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合集下载

实验室生物安全3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3篇

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篇: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及公众健康的一项重要责任。

它涉及到实验室操作人员、实验室设备、专门设计的实验室建筑、工作环境等多个方面。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目的是确保实验室工作过程中生物学物质(如微生物、病毒等)不会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造成带来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生物危险等级划分、标识、装备和工作程序以及应急措施等方面。

生物危险等级是用于对实验室生物学物质进行危险程度分类和管理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根据生物危险等级的不同,实验室可以采取合适的安全措施。

实验室内标识是确保实验室内人员和访客了解生物学物质所属的危险等级和相应的安全措施的一种手段。

实验室装备包括生物安全柜、生物隔离装置、高压灭菌器等,是维护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工具。

实验室工作程序包括实验室内的各种操作规范,这对于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

应急措施包括充分的安全培训、快速响应、有效的危险物处理和处理后的措施,可以保障实验室内生物物质安全,避免事态扩大。

综述实验室生物安全需要从培训和意识方面加强,做好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危险等级划分,建立以应急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安全设施和装备的管理及其修建,完善教育体系,尽可能的做到事前预防,避免事故的发生。

第二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步骤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步骤是指在工作实验室中,应通过规范制定的实验程序,使用合适的安全装备,从而达到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健康的目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制定生物危险物质管理汇总该步骤是根据实验室内生物危险物质的特性,对危险等级进行具体划分,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总体上对生物危险物质的性质了解,在实验操作时采取合理的安全措施来规避风险。

第二步:实验室安全标识实验室安全标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步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标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访客可以看到所处的区域现在存在某类生物危险物质。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为了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中有害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素】[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操作者、合作者]实验者、管理者、维护者、相关者[操作对象]样本、菌(毒)种、废弃物[环境]废气、废水、废物、人员、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可以保护:主要操作人员▲人辅助操作人员实验室支持人员▲被实验对象▲周围环境【实验室相关感染】※新加坡的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2003年9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在环境卫生研究院实验室中感染SARS病毒。

※中国台湾地区的实验室感染事件2003年12月一名台湾的SARS研究员在实验室感染SARS病毒。

※中国大陆的实验室感染事件2004年4月安徽、北京先后发现新的SARS病例,经证实分别来自于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某实验室受到SARS感染的两名工作人员。

实验室安全治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技术职员违规操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实验室污染和工作职员感染的重大责任事故。

【实验室的进入】◆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生物安全的级别、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系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1、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

2、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体液以及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材料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4、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喷溅物的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口罩、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为了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中有害或有潜在危害的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和管理措施(软件),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

【实验室生物安全要素】[实验室]设施、设备、材料[操作者、合作者]实验者、管理者、维护者、相关者[操作对象]样本、菌(毒)种、废弃物[环境]废气、废水、废物、人员、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意义】可以保护:主要操作人员▲人辅助操作人员实验室支持人员▲被实验对象▲周围环境【实验室相关感染】※新加坡的实验室SARS感染事件2003年9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在环境卫生研究院实验室中感染SARS病毒。

※中国台湾地区的实验室感染事件2003年12月一名台湾的SARS研究员在实验室感染SARS病毒。

※中国大陆的实验室感染事件2004年4月安徽、北京先后发现新的SARS病例,经证实分别来自于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某实验室受到SARS感染的两名工作人员。

实验室安全治理不善,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技术职员违规操作,安全防范措施不力,导致实验室污染和工作职员感染的重大责任事故。

【实验室的进入】◆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

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

◆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生物安全的级别、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系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

【工作人员的防护要求】1、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

2、在进行可能接触血液、体液以及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

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

3、在处理完感染性材料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

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预案编制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 处理预案,明确应急组织、通讯联络 、现场处置、安全防护、医疗救护等 方面的措施。
应急演练实施与评估
演练计划
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目 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要 素,确保演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演练实施
按照演练计划进行演练,并做好 记录和影像资料的留存,以便后 续分析和评估。
实验室布局
应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 染区和污染区,确保人流 、物流分开,防止交叉污 染。
实验室设施
应配备生物安全柜、高压 灭菌器、洗眼器、应急照 明等安全防护设施,确保 实验人员安全。
实验操作规范与培训
实验操作规范
制定详细的实验操作指南 和标准操作程序,确保实 验人员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
实验培训
对实验人员进行定期的生 物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其生物安全意识和操 作技能。
重要性
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与 安全,防止生物因子的泄露和扩散,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促进科学研究的 顺利进行。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 一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教学 用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 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
医疗救护
事故调查与处理
对受伤人员进行及时救治和转运,确保受 伤人员得到妥善的医疗处理和心理疏导。
配合相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工作, 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 理意见,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06
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与法律责任
监管部门职责与权限
制定和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和标准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

