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库和答案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库和答案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练习题库和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阅读某教师《边城》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情感共鸣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B.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情境很难产生共鸣C.让学生自由想象来构思自己心中的湘西,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D.多媒体的使用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教学活动中要避免使用多媒体【答案】 D2. 指导阅读《朝花夕拾》后,教师拟结合其他散文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散文集的基本方法,下列适合的是()。

A.柳青《创业史》B.法布尔《昆虫记》C.沈从文《湘行散记》D.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答案】 C3. 古代诗词复习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列出具有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的意象的诗词。

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A.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B.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C.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D.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答案】 B4. 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

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

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答案】 B5. 在学习《陈情表》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A.范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作业系统【答案】 C6. 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答案】 B7. 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附答案详解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附答案详解

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附答案详解单选题(共20题)1.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以某一作品为基点.向同一文体的其他篇章拓展,其目的是为能领会同一题材的文章的特点B.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C.通过这一专题活动,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拓宽了视野。

扩大了积累D.引导学生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自主选择阅读,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学会灵活使用常用语文工具书。

能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阅读与鉴赏要求【答案】 A2. 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B.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C.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D.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答案】 C3. 某教师在教学《孙权劝学》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浪费学生的上课时问,由教师范读课文的效果更好C.学生把握朗读腔调、语气,更易理解文中人物形象D.使课文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答案】 B4. 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一课时,教师结语:我们学习了本文精彩的情节、动人的细节,感受到人物生动的形象。

形象的塑造,还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PPT展示“草料场火光冲天。

天空中大雪纷飞,山神庙血流满地。

完成性格与命运蜕变的英雄提枪而东……”的画面)课文是小说中最具诗情画意的一部分,环境描写极具魅力,我们留待下节课学习。

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作为拓展型结束语,让学生对下节课满含期待B.对本课时内容的概括,一语见地、简洁精当C.多媒体画面的插入,使结束语时间长。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高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评价的重点B.可通过读书报告、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C.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重视考查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D.考查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成果水平同等重要2.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

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A.借助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B.从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要素人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C.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的特点D.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3.某选修教材设置了“应用文阅读”专题,该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属于哪个系列?()A.语言文字应用B.文化论著研读C.诗歌与散文D.小说与戏剧4.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A.课文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练习系统5.某教师为强调口语交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交际现象作为教学内容。

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这一做法符合高中口语交际课程的发展方向B.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C.课堂再现生活情境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价值不大D.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6.某教材选修模块提供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5下半年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

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著名的”白板说”和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的学者是()。

A.夸美纽斯B.洛克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答案]:B2.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大领域是()。

A.知识,技能和技巧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D.认知、应用和评价功能[答案]:C3.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这主要说明教育具有哪种功能()。

A.经济功能B.政治功能C.文化功能D.人口功能[答案]:A4.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从清末开始试图建立现代学制,在颁布的诸多学制中,第一次正式实施的是()。

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答案]:B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

A.影响人的身心发展B.促进社会发展C.有目的地培养人D.完善人的自身生产[答案]:C6.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求义务教育课程实行()。

A.六三分段设置B.五四分段设置C.九年整体设置D.多种形式设置共存[答案]:C7.主张课程的内容和组织应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鼓励学生”做中学”,通过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反映的课程类型是()。

B活动课程C 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答案]:B8.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标准D.教科书[答案]:D9.罗老师讲解”观潮”这篇课文时,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他在教学中贯彻了()。

A.直观性原则B.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D.巩固性原则[答案]:A10.陈老师在讲”二氧化碳性质”时,讲台上放着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气体,其中一瓶是二氧化碳,一瓶是空气,怎么区分它们呢?陈老师边说边将燃烧的木条分别深入两个集气瓶中,告诉学生使木条熄灭的是二氧化碳,使木条继续燃烧的是空气,这种教学方法是()。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6.缺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

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地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上课的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记录和记忆,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

题目中的板书系统地梳理了《伤仲永》一文的主要内容,A、B、C三项表述均为此板书的优点,而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板书设计类型多样,但本文属于综合式。

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但是在运行中,应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

B选项,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以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由而减少课文讲解时间,违背语文新课程理念。

