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知识专题6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卷)
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常考题型大通关: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含答案

1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政治格局的演变13、1、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
据此推断,其标题最恰当的应是:新航路开辟( )A.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流B.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C.推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D.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2、15世纪末,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
1500年以后,(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
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
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3、下列关于世界市场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②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④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武力威逼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方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学者罗荣渠说,美国人在其开拓阶段一直秉持“走向文明必须改变周围蛮荒的环境”的思想,所以在工业化一开始的政策制定上就埋下了资源粗放式开发的种子。
据此可知. 美国()A.近代化一定程度制约了科技创新B.工业化进程伴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C.工业革命的开展孕育粗放式经营D.利益至上占据政府执政的主导地位5、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北美、西欧、日本受到了大危机的沉重打击,中国、印度、西亚、拉美也受到冲击。
这表明危机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各国或地区( )A.政治经济上能否独立自主B.是否拥有完整的经济体系C.是否拥有完善的应对措施D.对世界市场依赖程度高低6、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B.“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C.“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扩大”D.“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7、新政期间,罗斯福对政府债务的规模做过估计,他认为应该控制在350亿美元至700亿美元之间。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 专题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经济史选择题专练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真题回顾】1.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2.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3.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4.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
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
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源自于劳动实践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取决于资金保障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5.1873年12月,英国伦敦出现了持续一周的大雾,许多人有强烈的窒息感,约有1150人在此次毒雾中丧生。
当时来到伦敦的一位作家在给友人的信中抱怨:“我本应继续在伦敦演讲,但雾快要捏碎我的心脏。
”这位作家的抱怨()A.源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活动B.揭露了垄断资本主义罪恶C.表现出西方社会精神危机D.是由于汽车尾气污染环境【提升训练】1.在英国享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 副本

专题过关高分练(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新全球史》载:“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B.跨文化互动才开始展开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解析:选A材料中“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排除B、C两项;“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排除D项;由材料“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可知选A项。
2.“这是一次国际贸易的巨大调整,是国际经济财富的转移……亚平宁半岛诸城市迅速衰落,里斯本、安特卫普、伦敦等城市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这一现象描述的是() 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工业革命D.世界市场形成解析:选B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是指传统商路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B项正确。
3.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
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
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A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D.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解析:选A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商业革命,不仅商品种类增加,商业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
材料中“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说明商业范围的扩大,A 项正确;B项在鸦片战争之后;价格革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期。
4.下列近代世界经济史图示紧扣研究性学习主题。
据此推断,该研究主题应是()A.朝贡贸易的发展B.黑奴贸易的兴衰C.世界工厂的出现D.世界物产的传播解析:选D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之间都有往来,各地的物产在各大洲之间流通,故D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黑奴贸易主要在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故B项排除。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攻略九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习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45 分) 1.(2017 江苏常州期末)鸦片战争之后的近十年,在西方工业品的冲击下,如棉纺织业、 制针业等日益衰落, 但制茶、缫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B.继承优良传统工艺品质 C.清廷允许民间设厂 D.产品适合国际市场需求 2.(2018 江苏淮安期中)据 1882 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 数倍。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 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 )
A.民族工业生存日益艰难 B.政府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C.金融行业影响工业发展 D.近代经济逐渐走向复苏 8.(2017 江苏盐城期中)1928 年某报刊登了某啤酒公司的广告:“国货啤酒,商标马棋,中西医士,迭经化 验,众口一词,卫生妙剂,功能杀菌,开胃健脾。”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B.提倡国货是当时社会的主要思潮之一 C.国民政府将发展民族工业放在首要地位 D.西方文明传入推动传统饮食文化结构变化 9.(2018 江苏南通一模)1935 年,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拟制了一份“重工业建设计划”,以湖南、江 西、湖北三省为中心,建设一个重工业区,以充实国防力量,促进国家工业化。到 1937 年,资委会共筹办 和整理扩充了 21 家厂矿或筹备机构。资源委员会推动的工业化建设( )
2
)
A.是对日本加紧侵华的积极应对 B.企图从经济上封锁中央苏区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10.(2018 江苏南京三模)下列材料摘编自《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 时间 1939 年 管理规则》等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 1941 年 器、 化工材料细则》 《管理液体燃料规则》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收归国有 等 据此推断这一时期( ) 条例名称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 直接干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
2020版高考历史新课标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专题强化训练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14~19

