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习题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习题

诗歌鉴赏习题

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9.“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二、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9. “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三、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分)(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四、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分)答:_______________五、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凉州①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注】①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

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使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次句写月亮在城头升高。

月光的照耀,清晰地呈现出了凉州城的全貌。

B.诗歌四五句两次出现琵琶声,所指内容情感相同,都表现了琵琶演奏的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特点。

C.诗歌前六句写环境,用顶针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咏唱的情调,表现凉州的宏大繁荣。

D.本诗和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边城,写秋天,写少数民族音乐,但二者表现的时代气氛有很大不同。

(2)岑参是盛唐诗人,本诗的“盛唐气象”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王维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

别业:别墅。

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B.颔联写出辋川沿途所见,用语秀而不媚,于清新中别出生趣,合乎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的特色。

C.颈联道出邻里多为善谈经论的僧人和年迈的乡贤,也暗含山庄的主要用途及诗人参禅悟理的宗教倾向。

D.尾联描写诗人披衣倒屣与乡邻相见,开怀畅谈的情景,以虚写的手法表现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含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含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3)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评价阮籍的诗“阮旨遥深”。

请结合这一观点赏析本诗。

3.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合20篇)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合20篇)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合2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总结、合同协议、管理制度、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条据书信、好词好句、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plan summaries, contract agreements, management systems, speeches, insights, evidence letter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诗歌鉴赏练习题(集合20篇)诗歌鉴赏练习题(1)(20XX·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及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及解析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20篇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郑羽人弹琴(唐)李中仙乡景已清,仙子启琴声。

秋月空山寂,淳风一夜生。

莎间虫罢响,松顶鹤初惊。

因感浮华世,谁怜太古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羽人”,就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飞仙,诗中“仙乡”“仙子”两词照应了诗的题目。

B.秋天的夜晚,明月照在山中,山林一片寂静,诗人听仙人弹琴,淳古之风油然而生。

C.诗中选取的“琴声”“秋月”“松鹤”等意象,同尾联的“浮华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弹琴人特殊的身份,独特的意境,以及浮华的现实,催生了诗人昔盛今衰的幽怨之情。

(2)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有感何梦桂①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②,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尘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③到夜深。

【注】①宋亡以后,何梦桂为了避免元朝的累次征辟,离开家乡,隐居湖南小西源。

此诗乃此时所作。

②龙、云:指君臣风云际会。

③参差:即排箫,古乐器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暗点“夜坐”。

“无声”写夜之静谧,“沉”写漏声沉重,更显深夜静穆,“入”点明风露渗入衣襟,更进一步写夜深久坐。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平山堂①王安石城北横冈走翠虬,一堂高视两三州淮岑日对朱栏出,江岫云齐碧瓦浮墟落耕桑公恺悌②,杯觞谈笑客风流不知岘首登临处,壮观当时有此不?【注】①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上,为欧阳修做扬州知州时所建。

②恺悌:和乐平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堂建造在形如虬龙的山岗上,登堂就可以眺望江南,景色一览无余。

B.欧阳修为政期间的和乐平易之风,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也有表达。

C.尾联通过“岘首”和“平山堂”的对比,间接赞赏建堂者的眼光和魄力。

D.本诗语言含蓄,写景与叙事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2)诗人如何表现平山堂的“壮观”?请结合颔联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点绛唇·县斋愁坐作①葛胜仲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

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①公元1108年(宋徽宗大观二年),葛胜仲因故被贬到歙州休宁县(今安徽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

县斋:县衙斋室。

(1)下来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秋晚寒斋”,点出了词人愁坐的时间、地点,不待言情而情已十分。

B.香篆,一种香,因焚香时所起的烟缕曲折似篆文而得名。

室内燃香,室外薄雾,迷茫之感油然而生。

C.“梦逐芭蕉雨”,芭蕉雨是个愁意象,在梦幻中仿佛觉得淅沥的雨不是滴在叶上,而是敲击着他的心头,增添几许愁绪。

D.词的上阙和下阙,不管描景还是抒情,都围绕着题目中的“愁”而写。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闲愁几许”中“愁”的内涵。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王维吴道子画苏轼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①。

中有至人②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一、田园山水诗1. 江村即事唐·司空曙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题是“江村即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表现“江村”的?写出了“江村”怎样的特点?2.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两句诗描绘的景象(限60字)2.最后一句用了表现手法。

简说此句描写的意义。

8. 鄂州南楼书事宋·黄庭坚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1.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无人管”?2.全诗将、、、四种自然景色及沁人心脾的芰荷香味与作者所在的南楼一起化成优美无比的清凉意境。

可见其时作者的心情是。

9.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爰一夜声。

1. 全诗描写的对象是而“”一词总领全诗,堪为“诗眼”。

2 .试说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自己真切感受的?11.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 这首诗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试简说之。

