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向与城市研究

合集下载

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

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

一百年中国文学的总主题可以说是现代性或现代化,不论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还是各党派、各主义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曲折探索,都是为了实现“老大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转变。

在现代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就是空间的变化。

不论是半殖民地时期,上海租界咖啡馆里诞生的文化沙龙,还是民国北京皇家园林变为公园,成为新文学巨匠们的聚会之所,空间始终与百年中国文学有着深深的纠葛。

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文学表征空间的激变,伴随弄堂、胡同、戏园、茶馆等旧时空间的衰败,工厂、车间、大院、火车站等新空间的诞生,文学以审美的方式给出自己的现代性应对。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化时代来临,新的城市空间令人应接不暇。

城市空间的革新浪潮给写作者带空间:解读城市文学的一个视角——关于新时期北京书写研究的断想张鹏禹来视觉上、情感上、伦理上的巨大冲击,出于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判断,他们写下一曲曲城市的欢歌或哀歌。

可以说,文学中的城市书写是观察中国现代性生成最集中、最贴切的视角,而空间作为一个切入点,孕育着复杂多变、充满想象力的问题场域。

另一方面,引入空间视角,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看待文学对现实世界空间、地方、地理的影响。

比如史铁生与地坛在身体与精神上的联系,虚构的福尔摩斯为何能成为爱丁堡街头的真实人物,等等。

正如福柯给空间化时代下的判语:“当今的时代或许首先是空间的时代。

我们正处在共时性(simultaneity)的时代:我们在并置(juxtaposition)的时代,远与近的时代,肩并肩的时代,离散的时代。

”在今天的语境下回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空间之变与文学之变的纠缠,显然是研究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20世纪下半叶以降,产生了诸多研究范式的转变,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空间转向”。

中国学者陈丽概括说:“所谓‘空间转向’,指的就是针对柏拉图以降的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理性主义空间阐释传统的转向。

简单说来,空间转向就是空间的意义从空到满的赋义过程:空间从早期哲学里永恒不变、无形无状的容器,转变为一个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的复杂场所。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概述《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自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理论研究领域内日益凸显的空间化趋势,及其对传统社会分析框架的重要拓展与革新。

社会空间转向,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场深刻思想变革,不仅反映了学者们对社会现象复杂性与多元性认识的深化,更标志着学术界对于地理、建筑、城市规划等与空间紧密相关的学科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整合。

文章首先从历史脉络出发,梳理空间转向的理论渊源与发展历程,特别关注哈维、列斐伏尔、索亚等关键理论家的思想贡献。

这些理论家通过对空间生产、空间实践和社会空间关系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空间在社会结构、权力运作、文化建构以及个体经验中的核心作用。

这一部分的探讨旨在勾勒出空间转向的理论框架及其在不同学派间的交融与对话。

接着,文章将深入剖析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这包括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的“时间优先”与“空间缺席”问题的批判,以及对如何运用多尺度分析、网络理论、流动空间等新概念与工具来丰富社会现象的空间维度理解的探讨。

通过实例解析,本文将展示空间转向如何促使研究者超越线性因果逻辑与固定边界思维,转而关注社会过程的动态网络化、流动性与地方性特征。

文章还将聚焦空间转向在若干核心社会议题上的应用与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全球化与地方性、环境正义、社会不平等等。

这些案例研究旨在揭示空间转向理论如何为理解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提供新颖视角与策略启示,同时也展示其在政策制定、社区规划、社会治理等实践领域的潜在价值。

面对空间转向带来的理论挑战与机遇,文章将对当前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反思。

通过全方位、立体地展现空间转向作为一种学术潮流的理论内涵、实践意义及其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深远影响,《当代社会学理论的社会空间转向》一文旨在激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空间性本质进行更为敏锐且深刻的思考,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共同探索社会空间转向所带来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启示。

“城市空间转向”与新城市地理研究

“城市空间转向”与新城市地理研究

理 学家 应抓 住人 文地 理学 研究 方 法转 向的机 遇 , 努力 探 索 当今 城 市客 体变 化 的理 论 , 新 创
收 稿 日期 :2 0 —92 0 7 0 —9:
修 订 日期 : 0 7 1 —0 2 0 —0 3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0 7 09) 4 5 14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金 项 目(5 J0 2;广 东 省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0 BL ) 4
维普资讯 hபைடு நூலகம்tp://
第 l 第 1 7卷 期
2 008年 3月






