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防控

合集下载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摘要】本文综述了重症监护病房(ICU)存在的感染危险因素并就相关的护理预防措施进行介绍,其中ICU存在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患者自身因素、侵入性操作、病区环境及药物因素等,而针对性的护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并对患者管道实行严格的评估及护理措施。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护理措施重症监护病房(ICU)在我国不过短短二十余年的历史,但事实证明它在挽救急危重症的病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综合国内外的现状,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造成这种事实有多方面的因素。

而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重症监护病房发生的医院感染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甚至可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院内感染管理势在必行。

本文从护理角度分析了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并就相关的护理预防措施进行阐述。

1.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1.1患者自身因素重症监护病房作为对危重患者进行集中的检测生命体征、治疗及护理的场所,它一般收治生命体征不稳定且还有抢救希望的患者。

这类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且病情复杂导致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而且据相关研究证实年龄大于50岁患者由于机体防御机能、免疫屏障功能的降低,该年龄段的人群更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特别是重症患者本身的疾病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遭到破坏,只需极少量的病原体就可使患者发生医院感染。

1.2侵入性操作因素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留置导尿、静脉留置针、鼻饲等均属于侵入性操作,由于抢救患者生命的必要性,上述措施均有可能用于到患者身上。

首先,任何的侵入性操作均有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损伤患者的粘膜致使患者的免疫功能遭到破坏。

其次,操作者的无菌观念也深刻影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在为患者进行任何的侵入性操作时,器械本身是否无菌、消毒措施是否严格、后期管道护理是否到位、留置管道的时间都有可能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否。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第一篇: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方法收集2014年1月~12月,某医院ICU病房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病历50例,分析危险因素及预防控制措施。

结果 ICU住院患者780例,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0例,感染率6.41%,低于同级别医院报道的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率。

其中呼吸道感染38例,泌尿道感染6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5例,腹腔感染1例。

结论建筑布局合理、严格执行手卫生、实施消毒隔离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等,可以很好地控制ICU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暴发。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预防Abstract:Objective Discuss the induce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Methods Collecting 50 cases of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patients from 2014.1 to 2014.12.Results Among all the 780 patients in ICU,50 cases get infected by multi-resistant bacteria,the infection rate is 6.41%,which is lower than the others.Including 38 cases of RTI,6 cases of UTI,5 cases of CRBSI and 1 case of abdominal infection.Conclusion With proper 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sterilization and isolation method,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advanced medical training,the ICU multi-resistant bacteria infection could be well controlled.Key words:MDRO;Inducement;Prevention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即可称为多重耐药菌。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作者:肖菲董国庆钟丽华胡艺琳来源:《新医学》2021年第09期【關键词】多重耐药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大肠埃希菌;感染在医疗机构中,多重耐药菌(MDRO)的增加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1-2]。

在儿科医院或儿科医学中心建立MDRO 监测与MDRO 感染风险因子的分析可能有助于了解与确定某个特定区域儿童和新生儿感染MDRO 的流行、变迁以及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3-4]。

识别流行病原体,特别是MDRO,可促进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有助于降低耐药率,优化资源,最终减少或消灭MDRO 所导致的各种顽固性感染及其并发症。

为此,本研究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MDRO 感染的分布特征,并探讨NICU 发生MDRO 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减少MDRO 感染提供临床依据。

对象与方法一、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至2020 年 5 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明确诊断为MDRO 感染的新生儿病历资料。

根据《MDR、XDR、PDR 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分离出的菌株表现出对3 种或3 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被认为具有多重耐药性菌株[5-6]。

从NICU 选出MDRO 感染的病例,送检的病原学标本包括全血、尿、粪便、痰液、脐分泌物、胸腹腔积液、脑脊液、胃液、皮肤拭子、PICC 导管末端及气管导管末端等各类标本,剔除同一患儿的同种类型标本所培养出的同种菌株,共入组151 例患儿,细菌220 株;并以同期该病区非MDRO 感染的272 例患儿为对照组。

本研究已获得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二、细菌培养、鉴定及质控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

阳性标本使用VITEK-2 微生物分析系统和BD-phoenix100 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药敏试验)。