2. 从全诗看,诗人的“夏意”是什么?二.赠友别离诗古人尚交游,朋友之间、情侣之间,用诗来抒写真情挚意和离情别绪是习见的事。

这类诗常常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也有直接叙写离别时人物的言语、行为和神情,创造一种情境,表现深厚情感。

如李白《赠汪伦》、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还有通过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来表达对朋友关切的。

这些诗,人物形象鲜明,感情浓烈,感人至深。

23.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第二、三句连续用“问、惊、称、忆”四个动词,表现了怎样的情景?2. 颈联中的“语”指的是,“暮天钟”的意思是反映了。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

古诗词鉴赏练习题(一)江南春绝句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2. 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3.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 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呢?(2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三)赠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古有临别赠柳的习俗,一个原因是 柳”谐音“ ____ ”字。

此诗描写的对象是:怎样理解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四)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 这首诗用 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 象描绘出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描写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秋雨之后 ,黄叶片片飘落;寒意阵阵,寄居孤寺的 旅人独对孤灯。表达了作者羁留异地的酸 楚的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意对即 可) 2.衬托(反衬)的手法。第五句以动衬静 ,以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更加细致地写出了作者思潮起伏 、长夜无眠的情状;第六句以有衬无,以 一个绝迹尘世的僧人邻居衬托自己的孤单 无依,更加突出了诗人处境的孤单和心境 的孤独。(意对即可)
1、首先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 景生)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 落、萧条的春天之景,抒发了因土地 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 2、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 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自己愿意 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 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 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 志难酬)。(2分)
• 结句又转为咏叹的低调。从遐想中回到薄 暮的平凉城,面对现实,他引用班超投笔 从戎的典故,表示愿意效法班超,在保卫 祖国的征战中,建功立业。可是,自己感 到惭愧的是,大半生空谈治国济民的经术 ,坐以论道,如今已经双鬓花白,心有余 而力不足了。这一年,李攀龙四十四岁, 人到中年,要投笔从戎,谈何容易。全诗 展现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缅怀往昔,关 注时事,立志报国,却又力不从心的封建 士大夫形象。他的感叹是真诚的。
• 颔联对仗工整,用事自然,不露雕琢痕迹 。从平凉城上俯视阡陌纵横却只有青草萋 萋,昔日横行霸道的帝子王孙,已不见踪 迹,表明这里不再是属于他们的封疆领域 了。诗句貌似平淡无奇,实则在特定图景 中,与含着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深沉回顾和 感叹。 • 他由边防、时事到缅怀远古,心灵中映照 出梦寐以求的美好理想。他抚今追昔,借 助想象,用精炼的语言面会出期望明王朝 就像秦汉强盛时扬威塞外的图景
• 全诗句句相承,首尾呼应,一气流转,浑 然成章。虽只是写身边景、眼前事、心中 想,但运笔空灵,含蓄深婉,极尽烘托之 妙。在情景交融的和谐意境里,“手足情 深”的主题得到了完美的呈现。千古之下, 依然令人共鸣、感慨、以及羡慕、遗憾。 时下的年轻一代多为独生子女,“手足之 情”已属稀罕,“手足情深”就更是奢望 了,更何况,“寒食”这一古老的传统节 日早已被人们冷落不过了。“把酒看花想 手足”的哀婉意境,怕是只能在古人的诗 句中去寻觅了……
作品翻译:
•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 滴水声, •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 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 时千万不要下霜。
8.你认为这首诗主要通过什么表现 手法来创造清幽意境的?简要分析。
• 借助以动衬静创造清幽意境。(2分)
“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夜 的幽静;“暗虫通夕响”,不仅以 动衬静,而且曲折表现主人公内心 的凄清孤寂。(2分)
9.这首诗表现了诗主人公什么 样的感情?又是怎样表现的?请简 要分析。
• 抒发了诗主人公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 关爱与思念之情(2分)。她怨夜悠长, 暗示她凄清孤寂,曲折表达诗主人公 思念之情;而“莫飞霜”则含蓄表现 诗主人公关爱之情;(通过心理活动 来表现,2分)而愈来愈浓重的秋则强 化了这两种感情的表达(以景衬情,2 分)。
平凉
• • • • 春色萧条白日斜, 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 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 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 愧我谈经鬓有华。
• 破题出句用“萧条”,显示诗人心目中所 感受的平凉春色十分冷落、寂寥,毫无勃 发的生机。“白日斜”不仅点明时间推移 ,日过中天,夕阳残照,而且渲染了凄迷 、惘然的气氛,更使那荒芜的边城蒙上一 抹灰暗、冷峻的色调。诗人写眼前景,却 寄情于景,因此景中有情。对句用“天涯 ”拓展空间,开阔视野,抒发诗人放眼西 北穷边极塞,关心国家社稷安危的情怀.
•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8~9题。 本诗描写了一个在风雪荒寒的边塞穿起盔甲准备 • 北歌 • 佚名① 出征的戍边者形象。 • 北漠清霜雁飞低,狼烟又近起铁衣。 大漠霜寒,雪重风紧,狼烟又起,戍守者孤影对 • 山暗雪凝寒烟冷,沙白风紧孤豺啼。 • 影孤钟尽音渺渺,灯昏酒浊雾靡靡。 灯,借酒消愁,想起家乡白发苍苍的老母,想 • 伤心银发遥入梦,家慈门倚乡音稀。② 起那慈爱的叮嘱,不由得倍感伤神,在苍茫大 • 注:①佚名:戍卒名不传。②稀:依稀。 漠的清冷孤寂氛围中,这种思念,让人感慨唏 • 8、“一首《北歌》写尽边人苍冷伤怨形色,只欲使人 嘘,其伤怨之情催人泪下。(答题要关注“伤 泪下”,请结合全诗,就其中的人物形象,谈谈你对此 评述的看法。(5分) 怨形色”,着重阐释边人的“形象”和 “感 • 9、简要赏析后两联的艺术特色。(6分) 情”。其中人物形象3分,情感2分。) •
颈联借景抒情,通过边塞寒夜中孤独的身影、渺 渺的远钟、昏暗的灯烛、寒夜的浊酒,渲染(或 烘托)出凄苦的氛围,表达了戍边者孤单凄冷的 心境。 尾联虚实结合,由现实转入梦境。梦中白发慈母 倚门盼儿的模样、依稀熟悉的乡音,现实与梦境 对照,将戍守者哀怨伤怀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手法各1分,分析阐述各2分)
秋夜曲