专题强化训练(六)一、选择题1.(2019·河北唐山模拟)“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这说明了()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解析]抓住“商品经济发展”“欧洲货币短缺”“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故答案选A项。
B项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C、D两项都与新航路的开辟无关,均可排除。
[答案] A2.(2019·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模拟)阅读下图,导致英国麦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是()A.英国在与荷兰的贸易竞争中获利B.英国在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C.国际市场对英国小麦的过度依赖D.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价格革命”[解析]注意图中时间起止“1500~1640年”,此时正是新航路开辟后,由于大量金银涌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故选D。
17世纪时荷兰海外贸易发展迅速,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面临激烈的商业竞争,排除A。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无法推断其原因是英国殖民争夺中取得初步胜利,排除B。
图中没有体现英国小麦是否投入世界市场,排除C。
[答案] D3.(2019·湖北重点中学高三联考)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人口变化图。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据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A.黑奴贸易B.殖民屠杀C.工业污染D.商业战争[解析]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自此以后欧洲殖民者不断涌入美洲,对当地土著居民进行大肆屠杀,导致人口急剧减少,故B项正确。
[答案] B4.(2019·江苏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一方面,有贵族宫殿式的庄园;另一方面,则是农人破败的茅屋草舍。
(2017-2019)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版)

专题0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考点一:新航路开辟1.(2019年江苏卷,23,14分)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
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
据估计原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
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
(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
(5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
(3分)1.(2018年4月浙江选考,18,2分)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
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②马铃薯由葡萄牙人带回欧洲③马铃薯的“发现”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④马铃薯等作物的传播一定意义上也是一次文明的链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2017年北京卷,21,4分)图9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 A,REPERTA)。
艺体生专用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