鉴定质控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粪肠球菌(ATCC2921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了解ICU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A)耐药谱的变化,提出干预措施,指导合理用药。

方法对2010年1月至 2011年12月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不同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分析。

结果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26例,标本以痰为主,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占首位,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

结论实施多种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多重耐药菌传播,防止了因交叉感染而引起的院内感染发生。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干预措施由于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临床细菌耐药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内外倍受关注的问题,多重耐药菌感染现已遍布全球,其中鲍曼不动杆菌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

给临床医生用药带来很大困难。

为此,我们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2010年1月—2011年12月检出的多重耐药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并实施干预措施,现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中不同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耐药性分析。

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标本培养,其中同一患者连续两次同样的标本分离出同一种菌株者不重复计入。

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2~86)岁,平均年龄68.6岁。

1.2 标本处理标本按常规方法进行培养、分离;仪器采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分析仪[2]。

1.3 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K-B)法,按当年度CLSI的标准对结果进行判读。

1.4数据处理用whonet5.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2.1 标本来源与构成比见表12.2 菌株分布与构成比见表22.3 科室分布与构成比见表32.4病原菌与耐药率见表4表4主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3 讨论鲍曼不动杆菌是一种不发酵的糖类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具有以下特点:①生存能力强,无需特殊营养,易在潮湿环境下生存。

②抵抗力强:干燥表面可存活25天。

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对小儿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该病症的控制与护理干预措施,以期为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利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

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发现78例患儿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08例患儿由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所致,14例患儿被其他因素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体重轻、年龄小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机率高;另外,多重耐药菌感染还受慢性疾病、手术以及疾病危重程度影响,本文调查的200例感染患儿多来自于小儿消化内科、重症监护中心、普外科等。

结论重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医护人员防范意识,以切断病菌感染传播途径。

同时按照规范对患儿进行隔离,并落实相关预防制度能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对减少该病菌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临床实践中应注重推广应用。

标签:小儿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分析;护理;干预当前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广泛,致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表现为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性,给相关病菌感染治疗带来较大困难[1]。

另外,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极易因多重耐药菌感染引发相关疾病,给小儿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小儿多重耐药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有助于小儿感染疾病的康复[2]。

为此,本文以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对应控制措施,现将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其中男125例,女75例,患儿的年龄在3d~15岁。

200例多重耐药菌患儿来自重症监护病房、外科以及小儿内科等。

研究的病原菌标本来自于患儿的粪便、脓液、痰液以及血液等,其中粪便标本42例,手术切口位置脓液标本44例,呼吸道痰液标本23例,血标本90例,1例为其他标本。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分析与控制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分析与控制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分析与控制目的研究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情况,根据研究结果,研讨多重耐药菌的防治方案。

方法选用2011年2月~2012年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468例,对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的详细情况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468例患儿中,共有40患儿感染了多重耐药菌,8.55%为其检出率;40株耐药菌中有14株耐药菌是肺炎克雷伯菌,10株耐药菌是大肠杆菌,9株耐药菌是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株耐药菌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为其他耐药菌;40株耐药菌标本中有24株为痰标本,9株为尿标本,5株为血标本,2株为其他。

结论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小儿重症监护室病房患儿感染多重耐药菌,其主要原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以及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因此加强抗生素以及其他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重耐药菌株是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菌株,条件分别为:(1)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要求,细菌在微生物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培养的结果为阳性。

(2)菌株对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出现耐药现象[1]。

一般早产儿或者病情严重的小儿免疫力十分低,并且很多治疗方案都是侵入性的,容易出现感染现象,因此这两类小儿均收治于小儿重症监护病房[2]。

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共收治468例入住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经检测,多重耐药菌有40例,医院并没有发生细菌感染爆发现象。

现将分析菌株耐药性情况以及控制方案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的患儿468例,其中男258例,女210例,年龄1 d~13岁,平均(3.03±0.62)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入住重症监护病房标准。

