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段川崩塌地质灾害稳定性分析和处治

合集下载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

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稳定性分析是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岩体的力学性质和外力作用情况,评估岩体的稳定性。

稳定性分析常用的方法有解析法、试验法和数值模拟法。

解析法是通过分析岩体内部应力和变形的数学模型来预测其稳定性。

例如,通过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可以推导出对应的稳定性方程,进而求解岩体的稳定状态。

这种方法适用于岩体较简单的情况,但实际工程中往往存在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力学问题,因此其应用范围有限。

试验法是通过实验的方式来模拟分析岩体的破坏过程和稳定性变化。

例如,可以通过室内试验或者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岩体进行加载、变形、破裂等测试,进而确定其稳定性。

试验法能够为稳定性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但其局限性在于试验成本高、周期长,且试验结果受试验条件的限制。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数值计算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建立岩体的数学模型,模拟岩体的应力、变形和稳定性变化。

数值模拟法主要包括有限元法、边界元法、离散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岩体的复杂力学行为,对于评估岩体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防治措施研究是为了减少崩塌危岩体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保护环境和社会稳定。

针对不同的灾害区域和岩体特性,可以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及时了解岩体的变形变化,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危险区域的监测和监控,实时监测岩体的变形与位移,及时采取防护措施,确保人员安全。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工程措施对岩体进行稳定治理。

例如,通过加固岩体的方法,包括钻孔注浆、爆破压裂、锚杆加固等,增强岩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滑能力,提高其稳定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态措施,如植被恢复、防护林带的建设等,通过保护和恢复植被,增加地表抗滑能力,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崩塌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与防治措施研究是减少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重要工作。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了解危岩体的稳定性状况,评估崩塌的危险性。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与防治2

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研究与防治2

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造成崩塌的因素主要有岩土性质,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人为活动和地震火山活动。

坡体中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于平行的陡倾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坡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2.2蒙阴地质灾害分布蒙阴属纯山区,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4%,山峰、崮较多,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等分布广泛。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000年以来,全县共发生地质灾害61次,其中小型岩质崩塌38处、小型土质滑坡10处、中型泥石流2处、中小型地面塌陷11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00余万元。

以下是对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分布的统计分析:1)旧寨乡。

西彭吴村神仙门崮崩塌易发区,地处云蒙湖上游,4000多米的裸露山体风化严重,不时有大量巨石滑落。

杏山子村腾龙崮崩塌易发区,近几年由于常年受风吹雨侵该崮2.5公里的裸露山体风化严重,不时有大量巨石滑落。

大上峪村滑坡地质灾害易发区,位于旧寨乡主公路的南段,属砂石山区,今年7月22日的大雨中有三处东西约300米、南北约120米的公路被山顶滚巨石和沙土掩埋。

2)野店。

野店镇位于蒙阴县东北部,与岱崮镇相邻,总面积198平方公里。

野店镇地质地貌与岱崮镇相似,崮多、属纯砂石山区,山地、丘陵面积占95%以上。

野店镇演马庄村、西大洼、东大洼的北部属于岱崮地貌。

由于岱崮地貌特殊的地质条件,加上受到长期的干湿交替、雨水侵蚀以及植物根劈等因素的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的机械破碎,造成岩石整体结构的消弱和破坏,特别是崮顶大型崩塌危岩体基本脱离母体,极易发生崩塌及滑坡地质灾害。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

崩塌地质灾害的工程治理分析摘要: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环境问题,引起地质灾害和隐患,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生态环境建设。

某高陡边坡,临近中心学校,现局部有崩塌之势,如不及时有效治理,危害巨大,亟需开展该区域崩塌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研究。

实践表明,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清除了危岩、锚固了边坡原有地质体,同时辅以排水和植被护坡措施,可以进一步防止因降雨等外力作用导致后期的地质灾害发生,并通过设置安全警示牌进行危险警示,科学系统地对崩塌地质灾害进行了治理。

关键词:崩塌;治理措施;锚固防护;绿化修复;1 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治理区微地貌为剥蚀残丘,东侧山脊线走向NW—ES向,灵璧石开采活动使矿区原始地形地貌破坏严重。

治理区出露的地层为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和第四系(Q)。

震旦系下统九顶山组上段(Z1jd2)为灰—深灰色隐晶—致密结构,中—厚层灰岩、白云质灰岩,局部夹燧石结核、团块、条带。

震旦系下统倪园组上段(Z1n2)为含燧石条带灰色泥质白云岩、结核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竹叶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和白云岩透镜体。

