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_风格特点_影响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后现代主义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和感觉丰富性的整体性、中心性、同一性等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理查德·罗蒂(1931-2007)、法国的雅克·德里达(1930--2004)和让-弗郎索瓦·利奥塔(1924-1998)。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
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
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
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
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化、自由化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这事儿,得从上世纪中叶说起,那时候的人们开始对之前流行的那种“现代主义”思想有点不满了。
现代主义喜欢讲大道理,追求真理啊、规则啊,好像全世界的事情都能用一套固定模式解释。
但是后现代主义就不乐意了,它说:“嘿,世界多复杂啊,每个人的感受和经历都不一样,哪有那么简单的一套真理呢?”
于是,从六十年代开始,这股风潮就在欧洲和美国吹起来了。
哲学家们,比如德里达他们,开始用一种叫“解构”的方法,把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想法拆开来分析,让大家看到里面的漏洞和多样性。
这就像你本来以为拼图只有一个正确的拼法,结果发现还能拼出好多不同的图案。
到了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不光在哲学圈热闹,还跑到艺术、建筑这些地方去“闹腾”。
艺术家们开始用各种混搭、模仿的手法,让作品变得更有趣,不再那么一本正经。
建筑师们也玩起了复古和装饰,不再追求那种冷冰冰的简洁风,反而让建筑更有个性,更贴近人的感情。
这股潮流发展到后来,变得超级多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加入进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后现代主义。
到了今天,虽然有人批评它可能让事情变得模糊不清,但不可否认,它让我们开始质疑权威,思考知识是怎么被构建的,还有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就像是文化世界里的一场大革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开放和灵活。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一种思潮和艺术风格,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和否定。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并通过马歇尔计划等经济援助帮助欧洲重建。
这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了其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力。
在冷战的阴影下,社会、科技和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权威被怀疑和挑战,传统的文化和艺术观念也被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置于质疑之下。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许多不同的思想和学派。
其中之一是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平等和压迫,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分裂和异化现象普遍存在。
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另一个思想学派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强调个体和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构主义认为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卫·麦克罗文在《结构与行为》一书中提出了结构主义的核心观点。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也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行为的。
后现代哲学则质疑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信仰的合理性。
许多哲学家和文学家开始怀疑现代社会的真理和权威,并探讨了“后现代”时代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既有时代背景的影响,也有理论渊源的影响。
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和文化变革,以及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文化的质疑,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批判理论、结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等思想学派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和推动了后现代主义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旨在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否定,并提出了对现代社会、科技和文化的新观点和解读。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有明显的对立,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不可分。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后工业化时代背景有关。
20世纪中后期,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渐改善。
与此这种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环境破坏、资源匮乏、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进程的质疑和反思,进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有关。
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思潮,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追求普遍真理和绝对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主义的理想逐渐破碎,其所宣扬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被人们质疑和怀疑。
现代主义的信仰被认为是虚假和空洞的,失去了对现实的指导作用。
于是,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寻求新的思考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思潮。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对传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质疑。
现象学则侧重于对现实的直接观察和描述,强调主观感受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
这些思潮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的本质、存在和意义的问题,为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
20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哲学家们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尤其是米歇尔·福柯和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等人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知识的相对性和权力的普遍性的观点。
利奥塔则通过对语言和符号的分析,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这些思想为后现代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20世纪中后期的后工业化背景、现代主义思潮的困境以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潮流,它挑战了传统的理性和结构,对权威和价值观进行了质疑,对现代性的理解进行了全面审视。
在不同的领域中,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那么,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是什么?接下来,我们将做一些浅析。
时代背景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后期,这个时期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变革的时代。
在政治、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战之后,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杀戮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伤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震撼。
冷战的持续和各种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政治体系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在社会领域,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传统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
