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金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金子》教学反思“金子",这个词我们班的孩子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在一开始讲到作文的时候,教师就和孩子说过,怎样挖自己生活中的“金子"(写作素材)。
其实,这些“金子"就在我们自己的身边,就看你会不会留心、能不能找到了。
因此,三班的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挖金子",学到这课的时候,也更能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了。
文中的第一自然段看起来非常普通,就像是在介绍背景情况一样,其实里面暗藏了玄机。
通过思考,聪明的孩子们发现了其中奥秘!一个孩子说:“这段里说的事情好像是谣言之类的话。
"教师立刻追问,你怎么知道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到证据吗?孩子们立刻纷纷举手,他们找到了“听说"、“无意中"等词语。
孩子们激动地解释道,只是“听说",就是没有亲眼见到,那么就没有说服力。
而且是无意中发现的,至于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什么时候发现的……这些一系列的问题都没有说清楚,足以见得,这个说法很有可能的谣言。
孩子们真棒!就算是谣言,也会有人相信的,而且是发现了金子,相信的人就更多了,于是大家都“蜂拥而至"。
什么叫“蜂拥而至"?吴建成很形象地解释了这个词语:就是像蜜蜂一样,一大群一大群地到一个地方去。
因为是听信了谣言去的,会有结果吗?答案不言而喻。
教师问孩子,文中的主人彼得在萨文河畔只是挖金子吗?他还做了什么事?孩子们简洁地归纳了答案:淘金、种花。
教师又问孩子们,通过朗读课文,彼得无论是淘金还是种花,都是怎样的?在做这两件事的时候,他都有着怎样的态度?聪明的孩子们立刻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淘金——埋头苦干种花——全心培育(全部精力)教师把这种精神归纳为两个词:辛勤劳动、坚持不懈。
淘金失败了。
彼得并没有像其他淘金者那样“扫兴离去",而是“不甘心落空",于是留下来继续淘金。
六个月后依然一无所获。
此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孩子们安静了,有的还在轻轻地叹气,我猜孩子们一定多多少少体会到了彼得的失望与无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金子》教学反思《金子》这一课讲的是彼得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这一课学生理解的难点是对彼得话中“金子”的理解。
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说说金子的样子,学生见过金子做的饰物,说出了金子的颜色、种类及用途。
正因为金子是财富的象征,拥有金子就是拥有了财富。
所以,当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挖到了金子,人们便蜂拥而至。
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第一自然段。
在了解了彼得淘金与种花的事后,我让学生说说彼得不无骄傲地对别人说的话中“金子”的含义。
学生有的说是娇艳的鲜花,有的说是卖花所得的钱,有的说是财富。
我又让学生说说“彼得找到了真金”指什么?学生一时答不上来。
这可能超越了他们的认知,于是我告诉他们,其实彼得在这块土地里找到了获得财富的方法。
然后,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彼得靠什么获得了财富?”学生说是鲜花,是大雨,是勤劳,是自信,是坚持。
我说:“辛勤的劳动、持之以恒的努力是重要的,但仅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彼得淘金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别人扫兴离去,而他不甘心,继续埋头苦干,但结果还是希望落空。
这是为何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彼得淘金是想靠意外的收获来取得财富,这是行不通的。
我又让学生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说说彼得找到真金靠得是什么。
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彼得取得成功还靠得是他的智慧。
他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想到了靠种花卖花来致富。
这说明他是一个善于发现、勤于思考的人,这体现了他的智慧。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勤劳+智慧=成功。
我不知道我这样讲,是不是太深了。
学生是不是真懂了。
感觉现在的文本解读追求深而广。
像这篇课文,主题不是很鲜明,老师的解读就会有很多版本。
学校教研活动时,有两位老师上了这一课,在评课时,老师们对“金子”的解读、对彼得靠什么取得成功的,有各自的说法,而这些说法似乎都可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教后反思

三年级上册语文《金子》教后反思《金子》教后反思第一篇《金子》这篇文章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金子”在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含义也各不相同。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真金”的含义,体会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围绕这一重难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品词品句--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根据本文的特点,教学中我逐句品读,层层推进。
我先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彼得是怎样一步一步找到真金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课文中含有“金子”一词的句子。
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体会体会。
如抓住第一、二句中“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
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
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在学习第三句话时,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作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
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在交流第四句话时,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
使学生明白正是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
然后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从如何不怕辛苦平整土地,如何精心选择花苗,如何日夜照顾鲜花,如何四处奔波销售鲜花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学习第五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
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
《金子》教学反思(15篇)

《金子》教学反思(15篇)《金子》教学反思1教学《闪光的金子》之前,我心里直打小鼓,这是一篇类似于品德生活课的文章,我偏偏是个不会煽情的人,如何能上好这一课呢?可是走上讲台,走进文字,我忽然来了灵感。
从挨家挨户的走访,到深夜顶楼的工作,我牢牢抓住重点动词,让学生一一比较分析,在“赶到、看到、戴着、爬上”等词语的教学中,学生渐渐领悟到徐虎的辛苦与负责,继而引出了全文的主旨——无私奉献的精神。
学完课文,我又把学生引导到文章开头,仔细琢磨那个“普通”,普通的近义词是平凡,但是徐虎以他的'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品质铸就了一个高尚的灵魂。
我对学生说:我们都是平凡的人,你的父母亲、你的老师同学,我们可以平凡的生活,但要力求拥有一颗高尚的心。
