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最新-编写)11598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

材料一:叔向见韩宣子①,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宫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
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行刑不疚,以免于难。
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
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
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专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节选自《国语晋语》)材料二:(王)充性恬淡,不贪富贵。
为上所知,拔擢越次,不慕高官。
不为上所知,贬黜抑屈,不恚下位。
比为县吏,无所择避。
或曰:“心难而行易②,好友同志,仕不择地,浊操伤行,世何效放?”答曰:可效放者,莫过孔子。
孔子之仕,无所避矣。
为乘田委吏,无於邑③之心;为司空相国,无说豫之色。
舜耕历山,若终不免;及受尧禅,若卒自得。
忧德之不丰,不患爵之不尊;耻名之不白,不恶位之不迁。
世能知善,虽贱犹显;不能别白,虽尊犹辱。
处卑与尊齐操,位贱与贵比德,斯可矣。
(节选自《论衡自纪篇》)材料三: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①韩宣子,姬姓,韩氏,名起,谥号宜,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
②心难而行易:心怀高远而行为随便。
③於邑:愤懑之意。
1.材料一中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起也A将亡B赖子存之C非起也D敢专承之E其自桓叔F以下G嘉吾子H之赐2.下列对材料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离,通“罹”,遭受,与《屈原列传》中“‘离骚’者,犹离忧也”的“离”意思相同。
B.子,古代为男子的美称,称别人为“吾子”,有相亲或敬爱之意,可直译为“您”。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注],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论语·里仁》)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朱熹《论语集注》)【注释】约:贫困。
(1)按照朱熹的解读,孔子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
孔子弟子中“处约”“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
(2)综合上述材料,从环境影响角度谈谈“仁德”修养对个人的作用。
【答案】(1)比喻;颜渊(2)①孔子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环境影响,会变得胡作非为。
②因为具有“仁德”修养的人“安于仁”“安于义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样沉稳,安于穷困,不受环境影响。
【解析】【分析】(1)首句翻译为“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故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水”“山”来说“知者”“仁者”。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及难,公使寺人披③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注释】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
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
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专之渝,攘公之羭坚贞B. 归胙于公祭肉C. 公祭之地,地坟隆起D. 被此名也以出蒙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既与中大夫成谋谷与鱼鳖不可胜食B. 子其行乎其皆出于此乎C.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吴之民方痛心焉D. 乃之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叶生蒲松龄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
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会关东丁乘鹤,来令是邑。
见其文,奇之。
召与语,大悦。
值科试,公游扬于学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
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依然铩羽。
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怜之,相期考满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不出。
无何,寝疾。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殊罔所效。
公适以忤上官免,将解任去。
函致生,其略云:“仆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耳。
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难遽瘥,请先发。
”公不忍去,徐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叶生至。
公喜,逆而问之。
生日:“以犬马病,劳夫子久待,万虑不宁。
今幸可从杖履。
”公乃束装戒旦。
抵里,命子师事生,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
然绝慧,居之期岁,便能落笔成文。
益之公力,遂入邑庠,旋中亚魁。
公以其久客,恐误岁试,劝令归省。
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嘱公子至都为之纳粟。
公子又捷南宫,授部中主政。
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竟领乡荐。