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解法指导:
获取信息 调动知识 分析研判 锁定答案
“国学生”“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监生”“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南邑生员”“就其家 设机器轧棉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第14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 的曲折发展
A 考情解读 B 基础导学
- 焦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焦点二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C 重难突破 D 课时作业
考情解读
[解析]1940年代中后期,中国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当时官僚资本膨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加上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大肆征敛,滥发纸币,通货膨胀严重,严重破坏了国统区的经济
2016年全国Ⅲ卷,30(火花反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本讲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以选 择题的形式呈现,非选择题出现频 率也较高。其中晚清中国经济结构 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为高频考 点,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为中频考点。试题多以不拘泥于教 材的新颖的图文史料入手,主要考 查对清代商业政策的变化及原因和 评价、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及受到 的冲击、洋务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影 响或启示、民族工业兴起的特点及 影响、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及 影响等知识的理解
B
对点训练
1. [2020年山东卷]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 A )
A. 日本 C. 德国
B. 英国 D. 俄国
[解析]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占领山东,向袁世凯政府递交了“二十一条”密约,一战后召开 的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这些做法使日本在中国基本形成了独霸局面,从而使日本在华商 号数量位居列强之首,因而①为日本;一战后,英国资本卷土重来,因而②是英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苏俄放弃了沙俄的对外扩张政策,且此时正忙于应对国内的叛乱与外国的武装干涉,因而③是俄国;德国在一战 中战败,战后受到制裁,因而④是德国。故选A项。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含解析)专题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广东肇庆三模)鸦片战争前后,国内用棉还靠印度输入补充,但六十年代以后棉花出口剧增,从1868年的58万两激增到1895年的1000余万两。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自然经济基本让位于商品经济 B.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落 C.政府放宽对棉花出口的限制 D.传统小农经济蓬勃发展答案 B 解析棉花是传统手工纺纱业的原料,从鸦片战争前后的进口到六十年代以后的大量出口,反映出传统手工纺纱业的衰败,小农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项错误,B项正确;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是小农经济模式,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政府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C项错误。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
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
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上述材料表明( ) A.土地税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B.重农抑商政策得到强化 C.近代工业资本原始积累处境艰难 D.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答案 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许多资金用于投资土地而没有投入到工业中,不利于资本原始积累,故C项正确。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是军事工业;而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发展工业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
发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洋务派意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B.国内局势走向稳定和平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答案 B 解析洋务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即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到19世纪7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国内局势相对稳定,洋务企业的发展重心随之发生变化,故B 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6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B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选择题(本大题有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是地丁、钱漕、盐课等,其中地丁几乎占全部税收的三分之二;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关税、厘金和官业收入几乎占税收的一半。
从鸦片战争前后财政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 )A.西方列强的掠夺B.财政收入的减少C.自然经济的解体D.中外贸易的扩大答案 D解析西方主要是从中国掠夺原料,而不是税收,故A项错误;仅根据材料信息看不出财政收入的减少,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与材料意思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即可发现,此前地丁税占三分之二,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增加了关税、厘金等税收种类,且占全部税收的一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中外贸易有关,说明中外贸易从小到大发展起来,故D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
3.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 B解析图一棉布进口总体上稳中趋减,不能反映滞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体现在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材料中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19世纪60至80年代”以及图二棉纱的进口增加可知,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在逆境中成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
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
这反映( )A.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D.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答案 A解析清政府拨款、借款、减税等政策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早期工业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清政府的举措有利于缓解官商的矛盾,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轮船招商局对外国经济侵略的抵制,故C项错误;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无法反映出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认为,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手段募集社会资金从而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保障,是西方工业近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洋务运动偏偏这两条路都行不通,从而决定了它最终崩溃的命运。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洋务运动资金保障严重短缺B.洋务运动背离了近代化潮流C.晚清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D.洋务派坚持“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C解析材料中涉及洋务运动没有通过本国金融体系及设立股份制公司等近代化的手段募集社会资金,说明了晚清的经济管理体制的落后,故C项正确。
6.下图是中国1872~1911年按经营方式分类的厂矿及其资本总量统计。
结合所学判断,出现图中所示现象的原因是( )A.政府统一货币且实行关税自主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D.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蓬勃开展答案 B解析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7.据《中国近代史新编》载,官僚地主杨宗濂兄弟在19世纪90年代初期,既投资棉纺织工业,又大量购买田产,以增强自己的地主地位。
杨氏如此选择的原因是( )A.受到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B.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转型时期C.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D.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答案 B解析受近代工业利润的驱使不能解释其大量购买田产,故A项错误;中国处于半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所以一方面其投资近代工业,一方面又保留旧有的封建传统做法,如大量购买田产,故B项正确;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故C 项错误;如果受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其不应该投资近代工业,故D项错误。
8.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织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
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发电量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答案 A解析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正确;1927~1936年,官僚资本形成,而不是萎缩,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列强对华侵略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当时国内革命运动主要表现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全国华商纱厂”应分布在城市中,故D项错误。
9.《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
”这在一定程度上( )A.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B.维护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C.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关税自主运动的开展答案 C解析关税提高会对对外贸易和商品进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故A项错误;关税提高有可能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关税提高可以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弱,从而保护了民族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关税自主运动的影响,故D项错误。
10.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C.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答案 D解析洋务运动是以洋务派为主导,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实业救国的主体是来自民间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A项错误;洋务派不承担民主革命重任,其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故B项错误;洋务派只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为主,并未推动政治近代化,故C项错误;洋务运动和实业救国均是因为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而被动学习,故D项正确。
11.日本投降后,美国一些不法商人通过军舰大肆进行走私、贩私活动,使得大量低价商品长驱直入并在华倾销,青岛民族资产阶级兴办的工厂仅有四分之一勉强能够维持运转。
这反映出( )A.民族工业发展环境仍未改变B.美国继日本后控制了中国C.二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D.抗战结束后国内物资匮乏答案 A解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始终在本国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求生,而日本投降后,美国进入,使这一状况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观,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体现。
12.“洋楼层叠,大厦云连。
建筑宏伟,雕刻优美。
电线铁道,纵横如网。
汽车马车,往来如梳(梭)。
广大公园,环植四时花木。
道平如砥,旁植乔树,郁郁葱葱。
微妙之乐,来自空际……烟筒林立,上矗霄汉。
吐气成球,漫濛如雾。
机声轧轧,声闻于天……未开之民,置身斯境,目眩神迷……曰文明文明,其在是矣。
”材料反映出当时部分中国人眼中“文明”的核心是( )A.交通工具近代化B.物质生活近代化C.城市生活近代化D.工业发展近代化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城市建筑、交通、自然环境、工业等的变化,总体上体现出物质生活近代化,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题,其中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制定第一个协定税则,主要进口货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提出值百抽五的原则,再次降低税率。
但实征从未达到5%。
1902年修订协议后,进口货平均实征在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税率。
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就由外国在华的洋行垄断,不但进口全部由洋行经营,即使出口,也是中国将商品卖给口岸的洋行,而非运销国外。
洋行雇用华人做买办,建立买办制度,并通过买办建立了通商口岸到内地城镇的商业网,为洋行推销洋货和汲取出口物资。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除鸦片外,并未能很快在中国打开销路。
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取得内地航运通商和免纳厘金等特权后,市场才逐步扩大。
1895年甲午战争时,进出口总值达3.1亿余海关两(一海关两合1.558银元),而入超达2 840万海关两。
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已先后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的对华贸易也急速膨胀。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
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
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均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
(13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12分)答案(1)特征:关税主权丧失且税率不断降低;对外贸易由外国洋行垄断;中国逐渐出现入超;半殖民地色彩严重。
(任答三点)原因:列强侵华;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民族工业不发达;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任答三点即可)(2)评述:由于人民群众长期斗争的推动和国民政府的努力,关税基本实现自主,提高了进口税率,增加了关税收入;华商和中国政府参与对外贸易,促进了对外贸易发展;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列强之间的矛盾,使日本侵华加剧,在与中国贸易中,日本份额加大。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外贸方面的措施和成果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国际形象的改善;但加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膨胀,且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