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白山市事业单位专业知识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病因之疠气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第十单元病因病因,即指引起人体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中医学认识病因,主要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此种方法,即“辨证求因”。
第一节六淫一、六淫的概念1.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为六邪。
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
六淫所致疾病为“外感病”。
2.季节性: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3.地域性:西北多燥病,东北多寒病,江南多湿热为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两种或两种以上一起侵袭人体致病,称为相兼性。
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
其性开泄,是指其易使腠理疏松开张而有汗出。
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即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疏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状。
(2)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点。
如风疹块(荨麻疹)就有皮肤成片肿胀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的特点。
一般发病多急,传变也较快。
(3)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多兼他邪同病。
凡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等。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寒为阴盛的表现,其性属阴。
“阴盛则阳病”,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阳气受损,温煦气化功能减弱,人体机能活动降低,从而表现为寒证。
大临床的《中医学》考试重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为整体观念。
P152辩证:是通过四诊收集的病情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病因、病性、病位及正邪盛衰,最后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P183、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病机相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P139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证,病因病机不同,各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4、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P137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急则治其标:在标病危机情况下,如不先治疗标病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时而采取的一种暂时的急救措施;P13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虽见有其标证,亦应针对其本来加以治疗。
6、疠气:又称疫气、毒气、异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7、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P139祛邪:即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
8、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务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P309、阴阳偏盛(衰):是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P3510、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递相资生、助长、促进的关系;P40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10、气机: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11、藏象:是指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P4512、肺主宣发肃降:肺主宣发是指肺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肺主肃降是指肺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清洁的作用。
P50肺朝百脉:是指全身血液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至全身。
肺主治节:是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

(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1.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侵入。 2. 季节性: 3. 地域性:与居住地区环境相关。 4. 相兼性:可单独,也可相兼侵人。 (5. 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
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二、六淫各致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 风邪
1. 概念:凡致病具有风之轻扬、开泄、 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致外风病)春 季的主气。
第二节 七情内伤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正常的情志变化。 致病条件:突然、强烈、持久(超过人
的生理调节范围) 七情直接影响内脏、气血导致疾病的发
生或诱发—内伤七情
二、 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气血 物质基础 情志活动 病理/生理:脏腑气血变化影响 情志
(四) 燥邪
1. 概念: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 肃特性的外邪。(外燥病)为秋季 的主气。
温燥:初秋,夏热之余气合燥。 凉燥:深秋,近冬之寒气合燥。 2.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 燥邪干涩,易伤津液。 (2) 燥易伤肺。
(五) 热(火)邪
1. 概念:凡致病具有火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 为热邪。(致外热病)
2.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为
阳邪)
(2)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 特性。
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 迅速特点。
(3) 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4) 风为百病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 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 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5. 脉象:涩、结、代 。
三、结石
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 理产物或结块。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 -- 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疠气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医病因学里,这个六淫的概念和原理的形成,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内经》已经建立,经过后世医家进一步发展,把六淫这个学说进一步来完善了,是在当时,至少是在秦汉时期,以中原为中心来考察神州大地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气候的变化,考察这些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疾病发生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的观察结果,应用中国古代的哲学,气、阴阳、五行,更确切一点说,结合当时的天文、气候学、气象学、地理学多种学科的知识,建立起这样一个学说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当时的环境和现在的环境,我们现代人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六淫学说,不能拿现代我们所处的环境去理解在秦汉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学说,六淫学说。
第三、我们在学五行的时候,讲五气。
本来四季,为了和五行相对应,又有五季。
关于长夏的划分,从历史到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学说。
其次,暑邪,我们在六淫学说里面强调暑邪只在暑季,六淫当中暑只有外邪而无内邪,其他几个邪气,将来讲内生五邪的时候都有。
那么暑邪和长夏有什么关系呢?这也出现了需要搞清楚的。
至于这些问题,历史上都见仁见智,有的从这个学说出发,有的从历法出发,我们今天来理解它,就有一个怪现象,暑邪按照五行春夏秋冬定在什么地方呢?长夏,一说是四季作为长夏,脾主四时,脾主长夏;又有说长夏在夏秋之间,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于这些学说,同学们进入高年级以后感兴趣,就某一点进行研究。
我们在这里学习六淫,重在掌握,不在于长夏到(底)属于四时还是属于夏末秋初之间呢?不在于此。
我们前面反复强调,用五行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是一个类比,它可以全真,它可以部分真,就是有或然性,所以现在出现五时的划分和六淫之间的关系,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我理解和这些有关系。
同学们进入高年级的时候再进一步去钻研。
有一条,同学们必须记住,我们的前提,气、阴阳、五行,总体把握清楚,它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进一步提升为逻辑思维,但是毕竟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形象思维的特点就是类比,类比思维的结果就绝不会得出这个线性的结论,而是事实和结论总有差异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理解我们今天讲的六淫学说里面和季节的划分,就和气化之间,气化和季节的划分出现这样的不完全一致,有些重合和差别。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六章 病因