Vo . 7. . 1 1 No 1
W ORL RE ONAL S DI D GI TU ES
Ma .. r 200 8
文 章 编 号 :1 0 — 4 9 2 0 ) I 0 3 — 7 0 4 9 7 (0 8 ( 一0 2 0 )
事 实 , 市地 理 研 究 不仅 需 要 对物 质 空 间 进行 研 究 , 要 对 人 文 空 间及 文化 空 间 等 进 行研 究 , 城 更 其研
究 的视 点 是 城 市空 间 的 主 观性 与 客 观性 的融 合 , 应 这 种转 变 , 展 新 城 市地 理 研 究 就 成 为必 然 。 顺 开
代计 量革命 审 视批判 基础 上 . 文地 理吸 收 了心 理学 , 构 主义 的理论 与思 想 , 人 结 产生 了行 为
主 义地 理 (e ai a gorp y 、 b h vo l e gah ) 马克 思 主义 地 理 ( ri ega h ) r Maxs g orp y 及人 文 主义 地 理 (u t h.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特别是对叙事空间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我们将从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分析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性,并探讨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

通过对叙事空间理论的深入剖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叙事作品如何运用空间元素来构建故事情节,表达主题意义,以及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

本文还将探讨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未来的叙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叙事学领域,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时间、情节和人物等要素,而空间往往被视为背景或场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然而,随着空间转向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空间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空间不仅是叙事作品的背景,更是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关键因素。

因此,叙事空间理论应运而生,成为叙事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叙事空间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向进行概述,包括空间与情节的关系、空间与人物塑造、空间与主题表达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来阐述叙事空间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也将对叙事空间理论在不同文学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共性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叙事空间理论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叙事作品的空间魅力。

二、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传统的叙事理论主要关注的是时间维度的叙事研究,即事件的顺序、节奏、时长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空间在叙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从时间到空间的转向,是叙事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首先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重新认识上。

叙事空间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场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意义的重要因素。

空间在叙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影响叙事的结构、节奏和氛围。

空间转向还体现在对叙事空间的多维度探索上。

除了物理空间外,叙事空间还包括心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多个层面。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

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概述一、本文概述1、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概述叙事理论,作为研究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意义的学科,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古至今,叙事理论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电影理论、文化研究等多个阶段的发展。

古典修辞学时期,叙事理论主要关注修辞技巧和说服力,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叙事手段来影响听众或读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一时期的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叙事结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为后来的叙事理论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叙事理论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功能和叙事结构的内在逻辑。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如普罗普通过对民间故事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叙事结构的普适性模式,如“功能”和“行动元”等概念。

这一时期的理论对叙事文本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生成进行了系统的探索。

随着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兴起,叙事理论进一步拓展了其研究视野。

文学批评家如热奈特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叙事话语”的概念,深入探讨了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等核心问题。

同时,文化研究学者如福柯通过对权力、知识和话语的分析,将叙事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叙事在构建社会认同和权力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跨学科研究的深入发展,叙事理论的空间转向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叙事空间理论强调叙事文本中的空间元素和空间结构对叙事意义生成的重要影响。

这一转向不仅拓宽了叙事理论的研究领域,也为文学、电影、地理学等多个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

叙事理论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古典修辞学到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以及空间转向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理论家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深化对叙事的理解,推动了叙事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理论也在不断地拓展其应用范围,为文学批评、电影研究、文化研究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2、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的意义与影响空间转向在叙事理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空间转向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叙事的基本结构。

空间转向与新马克思主义都市研究

空间转向与新马克思主义都市研究

变为过去 ,又不断地承接上未来 ,可以说是一个十 足 的 时 间概 念 。 另外 ,社 会 学 家 斯 温 杰 伍 德 也 指
出: “ 现代 性意 味着 历史 意识 ,一种 历 史连 续性 的 意识 ,过去 在现 在延 续 的途 径 。 4 ”【
理论 的主导权 。许多思想家 ,如马克思 、韦伯 和 涂尔干等 ,都 自觉不 自觉地 赋予 时间和历史相对 于空间的优先 权 ,但却忽 略了历史进程 中空间 的 作 用 。正 如 福 柯所 说 , “ 间在 以往 被 当作 是 僵 空 死 的 、刻 板 的 、非辩证 的和 静止 的东 西 。相反 ,时
空间。
列斐伏尔用组成空间的一组三元组合概念来 阐
释他 的 “ 间的生产 ” “ 间实践(pc ate” 空 : 空 sa p cc 、 e r i) “ 间 的表征 (ersn tno ae” 以及 “ 征 空 rpeeti f pc) ao s 表
落后概念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
间成 了审视现代性 和后 现代性 的重要视 阈 ,在空 间认 知 范 式 的作 用 下 ,建 筑 、地 理 学 以及 文 化 研 究 等 学 科 开始 变 得 你 中有 我 ,我 中有 你 , 1 呈 3益
现 相 互 交叉 渗 透 的趋 势 。本 文 试 图描 述 空 间 理 论 的 兴起 ,并 说 明在 空 间理 论 影 响 下 的都 市 文 化 研
社 会 关 系和 社 会 的偏 爱 ,转 移 到 空 间上 来 了 。 空
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 2 ”[ 】 他 指 出 , 1 纪 以前 的 西 方思 想 史 一 直 与 时 间 的 9世
主 题 相 纠 缠 ,人 们 普 遍 迷 恋 历 史 ,关 注 发 展 、危 机 、循环 、过 去 、死亡 等 问题【 。 ” 这种 重视 时 间而忽 视空 间 的传 统 长久 以来 未被