Ⅲ类生物安全柜(class Ⅲ biosafety cabinet)
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 化,工作空间为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无涡流的单 向流空气。正面上部为观察窗,下部手套箱式操 作口。箱内对外界保持负压可确保人体与柜内物 品完全隔绝。
CLASS III生物安全柜
全封闭的、气密结构的通风柜 通过与柜体联结的橡胶手套进 行操作;柜内保持至少120Pa的负 压(0.50wg);供气通过HEPA抽入 内;外排的气流经过双层 双层HEPA过 双层 滤或经HEPA后再经燃烧处理。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内容包括安全设备、个体防护装置和措 施(一级屏障),实验室的特殊设计和建设要求(二级屏障), 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及规程。 应将每一特定实验室从立项、建设到使用维护的全过程中有关 生物安全防护综合措施的内容编入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手册中。 必须设有专职的生物安全负责人。 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根据不同的微生物和防护要求分为四个生 物安全防护级别。
安全设备和个体防护(一级屏障)
必要时实验室应配备其它安全设备,如设置配有排风净化装 置的排气罩等,或采用其它不使致病微生物逸出确保安全的 设备。 实验室所配备的离心机应在生物安全柜或其它安全设备中使 用,否则必须使用安全密封的专用离心杯。 必须给实验室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个体防护用品,如个人防 护服、防毒面具、安全眼镜或眼罩。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安全设施和个体防护
一般无须使用生物安全柜等专用安 全设备 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带 防护眼镜 工作人员手上有皮肤破损或皮疹时 应戴手套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 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包含微生物举例 麻疹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衣原体 沙门氏菌 HIV 血清学检测 志贺氏菌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1. 引言1.1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重要性医学检验实验室是医疗机构中至关重要的部门之一。

这些实验室负责进行各种生物样本的检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工作涵盖了各种检验项目,包括血液、尿液、体液、组织和细胞等样本的检测,这些检测结果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医学技术人员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检测,能够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帮助医生更快更精准地确定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医疗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了为医疗服务提供支持外,医学检验实验室还承担着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和药物研究等重要任务。

通过对样本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和监测疾病的传播情况,为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医学检验实验室还是医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基地,为培养医学技术人员和推动医学科研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医学领域的发展和进步中,医学检验实验室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生物安全是医学检验实验室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确保实验室内部和外部的人员都不受到潜在的生物危害。

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安全可以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

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常常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和有害微生物,如果不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工作人员容易受到感染,甚至引发传染病。

确保实验室操作规范和生物废物处理方式正确是至关重要的。

生物安全也能保护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

实验室中处理的生物样本和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泄漏,会对周围环境和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规范化管理措施和生物废物处理方式的正确执行对于防止潜在的危害至关重要。

生物安全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关乎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也关乎环境和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生物安全意识,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持续改进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关键。

2. 正文2.1 规范化管理措施规范化管理措施是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实验室生物安全概要

23
第三节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环境评估
24
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评估因素涉及:
1.实验室建筑 2.储存设施
2.实验室生物安全 是指以实验室为科研和工作场所时,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 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 施。
6
三、生物安全的相关术语
1. 有害生物因子 是指那些能够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的生物因子。
2. 危害废弃物 是指具有潜在生物危险、可燃、易燃、腐蚀、有毒、放射 和起破坏作用的对人、环境有害的一切废弃物。
8
第二节 实验室感染的类型和来源
9
一、实验室感染的类型
1.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 由于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以气溶胶的形式飘浮在空 气中,工作人员吸入了这种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空气而造成感染。
2.事故性感染 因为实验室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使本来接触不到的病 原微生物污染环境,直接或间接感染实验室人员甚至危及 周围环境。
2. 混匀:气溶胶。吸管吸吹菌液时不要产生气泡,应沿容 器壁排出。
3. 研磨:气溶胶。最好使用组织研磨器,乳钵易产生气溶 胶。
4. 移液:吸管上端的棉花松紧要适度,吸液时要从管底吸 取,吹出时要轻缓,不要全部吹净,以免产生气 泡,形成气溶胶。
13
5. 开封:溢出, 要避免压力和气流的急剧变化。
6. 离心:离心管套底垫要完好,使用匹配的管、套、 离心头,加盖。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如: 小鼠白血病病毒;减毒、弱毒菌株,以及不属于以 上三类的各种低致病性微生物菌种。
21
第二节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风险评估
22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风险评估应从以下各方面进行: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机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医疗机构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水平,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的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本制度的要求履行管理职责,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第四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实验室从业资格、许可证等合格证件,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第二章机构设置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生物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当配备专业的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具有相关的学历和经验。

第七条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手册,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和要求。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完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和设备,确保实验室操作的安全性。

第九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明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的上下级管理关系和工作协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第十条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定期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培训和演练。