第六章病因学习要求1.掌握病因的概念及病因学说的特点。
2.掌握六淫、疠气的概念和共同致病特点,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3.掌握七情的概念,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4.掌握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致病规律和特点。
5.掌握痰饮、瘀血、结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
6.了解外伤、诸虫、药邪、医过和先天因素的致病概况。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亦称之为致病因素、病原、病邪等,古人又称之为“病源”。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第一节外感病因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两大类。
外感病因有发病急、病程短、传变快的特点。
一、六淫(一)六气与六淫六气,是指自然界存在着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
六淫:当气候发生异常,六气出现太过或不及(至而不至,不至而至)时,非其时而有其气,或者在其时而无其气,或者气候发生急剧变化时,超过了机体的适应能力,六气便成为因素,而成为“六淫”。
六淫能否致病,除与气候异常变化有关以外,关键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与否。
(二)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三)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1.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具有游走移行,且无定处的特性。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后,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发病急、病理变化无常、传变快的特性。
(3)风性主动动,即动摇、摇摆不定的意思。
风性主动是指风邪侵袭致病后,其临床证候表现具有动摇、抽搐、拘急痉挛的特性。
(4)风为百病之长长者,首领之意也。
2寒邪寒邪客于肌腠,郁遏在表之阳,称为“伤感”。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称为“中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畅之意(3)寒性收引所谓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经脉收缩挛急的特点。
3.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重”,就是沉重或重着之意。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试卷26

卫生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 试卷26(总分:116.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20,分数: 40.00)1.可用阴阳对立制约解释的是()。
(分数: 2.00 )A.寒极生热B.阴损及阳C.寒者热之√D.重阴必阳解析:解析:阴阳的对立制约是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和相互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的结果是达到动态平衡,称为“阴平阳秘”,如果这种平衡遭遇破坏则疾病形成。
根据阴阳的对立制约确立的相应的治则是阴阳偏胜的邪气有余之实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药制其阳,即“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属寒实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即“寒者热之”,因二者均为实证,所以称这种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
所以答案选C。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分数: 2.00 )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阴中求阳D.阳中求阴解析:解析:阴虚不能制阳,表现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则应滋阴以制阳,即题中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即选项 B 所述的阳病治阴。
3.患者蒸蒸汗出,兼壮热口渴者,属()。
(分数: 2.00 )A.战汗B.绝汗C.自汗D.大汗√ 解析:解析:战汗表现出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绝汗是指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自汗是指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尤甚的症状。
根据排除法,只有大汗表现出题中患者的症状。
因此选D。
4.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
(分数: 2.00 )A.吸入清气B.呼出浊气C.生成宗气√D.调节气机解析:解析: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于宗气的生成方面。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由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其中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尤其重要。
肺的呼吸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全身之气的生成。
业务-病因病机

中医业务学习(中医病因病机学)时间:主讲人:参加人员签名:病因中医的病因学说中,把病因归纳为: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六大类。
“六淫”是中医对“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也称作“外邪”。
这六种因素,本来是自然界中正常的六种气候变化特征,称为“六气”。
当气候变化异常,或过于急骤时,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成为致病因素的“六淫”。
(一)外感致病因素1.六淫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独立性与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性轻扬开泄,易伤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
(3)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滞;湿性重浊;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火热入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2.疠气:又称疫疠、温疫、疫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外感病邪。
疫疠的致病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
(二)内伤致病因素1.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内伤七情是指突然、剧烈或持久的七情刺激,引起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1)直接伤及内脏: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等。
(2)影响脏腑气机:主要表现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情志变化与病势密切相关。
2.饮食:饮食失宜包括三方面: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
3.劳逸: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和房劳过度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