第十一章 空间转向 《文化研究导论》

第十一章  空间转向  《文化研究导论》
➢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启蒙时代—— 1948年至今
▪ 时空压缩成为后现代性状态下的不二真实:
如何应对?
解构主义、否定世界的复杂性、撇弃宏大叙 事、知难而上。第四节 空间与地方来自1. 流动空间中的草根文化
▪ “流动空间” 和“地方空间”
▪ “关于流动空间,我过去是指,现在也是指容纳 各种社会实践同时发生其中,又无地域相连的物 质安排。它不纯然是一个电子空间。……”
1.古典空间理论
▪ 柏拉图把“空间”定义为理念和现象之外 的第三类存在。
▪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都是 把空间看作一个客观的、同质的载体或者 说容器。
▪ 在奥古斯丁的心目中,空间只是时间的附 属品。
2.空间转向
▪ 西方文学(文学批评)和哲学史,长期以 来,都是褒扬时间,贬低空间,把空间看 作没有生命的容器。
▪ 土地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占据怎样的地位? 重——轻——重
4.城市空间问题
▪ 空间的规划(城市规划)必然同时连接着 各种意识形态要素,将城市空间纳入整个 社会的资本循环和商品生产之中。
▪ 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
➢ 洛杉矶: 不成功城市化——都市解中心主义 ➢ 阿姆斯特丹: 成功城市化——都市中心主义
▪ 列斐伏尔认为建构一种“空间科学”,是 势在必然。
2.社会空间
▪ 生产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分析 ▪ 广义上,人类作为社会存在是生产了自己
的生活、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世界。
▪ 社会空间的地位:列斐伏尔对威尼斯的个 案分析 威尼斯是一个独特的空间,是真正的奇迹。 但是,威尼斯并不是艺术作品。因为它并 不是构思在先的。在它的社会空间后面潜 藏着生产。
2. 空间与地方的差别
▪ 安东尼·吉登斯《后现代性的后果》: 两者是缺场和在场的关系。

城市化与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空间转向”探析

城市化与空间的生产——列斐伏尔哲学思想“空间转向”探析

城 市 化 与 空 间的 生产
列斐 伏 尔哲 学 思想 “ 间转 向" 析 空 探
杨 奄 茨
( 兰州交通大学 文学与国际汉 学院 , 甘肃 兰州 70 7 ) 3 0 0

要: 列斐伏 尔缘何 转向空间是理解其 空间理论 的关键 。二战后 法国现代化和 城 市化 带来 了现代性 的空 间焦虑
令人喘不过气来。法国社会战后从一个乡村的、 帝国型、 天
主教 的国家转变成一个 完全工 业化 的 、 去殖 民化 的城 市 国,
物构成 的整体 。能听见手艺人 的歌声和锤子 的敲打 声 、 工 木 刨发出的刺耳 的响声 、 孩子的哭喊以及母 亲的责骂 。但这 种 ”
收稿 日期:0 10 —0 2 1-81
关键词 列斐伏 尔; 空间的生产 ; 城市化 ; 市体验 城
中图分类号 : 6 B
文 献标 志码 : A

随着 2 0世纪末 叶西 方学术 界 的“ 间转 向 ”各 学科 都 空 ,
其转变速度 意味着 , 现代化所要的东西——例如受过教 育的
不 同程度地经历 了一场空 间范式转型 , 空间成 了学术研究 的
和异化 , 这种创伤性现 实促使 他开始空 间思考 。游牧 式马克思主义使他 能在 马克思资本主 义批 判框架 内熔铸海德 格尔日 常生活概念和尼采永恒轮 回思想 , 市化这 一现 实问题进行 了政 治经济 学批判 。他 所参与的先锋 派运动 对城 和学生运动等城市体验也作为真理 事件影响和建构 了他 对空间和城 市本质的思考 。
第3卷 O
第5 期

