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在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行程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而在行程问题中,又分为多种类型,比如速度问题、时间问题、距离问题等等。

本文将对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解题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一、速度问题速度问题是行程问题中最经典的类型之一。

通常情况下,速度问题会给出一个人或物体的速度以及时间,然后要求计算距离。

解决速度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常见的单位包括:米/秒、千米/时、厘米/分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等速运动的基本公式:速度=距离/时间。

通过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量即可得到结果。

例如,某辆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60 = 距离/3。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60×3=180千米。

因此,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80千米。

二、时间问题时间问题是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解决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时间的单位换算。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时间=距离/速度的公式,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最后求解未知量。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以20千米/时的速度骑行了2小时,求小明骑行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2 = 距离/20。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2×20=40千米。

因此,小明骑行的距离为40千米。

三、距离问题距离问题是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在距离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已知的速度和时间,求解行程的距离。

同样,解决距离问题也需要掌握单位的换算关系。

例如,一辆火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50 = 距离/4。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50×4=200千米。

因此,火车行驶的距离为200千米。

四、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总结1. 学会单位之间的转换: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单位之间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分类总结汇总版(题型全,知识点详细)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分类总结汇总版(题型全,知识点详细)

目录目录 (1)行程专题(1)——简单相遇追及问题 (3)行程专题(2)——多人相遇追及问题 (6)行程专题(3)——多次相遇追及问题 (8)模块一:由简单行程问题拓展出的多次相遇问题 (8)模块二:运用比例关系解多次相遇问题 (8)模块三:多次相遇与全程的关系 (9)行程专题(4)——变速变道问题 (10)模块一:变速问题 (10)模块二:变道问题 (10)模块三:走停问题 (11)行程专题(5)——火车过桥问题 (12)模块一:火车过桥(隧道、树)问题 (12)模块二:火车与人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12)模块三:火车与火车的相遇与追及 (13)行程专题(6)——流水行船问题 (14)模块一、基本的流水行船问题 (14)模块二、相遇与追及问题 (15)行程专题(7)——发车问题 (17)行程专题(8)——环形跑道问题 (19)模块一、一般环形跑道问题 (19)模块二、环形跑道——变道问题 (19)模块三、环形跑道——变速问题 (20)模块四、时钟问题 (20)行程专题(9)——比例解行程题综合 (22)模块一:比例初步——利用简单倍比关系进行解题 (22)模块二: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22)模块三: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23)模块四、比例综合题 (23)行程专题强化(1) (24)行程专题强化(2) (26)行程专题强化(3) (27)目录行程专题强化(4) (28)行程专题强化(5) (29)行程专题强化(6) (30)行程专题强化(7) (31)行程专题强化(8) (32)行程专题强化(9) (33)行程专题强化答案(1) (34)行程专题强化答案(2) (36)行程专题强化答案(3) (38)行程专题强化答案(4) (40)行程专题强化答案(5) (42)行程专题强化答案(6) (44)行程专题强化答案(7) (46)行程专题强化答案(8) (48)行程专题强化答案(9) (50)行程专题(1)——简单相遇追及问题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关于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s = v×t时间=路程÷速度可简记为:t = s÷v速度=路程÷时间可简记为:v = s÷t相同时间内,路程比=速度比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全部路程÷全部时间全部时间=全部路程÷平均速度全部路程=平均速度×全部时间相遇:甲乙从AB两地同时出发,两人在途中相遇,实际上是甲和乙一起行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相遇总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一般地,追击问题有这样的数量关系: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例题1】(23中2012)一列慢车和一列快车分别从A、B两站相对开出,快车和慢车速度的比是5:4,慢车先从A站开出27千米,快车才从B站开出。

(word完整版)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word完整版)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一)一、知识要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二、精讲精练【例题1】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

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刀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

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

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4.7(小时)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练习1: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

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

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奥数题与解题方法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奥数题常常是让同学们感到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奥数题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奥数题以及它们的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行程问题是奥数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例如: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学校和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钟走 60 米,小红每分钟走 50 米,经过10 分钟两人相遇,求学校到家的距离。

解题方法:行程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即路程=速度×时间。

对于相向而行的情况,两人走过的路程之和就是总路程。

在这个例子中,小明的速度是每分钟60 米,走了10 分钟,所以小明走的路程是 60×10 = 600 米;小红的速度是每分钟 50 米,走了 10 分钟,小红走的路程是 50×10 = 500 米。

那么学校到家的距离就是 600 + 500 = 1100 米。

二、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也是经常出现的一类奥数题。

比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15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要20 天完成,两人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解题方法:工程问题中,通常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

甲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 1/15;乙单独做需要 20 天完成,乙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20 = 1/20。

两人合作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 1/20 = 7/60,所以两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是 1÷7/60 = 60/7 天。

三、年龄问题年龄问题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例如:今年爸爸 35 岁,儿子 10 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2 倍?解题方法:年龄问题的关键是抓住年龄差不变。

爸爸和儿子的年龄差是 35 10 = 25 岁。

当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 2 倍时,年龄差还是 25 岁,此时儿子的年龄是 25 岁,所以需要经过 25 10 = 15 年。

奥数行程问题要点及解题技巧

奥数行程问题要点及解题技巧

奥数行程问题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

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

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三个关系: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

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

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

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

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二、奥数行程: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公式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2、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3、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知识点讲解:一、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的基本关系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v、t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 vt=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 s v=÷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 s t=÷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题型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1、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2、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考点】行程问题【难度】2星【题型】解答3、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

下午3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10千米;晚上9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驶多少千米?.4、两辆汽车都从北京出发到某地,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15小时可到达。

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如果客车想与货车同时到达某地,它要比货车提前开出几小时?5、一天,梨和桃约好在天安门见面,梨每小时走200千米,桃每小时走150千米,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梨和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6、两列火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42千米,5小时后,甲、乙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 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三小时后乙车从B 地出发,乙车出发5 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 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50千米.求 A、 B 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8、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50分。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大汇总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大汇总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速度=路程÷时间(v=s÷t)时间=路程÷速度(t=s÷v)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

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

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求平均速度:时间一定()2;路程一定2(),牢记平均速度公式,就不会错。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速度=路程÷时间(v=s÷t)时间=路程÷速度(t=s÷v)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平=s总÷t总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

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

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求平均速度:时间一定(v1+v2)÷2;路程一定2v1v2÷(v1+v2),牢记平均速度公式,就不会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编者按】查字典数学网小升初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19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奥数中的难题有很多,掌握其中的一些难题的解题方法,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提升。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小学奥数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解题方法。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变化最多的一个专题,不论在奥数竞赛中还是在小升初的升学考试中,都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

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1. 简单行程:路程 = 速度时间
2. 相遇问题:路程和 = 速度和时间
3. 追击问题:路程差 = 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
例1: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

甲每分钟走
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

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

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
(40+36)3=228(米)
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
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
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
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

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
事!
以上就是小学奥数的难题解题方法介绍,掌握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内容,我们才能有更好的提高。

所以,希望大家在复习小学奥数的时候,对上面这些解题方法一定要认真做好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