说到此,我不禁有些激动,那些在感动中国,在新闻报道里经常出现的名字在我眼前晃动——以歌声助学不幸罹患癌症的歌手从飞,以牺牲双腿为代价救助乘客的导游文枝花,以踩三轮车助学的九旬老汉白守礼,他们的事迹一直萦绕在我脑海,此刻如开闸的潮水奔涌而出。
我打开网页,给学生一一介绍。
在事例面前,在镜头面前,学生惊呼:真了不起啊。
《金子》教学反思2《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讲的是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徐虎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
从课堂的整个流程来谈谈我的设计,我在设计上力求体现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突出字词教学和朗读训练、想象训练,营造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
一. 导入部分在课的一开始,我请学生留意文题的特别之处,学生很自然地提到了引号,在此处,因考虑到在今后的学习中,引号的作用将被多次涉及到,因此我特意补充介绍了引号的作用,既复习了旧知,又把学生在以往学习中曾有所了解却没有正式触及到的作用正式地提了出来。
在此基础上,再引出课文的中心问题:为什么说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
对此设计,我本人是比较满意的。
小学语文《金子》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金子》教学反思最近在备《金子》这篇课文,也一直在反复地想,这篇文章究竟有什么值得教的内容?有什么值得挖掘的知识财富?《金子》一课记叙了广大淘金者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便蜂拥而至,但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乘兴而来,扫兴离去,而彼得则留了下来,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最终实现了自己梦想的故事。
又回到“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这个主题上来。
《金子》一文独特的言语形式是什么?再次细读文本后不难发现文本言语形式的最大特点不在于遣词用句的独特,也不是篇章结构的巧妙,而是对比手法运用的匠心独具。
作者对淘金者的描写着墨不多, 只在文章开头处有寥寥几笔。
但淘金者与彼得的对比却贯穿文本始终。
有了这个发现之后,我把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
原始设计:师:彼得最初为了实现梦想,在淘金时都做了什么?请自读课文1-3段。
生:彼得弗雷特不甘心落空,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挖掘着。
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几乎翻遍了整块土地,也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
面对着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
师:再看看,彼得还做了什么?读读第1自然段。
生:彼得和许多淘金者一样,在河床附近挖了许多大坑。
师:彼得在淘金时做了这几件事,那从他做的这些事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彼得?请再读1-3段。
用“——&"画出有关词语。
生: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彼得,因为……生:我看到一个坚持不懈的彼得……师:再看看,你还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彼得?再读读第1自然段。
生:为了梦想而努力的彼得……生:盲从的彼得……你哪个词读出来的?(蜂拥而至)从蜂拥而至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心中充满希望的彼得……师小结:彼得坚持着,努力着,辛苦的劳动着,可是在他最初淘金时却非常的盲从,所以他的淘金梦想没有实现。
【反思:这个教学设计是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彼得?&"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金子》是一篇情感温暖、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通过描述一个孩子追寻梦想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于勇敢追逐梦想的渴望。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和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多媒体素材和教学PPT,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思维的启发和引导,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讲述金子小男孩的悲惨遭遇时,我提问学生:“你们又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们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行为方式,并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和思考。
然而,总的来说,我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我对于教学目标和重点的把握欠缺,没有明确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和写作。
其次,我在课堂管理方面有待加强,学生有时候会在讨论中发散话题,导致课堂时间的浪费。
最后,评价方面也没有做得充分,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和总结。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做一些调整。
首先,我会更加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明确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会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最后,我会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和提高。
总之,通过教学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

金子课文教学反思在教育领域,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素材。
针对金子课文的教学经验,本文将进行反思和总结,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金子课文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
金子课文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涵盖了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话题。
在教学中,我将这些话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例如,在教授关于家庭的课文时,我会启发学生讲述自己家庭的情况,鼓励他们用所学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其次,金子课文注重语言技能的综合培养。
每篇金子课文都涵盖了听、说、读和写四个方面的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通过听录音、听力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听力反应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口语交流。
在金子课文的阅读训练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教授阅读技巧和提供适当的辅助材料,我努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写作方面,我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金子课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每篇课文都涉及到中国文化的一些方面,如传统节日、中国习俗等。
在教学中,我通过讲述中国文化背景、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金子课文的难度较高,对学生来说挑战较大。
