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课件2-优质公开课-语文版九下精品

合集下载

语文:4.14《小男孩》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4.14《小男孩》课件(2)(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魏志远
魏志远,笔名,维熹。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 当代作家。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 艺学系。1968年赴乡村插队务农,后历任乐山地区 文工团小提琴演员,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创作组专业 作家,《西藏文学》编辑部编辑、诗歌散文组组长, 《星星》诗刊编辑,副编审。四川作家协会理事。 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 《喜马拉雅山古海》,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 手记》,短篇小说《一种声音》、《一种颜色》、 《窗台》,中篇小说《女人不是月亮》、《晚晴》等。 代表作小说集 《我以为你不在乎》
善良: 小男孩上了电车后,看见小女孩 的妈妈“用手绢檫脸上的汗,又给小 女孩檫脸上的汗”,便“离开座位站 起来,他说,你们坐”等。寂寞孤独 时仍具有爱心、亲情。 聪明细心: 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 “电车驶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 上去了”,“然后看见一个空位,他扑过 去就坐下来”。下车时手里没有钱买票, 他可以机智地躲过售票员的检查,这些行 动出现在一个九岁的男孩身上,充分体现 出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故事情节 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本文的主人公是: 小男孩 聪明细心 他是一个: 天真善良 孤独 无助 的儿童形象 而又 寂寞 本文以 小男孩的行踪 为线索,叙述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的全过程。 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 和 生活上的困苦
开端―― 妈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 找爸路上的经历 高潮―― 楼上楼下找爸爸 结局―― 不能回家住凉棚 无所依靠 近似孤儿
请从课文中找出体现小男孩天真、 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 语句。
天真:
小男孩刚刚九岁,当他妈妈揍他屁股时,“手臂 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妈妈说就 讨厌他这个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 脯”,可当他看到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时,他仍然 想提醒她。到了车站,见到一只蚂蚁,他是玩得那么 认真,见到小女孩吃雪糕,竟然要流口水,最终没有 控制住自己,将妈妈给他的仅有的两毛钱买了雪糕吃, 等等。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 吻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小男孩》课件 (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4课《小男孩》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 文中写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写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的疼爱、呵
护,反衬小男孩父母的冷漠,小女孩的幸福更加反
衬出小男孩的悲惨。
部分来自《点拨》
4. 第7段“吮”雪糕木片这个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吮”雪糕木片的细节真实而细腻,说明 了小男孩对这个雪糕的珍惜。由此可以推断出小男
孩的家庭情况很窘迫,还可以看出小男孩天真稚气
的性格特征:他不会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不会掩 饰自己对雪糕的渴望。
部分来自《点拨》
阅读方法解密
细节描写作用分析法。
细节描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手法。 其作用主要有:塑造 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发展,创造典型环境,渲染人物
心情。好的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
【答案】此题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法。妈妈让只有九
岁的儿子去向爸爸要生活费,如果拿不回钱就别回 来。这种威胁说明了妈妈对小男孩缺乏爱心,且有 些冷酷。
部分来自《点拨》
2.第4段写小男孩玩蚂蚁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个情节有如下作用:第一,体现小男
孩天真稚气的性格特征,他喜欢小动物,喜欢游
戏。第二,体现小男孩意识不到自己目前状况和 处境的窘迫,这样就更加衬托出事件的悲剧性。
力,深化文章主题。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不可泛 泛而谈。答题模式一般为:通过描写……细节,表现(展
现)了……精神(心理性格)。此处细节描写主要是表现小
男孩的性格特点。
部分来自《点拨》
5.品析“小男孩离开座位பைடு நூலகம்起来,他说,你们坐。” 【答案】 小男孩主动让座,表现出他很懂事,心
地十分善良。而这样通情达理的孩子竟因父母离婚 最后沦落到孤苦无依的境地,使我们不禁心生怜爱 之情。

