浙江崇德人,现代画 家、散文家、美术和 音乐教育家,是一位 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 艺大师。作品有《缘 缘堂随笔》《艺术趣 味》、《率真集》等。
字音字形一
kǎi 丰子恺 shāo 梢头
问我吧!
qiè 惬意 tīng 水门汀
lǚ 一缕
zhàn 蘸
chán 口头禅
shā 朱砂
jiè 芥子园
游 戏
艺 术
童真童趣

(一)概括课文内容。
“我”们几个在后院画竹影,父 亲顺势指导我们领略了中国画与西 洋画各自的魅力。
(二)题目略。
言之有理即可。比如:
表 现 童 趣 的 描 写
观看天色的变化 (看天) 观看院里的光影 (看光影) “我们”眼中的月亮 (看月) 月亮底下头上冒的烟气 (看人影) 发现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影(看竹影) 在水门汀上描竹影、人影
5、中国画题材已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 主。

人教版语文七下18《竹影》

人教版语文七下18《竹影》

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 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 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 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 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 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 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
有关“竹”的诗句
1、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2、“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 心。” ——李苦禅 3、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 4、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
你有我有他也有,
黑身黑腿黑黑头, 灯前月下跟你走, 就是从来不开口。
(打一事物)
想一想有“影”字的四字成语。
形影不离、形单影只、 形影相吊、顾影自怜、 刀光剑影、立竿见影、 影影绰绰、杯弓蛇影、 捕风捉影、含沙射影……
有“影”的诗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 江水流。 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 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5、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 天际流。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
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小 结
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 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 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 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 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 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18、竹影 预习提纲
1、搜集带“影”的成语和诗句。 2、作者简介。 3、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 容。 4、找出文中描写最生动的表现 了童真童趣的句子,说说你的 理解。 5、文章的最后,“我”回到堂 前,看到吴昌硕描的墨竹,为 什么觉得更有意味呢? 6、搜集写“竹”的诗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竹影》研讨课教案_2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四单元  阅读  18 .竹影》研讨课教案_26

《竹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要素概括文章内容。

能力目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品读文章精彩的语句,体味生动形象的描写,并初步了解品析文章语句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体味生动形象的描写,并初步了解品析文章语言的技法。

教学难点: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童趣氛围,引发学生兴趣。

2、圈点评注法:勾画文中精妙的词句,揣摩品味。

3、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品析语句时,教师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屏显丰子恺的两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漫画,说说从漫画中感受到了什么。

(插入丰子恺简介)师:他不但用画笔来倾诉童趣,还用优美的语言记载童年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竹影》,走进丰子恺的童年,去看看他童年做的游戏。

(设计意图:优美的歌曲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铺垫。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和童趣。

3、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丰子恺(kǎi) 撇(piě )嘴蘸(zhàn)墨惬(qiè )意水门汀( tīng ) 疏(shū)密藤 ( téng ) 椅参差( cēn ) ( cī ) 不齐23明确:晚饭后,我、弟弟、华明在屋后的院子里描竹影,并听爸爸讲解中国画知识。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课件 新人教版

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第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竹影》课件 新人教版
竹 影
• 艺术和美,来源于 生活,甚至就在孩 童的游戏中产生。
说课内容
• 教材分析 • 教学创意 •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教法学法 • 教学过程 • 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总体把握:《竹影》,选自人教版七 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编选 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但内容 又并不局限于对某种文化艺术的欣赏, 而是生发对艺术、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感受文化的魅力。这篇文章用几个少 年描竹影的游戏,引出了对中国画的 艺术体验。
(一)教材分析
2.一个“动”字贯穿全文,是光与影的 贯穿(流动的画面感)。文中有许多 富有动态的画面,处处透露出美的体 验和童趣。而这些画面,都离不开光 与影的影响。例如,日落时光线的跳 动,华明的影子像极了青蛙,月光与 摇动的竹叶相互交错的美感,几个孩 子描竹影和爸爸为孩子们讲艺术课的 画面。
(二)教学创意
(五)教学过程
3.品一品:画面共赏,体验童趣 第一部分: (1)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 步的印象,更好的把握文章内容。 (2)学生活动:学生全体默读课文,勾 画关键句,找出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 找文章的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你可以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吗?
尽量与原物一致;而中国画重写意 思,重神似.这是由东西方两种不 同的文化形态决定的.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的手法 生动形象的语言 描竹影(童趣) 竹影 借事说理 (一事一议) 谈艺术(体验) 我的体验和感悟 感官动词的使用 比喻拟人的修辞 充满想象的画面 中西画作的不同
谢谢大家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1)资料穿插法 (2)分类积累法 (3)动笔训练法
2.学法 (1)品味赏析法 (2)分类积累法 (3)自主探究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子恺 (1898——1975),原名丰润, 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著名画 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 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 文艺大师。 尤以富有朴素、细腻、深沉和 哲学味的散文和漫画著称,在 国内外有广泛影响。
撇开 : piē
撇嘴: piě
zhà 蘸: n
疏密: shū mì
yōu 幽暗:
1、朗读课文,并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本文以几个少年描画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 画的艺术体验,表现了一种童真和童趣。
时间 地点
夏夜晚上 我家屋后的院子里 “我”,弟弟,华明,爸爸
看天看月亮看人影看竹影描竹影
人物 人物活动
中心
体验艺术,表现童真童趣
2、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竹影”?(解题)
• 2、关于竹的哲理句: • 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 小结;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 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 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 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 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 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 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 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 4、第6段第4行说:“西洋画像照相, 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 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 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 形似。 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
国画竹
• 1、关于竹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 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深林人不知,明 月来相照。--唐· 王维《竹里馆 》 (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 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清· 郑板桥 《竹石 》
• 勾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生动、形象地表 现童真童趣的描写,并点评、赏析。
• 例1、“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 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 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 了。”
• 比喻,表现了儿童独特的视角,勾 画出一幅美丽淡雅的月色图。
• 2、仔细阅读第6段,找出相关句子, 说说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并 作归纳。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 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 归纳: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 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
你能说出下列哪些画是中国画,哪些是西 洋画吗?你更喜欢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惬意: qiè 心情畅快,称心如意。
shā 包罗 万象: bā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uó 朱砂:
chá 口头禅: n
禅让: shà n
参差不齐:cēn cī
1、朗读课文,找出时间、地点、人 物、事件并用简短的话概括课文内 容。
概括内容(提示):什么人+什么事+表现 了什么?
2、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竹影”? (解题)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抓 中心事件)
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几点 区别:
•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 画线条都不显著; •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 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 (3)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 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 洋画很重背景; •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 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竹影”即“竹的影子”,是行文线索,是孩子们和 爸爸绘画的实物,也是爸爸借以传授绘画知识的一个 媒介和引子。爸爸的讲解,是对“我们”绘画知识的 启蒙。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提示:抓中心事件)
三部分:一、(1)晚饭后,因天气闷热到后院 乘凉。(交代时间、地点,为下文作铺垫) 二、(2-6)爸爸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为我 们讲绘画知识。(艺术与游戏的关系) 三、(7-8)我们领悟了绘画知识,学会了鉴 赏图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