• 丁, • 征衣未寄莫飞霜。
•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 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 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 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 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 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 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 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 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 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 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 冷的特点。
登洛阳故城
• • • •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 鸦噪暮云归古堞,雁迷寒雨下空壕。 可怜缑岭登仙子,犹自吹笙醉碧桃。
• 由城市的衰败,诗人转念及当年兴建时的情景 。“城此”的“城”,这里作动词用,筑城的 意思。“岂知劳”的“知”,这里有管得上的 意思。劳动人民世世代代不辞艰辛,用双手修 建起的这座城市,任其弃置废毁,令诗人感到 痛惜。 • 如果说,“水声”是动景,“山势”就是静景 ,动静搭配,以沧桑之感暗中联系。城市虽已 不复当年繁盛景象,而那残存的宫殿却还高耸 着,仿佛在给历史作见证。用静物这么一衬托 ,人事变迁之迅速就显得格外强烈。这一联表 面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概括了上下千年社会历 史的巨大变化,蕴含着诗人内心无穷的悲慨,
塞鸿秋· 浔阳即景
长江万里白如练 ,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 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 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 伏。江上的片片帆船急速地行驶着, 如同离弦的箭;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 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 电。道道晚霞都变成了白白的云朵, 一弯新月宛若刚刚展开的扇子。从塞 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 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 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 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 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 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
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 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 诗人的“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 景致;三是功业无望,梦想成空; 四是长年漂泊在外。
唐多令· 惜别
•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 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 怕登楼。 •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 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 系行舟。
译文:
•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 • 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 飕飕。 • 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 楼, •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 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 • 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 • 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 异地停留。 • 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 14.(1) “冷”字既写出了“禁火空斋” 而带来的环境的萧索清冷,2分;又和下文 的“独坐”“想诸弟”相照应,表现出作 者因离家在外和思念故乡亲人而产生的孤 独寂寞,2分。
• (2)第三句直接表达“想诸弟”的思 乡之情,1分;结尾一句从本句看寓情 于景,从全诗看以景结情,2分;进一 步烘托出了“想诸弟”之情,更使人 感到情深意远,1分。 注:学生如答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也算正确。
• 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 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 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 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 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 :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 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 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 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 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 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 涯。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 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 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 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 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 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 第三联由奔驰的想象折回现实,就眼前景物 进一步点染气氛。暮云、寒雨、古堞(城上 的矮墙)、空壕,合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 空寂之中,几声鸦噪,数点雁影,更增添了 萧瑟的情味。 • 结末又从世事无常推想到神仙的永存。缑岭 ,即缑氏山,在今河南偃师东南,距洛阳约 百里。传说东周灵王的太子王子晋修仙得道 ,在缑氏山头骑鹤升天而去。但后人却没有 谁能像王子晋那样逍遥自在地超脱于尘世变 迁之外。诗人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只能用一 声叹息来收束全篇。
寒食寄京师诸弟
• 雨中禁火空斋冷, • 江上流莺独坐听。 • 把酒看花想诸弟, • 杜陵寒食草青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