小男孩PPT课件9下语文版精品

小男孩PPT课件9下语文版精品

shǔn 吮吸 shā 刹车
piǎo 瞟
chà 古刹
魔法记忆:以义辨音法,“刹”作“止住”讲时读 “shā”,作“佛教的寺庙”讲时读“chà”。

写一写字形
tān( 摊 )开
收lǒng( 拢 )
湿lù lù(漉漉 ) chuǎn( 喘 )气

记一记词义 1.濡湿: 沾湿。 2.拂动:
轻轻吹动。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戏。第二,体现小男孩意识不到自己目前状况和 处境的窘迫,这样就更加衬托出事件的悲剧性。
3. 文中写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有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写小女孩的妈妈对小女孩的疼爱、呵
护,反衬小男孩父母的冷漠,小女孩的幸福更加反
衬出小男孩的悲惨。
4. 第7段“吮”雪糕木片这个细节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 “吮”雪糕木片的细节真实而细腻,说明 了小男孩对这个雪糕的珍惜。由此可以推断出小男
现)了„„精神(心理性格)。此处细节描写主要是表现小
男孩的性格特点。
5.品析“小男孩离开座位站起来,他说,你们坐。” 【答案】 小男孩主动让座,表现出他很懂事,心
地十分善良。而这样通情达理的孩子竟因父母离婚 最后沦落到孤苦无依的境地,使我们不禁心生怜爱 之情。
6.第12段“他把要说的话„„妈妈就不准我回去。”这
7.怎样理解小男孩摁自行车车铃的举动? 【答案】小男孩回忆爸爸的自行车,回想父爱。小 男孩想通过这种摁铃的方式,来唤回爸爸,找回亲 情。
现,离异家庭的子女的抚养、教育等问题接踵而至,
作者借《小男孩》这篇小说艺术地反映了这一社会问 题及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小男孩上课课件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小男孩上课课件语文版
小男孩上了电车后,看见小女孩的妈妈 “用手绢擦脸上的汗,又给小女孩擦脸上 的汗”,便“离开座位站起来,他说,你 们坐”等。寂寞孤独时仍具有爱心、亲情。
聪明细心:
上车时人多,他便贴在车门边上,“电车驶 进站台的时候他把木片一扔就冲上去了”,“然 后看见一个空位,他扑过去就坐下来”。下车时 手里没有钱买票,他可以机智地躲过售票员的检 查,这些行动出现在一个九岁的男孩身上,充分 体现出小男孩的调拢右脚,挺了
一下胸脯”,可当他看到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时, 他仍然想提醒她。到了车站,见到一只蚂蚁,他是 玩得那么认真,见到小女孩吃雪糕,竟然要流口水, 最终没有控制住自己,将妈妈给他的仅有的两毛钱
买了雪糕吃,等等。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
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善良:
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 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 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不少 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 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 忍的。
《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说通过不动声色地记录 爸爸妈妈离婚后,妈妈逼九岁 的小男孩去向爸爸要生活费的 全过程,既反映了社会问题, 也反映了道德和法律问题。
第14课 小男孩
作者简介
魏志远,笔名维熹。 1952 年出生,四川成都 人,当代作家。 1991 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 生院文艺学系。四川作家协会理事。 1978 年开始 发表作品。 1988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 《雪野》、《感动过我们的怎能忘怀》、《喜马 拉雅山古海 》,报告文学集《中国家庭采访手 记》,短篇小说《一种声音》、《一种颜色》、 《窗台》,中篇小说《女人不是月亮》、《晚晴》 等。代表作小说集 《我以为你不在乎》。

