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高等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doc《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引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领域中个体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涉及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学习动机、个性特征以及教师的教学心理等多个方面。

本文档旨在总结《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知识点,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高等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原理于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学生和教师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研究对象:学生的认知、情感、动机;教师的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育评估、教学设计等。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案例研究等。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发展2.1 认知发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近侧发展区、指导性学习。

2.2 情感与社会性发展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愧等八个阶段。

同伴关系、友谊、恋爱关系的发展。

2.3 个性与人格发展特质理论:五大人格特质。

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与策略3.1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加工、认知结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社会互动。

3.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精加工、组织。

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管理、求助策略。

第四部分:动机与情感4.1 学习动机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理论:能力、关联性、自主性。

成就动机理论。

4.2 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对学习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教学设计与评估5.1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择。

5.2 教育评估形成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

标准化测试与表现性评估。

反馈的提供与利用。

第六部分:教师心理与专业发展6.1 教师心理教师的信念、态度与价值观。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招聘-考试全套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18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像一张白纸,没有任何观念,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高等教育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大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在心理上有着独特的特点。

认知方面,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了较高水平,具有更强的抽象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能够对复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直观的认识。

情感方面,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情绪波动较大。

他们开始对自我和他人的情感有更深刻的体验,同时也面临着情感管理和调控的挑战。

自我意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

他们更加关注自我形象、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努力探索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未来方向。

二、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通过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个体能够对条件刺激产生类似无条件刺激的反应。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则关注行为的结果对行为的塑造作用,强化是增加行为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地在头脑中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则指出,有意义学习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进行解释和建构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要和个人价值。

罗杰斯的自由学习理论主张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应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三、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的兴趣、好奇心等因素驱动的学习动机。

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惩罚等因素激发的学习动机。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学生的需要、兴趣、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大学生在学习、发展和适应过程中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的学科。

通过探究大学生的学业成就、生涯发展以及心理健康问题,高等教育心理学旨在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和指导,帮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与才能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一、心理适应与转变大学生作为从高中进入大学新生代表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适应是这一转变过程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术要求、学习环境,以及更高的社交压力和角色转变。

适应过程中会出现焦虑、压力、困惑等情绪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并迅速融入大学生活。

二、学习与记忆高等教育心理学探讨了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以及相关技巧。

学习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的动机和意义,对于提高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大学生的记忆力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掌握记忆原理和技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存储和回忆知识。

三、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了解如何管理和缓解压力是非常重要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应对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如积极思维、情绪调节等,帮助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大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需要面对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的问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策略。

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与价值观,与职业顾问合作,大学生能够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道路。

五、人际关系与情感管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个体,需要在大学环境中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策略,帮助大学生建立友好、互助的社交网络。

同时,情感管理也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了解和掌握情感管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处理情绪问题,提高自身情感的稳定性。

六、创造力与创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了创造力与创新的培养和发展。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汇总
4.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2.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如何尽快完成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曾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请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4.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3.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四、论述题
1.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谈谈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章节
题型

第六章
大学生的学习迁移及其促进
一、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
二、辨析题
1.“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
2学习迁移的条件有哪些?
3.简述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
章节
题型

第三章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发展
二、辨析题
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
1.简述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2.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3.简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矛盾。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研究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则是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

教师角色是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它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则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包括从他控到自控、从不自觉到自觉、敏感性逐渐增强和迁移性逐渐提高。

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技能、自信心等特征。

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研究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

研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研究是狭义的研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人类的研究是广义的研究,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研究的特征则包括计划性、间接性和高效性。

格式塔派研究理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还介绍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重要意义。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观察研究等。

第四章:学生的心理特点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包括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的特点和人格特点等。

第五章: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心理过程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学习动机的类型、学习行为的调节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等。

第六章:学生的情感与心理健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学生的情感特点、心理压力与压力管理等。

第七章:学生的成就动机与成就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成绩评定等。

第八章: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包括自尊、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等。

第九章: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兴趣、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等。

第十章:学生的人际关系与人格发展本章主要介绍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包括人际关系的类型、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第十一章: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等。

第十二章: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本章主要介绍高等教育的有效教师和学生支持,包括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支持的策略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3.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的。

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4。

人与人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5。

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7。

1913年,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

8。

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反对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因而被称为“第三势力”11。

心理学的任务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1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光绪年间12.由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心理学》。

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1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14.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两个方面.15.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

16.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

青少年期是由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

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

17.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了跟踪研究,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在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够进行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18.气质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心理学1.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4个: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和行为,√)(1)3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②心理特征(表现个性差异)个方面。

意识与无意识;个体←∣(4)社会心理4.构造主义心理学:观点:构造主义又称结构主义,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结构为研究对象。

冯特,铁钦纳5.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志:1913年,美国心理学的论文,(2)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应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②后期代表人物斯金纳,不否认人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S-O-R),称为新行为主义。

6.格式塔心理学:观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7.精神分析心理学:(1)精神分析学说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实际初创立的。

(2)观点:①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②人格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学的4个基本任务及其概念:①描述②解释③预测④控制①描述: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对研究对象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即心理与行为“是什么”。

描述通常是进行更深入研究的必要前提。

②解释:该任务功能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为什么发生,其发生的原因或机制是什么?③预测:预测是对一个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和一种特定条件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即根据已有的理论对某种心理与行为事件在何种条件或情况下发生的理论推测。

④控制: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对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控制作为心理学的最高目标。