第三章实验室操作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建立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标准作业流程,确保实验室操作规范。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保证实验室内的生物安全。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定期对实验操作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考核,提高实验室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室物品和材料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物品的安全使用和存储。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保护实验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实验室应当建立实验室卫生清洁制度,定期对实验室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实验室内部环境的卫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室感染事故
1980年以前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实验室以外人员的感染
1973 年和1978年,英国两个实验室发生了两起 三例天花二代感染; 一个商业洗衣房在清洗来自Q热实验室的内衣裤 和制服时发生了6个雇员感染Q热; 在实验室参观者中有一例Q热感染和两例与立克 次体的患者接触的家庭成员。
实验室感染事故
新加坡
2003年8月 2003年12月 2004年4 2002年8月
样品污染 感染性材料 溢出 灭活不彻底? 伤口
研究人员 研究人员 微生物学专家
台湾 中国 美国
实验室工作人员
美国
2000
气溶胶?
实验室工作人员
欧洲
2002
接触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提出
1971年体外重组DNA的成功,引起了生物安全风波; 1975年2月24~27日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的Asilomar召开 了第一次国际生物安全会议,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Sydney Brenner在会议上提出,生物危害不仅仅在于会 引起实验人员何种疾病,也不是看看上周做的实验对今 天有何害处。生物危害是一种综合的、长期的效应,它 可能对其他生物和环境带来一些潜在的、间接的影响, 也可能在近期并不表现出来,而经过一个潜伏期后才表 现危害。从而“实验室生物安全”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 1979年美国学者Pike.R.M在他的一篇评论中指出“生物 安全知识、防护技术和设备对防止绝大多数实验室感染 的发生是非常有用的"。
实验室感染事故
1980年以前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发生频率高
1951年,Sulkin和Pike对5000个实验室进行了问 卷调查,结果发现有1342例实验室感染事故,仅 1/3的事例在文献中报告过; 1974年Skinhoj报告丹麦一个临床实验室雇员的 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7倍; 1976年Harrington和Shannon 报告在英国医学实 验室的工作人员结核病感染率比普通人群高5倍;
首次提出了把病原微生物和实验 室活动分为四级的概念。
1983年 实验室生物安全 标准的制定
第一次正式规定了实验室生物安 全的行为和要求
1988年 1990年
2003年公布第三版征求意见稿。 2001年在网络上公布第三版征求 意见稿 规定了生物安全柜的技术标准和 检测方法
实验室感染事故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提出 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的主要事件
历史
1941年美国发生74例实验室相关的吸入性布
氏杆菌感染事故
1949年 222 个病毒实验室中83%没有防护 1976年英国某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体检 时发现结核菌感染者比其他人员高5倍 1978年英国报告一个商业洗衣房因清洗来 自一Q热实验室的内衣裤及外衣时发生6例 雇员和1例参观者感染Q热
生物安全的目的
主要是对人的保护 工作人员 同事及家人 后勤回顾 2. 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内外现状 3.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与对策 4. 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设施和设备要求 5. 生物安全柜的种类及选购 6. 结语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历史回顾
1974年丹麦某医院临床生化检验室的工作人员 肝炎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 7倍
1992年美国报告因工作感染爱滋病的人员13 例,其中有1例是实验室工作者,12例是临床 医生或护士
1993年国内某医院报告225名医院工作人员 HBV检测结果:医生、护士、食堂工作人员、 检验人员。其中检验人员感染率最高,阳性率 为81.2%。多为主观估计错误及操作失误引发。
―非典” 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与思考:
丛玉隆教授在健康报上撰文说:“过去, 中国检验界在学科建设的理念上,更多的是
重视质量管理,相对忽视生物安全管理……
在与SARS的斗争中,我国医疗机构的检验人
员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① SARS病人确诊之前或疑似病人的一系列检验如
何进行生物防范。 ② 在现有条件下,综合性医院检验科能否做SARS 病源学检测(包括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③根据目前的实验条件,综合性医院检验科的其他 传染性标本怎样进行生物防范。
国际实验室生物安全发展的主要事件
内容
主要进展
微生物危害程度 分类的建立
时间
主要贡献和用途
意义或现状
1979年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局(OSHA): 基于危害程度的病原微生物分类。 CDC和NIH: 美国《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 全指南》第一版出版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出版 加拿大医学研究委员会,《实验室生物安 全指南》第一版出版 美 国 研 究 制 定 了 《II 级 生 物 安 全 柜 ――NSF 国际标准 / 美国国家标准》 第一版,现为第五版 (OSHA) :美国制定了《个人防护装备》 标准29CFR 1910.132-139
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
定义
生物危害(Biohazard)
一种对人体能产生有害因子的生物源性的力量, 例如:由植物和动物传播的微生物、毒素和过 敏原感染和毒害人。
实验室生物安全(Biosafety)
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 物因子(例如:细菌、病毒、真菌、毒素以及 含有感染性病毒的各种样本)可能对人、环境 和社会造成的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硬件) 和管理措施(软件),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 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
近年实验室感染相关事故
2003年 新加坡、台湾SARS实验室
感染事件
2004年 北京SARS实验室感染事件
问题的提出
过去主要注重的是: (1)新技术、新方法、新项目的开展; (2)经济效益; 过去较少注意的是: (1)生物安全及防护; (2)出现问题:医护人员(检验人员) 的感染,尤其是“非典”
1980年以前的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大多数感染的原因不明确
80% 是不明原因的感染。 20% 感染的原因是明确的。
实验室感染事故
近期实验室感染事故的特点
同一实验室的交叉污染 实验操作失误导致感染 违规操作导致感染

WHO 研究人员
病原体
地点
时间
如何感染
SARS-CoV SARS-CoV SARS-CoV West Nile Virus Meningococ cal Disease Vaccinia vir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