在课堂上,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前进行预习,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同时,我也会配备适合学生水平的辅助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金子课文的几篇课文内容较为相似,有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通过引入不同文体和不同话题的课外阅读材料,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
关于金子教学反思(2篇)

关于金子教学反思今天教学了《金子》一课,觉得教学效果不错。
这篇课文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自己就没有过多的去讲解,而是敢于放手给学生,只是紧紧抓住几个关键的词语启发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在种花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全部精力”来进行。
让学生尽情放飞想象,体验彼得为照顾花苗付出的全部精力。
教学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全部精力”,我出示了准备好的有关彼得辛勤劳作的填空,让学生说一说,再补充些自己还想到彼得做了些什么。
说话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有的能按一天的顺序描述彼得所付出的精力,有的按不同的气候来描述,还有的按一年四季描述。
在说话中,学生也巧妙地用上了在这之前积累的词语,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全部精力”,把握得比较到位了。
关于金子教学反思(2)金子教学是我在大学期间参与的一项教育实习项目。
这个项目的目标是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外辅导和文化交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
首先,作为导师,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在这个项目中,学生们的背景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面临着严重的学习困难,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激励;而另一些学生则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学习能力,需要挑战和深入学习。
因此,我应该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补充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教育支持。
其次,我发现在金子教学项目中,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
虽然我们尽力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但是我们无法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使得那些没有得到足够教育资源的学生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此外,由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一些学生可能没有真正受益于这些资源。
因此,尽管我们努力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另外,金子教学项目中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也需要反思。
当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训练。
尽管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上册语
文《金子》教学反思
本课讲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准备离去时,发现雨后土地上张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想*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全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其中蕴含的道理比较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本课教学,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
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感悟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彼得说的话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
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阅读讨论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了课文脉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既避免了教师的烦琐讲解,又培养了他们独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
动真正建立在学生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
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学生逐步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促进了语感的积淀,并将感悟品位的文字通过激情朗读出来。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整个课堂是轻松民主的,我对孩子们充满了信心,在孩子们一次次地突破难点的时候,我的内是愉悦的,然后我想到我平时对孩子们的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小瞧了。
我惊叹他们可以轻松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彼得.弗雷特种的是花,为什么他说自己找到了真金?他为什么要无比骄傲地说?他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等等。
他们一针见血的切中了文章的要害。
当然,他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语言不是组织的特别恰当和到位,这和他们的语言积累和表达水平是相关的,这时候我及时地帮助他们归纳和总结这个深刻而有哲理的道理,我觉得这不是代替学生说话,而是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
在一步一步孩子们突破难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些心急了,有的地方处理的不是太到位,比如:我让学生找彼得和大多数淘金者表现不一样的地方的时候,没有耐心地让孩子们找准那些词语,比较不同,有些泛泛而谈了。
在对“真金”的讨论展开的时候,我有些高估了孩子的语言水平,怎么用浅显的语言表达,这成了我要探讨的方向。
这节课,我定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我觉得正确流利可能做到了,但是
有感情远远不够。
因为读的太少了,没有对全文的整体朗读,对关键句段,没有细致地指导。
这可能和时间不太够有关,但是主观原因还是存在的,教学环节的缺失和朗读训练安排的度不足,这都是造成学生没有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原因。
以后在备课和教学中在这方面要加以改进。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有很多惊喜,我希望的是我给予学生更多可以发挥个性的空间,能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能给予学生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另外,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课堂不呆板,课堂上有惊喜,课堂上有创新,我会朝着自己预想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