第四系(Q) 位于山坡角以下,为褐、灰黄褐色,含灰岩角砾、钙质结核及铁锰结核砂质黏土、黏土,厚0~5 m。

该边坡为开挖遗留的高陡边坡,高度2.2~28.9 m, 平均坡度70°,岩性主要为震旦系九顶山组白云质灰岩;岩体断层及节理发育,较为破碎。

距坡脚3~4 m建有学校,在降雨等外力作用下,坡体近直立结构面容易发生崩塌,威胁学校师生生命及财产安全。

2 治理措施2.1 清坡工程清坡工程是整个治理工程的起点,也是防护效果好坏的关键环节。

清坡工程采取“测量放线定位—原始坡面测量与设计对比—最上一级坡面清理—下一级坡面清理—清坡后测量与质量检查”等步骤,组织3个危岩清理作业组。

施工前搭设安全防护架和防护网作为作业平台,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岩土体崩塌、滑动。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7篇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7篇

地质灾害工作总结7篇第1篇示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部构造、地表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灾害性影响的现象,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在我国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地质灾害工作总结的文章。

一、工作概况本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要针对我国特有的地质地貌和环境,以预防为主,抢险为辅的原则开展,全力以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了解灾害发生的规律和机理,及时预警并采取必要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二、工作成绩在本次地质灾害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包括对潜在危险区域进行详细调查测量,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加强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等。

针对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我们迅速展开抢险救灾行动,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还不够完善,抢险力量和物资不足,灾后重建工作亟待加强等。

为了更好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力量,完善预警系统,提高抢险救灾能力,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灾后恢复建设等。

四、工作展望未来,地质灾害工作将继续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更扎实的措施,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我们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地质灾害将不再是人们的噩梦,生活环境将更加安全、稳定。

【2000字】结语:地质灾害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预防和减少其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美好的社会。

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抢险救灾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2篇示例: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构造、地质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灾害性事件,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精选5篇)第一篇: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

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

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

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结「篇一」为了避免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根据分局安文件要求,本项目部结合实际施工情况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了人身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防治基本情况本部所承建项目为鲁地拉水电站对外公路宾吗得隧道工程,该隧道全长1920m,位于金沙江右岸宾吗得滑坡处,地表滑坡及崩坡积松散堆积物厚度20m~53m,进、出口明线段洞脸处于高边坡施工,其岩石整体性较差,裂隙发育,裂隙间距一般10~20cm,最大50cm,宽度0.2~0.5cm,充填岩屑、岩粉,未胶结,裂面平直较光滑,可见延伸长度>10m;洞内岩体较破碎,断层交错裂隙发育,局部地下水渗漏严重,施工中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坍塌、掉块等地质灾害隐患;宾吗得老营地和出口钢筋厂临时生活营地周边属于原状坡,雨季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

自项目开工以来,隧道因地质原因造成大小塌方约50余次,未发生一起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地质灾害的基本情况,本部认真贯彻执行“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针,项目部和外协队密切配合,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认真贯彻公司和分局的各项工作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项目部成立了以项目经理为组长,副经理为副组长,各部门、工区、外协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充实领导机构,将职责任务分配到成员部门,实行防灾减灾责任制,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高效开展。

2、制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有效防范地质灾害为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了《20xx 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xx年防泥石流和坍塌事故应急预案》,并召开工作会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早安排早部署,充分做好动员工作。

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地测科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一、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矿区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煤矿井下受采动影响失去原有的地层平衡,造成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降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应突出“以人为本,群策群防”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以防为主、合理避让、经济合理”的原则,强调政府或主体负责、群众参与的行为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区域。

(一)健全组织机构。

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制,建立防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切实做到层层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工作有序高效。

(二)强化管理措施。

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山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并结合《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制定地质环境管理措施,规范地质环境管理,使之逐步纳入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地质环境管理的良性循环。

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开采,对因开采造成的危房等要及时拆迁重建,对具有危险隐患的河堤等进行加固和综合治理,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三) 完善群策群防体系。

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完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网络体系。

指定专人负责预警预报工作,设立专门值班电话(煤矿调度室,电话:6842193),实行24小时值班。

成立专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组,明确预警信号,确定避险路线和场所。

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视和简易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逐级上报。