1.2?检测方法将从468例患儿身上采集到的细菌标本放入到微生物实验室中进行培养,其中有40例标本结果显示为阳性,即说明468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感染了多重耐药菌。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分析与控制措施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分析与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R 4 4 6 . 5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8 3 7 ( 2 0 1 5 ) 5 0 2 6 5 . O 1
表 1患儿 多重耐药菌分 布情 况 ( n ;% )
感染率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 是抢救危重 患儿 的区域,主要针对 各种 脏器衰竭、休 克等急症为主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严重 感染 等症状较多 , 其 中以多重耐药菌株感 染最 难控 制,由于 发病 急,无法第 一时间确诊 ,多数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但 是针对 多重致病菌来说 , 应 用 过 多抗 生素 ,容 易 造 成 耐 药 菌 今对 我院 2 0 1 1 年 3月 至 2 0 1 3 年 3月就 诊 于 小 儿 重 症 监 护 病 房 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 : 1资料 与方法 1 . 1 一 般资料 选取 我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 2 0 1 1年 3月至 2 0 1 3年 3 月收 治的 5 8 0例患者,患者 中男 : 3 2 8例 ,女 2 5 2 例 ;年龄 : 3 — 1 2岁 ,平均年龄 :( 8 . 7 2 ±2 . 7 )岁 ;均经过 患者允许 的 情况 下进行 回顾 性分析 ,该 5 8 0例患儿进行痰液、血液、尿 液 的病 原菌培 养,确定耐药菌株是否为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 对 多重耐 药菌株感染患儿进行分析病 因确定 防治对策 。 1 . 2检 验及 控制方法
1 . 2 . 1 病 原 菌 培 养
2 5 . 4 9
5 4 . 9 O
1 9 . 6 1
< 0. 05
由表 1 可 见, 痰 液检出多重耐药菌感染思者最多 , 其 多
重耐药菌检 出率为 5 4 . 9 0 % ,明显高于血液和尿液检查 的检 出率 , 痰 液检出多重耐药菌患者的主要症状 以呼 吸道感染为 主 ,所 以出现 呼吸道感 染的比例 最高。 由表 2可见 , 患儿多重耐药菌检 出肺炎克雷伯杆菌 比例

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该病的防治方案。

方法收集562例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儿,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案分析该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以此为基准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结果本组562例患儿有60例感染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10.7%;有28株耐药菌是肺炎克雷伯菌,13株为大肠杆菌,10株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5株为鲍曼不动杆菌,4株为其他耐药菌感染。

结论加强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可有效切斷病菌的感染途径,同时对感染患儿进行隔离看护,对减少该病的发病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临床上将细菌在微生物实验培养的结果为阳性,其中对两种以上的抗生素存在抗药性的细菌菌株称为多重耐药菌[1]。

由于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小儿大多为病情严重或早产儿,这类患儿的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加之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致使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表现为多重耐药,给相关病菌感染治疗带来较大困难[2]。

本文以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56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本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材料本组选取2010年1月~2015年9月本收治的562例患儿,其中男361例,女201例,年龄15 d~12岁,平均年龄(2.6±3.1)岁。

所选562例患儿来自下级单位转院,本院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及普外科等转诊以及急诊直接收入重症监护室。

1. 2 方法将所选患儿体内采集到的细菌标本置入微生物实验室中进行细菌培养,操作过程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相关内容对细菌进行分析操作,并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控制感染办公室以及临床科室[3]。

控制感染办公室深入到相关临床科室了解多重小儿耐药菌感染情况,并收集相关资料[4]。

2 结果2. 1 感染患儿年龄分布本组562例患儿中60例感染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10.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防控
作者:李乐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年第07期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茵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防控。

方法:以我院儿科在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VIPEK2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对患儿的多重耐药菌类型进行检测。

针对耐药菌的种类和致病机制进行护理防控,并对采取相关护理防控的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结果:本组100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铜绿假单胞菌4%、大肠埃希菌3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鲍曼不动杆菌6%、肺炎克雷伯菌43%、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

患儿家属对护理防控满意度为94%。

结论:研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防控发现,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种类多,致病力强,经过相关护理防控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护理防控
一种致病菌对3种或超过3种的抗菌药物同时产生一定的耐药性称之为多重耐药菌。