会公子差南河典务,因谓生日:“此去离贵乡不远。
先生奋迹云霄,锦还为快。
” 生亦喜。
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逡巡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淹君柩者,以家贫子幼耳。
今阿大亦已成立,勿作怪异吓生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
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大恸,抱衣悲哭。
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营丧葬以孝廉礼又厚遗其子为延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
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
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惟尔;颠倒逸群之物,伯乐伊谁?天下之昂藏①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节选自《聊斋志异·叶生》,有改动)【注释】①昂藏:仪表堂堂,气度不凡。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
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爽为第一。
爽,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爽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
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爽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
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
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
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
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
”帝不听。
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
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
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
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B.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C.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D.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薨:古代只把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为薨。
最新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
少时尝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
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召忽曾与管仲一起事公子纠(《史记管宴列传》)1.给未加标点的句子加上标点。
2.为下面句中加黑的词,选出正确的义项。
①鲍叔遂进管仲()A.进献B.进言C.靠近D.举荐②鲍叔不以我为不肖()A.不像B.不才C.不孝敬D.不好3.与句中加黑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①及小白立为桓公()A.立土动及百尺B.今其智乃仅不能及C.及至始皇D.战、守、迁皆不及施②天下人不多管仲之贤()A.尝与鲍叔贾,分钱财多自与B.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C.多见其不知量也D.是以古之人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A.所识穷乏者德我欤B.而心目耳力俱穷C.固将愁苦而终穷D.穷凶极恶4.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B.吾从而师之C.鲍叔终善遇之D.孟尝君客我5.与“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冀君实或见恕也D.吾幽囚受辱6.下列两句的译文正确的项是:①召忽死之()A.召忽也死在这件事上B.召忽为公子纠而死C.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自杀D.召忽因公子纠失败而被杀身死②以身下之A.把自己放在下边B.自己(鲍叔)甘居管仲之下C.(鲍叔)能亲身礼贤下士D.(鲍叔)就此退下,不再参政7.文中说“管仲贫困,常欺鲍叔”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8.这段文字的中心是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毛璩字叔琏。
弱冠,右将军桓豁以为参军。
寻遭父忧,服阙,为谢安卫将军参军。
淮肥之役,苻坚迸走,璩与田次之共蹑坚,至中阳,不及而归。
迁宁朔将军、淮南太守。
海陵县四面湖泽,皆是菰葑,逃亡所聚,威令不能及。
璩建议率千人讨之。
时大旱,璩因放火,菰葑尽然,亡户窘迫,悉出诣璩自首,近有万户,皆以补兵,朝廷嘉之。
安帝初,进征虏将军。
及桓玄篡位,遣使加璩散骑常侍、左将军。
璩执留玄使,不受命。
璩传檄远近,列玄罪状。
武陵王令曰:“璩忠诚悫亮,自桓玄萌祸,平殄凶逆,肃清荆郢,当即授上流之任。
”初,璩弟宁州刺史璠卒官,璩兄球孙祐之送丧,葬江陵。
会玄败,谋奔梁州。
璩弟瑾子修之时为玄屯骑校尉,诱玄使入蜀,既而修之与祜之共杀玄。
安帝反正,诏曰:“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可进征西将军,都督五州军事。
”又诏西夷校尉瑾为持节、监梁秦二州军事。
瑾弟蜀郡太守瑗为辅囯将军、宁州刺史。
初,璩使参军谯纵领巴西、梓潼二郡军下涪水,当与璩军会于巴郡。
蜀人不乐东征,纵因人情思归,于五城水口反,还袭涪,害瑾。
而璩下人受纵诱说,遂共害璩及瑗,并子侄之在蜀者,一时殄没。
璩子弘之嗣。
义煕中,诏曰:“故益州刺史璩,事乖虑外。
葬送日近,益怀恻怆,可赠先所授官,给钱三十万、布三百匹。
”论璩讨桓玄功,追封归乡公,千五百户。
又以祐之斩玄功,封夷道县侯。