按照《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加强对矿区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变形情况、固定监测点高程变化、水平移动等情况的监测,发现重要敏感目标附近出现地面变形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上报。

(四)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

加强对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警示,分别设立不同的标示;通过会议宣告、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加强对职工的防灾教育,宣传防灾知识,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

断层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断层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断层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地质断层是地壳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对于地震灾害的发生和规模有着关键的影响。

为了预测和评估地震灾害的潜在风险,地质学家对断层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探讨断层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简介断层稳定性指断层在地球表面的运动情况。

断层在地球上形成了地壳板块与板块之间的交界线,其不稳定运动可能导致火山、地震及其他地质灾害的发生。

因此了解断层的稳定性对于预防和减轻地震及其他相关灾害十分必要。

二、方法1. 应力场分析法应力场分析法是断层稳定性分析中比较经典和基础的方法。

它主要是通过应力场分析,确定断层的滑移条件和稳定性指标。

应力场分析是基于固体力学原理的,对岩石变形和应力状态进行了定量描述。

常用的应力场分析软件包括FLAC、ABAQUS等。

2. 数值模拟法数值模拟法适用于需要考虑复杂地质条件以及断层周围区域的情况。

该方法需要将物理实验转化为数学模型,构建相应的计算模型,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其运动规律。

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包括COMSOL、OpenFOAM等。

3. 室内实验法室内实验法是通过模拟和现场实验获取断层震动和滑动的数据,以确定其稳定性。

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控制实验条件,可以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研究不同断层类型、不同地质环境下的结果。

但室内实验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实验条件跟实际情况有间隔等。

三、应用断层稳定性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地震预测、水库地震及其他重大地质工程项目。

在地震预测中,通过断层稳定性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出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和地点,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在水库地震应用中,断层稳定性分析帮助我们判断水库周围地质环境的状况,选择合适的放水方案,减少对周围地质环境和人员的危害。

在其他重大地质工程项目中,施工前我们可以通过断层稳定性分析来判断施工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从而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总之,断层稳定性分析是地质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骆驼脖子砂岩 ” ) , 最大残 留厚度 2 5 . 5 m。 段川新村位 于乡宁县 城东偏 南约 1 5 k m, 行政 区划 隶属 关王 巨厚层石英砂岩 ( P 。 s ) 层厚约 5 0 m, 岩性 主要 由灰 白 一 灰 黄色 、 灰黑色厚 层 庙 乡。2 0 1 3年 7月下旬 , 受 强降 雨影 响 , 新 村北侧 山体 发生 崩塌 山西组 (
[ J ] . 华 南地震 , 2 0 1 4 , 3 4 ( 1 ) : 6 2 - 6 5 .
仪, 王原 嵩. 基 坑 变形监测及 预 警技 术 [ J ] . 岩 土工程学报 , 2 0 0 6 ( 2 8 ) : 1 8 8 9 - 1 8 9 1 . [ 3 ] 李庆伟 , 陈龙 华, 程金 明. 北京 某深基坑监 测 实例 分析 [ J ] .