州 交





Vo . O No 5 13 . Oc. 0 1 t2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转向与城市研究空间转向是近年来城市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视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工业化、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下,西方国家城市化迅猛发展,也出现很多城市问题。

如何理解这些问题?法国学者列斐伏尔在1974年《空间生产》一书中指出,关键是理解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

它表现为城市的迅速发展、社会的都市化,这种生产将全球和地方、城市和乡村、中心和边缘连接起来。

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对城市空间的生产和消费起重要作用。

在社会城市化的条件下,空间生产是理解城市问题的关键。

美国学者卡斯特在1972年《城市问题》中指出,空间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永远是由不同的社会结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及其联合形成的关系来决定的。

城市是一个系统,是诸多因素组成的特定空间。

美国学者哈维在地理和空间研究中注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活力,对城市问题进行探讨。

他的城市研究相对集中在1973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85年的《资本的城市化》和《意识与城市经验》、2003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著作中。

从城市和空间与地理的关系看,他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城市化,城市中的经济、政治和精神活动,看作是资本控制下形成的。

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是构成城市空间的核心因素,城市空间布置是由资本支配的。

美国学者索亚是总结、概括并大力推广空间转向理论的重要人物。

他认为空间或者空间性是具体的,即空间已经是城市的,或者彻底城市化的。

在1989年《后现代地理学》中,他明确提出并比较系统地论证了社会批判理论中的空间转向。

在2000年的《后大都市》一书中,他提出在城市与区域研究中,空间性分析是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在后现代视野下综合现有对城市的各种理解,以形成城市建构或者重构的新认识。

在2009年《时代精神到空间精神:空间转向的新纠结》一文中,他指出空间转向在当代的突出表现就是空间作为资本出现,由于这些空间是社会生产的而不是自然给予的,这些城市化的空间中形成的问题应该通过社会行为来改变。

他对空间生产和消费中实现空间正义给予强调并充满期待。

总的来看,空间转向首先是空间的社会转向,从社会的资本化和市场化的生产模式来理解空间问题;其次是空间的城市转向,空间在现代和当代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指的是城市空间。

所以,城市难题应该从城市社会空间生产的资本化和市场化的角度来分析。

资本逻辑与城市危机的生成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形成了各种城市难题,比如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紧张、污染严重等。

从空间转向的角度分析,城市危机就是资本和市场的危机,经济危机与城市空间危机联系紧密。

较早对城市危机进行探索的是卡斯特。

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城市问题意味着城市危机、城市化加速、城市规划的矛盾后果等。

卡斯特认为城市危机表现为城市核心区域社会秩序的破坏、城市核心区域地方政府的危机、城市发展模式的危机等。

他把城市危机理解为城市系统中诸多因素之间冲突和矛盾的结构性危机。

后来他用更加实证的方式,以空间的集体消费来理解城市问题。

他认为,在当代条件下,国家对大众住房、交通、医疗、休闲设施等干预加深,这些消费直接和某一空间区域中的人有关,具有非常明显的空间性。

国家干预作为城市结构中的一个因素并不能单独决定城市空间集体消费,城市就成为资本积累与社会分配之间、国家控制与民众自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

这是城市难题的根本所在。

索亚在《后大都市》一书中指出,19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工业资本主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繁荣与危机的周期性变化。

城市危机与这种危机是契合的。

这种危机的波长大约是50年,19世纪70到80年代、20世纪20到30年代、20世纪60到70年代都发生过城市危机。

每次城市危机都表现为,城市发展出现实验性时期,城市建设中试错行为较多,城市发展方向重新定位和改变,同时有解构和重构的过程发生。

危机时期社会矛盾突出,经济生活效率受到影响。

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在后现代话语基础上达成共识,超越大都市,将人们从市场和资本的不正义的空间统治中解放出来。

哈维理解的空间和地理问题中包含很多内容,有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本支配问题,有资本主义发展的地理不平衡问题,有资本逐利中的跨地域逐利即资本积累的空间修补问题,有社会高度发展形成的时间和空间的压缩问题。

城市问题与这些都有关,而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

在2010年《资本之谜》一书中,他提出危机和繁荣的交替是资本积累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生产尤其是城市化变成了大买卖。