自宝至璩三叶,拥旄开国者四人,将帅之家,与寻阳周氏为辈,而人物不及也。
(节选自《晋书·卷八十一》,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B.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C.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D. 夫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璩体识弘正/诚契义旗/受命偏师/次于近畿/匡翼之勋/实感朕心(2)下列对文中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阙,指古代官员至亲去世,回家守丧,守丧期满将丧服去除,出来做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仲山甫之后也。
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
父卒,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
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
(汉)顺帝末,为侍御史。
帝擢暠监太子于承光宫。
中常侍高梵从中单驾出迎太子,时太傅杜乔等疑不欲从,惶惑不知所为。
暠乃手剑当车,曰:“太子国之储副,人命所系。
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出为益州刺史。
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
在职三年,宣恩远夷,开晓殊俗,岷山杂落皆怀服汉德。
其白狼、槃木、唐菆、邛、僰诸国,自前刺史朱辅卒后遂绝;暠至,乃复举种①向化。
时永昌太守冶铸黄金为文蛇,以献大将军梁冀,暠纠发逮捕,驰传上言,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冀由是衔怒于暠。
会巴郡人服直聚党数百人,自称“天王”,暠与太守应承讨捕,不克,吏人多被伤害。
冀因此陷之。
传逮暠、承。
太尉李固上疏救曰:“臣伏闻讨捕所伤,本非暠、承之意,实由县吏惧法畏罪,迫逐深苦,致此不详。
比盗贼群起,处处未绝。
暠、承以首举大奸,而相随受罪,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梁太后省奏,乃赦暠、承罪,免官而已。
后凉州羌动,以暠为凉州刺史,甚得百姓欢心。
被征当迁,吏人诣阙请留之,太后叹曰:“未闻刺史得人心若是。
”乃许之。
暠复留一年,迁汉阳太守,戎夷男女送至汉阳界,暠与相揖谢,千里不得乘车。
及到郡,化行羌胡,禁止侵掠。
迁使匈奴中郎将。
时辽东乌桓反叛,复转辽东太守,乌桓望风率服,迎拜于界上。
坐事免归。
后司隶校尉举暠贤良方正,不应。
征拜议郎,迁南郡太守,入为尚书。
会匈奴寇并凉二州,桓帝擢暠为度辽将军。
暠到营所,先宣恩信,诱降诸胡,其有不服,然后加讨。
羌虏先时有生②见获质于郡县者,悉遣还之。
诚心怀抚,信赏分明,由是羌胡、龟兹、莎车、乌孙等皆来顺服。
暠乃去烽燧,除候望,边方晏然无警。
入为大司农。
延熹四年,迁司徒。
在位三年,年六十一薨。
并、凉边人咸为发哀。
匈奴闻暠卒,举国伤惜。
单于每入朝贺,望见坟墓,辄哭泣祭祀。
(《后汉书﹒卷五十六》有删节)【注】①举种:举众,全体。
②生:生口(俘虏)。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交通:交际、往来B.暠素慷慨,好立功立事慷慨:大方、爽快C.而二府畏懦,不敢案之案:查办D.会匈奴寇并凉二州寇:侵略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诏报,太子乃得去②暠至,乃复举种向化B.①惶惑不知所为②并、凉边人咸为发哀C.①暠悉以赈恤宗族及邑里之贫者②暠、承以首举大奸D.①乔退而叹息②而二府畏懦3.下列各组中,全都能够表现种暠“好立功立事”的一项是(3分)①其有进趣名利,皆不与交通②宣恩远夷,开晓殊俗③暠乃手剑当车,曰:“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④化行羌胡,禁止侵掠⑤先宣恩信,诱降诸胡⑥去烽燧,除候望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⑤⑥4.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A.种暠一生轻虚名轻财物,一向不爱结交追名逐利的人,但喜欢“立功立事”。
B.种暠为人为官谨慎小心,在监护太子时,为国家命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大胆质疑中常侍不合常理的行为,深得太傅杜乔的钦佩。
C.种暠担任刺史敢做敢为,发现太守的不法行为后及时奏报朝廷,后来太守伺机报复种暠,种暠被免官。
D.种暠担任地方官深得民心,边境地方的百姓因为种暠而感念朝廷,臣服汉朝,边地平安无事。
5.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梵辞屈不敢对驰命奏之诏报太子乃得去乔退而叹息愧暠临事不惑帝亦嘉其持重称善者良久。
⑵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今常侍来无诏信,何以知非奸邪?今日有死而已。
(3分)②臣恐沮伤州县纠发之意,更共饰匿,莫复尽心。
(3分)(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向杲字初旦,太原人,与庶兄晟友于①最敦。
晟狎波斯②,有割臂之盟③,其母取直奢,晟竭资聘波斯以归。
庄闻,怒夺所好,途中偶逢,大加诟骂;晟不服,遂嗾从人折棰④笞之,垂毙乃去。
杲闻奔视,则兄已死,不胜哀愤,具造赴郡。
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
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惟思要路刺杀庄,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
久之,机渐泄。
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
闻汾州有焦桐者,勇而善射,以多金聘为卫。
杲无计可施,然犹日伺之。
一日方伏,雨暴作,上下沾濡,寒战颇苦。
既而烈风四塞,冰雹继至,身忽然痛痒不能复觉。
岭上旧有山神祠,强起奔赴。
既入庙,则所识道士在内焉。
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见杲衣服濡湿,乃以布袍授之,曰:“姑易此。
”杲易衣,忍冻蹲若犬,自视则毛革顿生,身化为虎。
道士已失所在。
心中惊恨,转念:得仇人而食其肉,计亦良得。
下山伏旧处,见己尸卧丛莽中,始悟前身已死,犹恐葬于乌鸢,时时逻守之。
越日,庄始经此,虎暴出,于马上扑庄落,龁其首,咽之。
焦桐返马而射,中虎腹,蹶然遂毙。
杲在错楚中,恍若梦醒;又经宵,始能行步,厌厌以归。
家人以其连夕不返,方共骇疑,见之,喜相慰问。
杲但卧,蹇涩不能语。
