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有自己本土品牌的案例
企业发展名族品牌人物案例

企业发展名族品牌人物案例
1、任正非1987在深圳创办华为,90年在国内代理香港程控交换机业务,由于国内电信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市场也一直由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品牌霸占着。
任正非下定决心要让中国人用上自己品牌的程控交换机,就这样华为品牌的交换机诞生了,很快在国内市场发展壮大。
从此,华为走上了民族品牌的强大之路。
到目前为止,华为的电信业务服务全球,华为手机目前是最受欢迎国产手机,全球终端数量超过10亿台,华为的5G 技术领先全球,支持我们的民族企业华为。
2、曹德旺,1987年成立福耀玻璃,1993年登陆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
福耀玻璃生产的汽车玻璃占据国内70%的市场份额,还成功进军欧美国市场,是宾利、奔驰、宝马、奥迪等知名车企的供应商。
在美国、俄罗斯等都设有工厂,是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商。
曹德旺曾全家都获得美国绿卡,但在2015年放弃绿卡举家迁回国内,因为曹德旺说福耀是汽车玻璃的代名词,福耀玻璃应该属于中国!
3、董明珠,1990年进入格力从业务经理做起,由于能力出色业绩超强快速升迁,先后担任格力的经营部长、副总经理、董事长。
董明珠领导的格力空调,曾连续11年产销量占据国内第一名。
2004年格力电器曾经差一点贱卖给美国一家世界500强公司,是在董明珠极力反对下交易才没
有达成。
收购方开价诱人的9亿美元,承诺给董明珠开8000万人民币的年薪,董明珠始终不为动心。
董明珠说,给我20年,我们自己打造一个世界500强。
17年后,董明珠终于带领格力迈入世界500强行列。
今天的格力,已经是空调的代名词,在全球拥有十大生产基地,出口世界畅销全球。
好空调,格力造,让世界爱上中国制造!。
有故事的国产品牌故事案例

有故事的国产品牌故事案例
一年前,李宁亮相媒体时,总伴随这样几句话:多年前,他是体育赛场的世界冠军;今天,他正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商场上驰骋,要做中国品牌的世界冠军(大意)。
然后,镜头(或文字记述)会把你带进李宁的世界。
上个世纪80年代,体操运动员李宁拿到奥运会体操冠军时,未变得兴奋异常,因为他发现,很多中国运动员都穿着外国品牌的运动服装,这让他觉得中国人还远远未站到世界之巅。
于是,立志制造中国人自己的运动品牌的梦想,开始萌芽。
20年后,李宁以及以这个名字命名的运动服饰品牌,在中国与耐克、阿迪达斯同场竞技,并赢得不少市场和美誉。
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案例

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案例
中国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案例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典型的案例:
1. 克尔斯(KELAS):克尔斯是中国油墨行业的知名品牌,
通过不断创新研发绿色环保的产品,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
克尔斯推出了一系列绿色低挥发性油墨,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该品牌还注重与农民的合作,通过与农业合作社合作,以稳定原料供应和提升产品质量。
2. 茅台酒:茅台酒是中国著名的白酒品牌,通过创新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创新,成功地将茅台酒打造成高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茅台酒推出了一系列高端产品,如年份酒和定制酒,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
该品牌还通过与各类名人的合作,塑造了高端奢华的品牌形象。
3. 蔬菜课堂:蔬菜课堂是中国农产品品牌,通过创新的教育和推广活动,提升了蔬菜品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蔬菜课堂推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农业教育活动,如农田参观、蔬菜种植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和学生参与。
该品牌还通过与学校、社区等合作,扩大了品牌的影响力。
4. 三元牧场:三元牧场是中国乳制品品牌,通过创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成为国内领先的乳制品品牌之一。
三元牧场注重研发高品质的牛奶和乳制品,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给消费者。
该品牌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进行营销,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渠道,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这些案例表明,通过创新产品、营销策略以及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中国农业品牌能够实现持续发展和提升。
品牌本土化的经典案例

品牌本土化的经典案例品牌本土化是指国际品牌在本地市场上进行本土化的推广策略,以适应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特点,并提高品牌在本地市场的认知度和竞争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品牌本土化成为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个经典的品牌本土化案例。
1.麦当劳在中国的本土化麦当劳是全球著名的快餐连锁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发展迅速。
麦当劳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包括推出适合中国口味的产品,如麦辣鸡翅、苹果派等;引入中国元素,如中式装修、中国风的店铺设计;在中国市场投放大量广告,与中国文化和娱乐圈合作,提高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认知度。
这些本土化策略帮助麦当劳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宝洁在印度的本土化宝洁是全球最大的日用品制造商之一,宝洁在进入印度市场后,也采取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
宝洁通过充分了解印度消费者的需求和文化特点,推出适合印度市场的产品,如头发油、神秘黑香皂等;针对印度市场推出多个品牌,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建立了完善的分销网络;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中使用印度语言、形象和文化元素等。
这些本土化策略帮助宝洁在印度市场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3.耐克在巴西的本土化耐克是全球最大的运动品牌之一,耐克在巴西市场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
耐克推出了适合巴西市场的产品,如适应热带气候的运动鞋、巴西国家队球衣等;与巴西本土运动员合作,推出以巴西文化和体育为主题的广告和活动;赞助巴西足球联赛等体育赛事,以提高品牌在巴西市场的知名度和形象。
这些本土化策略帮助耐克在巴西市场取得了成功,并成为巴西最受欢迎的运动品牌之一。
4.苹果在印度的本土化苹果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苹果在印度市场也进行了一系列本土化策略。
苹果将手机价格降低,并推出适合印度市场的廉价型手机,以吸引印度消费者;扩大在印度的产能,提高供货速度和服务质量;与印度本土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适合印度市场的套餐;在印度开设专卖店,并提供当地语言、货币和支付方式的支持等。
国货品牌发展成功的案例