在文化领域,媒体和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们对于真实和虚假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在科技领域,核武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也带来了对人类本质和未来的深刻思考。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主义时代背景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混乱和颠覆的时代。
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传统的文化和艺术的潮流,它强调个体主义、自由主义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
现代主义的兴起是对19世纪末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反应,它试图通过对文化的颠覆和创新来挑战传统的权威和价值观。
随着20世纪的发展,现代主义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的过度崇拜,它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社会责任的忽视使人们开始怀疑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影响也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之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阶级和政治斗争,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提出了传统的现代性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的异化和迷失的观点。
而存在主义则强调个体的存在和选择,对现代社会的异化和震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陈延庆
【期刊名称】《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00)002
【摘要】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总页数】5页(P16-20)
【作者】陈延庆
【作者单位】聊城师范学院哲学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5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下)r——从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未来趋势来看中国特色r残疾人事业的历史方位 [J], 厉才茂
2.从国内外网络自制剧的运营现状看其未来发展特征和趋势 [J], 唐巧盈;杨瑶
3.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论后现代主义对未来设计的影响 [J], 王金凤;刘潇坤;
4.未来数字货币的基本特征和前景展望 [J], 宗良; 郑嘉仑
5.体育治理研究的现状与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 [J], 王枫林;牛建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和哲学观点,它对现代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批判,并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
它的产生与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与社会和经济变革密切相关。
20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复杂性和全球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种全球资本主义的崛起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和理论开始失去效力。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得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体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进一步削弱了现代主义的信仰和意义。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还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
现代主义强调理性、科学和进步,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后的社会现实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主义理论无法解决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
现代主义忽视了对权力、身份和文化差异的理解,无法解释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这导致了人们对现代主义的怀疑,并试图寻找一种能够超越现代主义的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然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也包括对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存在和自由,对真理和个体经验的重要性有所强调,后现代主义也强调了这些方面,但同时也对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和主体性提出了质疑。
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和符号分析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和符号研究产生了影响。
批判理论则强调权力、压迫和社会差异的问题,后现代主义也吸收了这些批判理论的观点,并关注了权力结构和身份认同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既受到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影响,也与现代主义的局限性和困境密切相关,同时还继承了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的一些关键观点。
后现代主义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一些基本观念和假设,探索一种更加纷繁复杂、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理论和实践路径。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N o.2,2001General N o.57[收稿日期]2001—03—05[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陈延庆(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CH EN Y an 2qing(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Abstract ] In m y op in i on ,differen t peop le have differen t op in i on s abou t po st 2modern is m ,bu t po st 2mod 2ern 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 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 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 si on s :1.Po st 2modern 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 t changes in social cu ltu re ;2.Po st 2modern is m w ill inevitab 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 tu re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 is m ;modern is m ;traditi on ;in ter 2tex 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N o.2,2001General N o.57[收稿日期]2001—03—05[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陈延庆(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CH EN Y an 2qing(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Abstract ] In m y op ini on ,different peop le have different op ini ons about po st 2modernis m ,but po st 2mod 2ern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si ons :1.Po st 2modern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 ;2.Po st 2modernis m w ill inevitab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ture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is m ;modernis m ;traditi on ;inter 2tex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
因为“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已经泛滥成灾,即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几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后现代”这一“病毒感染”,以至有了“后现代神学”、“后现代旅游”、“后现代体育和交际”,甚至“后现代美食”、“后现代做爱方法”等等。
因而,用“后现代主义”一词来概括一个如此“复杂得难以说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疑会捉襟见肘、以偏盖全。
另外,在各种以“后现代”为名的著作和文献当中,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人人言殊,“每一个批评家皆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构设后现代主义”,以至于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形式。