少间,闻庄信,争即床头庆告之。
杲乃自言:“虎即我也。
”遂述其异,由此传播。
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
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注】①友于:兄弟之情。
②波斯,人名,晟与庄争聘的女子。
③割臂之盟:男女秘订婚约。
④折棰:折断策马的杖,意谓短棍,泛指棍棒。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母取直奢直,通“值”,钱财B.具造赴郡具,通“俱”,都C.惟思要路刺杀庄要,通“腰”,要路,半道上D.寒战颇苦战,通“颤”,发抖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多金聘为卫家人以其连夕不返B.遂嗾从人折棰笞之久之,机渐泄C.遂述其异使其理不得伸D.伏于山径之莽犹恐葬于乌鸢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向杲化虎复仇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①与庶兄晟友于最敦②不胜哀愤,具造赴郡③庄广行贿赂,使其理不得伸④杲隐忿中结,莫可控诉⑤庄知其谋,出则戒备甚严⑥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③④⑥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向晟为娶波斯不惜倾其所有,是因为对波斯一往情深;庄公子怒夺所好,便致人于死地,实在是恶霸行径。
B.向杲听说哥哥被活活打死,悲痛万分,先告官府,官府不能伸张正义,向杲这才铤而走险,一心要刺杀仇人。
C.道士感激乐善好施的向杲,拿出布袍让浑身湿透的向杲换上,不料竟把向杲变成猛虎,使向杲得以完成复仇的心愿。
D.作者通过向杲复仇“志酬”而“生返”的神奇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下层人民以暴抗暴的强烈愿望。
10.断句与翻译(10分)(1)用“/”给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4分)异史氏曰壮士志酬必不生返此千古所悼恨也借人之杀以为生仙人之术亦神哉然天下事足发指者多矣使怨者常为人恨不令暂作虎⑵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①先是,道士尝行乞村中,杲辄饭之,道士以故识杲。
②庄子痛父之死甚惨,闻而恶之,因讼杲。
官以其诞而无据,置不理焉。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
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
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
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
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
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
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
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
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
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
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
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
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
于是吏人信服。
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
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
”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
久留,徒扰贤者耳。
”还府,具以状白安。
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
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
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
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
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
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
三年,以老病策罢。
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
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
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尉赵憙慕其志慕:仰慕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谢:推辞C.雉方将雏雏:幼鸟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望:责备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②亲瞿然而起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②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②故不以刚直为称。
D.①郡中赙曾无所受,乃归服丧②掾史涕泣共留之,享长乃惭悔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3分)()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④不以刚直为称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A.①③④B.①②④C.③⑤⑥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
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
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