这是吸收剩余资本和迅速增长的人口的关键方式。

大量的相关资本,通常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出现,被放进城市发展过程中。

这些债务推动的投资,经常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形成的震中。

当不平衡发展、城市空间发展不能容纳这些过剩的资本和人口的时候,危机就到了。

2008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并传递到全球,就是因为城市空间危机、房地产危机和金融危机不可分割。

日本也有过惨痛教训。

没有对资本的控制与超越,城市危机不是最后一次。

资本批判与城市难题的解答国内对空间转向与城市有关问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空间与城市哲学的研究,包括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空间与城市理论探索,一些政治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者也涉及这个问题。

第二,城市问题研究,这些主要在社会学、地理学、建筑理论、城市研究中展开。

第三,还有一些学者在重大现实问题推进下,比如世博会、城市规划、城市治理等问题需要理论支持的背景下,评介国外有关研究,这个角度多有跨学科特征。

这些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开启了更多研究的空间。

而我们需要重视市场和资本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和局限,以形成解决城市难题的新视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很多难题。

空间转向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应该从资本和市场的局限性来理解城市难题的形成和解决。

在当前,我们用资本投资的方式进行城市化,进行城市建构、重构。

资本和市场以追逐利益为导向,这与构建多数人宜居的城市这个目标有矛盾甚至对立。

比如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与政府博弈的能力大增,导致国家的调控屡屡不能到位。

这样,城市社会管理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受到严重侵蚀。

城市房地产难题是非常典型的城市空间生产难题。

当然,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建构和重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很多城市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还不充分,城市空间的集体消费偏好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些需要进行具体分析。

而从空间转向看,城市空间生产中市场化和资本化存在问题,才是产生城市难题的关键所在。

(破解大城市发展空间难题网络化大都市:破解大城市发展空间难题本期话题经济地理学是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为中心内容的一门学科,以地域为单元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活动的系统和它的发展过程,这一领域具有自然、技术、经济相交叉结合的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地理数量方法、计算机和遥感等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推广,并从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方面引进有关理论方法,使经济地理学朝着数量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本期特邀学者共同探讨经济地理视角下的经济空间发展新趋势。

□李国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2008年的45.7%。

其中,特大城市的快速增加和大都市圈的加速发展尤为突出,2008年我国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已达到122个。

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支撑和组织各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并将继续在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城市的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交通、住宅、环境等问题尤为突出。

而网络化大都市作为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是解决我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呈现新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不仅催生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范式,也影响了地域经济形态,最终使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并呈现出了新的特征。

首先,随着城市的郊区化,郊区出现新的聚集中心,又称郊区次中心。

这些郊区次中心具有相对综合的功能,并高度专业化,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向多中心转化。

其次,城市由中心向边缘扩张过程中,区域联系日益密切,区域化程度加强。

这不仅在老的城市中心以外造就了新的城市中心,而且也加强了区域内不同城市中心之间的全方位联系,使传统的“中心—边缘”关系趋于淡化,单中心聚焦的空间发展模式不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最终导致城市发展观念和模式的革新。

最后,受网络化经济生产体系影响,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呈现大范围集中、小范围扩散的发展趋势,即在大城市地域内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散和再集中;同时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城镇群体化的发展在更大空间尺度上实现集中,形成大的都市区域。

而大都市区域的快速发展,提升了它们在本国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特别是依托于全球城市发展起来的全球城市区域,成为全球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和跨国公司的控制中心,在国家和全球经济发展中具有枢纽作用。

网络化城市空间发展备受关注城市空间发展新的趋势导致发展模式和理念的革新:在空间组织上,由传统的、等级型的中心地模式,向多中心、扁平化、网络型模式转变;在空间范式上,由传统的“地方空间”向基于网络的“流动空间” 转变;而在空间增长上,由早期的“城市蔓延”向强调空间管治的“精明增长”转变。

近年来,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发展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探索的前沿。

在美国,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大都市区的多中心化现象。

而在欧洲,更多关注由多个同等规模城镇组成的多中心城市区域。

在我国,随着大城市郊区化发展,一些特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已显现出多中心空间结构。

而且随着这些中心城市形成的大都市区域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城镇群体化、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正在从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区域(或区域城市)转变。

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模式也在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的规划中被强调。

如《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指出,要打破传统的单中心聚焦蔓延的空间发展模式,北京全市域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格局;《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确定了“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并明确提出以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为主副中心,建立由主副中心、新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城镇体系;杭州不仅提出了构建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并且组建了“推进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实质上的杭州市域网络化大都市的建设。

网络化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过程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城市空间发展和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我国许多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仍未摆脱“一极集中”的空间发展格局,城市职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造成城郊、城乡差距明显,联系薄弱,难以统筹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