《小男孩》PPT课件

《小男孩》PPT课件

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小说主人公,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表现:妈妈揍他屁股——“手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
妈妈讨厌他这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一下胸晡”
小男孩的父母:他们在夫妻感情破裂的责任上,在离婚后对小男孩应承担的义务上,可能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其它许多方面是相同的:夫妻离异,本是自己造成的,但他们都没有考虑给孩子内心造成的伤害。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爸爸呢:虽然自己的儿子找上门来,却视而不见。爸爸不付生活费,做妈妈的本该找法院起诉,可她却把索要生活责任推到小男孩身上。爸爸呢?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他都不给。不懂法、不守法是他们的共性。这两个人物虽在作品中都是略写人物,但作者显然旨在从另一个角度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部分(12-20): 故事的高潮 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 故事结局 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请从课文中找出体现小男孩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 语句。
典型意义:折射我们公民法律淡薄,说明公民守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小男孩没有要到钱,其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其悲剧是因为父母的离婚,也是父母没有责任感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不少离婚夫妻,只顾自己另寻新欢,不顾他们的孩子,在道义和法律上都是不可容忍的。
无所依靠近似孤儿
开端――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14课 小男孩(共23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课件:第14课 小男孩(共23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ppt) (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 2.注重细节描写
油渍( 濡湿(
zì)
) rú
痒 ( 吮吸(
) yǎng shǔn ) ) nián
瞟 ( piǎo ) 黏 (
摁 (
èn )
咝 (
sī )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 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 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 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故事情节 环境 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本文的主人公是: 小男孩 聪明细心 他是一个: 天真善良 孤独 无助 的儿童形象 而又 寂寞 本文以 小男孩的行踪 为线索,叙述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北京市理科状元杨蕙心
第一部分(1): 故事的开端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 迫下,不得不去向爸 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 故事的发展
小男孩去找爸爸的 路上坐电车、买冰棍、 在电车上和小女孩的 妈妈说话等情景。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小男孩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4 小男孩课件 语文版
天真(tiānzhēn):
小男孩刚刚九岁,当他妈妈揍他屁股时,“手 臂笔直地贴在身体两侧,看着妈妈的鼻尖。”妈妈 说就讨厌他这个样子,小男孩便“收拢右脚,挺了 一下胸脯”,可当他看到妈妈的嘴角有一点油渍时 ,他仍然想提醒她。到了车站,见到一只蚂蚁,他 是玩得那样认真,见到小女孩吃着甜甜的雪糕,竟 然要流出口水,最终还是没有控制住自己,将妈妈 给的仅有的两毛钱买了雪糕吃等等。一切行为都显 得(xiǎn de)那么稚气,与其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第十七页,共21页。
(2)注重细节(xìjié)描 写。
小说的结尾,是飘着雨的天气,小男孩 是“抹着脸上的雨水往回(wǎnɡ huí)走 ”,由于没有要到生活费,他知道无法面对 妈妈,只得睡在菜场的凉棚里。这一细节更 突出了小男孩有父有母却近乎孤儿的悲苦命 运。其实像这样的细节打开作品俯拾即是。 作品正是靠这些真实而典型的细节迸发出一 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的全过程。
反映了当今社会 父母离异给孩子(hái zi)心灵带来的 和 生活上的困苦 。伤害
第七页,共21页。
开端(kāidu妈ān逼)—孩—向爸要钱
发展(fāzhǎ找n)—爸—路上的经历 高潮—— 楼上楼下找爸爸
无所依靠
(yīkào) 近似孤儿
结局—— 不能回家住凉棚
第八页,共21页。
第一部分(1):
爸爸妈妈离婚(lí hūn)了,妈妈要九岁的
小男孩去爸爸那里要生活费。妈妈说,要是爸
爸不给钱,我们连这个月的生活费都没有,为
此小男孩被妈妈逼着去向爸爸要钱。这是一个
凄楚、悲凉的故事。按一般的写法,都会将作
者的同情融入到作品的叙述之中,流露在纸面
上,然而本文则不然,作者把这种同情深藏在
故事背后,采用第三人称,客观地、不动声色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小男孩》课件 语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小男孩》课件 语文