7 2・
第4 1 卷 第1 3期 2 0 1 5 年 5 月
山 西 建 筑
S HAN XI ARC HI T EC T UR E
Vo 1 . 41 No . 1 3 Ma y . 2 01 5
文章编号 : 1 0 0 9 — 6 8 2 5 【 2 0 1 5 ) 1 3 ・ 0 0 7 2 — 0 2
地质灾害 , 此后该崩塌体每 年雨季 均有局 部塌 落 , 2 0 1 4年 7 , 8月
砂岩 、 砂质泥岩 、 泥岩 、 煤层或煤线组成 , 项 目区含局部可采 煤层 2
夹矸厚度大 , 风 氧化 程度 高 , 现状 条件下经 调查项 目区下 伏 份雨季该崩塌体发生 多处塌落 , 且最 近一 段时 间变形加 剧。由于 号煤 , C t ) 层 厚约 6 0 m, 由砂 岩 、 灰岩、 砂 质 新村坐落于坡体 前缘 , 且坡 前有 乡村公 路通过 , 受 威胁段 总 长约 该套煤层未 开采 。太 原组 ( 6 0 1 m。实际威胁人数将超过 5 0 0人 , 威胁资产约 1 0 0 0万元。 泥岩、 炭质泥岩及煤层或煤线等组成 。 项 目区位于关王庙单 斜北西 部 , 地 质构 造不 发育 , 为一略 向
度6 5 c m, 无霜期 1 7 0 d左 右 。
北西倾 斜的单斜 ( 2 9 5 4 。 ) , 但 岩体破碎 , 节理裂 隙发育 。
3 崩塌 体特 征
1 ) 崩塌体 平 面形 态 。拟 治理 崩塌 段 长 6 0 1 m; 坡高 6 0 m~
7 5 m, 平均高 7 0 m; 厚 1 5 m~2 5 m, 平均厚约 2 0 n l ; 体 积 约 为
态 。崩塌体岩性为砂泥岩互层夹煤 。
4 崩 塌体 稳定 性分 析
1 ) 崩塌体前缘 : 该崩 塌体前缘局部 f 临空 , 临空面高度在 1 5 m一
监测。通过对基坑的 监测 , 及时捕 捉到 了施 工 中的细微 变化 , 取
目的, 取得 了较好 的社会 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
4 1 4 0 0 m , 为 大型的岩质崩 塌体 。崩 塌段总体走 向 2 8 5 。 一3 1 5 。 , 项 目区属 吕梁 山南延 部分 ( 乡宁县境黄河 干流流域 与汾河流 8
9 5 。 一 2 2 5 。 , 坡度约 4 O 。 一 8 5 。 , 崩 塌体前 缘和 后缘 最大相 对 域之分水岭处 汾河 流域一侧 ) , 地形切 割强烈 , 地貌类 型属构造剥 坡 向 1 5 m。崩塌体 中上部 为陡坎临空面 , 高度 为 5 m一1 5 I T I , 坡 蚀低 中山区 , 微地貌为一基岩山梁 , 地形起伏 较大 , 总体地 势北高 高差约 7
塌体 的稳定性 , 阐述了崩塌体防治路 线和方法 , 为 同类型地质 灾害 工作积 累了经验 。
关键词 : 崩塌 , 地质灾害 , 稳 定性 , 工程量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9 4 文献标识码 : A 组( P s ) 以及 石 炭 系太 原 组 ( C , t ) 。下石盒子组 ( P x ) 残 留其 底 部
阔, 表层 由薄层黄 土覆 盖 , 坡 体前缘呈 陡坎状 , 坡 度约 5 0 。~ 7 O 。 ,
出露的岩性为残坡积黄土夹碎石 、 强 风 化 极 破 碎 的砂 岩 块 。 项 目区 出 露 地 层 主 要 是 二 叠 系 下 统 下 石 盒 子 组 ( P . X ) 和 山 西
好 的特点 。微地 貌 为岩 质 陡坡 , 坡 体 呈上 陡 、 下缓, 局 部 临 空状
乡 宁 县 段 川 崩 塌 地 质 灾 害 稳 定 性 分 析 和 处 治
张 公 平
( 山西省第三地质工程勘察院 , 山西 晋 中 0 3 0 6 2 0)

要: 通过 分析乡宁县段川新村的区位条件及地质环境背景 , 对 该地 区崩塌体 的平面形 态与 内部 形态进 行 了研 究 , 并 探讨 了崩
2 地质环 境 背景
区内属 暖温 带季 风型大陆性干旱 一半干 旱气候 , 多年平 均气
温9 o C一1 1 o C, 年平均 降水 量 4 5 0 m m一6 5 0 m m, 多年平均相对湿 度5 6 %, 每年 1 1 月上 中旬开 始结 冰 , 次年 3月解 冻 , 最 大冻 土深
南 东端 外 围坡脚 有 少量 渗水 现 象, 渗 水 量 约 为 南低 , 最高点位于项 目区中部 的山梁顶 部 , 最低 点位于 项 目区东 度 近 直 立 , 0 . 0 0 1 L / s 。崩塌体顶部发育有 拉张裂 缝 , 裂 缝沿 坡体后 缘( 小 型 南侧段 川新 村场址东南角 , 最大相对高差约 7 5 m。拟处 治崩塌体
分 布。 属 汾河 水系马匹峪 沟域之 源后沟 岭 , 两侧 沟谷 内无常年 流水 , 仅 岩质 山梁顶部 ) 2 ) 崩塌体 内部形 态 。崩 塌体结 构松 散 , 具有大 孔 隙 、 渗 透性 雨 季有 暂时性流水。 崩 塌体段坡 体纵 向呈上陡下缓 的特 征 , 顶部地 形相 对平缓 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