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各大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重要的监控对象。

由于重症监护病房内的患者大多都病情危重,所有患者均被统一观察治疗,患者情况紧急,大多数免疫能力低下,是致病菌感染的最佳对象。

又加之我国在抗生素使用方面不规范,上述种种原因极易诱发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于重症监护病房儿童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其不利。

本文对多重耐药菌类型进行检测,针对耐药菌的种类和致病机制进行护理防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其中女45例,男55例,最小年龄60天,最大年龄10岁,平均(8.13±1.04)岁;住院时间最短3天,最长为30天,平均(22.13±3.26)天。

1.2诊断标准
根据我院感染诊断标准以及我院儿科医生的临床经验制定标准。

1.3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无其他严重内脏性疾病;3)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研究方法及护理手段;4)重症监护室住院3天以上。

排除标准:1)不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有其他严重内脏性疾病;3)患儿家属不同意研究方法及护理手段。

1.4方法
本研究患儿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对本研究100例患儿的分泌物、血液、痰液、尿液等进行收集,制作细菌检测标本进行研究,根据相关标本操作规范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采用VIPEK2全自动微生物分型仪对细菌检测标本进行鉴定,检测100例重症监护室患儿的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情况。

其中多重耐药菌判定标准为:致病菌对3类或3类以上的临床抗菌药物同时表现出耐药性称之为多重耐药菌。

护理防控:1)建立相关多重耐药菌的记录机制,经常对药物敏感试验、病原学检查发现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转入特殊病房进行观察。

并向主治医师报告,严格做好院内感染控制。

相关护理人员对病房标注特殊记号,提醒清洁人员以及消毒人员注意防控,交班前做好详细的交接工作,做到患者与医务人员都知情,以防止再次传播。

2)加强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

患儿的生活用品均独立使用,患儿使用过的相关医疗器械及检测器例如体温计、治疗托盘、听诊器、血压仪、电监护仪等均做到独立使用,并随时保持消毒处理。

一些大型的不能独立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均在使用后用1000mg/L的次氯酸消毒液进行严格消毒,对患者床单、拖鞋、衣物等清洗有也要做到严格的消毒处理。

对重症监护室做好通风换气,温度控制在26℃左右,保持空气新鲜。

对于临床症状好转的患者可适当进行恢复护理,包括:1)健康教育,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多重耐药菌感染健康教育,意在让家属了解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以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2)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环境,让患者在住院期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3)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需要积极的心理干预,对儿童患者多鼓励、多关心,缓解不良情绪;4)饮食护理,需要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日常饮食进行控制和搭配,切忌高能量、高糖、高脂肪食物,多吃维生素和膳食纤维丰富的食物;5)给患儿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体质,抵抗疾病。

1.5效果观察标准
调查患者对医护人员满意度,患者通过我院自制的《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表》对相关的医护人员治疗及护理工作情况打分,包括四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满意率=(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一般人数)/总人数×100%。

2结果
2.1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
本组100例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分布为:铜绿假单胞菌4例、大肠埃希菌34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例、鲍曼不动杆菌6例、肺炎克雷伯菌43例、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

统计结果见表1。

2.2危险因素研究
经调查研究,多重耐药菌危险因素有:感染患者隔离未及时,病区消毒不完善,医务工作者未及时处理感染,患者长时间住院等。

2.3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通过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发现,表示非常满意的有54人,满意的有34人,一般的有6人,不满意的有6人,满意度达到94%。

统计结果见表2。

3讨论
我国抗生素大量使用于感染治疗,这些原因极易造成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严重影响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各大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对病情危重的儿童患者进行集中观察治疗,患者大多病情危急,免疫能力低下,极易被致病菌感染、多重耐药菌传播迅速、分布广泛、极易造成大面积流行,给临床治疗、预后及控制重耐药菌感染带来困难。

对于多重耐药菌的控制,首先是对已经出现或大面积流行的菌株进行防控,再则需要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控,从减少重耐药菌的出现的源头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研究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防控发现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种类多,致病力强,经过相关护理防控后效果良好,但还需各界致力于相关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