∣控制意味着通过一定手段或方法使心理与行为事件发生或者不发生,即引发那些希望发生的事件,控制那些不希望发生的事件。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1908房宗岳的翻译日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第一本自编《教育心理学》廖世承1924▲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实施的教育,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第二章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是随机、混乱、无组织的,而是系统、有组织的。

3.心理发展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埃里克森是精神分离学派的代表人物。

关注人性格中的自我方面。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构成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同化、顺应、平衡。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4.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判断、推理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发展。

5.思维的发展是个体认知发展的最主要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婴幼儿期之后的发展中。

7.人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8.我国发展心理学界一般把青少年期界定为是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段时间,将大学阶段作为成人早期或青年期的开始。

而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十一二岁到二十一二岁)这段时间,大学阶段仍属于青少年阶段。

9.整个青少年期又可分为:①青少年早期(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②青少年中期(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高中;③青少年晚期(十七八岁到二十一二岁)大学(√)成人期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第二节大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4阶段:(记住名称)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6sui);③具体运算阶段(6-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上2.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智力)论述)大学生的思维发展:①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静态→辨证.非静止)②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再造思维)③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认识主体)4.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以各种认知活动的某一方面作为其对象或对其加以调节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组成▲3.佩里认知发展的三段论(大学生):①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看法是非此即彼的。

他们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大一)②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

(大二/三)③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个体不仅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

第三章大学生的心理差异与教育第一节大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1.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

2.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类型。

(记名称和特点,会自己判断)(1)多血质(燕青):情绪兴奋性高,情感外露但不稳定;反应快并且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不随意的反应性强。

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缺乏耐心和毅力,粗心浮躁,注意力易转移,情感易发生变化。

(2)胆汁质(李逵):情绪兴奋性高,抑制力差;反应快但不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外倾性明显;不随意的反应性明显。

精力旺盛,热情直率,行动敏捷,刚毅顽强,争强好胜,自制力差,性情急噪,鲁莽冒失,刚愎自用。

(3)粘液质(林冲):情绪兴奋性低;反应速度慢但稳定;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内倾性明显;不随意的反应性低。

情绪稳定,不易激动,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行动迟缓,自制力强,交往适度,交情深厚。

(4)抑郁质(林黛玉):情绪兴奋性高,内心体验深刻;反应速度慢且不灵活;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内倾性明显。

情绪体验深刻,对人对事观察细致,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3.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也都有消极的方面。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5.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映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的。

这种核心意义的特征是受一个人的思想信念道德品质的调控形成的1.特征2.自学能力、年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主要包括三个亚理论:①情境亚理论②经验亚理论③成分亚理论。

①智力的情境亚理论阐述智力与环境的关系,表明主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智力行为的内涵。

②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讨论个体对任务或情境的经验水平与他们的智力行为之间的关系③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该理论最重要的部分,他揭获得的智龄分数与他的实际年龄之比,用公式表示: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100. 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采用年龄组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确定智商值,其计算公式为:IQ=100+15(X-X-)/S第三节大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与1.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所偏好的信息加工方式,体现在感知、记忆、言语、思维等。

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从复杂情境中区分事物的基本要素或组成部分。

特点或优势:偏爱社会性学科,其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学习欠主动,易受暗示,喜欢讨论问题或进行合作学习,接受知识时偏爱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往往较为谨慎,不愿冒险。

②场独立型:含义:往往倾向于以内在参照物而不是外在参照物去知觉事物,即能以自己独立的标准觉察、判断事物。

特点或优势:偏爱自然科学,数学成绩较好,学习的内在动机高,学习自觉性高,喜欢个人独立学习,接受知识时善于分析,同时在学习情境中,他们更倾向于冲动、冒险,凡事以个人意志来决定5.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命与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

分内部控制(能力努力)和外部控制6恐惧等成分的复合型情绪。

②通常按照焦虑水平,把学习者分为高焦虑者、中度焦虑者和低焦虑者。

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③过敏性焦虑不是因客观情境对自尊心构成威胁而引起的,而是由遭到严重伤害的自尊心本身引起的。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第四章 高等学校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职业角色 ▲社会心理角色,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符合是锁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1.3个阶(做老师之前,色的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真正做老师了)接受教师角色所承担的社会职的心理需要。

▲社会职业心理素质结构要素(一)教师的知识水平(二)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的认知能力3、操作能力4、监控能力(三)教师的人格素质特征(四)教师的积极情感1、教师的威信2、信念和责任3、教学效能感▲1.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2.专家型教师最主要的特征是教学专长。

教学专长就是专家型教人类学习概述3种概念:(1)广义的概念: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

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广义学习概念,应从4个方面理解:①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②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如鸭凫水、鸡下蛋为本能行为;老鼠跑迷津、狮子滚绣球、人类游泳、驾车为后天习得。

X 题干: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学习行为?③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④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做学习√。

(2)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

∣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3)最狭义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是指学生在学校的学习。

▲学习的四种类型:1、知识的学习2、技能和熟悉地学习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地学习。

▲4.布卢姆根据教育目标将学习分类: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奥苏伯尔对学习的2(2)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

▲▲6.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 ②学习过程的阶段性。

③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①桑代克创始人,1986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说”;③桑代克认为学习是通过不断地尝试错误实现的;④桑代克认为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按照一定的▲(2)斯金纳: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出程序教学,对当时各国的教(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4)注意过程4)动机过程。

(1)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