国货品牌发展成功的案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货品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国货品牌案例,这些品牌凭借其独特的市场定位、品质保证和创新能力,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打造了强大的竞争力。
1. 小米小米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最成功的国货品牌之一。
该公司于2010年成立,通过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打造了一大批忠实的用户群体。
小米的成功在于凭借其颠覆传统的直销模式,通过线上销售和社交媒体推广,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此外,小米还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的不断改善,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 海尔作为中国家电行业最知名的品牌之一,海尔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海尔凭借其卓越的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成功打造了一个全球化的品牌形象。
海尔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用户需求,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此外,海尔还通过加强全球市场拓展,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成为中国家电行业的领军企业。
3. 中国移动中国移动是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电话网络运营商之一。
中国移动的成功在于及时抓住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机遇,并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策略,快速发展壮大。
中国移动通过提供卓越的网络覆盖和优质的通信服务,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和支持。
同时,中国移动还积极推动4G和5G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的移动通信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4. 美的作为中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之一,美的在国内外市场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美的以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为消费者所认可,并通过持续的创新,推动整个家电行业的发展。
美的在产品设计上注重环保和节能,符合现代消费者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此外,美的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家电的普及,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智能的生活方式。
5. 联想作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之一,联想凭借其优质的产品和全球化的市场拓展,成功打造了国际知名的品牌形象。
联想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设计,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品牌本土化的经典案例

品牌本土化的经典案例品牌本土化是指国际品牌在进入新市场时,根据当地文化、习俗、价值观等因素进行调整和适应,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
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品牌本土化案例:1. 麦当劳在中国,麦当劳是一个成功的品牌本土化案例。
他们在中国市场推出了许多适应当地口味和文化的产品,如麦辣鸡腿堡、米饭和炒饭等。
此外,麦当劳还在中国推出了一系列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营销活动,如春节红包、中国风的装修和员工着装等,以更好地融入中国市场。
2. 耐克在巴西,耐克在巴西市场的本土化策略也非常成功。
他们深入了解了巴西人对于足球的热爱,因此推出了一系列与足球相关的产品和营销活动,如与巴西国家队合作推出的球衣、与巴西足球明星签约的广告等。
这些举措使得耐克在巴西市场赢得了巨大的认可和市场份额。
3. 宝洁在印度,宝洁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成功的品牌,而他们在印度市场也进行了有效的本土化。
宝洁针对印度的消费者习惯和需求推出了一系列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如印度人常用的洗发精、沐浴露和牙膏等。
此外,宝洁还在印度进行了广告和营销活动,以更好地与印度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系。
4. 谷歌在日本,谷歌在日本市场也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化。
他们在日本推出了一款适应日语搜索的搜索引擎,并提供了与日本文化相关的服务,如日本地图、日本语音搜索等。
此外,谷歌还与日本本土企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日本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案例都展示了品牌本土化的重要性和成功之处。
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品牌可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当地的需求,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
中国本土化成功的案例

中国本土化成功的案例
中国本土化成功的案例:宝洁
与其他西方跨国公司相比,宝洁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较早,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工作,1988年正式成立广州宝洁有限公司,后来又陆续在其他城市成立若干公司。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品牌数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都处于市场更地位。
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一方面与其市场优势地位有关,另一方面更得益于在华实施的本土化策略。
本土化策略,即企业力图融入目标市场、努力成为目标市场中的一员所采取的策略,要求企业不是把自己当成外来的市场入侵者,而是当作目标市场中固有的一员融入当地文化,强调企业以适应环境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土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将生产、营销、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东道国经济中的过程,一般为通过全面的调查、了解本土的实际经济、文化、生活习俗等情况而进行的一系列融入性调整。
化策略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经营的成败。
本文通过比较两家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经营的具体案例来阐释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能较好地展开本土化经营提供经验。
乡村振兴品牌案例