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所感兴趣,甚至已甚为流行的概括”,而且,它也提供了“分析和理解当代文学和思想的一个有用的工具”[1]。
因而,从现代主义乃至更为古老的传统观念的角度来观照后现代主义,对于准确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乃至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后现代与传统众所周知,后现代以强烈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似乎它是在与传统的断裂带上诞生的。
如果据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没有任何关联,实为大谬不然。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并不笼统地反传统。
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有特定的内涵,矛头主要是指向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核心的一套知识话语。
正如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说:“在我看来,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有间断性。
因而,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过去思想和制度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仍然在发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2](P108)可见,背景各异,来源不同,因素混杂且互相冲突的后现代主义,在挪用、篡改且部分超越了西方哲学中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传统的时候,却又复活了被现代主义废置的“传统”。
总第57期陈延庆1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17・ 更有甚者,有人还指出,“‘后现代’理论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
如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主义认为,因为我们语言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来界定“上帝”的概念,因而,我们的语言越含糊,越具多义性,越使用象征性符号和隐喻,就越适合对孕含着重重矛盾的“太一”进行命名;那种寻找终极意义的努力最终不得不承认,意义没有确定性,它只是在无休无止的漂浮;希腊理性主义所描绘的宇宙秩序是可以被颠覆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宇宙中发现新的关系和联系;对世界的认识不应该以定性的描述,而应当定量的分析。
而在许多后现代的理论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关于“意义”的“漂浮”和“游移”的提法。
为此,他们还列举了古代神秘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惊人相似之处”:11本文是开放的宇宙,在本文的诠释中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21语言不可能捕捉住一个独一无二的前于语言而存在的意义,相反,语言的职责只是表明,我们所能讨论的只是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的偶然巧合;31语言反映了思想的不准确性,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无法找到任何超验的意义;41任何试图具有明确无误的意义的文本都只是一个被误置的宇宙;51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他或她在说些什么,因为语言代替了他或她的位置;61从认为意义是一种幻象到意识到意义是无限的——读者必须具有这种精神:本文的一字一句都隐藏着另一个秘密的意义;是词而不是句子隐藏着那未曾说出的东西;读者的使命就在于发现,本文可以表达任何东西,但它就不能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只要有人声称发现了本文预设的意义,我们就敢肯定地说,这并不是其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更深一层更深一层的东西;71“真正的读者”就是那些懂得本文的秘密就是“无”的人[3]。
总之,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在以激进的话语策略否定一种被理性凝固的传统的同时,复活了另一种传统。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一般说来,从时间上,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
但研究后现代主义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现代主义的参照。
在此参照下,后现代主义才会显示出自己的特质。
因为没有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过度张扬,就没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消解,后现代主义就是在对现代主义提出问题的思考中走上了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这种奇特关系。
在国内,刘小枫博士在其《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一书中指出,“后现代”问题论述的扩展一再返回到“现代性”问题之上。
他举例子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现代性现象”的本质是它根本没有本质,与哈桑认为后现代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几乎不谋而合,纽曼也认为,后现代论述表现为一种“inflati on of discou rse”(话语通胀)。
刘博士认为,这种话语通胀现象从19世纪以来就从未间歇过,并非独属后现代现象。
据此他得出结论:“‘后现代’论述对现代性论述的攻击,实际成了现代性论述的一个激进的变种。
”在国外,不少学者也持类似看法。
如德国学者奥尔克斯认为,“尽管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反对‘古典的’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却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旅美学者徐贲也指出,后现代政治学着意于批评西方的“理性”、“历史”、“民主”等观念自以为是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但并不否定它们在西方自身范围内的本土性和客观性,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后现代的激进思潮,如新马克思主义,女性批判,甚至新实用主义,能在后现代对现代的批判中引发出对现代性和民主的改良、深化和促进方案。
贝利・斯马托认为,后现代不是对现代的超越,也不是一个后于现代的历史时期,而是一种与现代的新关系:“对于文化编码,后现代提出问题,但不将其挪用;对于社会和政治的依赖关系,后现代要求剖析而不是隐讳。
”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批评是一种对现代思想先在假设和生活方式的特殊分析形式,是一种对现代“追忆式”的反思。
伐提则强调,后现代并不以取代现代为己任,后现代“既是一种相对现代而言的‘新事物’,又是对‘新’这个概念本身的消解。
”有鉴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如此嗳昧关系,有的学者干脆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
如哈尔马斯就曾指出,现代性工程尚未完工,后现代还远未到来。
斯特凡・乌尔芬也称,“现代艺术所倡导的原则,如对统治范式的否定、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形式的试验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只不过更加得到强调而已。
如果把上述特点当作后现代艺术的标志,那么所谓后现代最多只是现代的延续,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后现代,这一术语不过是耸人听闻的杜撰”。
・18・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第2期 我觉得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看作一脉相承或根本就不承认后现代主义的存在都是片面的。
因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如上联系,只是说明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复杂继承性,说明一种文化思潮从来不会在断裂带上发生,相反却总有某种可以追寻的轨迹。
因而,尽管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有种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但从现代到后现代,却是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深刻转变,后现代主义的诞生表明“伟大的现代主义运动的令人沮丧的衰落”,它不仅是紧接现代主义而来,更重要的是,两者还是“逆向相背”的。
所以,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既有内在的联系,更有本质的区别,将两者简单对立或者简单等同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应该说,后现代的一些基本原则在20世纪前半叶作为科学和艺术的主要宗旨就已经提出了,只不过这些原则在当时只是一种主张、宣言和构想或某一领域内的特殊现象,没有对那个时代的文化主导性产生影响,而在今天,这些主张、宣言和构想正在全面地成为西方现实生活和文化实践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后现代思维应当理解为对现代主义内部的某一文化传统的发展和延续。
当然,两者之间也有根本的分歧:后现代主义反对任何一体化的梦想,拒绝建立任何统一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它产生于现代主义内部,但最终却颠覆了现代主义的文化秩序而走向了一个新的文化世界,从而使两者有了根本的区别,后现代主义要从根本上动摇现代主义对世界确定性的信念,瓦解得到了个体信念支撑的精英文化秩序,填平雅俗文化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