问题研讨 1、小男孩不幸的原因是什么? 他的不幸,直接的原因来自离异的父母。 更深入的原因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未真正得到落实。
2、作者塑造“小男孩”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在于艺术地反映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带 来的痛苦,批判像小男孩的爸爸妈妈那种不 负责任的态度,呼吁要真正落实《中华人民 共和国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
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 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 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 官司?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本文的主人公是: 小男孩 他是一个: 天真善良 聪明细心 而又 寂寞 孤独 无助 的儿童形象 本文以 小男孩的行踪 为线索,叙述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
的全过程。 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 和 生活上的困苦
(2)注重细节描写
选取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作客观叙 述,按常理来说,很难打动读者,但由于 作者不惜笔墨地进行细节描写,因此故事 就真实感人。比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 门前那种紧张的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 一面是默默念妈妈的话,生怕完不成任务, 一面是害怕见到爸爸生气的样子,矛盾心 理使他的心跳很快。这里作者没有一丝多 余的渲染,但恐怕任何一个读者读到这里 都不能不为小男孩此时的孤独无助、身陷 两难而生恻隐之心。
第三部分(12-20):
故事的高潮
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 上上下下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
故事结局
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 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 露宿菜市场凉棚。
请从课文中找出体现小男孩天真、 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 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借鉴:
真实而典型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的内 心活动。如写小男孩初次来到九号门前那种紧
张心理:就要见到爸爸了,一面是默念妈妈的
话,生怕完不成任务,一面又害怕见到爸爸生
气的样子,矛盾使他心跳得很快。这些细节描
写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当堂练习
1.试从小男孩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写一段
他在凉棚里的心理活动。(50字左右)
段落层次
1.第1段:开端。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 爸爸要生活费。
2.第2~11段:发展。小男孩在路上坐电车 、买冰棍 、 和小女孩的妈妈 谈话。
3.第12~20段:高潮。小男孩在楼上寻找爸爸 的情景。 4.第21段:结局。小男孩没有要到生活费,不能回家, 只得露宿在菜场的凉棚 。
关于人物
(一)小男孩
人物定位: 小说主人公,一个 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 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 象。
个性分析:
A、天真—— 特点:一切行为都显得那么稚气,与其 九岁的年龄相吻合。 B、善良—— 特点:寂寞孤独无助时仍具爱心、亲情 C、聪明细心—— 特点:九岁小男孩的调皮、聪慧
人物小结:
可爱的小男孩,因父母离异而落到孤独、
写作特点
表达方式:采用第三人称,不动声色地、客观 地叙述。本文作者没有按一般文章的写法,将自己在故事背后,不作渲染和抒情。 词语运用:以朴实平淡的语言去赢得读者最大 的同情。如文中写道:“他发现车票钱刚好和妈妈 给的钱一样,一分也不差。妈妈说,要是丢了,看 我不揍你。小男孩摊开手掌,那是一张两毛的纸币, 已经被汗水濡湿了。小男孩咽了一口口水。”
1.《小男孩》的作者是魏志远 ,当代作 家 ,选自小说集《我以为你不在乎》 。 2.文中的主人公是小男孩 ,作者采用第三 人称来叙述。
3.小说的高潮部分是 小男孩在楼上找爸爸 的情景 。
1.作者在叙述中有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 没有。 2.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小男孩的行踪。 3.小男孩为什么要去找爸爸? 妈妈要他去向爸爸要生活费。 4.小男孩后来为什么要睡到菜场的凉棚? 因为小男孩没有向爸爸要来生活费, 而妈妈说要不来生活费不许他回家。
2.作为一个旁观者,请你对小男孩的爸爸 说几句话。
再见
无依的地步。爸爸不但连每月生活费都不付给
他,即使是找上门,连认都不认,父子亲情完
全断绝了。妈妈呢?她把小孩子当成出气筒,
把他当作向丈夫要钱的一个工具,最后小男孩
钱没要回来竟不能回家,只得露宿街头,成了
有爸有妈的一个孤儿,成了父母婚姻的牺牲品。
小男孩的爸爸妈妈
人物定位: 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淡薄的离异夫妇。 个性分析: 妈妈——不管孩子有什么困难,要孩子必须向爸 爸要来生活费才能回家,把索要生活费的责任推到小 男孩身上。 爸爸——虽自己亲生儿子找上了门,却视而不见。 法院本判他要付给小男孩生活费,可小男孩找上门来 他都不给。
魏 致 远
魏志远,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 《小男孩》选自他的小说集《我以为
你不在乎》,另有文集《关于生活和
命运的断想》。
这篇小说完整详细地记叙了主人公 “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 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的过程,塑造 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婚而变得无所依靠、 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 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 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