乡村振兴品牌案例
以下是几个乡村振兴品牌案例:
1. 茶香村:位于中国福建省的武夷山市,以茶叶种植和加工为主要产业。
茶香村通过品牌推广和营销活动,打造了自己的茶叶品牌。
他们注重产品质量、包装设计和营销渠道建设,通过在线销售、线下门店和合作伙伴网络销售茶叶产品,逐渐在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
2. 德冠农庄:位于中国河北省的一家农庄,主要经营土特产种植和农产品加工。
德冠农庄以自然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绿色食品的理念,打造了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他们通过直销、农庄体验活动和线上社交媒体推广,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并与城市超市和餐饮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3. 周庄民宿:位于中国江苏省的一个古镇,主要经营民宿旅游业。
周庄民宿通过打造独特的文化氛围、提供舒适的住宿环境和个性化的服务,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入住。
他们注重品牌形象的建设,通过社交媒体和旅游网站等渠道进行营销推广。
他们还与当地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商家合作,提供各种文化体验和商品销售服务。
4. 时辰牧场: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家草原牧场,主要经营牛羊养殖和肉制品加工。
时辰牧场通过优质的草原资源、科学的养殖管理和独特的肉制品工艺,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养殖和加工工厂,实现了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销
售。
他们还注重产品的包装设计和市场营销,通过线下门店和电商平台销售牛羊肉制品,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要有自己本土品牌的案例
作者:成思危
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24期
会议预定四点结束,时间已经超过了,所以我就不能多讲了。
另外,我的意见也在总序里都写了,所以我讲两个意思:
第一,我觉得《中国企业管理科学案例库全集》的出版,在中国管理科学发展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管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国家的实际、行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实际,而不是能够有一种模式、一种理论,用之四海而皆准,这很难的。
当然有些基础理论是可以用的,但真正从管理科学角度来看,要结合这三个实际。
比如说日本的管理方法,就不能搬到美国。
日本的教授写过一本《Z理论》,就是说日本企业为什么会成功,但是拿到美国去,美国人用不了。
所以这本书在美国出来以后,美国企业想学也学不了。
最后还是皮特森教授,调查了美国五十多个企业,写了一本书叫《追求卓越》。
它结合了美国的实际,来谈美国公司成功的经验。
所以我觉得结合国家的实际,结合行业的实际也非常重要。
因为行业大体上是两类,一类是所谓工间型企业,如电子、机械这类企业是一个一个对设备加工的;另一类是物流型企业,像化工、石化、冶金,这种是处理物料流的。
这两种企业的管理方法也绝对不一样;企业的实际,就是企业的历史、文化,有传统。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人,每个企业的员工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一个企业成功的经验、做法搬到另一个企业就不一定能够成功。
我们说案例的研究非常重要,就说明它是结合实际来研究。
第二,就是案例研究,如果说我们只是研究案例,只是一个一个企业给它描述这没用,还要给它提升成为理论,从中能够总结出一些一般性的规律,而这个难度就更大了。
从哈佛二三十年代开始采用案例教学办法以来它的案例就在不断更新,它有一个案例库,案例是不断更新。
我去看过它的案例库。
它的案例库也给它带来很大效益,因为谁用它的,都要付版权费。
但是它的案例本身并不能够从品牌总结出很多东西,要总结东西,还需要在案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去做工作。
比如《公司重组》是经过对很多企业的调查研究而成的,作者认为“分工论”到现在已经走到了尽头。
福特本世纪把汽车的分工分成了8772个工序,每个人只管一小段,这已经走到了尽头。
所以现在需要面向流程,进行企业的重组,这是从实际总结出来的。
比如说,讲核心能力问题,是经过对比了NEC和ATMP的发展道路,认为NEC的发展道路是抓住了核心能力,不是搞这种无相关的多元化;而是抓住企业的核心能力来搞多元化的,所以它是根据一定的成功经验来总结出这样一种说法的。
“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搞出来的,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研究。
因为原来的概念是组织只有一个最适合的组合概念,实际不然,因为组织要根据你的目标,你的环境,你的战略来确定的,所以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的组织,而不是一个固定形式。
组织要适应形式的变化而变化。
这些新的观念都是在大量的实践经验里总结出来的;所以,我希望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研究所要继续做、要深入地去做管理案例,多搞些我们中国自己的案例来,这样才能教出中国自己的MBA。
我说了,中国的MBA教育,我很赞成。
我是中国很老的MBA了,我是八十年代初念的MBA,那次在MBA欧美同学会和联谊会,我就说了,你们选我做名誉会长是错了,因为MBA是越老越不值钱,因为老了你的知识
就旧了,越新的越值钱。
所以老MBA就要不断学习,但是中国要培养自己的MBA,一是要有了解西方管理并且真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第二是要有高素质的学生,这个高素质学生绝对不是大学刚毕业就来念,而最好有两年实践经验,像我在美国读MBA时,学校招生的要求就是要优先考虑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学生;你考GMAT,考TOFEL成绩稍差一点,但你有实际经验就优先录取;第三个要有好的教材,包括案例教材。
我们搬哈佛的案例来中国教,最近出了好多哈佛的书,来中国教,我看恐怕不行,还是要有中国自己的案例。
所以,我说如果是一糊眼老师,加二糊眼学生,加上外国的课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三糊眼,就没用了;在中国是没用的,所以我说本土化案例是非常重要的。
我希望第一要编写出好的案例来,我希望我们的大学教授、科研人员要深入实际去进行调查研究编出好的案例来;另外就希望在案例编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探讨,从中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管理科学的规律来。
我就说这么多,已经超过时间了,谢谢大家。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