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文测试的设计。

语文测试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B选项不符合评价的诊断、甄别、选拔等方面的功能;C选项的说法太绝对;D 选项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10~12.缺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

通过对题干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言文教学要兼顾字词、句法这些基础知识以及深藏的作品内涵,且作品的内涵应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故C项表述客观正确。

A项,关于“文言文教学”,论文只提及“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的现状,并未指明要系统讲授,故A项不选。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教师资格证是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希望大家喜欢!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悟”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的外国文学作品,以下不适合的是( )。

A.《老人与海》B.《高老头》C.《大卫科波菲尔》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答案】B。

解析:A项中的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硬汉形象;C项中的大卫是狄更斯塑造出的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圆满的人物;D项中的保尔·柯察金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出为了革命奋斗终身的革命者。

B项高老头巴尔扎克塑造出的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故本题选择B项。

2.学习柳永的《雨霖铃》,老师引导学生鉴赏诗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教师让学生举例,和“柳”有关,并与其有相同的情感基调的诗句,下列例句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采薇》《诗经》)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D.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2.【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诗句是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ABD三项中的诗句都是表达离别的感伤基调,只有C项纯粹写春天的杨柳。

故本题选择C项。

3.教学《鸿门宴》,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下列没有词类活用的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B.然而不王者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D.沛公欲王关中3.【答案】A。

解析:A项,王即大王;BCD项的王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故本题选择A项。

4.关于虚词的学习是高中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下列是关于“而”字的句子,其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5年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 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巴金笔下的瑞钰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2015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下教师资格证科目三高级语文真题答案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的主题。

A项《哦,香雪》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B项《茶花女》通过一个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

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

C项《羊脂球》选择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妓女羊脂球在与一群贵族老爷太太们结伴逃难的旅途中,为大家闯过饥饿和被敌扣留等难关而慷慨舍食和羞于委身敌寇,但到头来却遭到被救者们的嘲笑、轻蔑和谩骂,落个饥寒交迫、痛苦绝望的惨状故事。

D项《百合花》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等情节的描巧,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年轻战士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身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因此答案选择B选项。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作品创作的时期。

A项《陌上桑》是汉乐府,创作于南朝;B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创作于战国;C项《诗经·氓》是一首叙事诗,创作于约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D项《长恨歌》创作于唐朝。

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文学。

A项,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了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

因此选择A 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本分析。

A项出自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的是冬季景色;B项出自韩愈的《晚春》,描写的是春景;C项出自柳永的《雨霖铃》,由“寒蝉”得知是秋景;D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由“西风”“黄花”,得知是秋景,答案选择B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职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B.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C.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D.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2.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王维B.孟浩然C.韦应物D.高适3.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钰4.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

《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B.《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C.《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

《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D.《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5.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

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6.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

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7.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

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与绘画艺术紧密结合B.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C.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D.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与人物对话8.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C.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D.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9.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B.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C.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D.在研读过程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切磋10.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

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B.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C.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D.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11.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

(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B.读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D.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12.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

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

(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

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

生:是念头。

师:好。

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

(生读。

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

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

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

(生读。

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

(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B.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C.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D.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13.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

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D.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14.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

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教学片段。

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B.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C.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D.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15.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学生:(A)我是组织者。

我是参与者。

我是记录者。

我是汇报者。

(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 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

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参与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

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

还能想到谁?参与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与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

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与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与者:……参与者:……参与者:……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与,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

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

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B.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C.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与者、汇报者等角色D.讨论的总结与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

第18题15分,共40分)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在这篇课文里面有很多的多音字,你会读吗?(屏幕映示:鸡冠花率领场地几场)师:第一个谁来?生:鸡冠花。

师:“冠”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作第一声,谁知道“冠”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是指头冠。

师:这是谁的头冠呢?生:花的头冠。

师:这么理解也可以,像这样表示帽子或是像帽子一样戴在头顶上的东西,咱们就读作“冠”。

你能给“冠”字再组几个词语吗?生:皇冠。

生:王冠。

师:真好,徐老师也积累了几个,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屏幕映示:衣冠皇冠张冠李戴怒发冲冠)(生齐读)师:第二个多音字谁来读?生:率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