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庐山游记》

中考语文经典现代文选读—《庐山游记》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江行观感译完了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第一卷三十万字之后,原定全家出门旅行一次,目的地是庐山。
脱稿前一星期已经有点心不在镐;合译者一吟的心恐怕早已上山,每天休息的时候搁下译笔,就打电话探问九江船期。
终于在寄出稿件后三天的七月廿六日清晨,父母子女及一外孙一行五人登上了江新轮船。
胜利还乡时全家由陇海路转汉口,在汉口搭轮船返沪之后,十年来不曾乘过江轮。
菲君还是初次看见长江。
站在船头甲板上的晨曦中和壮丽的上海告别,乘风破浪溯江而上的时候,大家脸上显出欢喜幸福的表情。
我们占居两个半房间:一吟和她母亲共一间,菲君和他小娘舅新枚共一间,我和一位铁工厂工程师吴君共一间。
这位工程师熟悉上海情形,和我一见如故,替我说明吴淞口一带种种新建设,使我的行色更壮。
江新轮的休息室非常漂亮:四周许多沙发,中间好几副桌椅,上面七八架电风扇,地板上走路要谨防滑交。
我在壁上的照片中看到:这轮船原是初解放时被敌机炸沉,后来捞起重修,不久以前才复航的。
一张照片是刚刚捞起的破碎不全的船壳,另一张照片是重修完竣后的崭新的江新轮,就是我现在乘着的江新轮。
我感到一种骄傲,替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感到骄傲。
新枚和他的捷克制的手风琴,一日也舍不得分离,背着它游庐山。
手风琴的音色清朗象竖琴,富丽象钢琴,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环境中奏起悠扬的曲调来,真有“高山流水”之概。
我呷着啤酒听赏了一会,不觉叩舷而歌,歌的是十二三岁时在故乡石门湾小学校里学过的、沈心工先生所作的扬子江歌:长长长,亚洲第一大水扬子江。
源青海兮峡瞿塘,蜿蜒腾蛟蟒。
滚滚下荆扬,千里一泻黄海黄。
润我祖国千秋万岁历史之荣光。
反复唱了几遍,再教手风琴依歌而和之,觉得这歌曲实在很好;今天在这里唱,比半世纪以前在小学校里唱的时候感动更深。
这歌词完全是中国风的,句句切题,描写得很扼要;句句叶音,都叶得很自然。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

胡适散文庐山游记胡适散文庐山游记导语: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胡适散文庐山游记,欢迎大家阅读!十七,四,九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
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
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
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
因作绝句记之: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
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
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
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
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
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
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
这两人真是大笨伯!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
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
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
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
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
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
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
胡适经典散文集

胡适经典散文集导读:胡适是中国第一位提倡白话文的学者,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在胡适的散文中,拥有先进的思想,有着旧文化和新文化的碰撞,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历史价值,值得我们仔细阅读。
以下文章选自《胡适散文》,一起随着胡适先生的优美散文感悟他领悟到的哲理吧。
1. 《记辜鸿铭》:我远远的望见他把我的报纸传给同坐客人看。
我们吃完了饭,我因为身边只带了这一份报,就走过去向他讨回那张报纸。
大概那班客人说了一些挑拨的话,辜鸿铭站起来,把那张《每周评论》折成几叠,向衣袋里一插,正色对我说:“密斯忒胡,你在报上毁谤了我,你要在报上向我正式道歉。
你若不道歉,我要向法庭控告你。
”我忍不住笑了。
我说:“辜先生,你说的话是开我玩笑,还是恐吓我?你要是恐吓我,请你先去告状;我要等法庭判决了才向你正式道歉。
”我说了,点点头,就走了。
>>>>>>/sanwen/78672.html2. 《庐山游记》: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
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
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
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
因作绝句记之: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sanwen/78670.html3. 《差不多先生传》: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
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庐山游记500字作文

庐山游记500字作文范文一:《庐山游记》读后感《庐山游记》是袁枚先生所著的一篇游记,讲述了他与友人游览庐山的经历和见闻。
这篇游记让我收获颇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袁枚先生在游记中用极其瑰丽的图画描绘了庐山的山川景致,比如“岂独白石为彩屏,更有青天挂帘幕”、“悬崖峭壁,石壁如壁,幽谷深洞,轻烟细雾,怪石嶙峋,源泉溪流,松林竹海”。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一一感受着庐山的美妙风景。
在我的脑海中,这些景致仿佛已经变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其次,袁枚先生在游记中随处可见他的感悟和思考。
比如,“物之所存,唯人心外无所有”、“人要若天地、时序、万物而已,无怨厌之心,少爱慕之情,则无此烦恼矣”。
这些语言虽然简洁明了,但意蕴深刻,启发着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袁枚先生把“情”与“景”相结合,把自己的情感插入到游记中,让我感受到旅游的真正意义。
在游记中,他细致地描述了旅途中和友人之间的互动和感情交流,使我深入体会到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景点,更是为了与亲友分享感受、增进情感的活动。
为了更好地吸取这篇游记的精华,我多次读过这篇游记。
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从中找到新的思考角度。
总之,这是一篇让人读了难以忘怀的游记,它不仅仅是一篇记录旅途轨迹的文字,更是一个智慧市场,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写作重点:具体描写、词语精准、感情表达。
用词分析:文中用词精准,图画描绘,瑰丽,深入体会,感情交流等词都映射出了精确而细致的写作风格。
范文二:庐山之旅庐山之旅,我们从早晨出发,到中午到达景区。
庐山宏伟的群山如天禅端坐着,向我们展现了庐山的壮丽和美丽。
我们走着一条难走的路,拐到山角,那里还有奇形怪状的石头和远处的河流。
我们下车走路,穿过一片漆黑的竹林,每一个地方之间,观音庙,玄景观,虎头岩等,都充满着美丽、神秘和惊喜,让我们一路走来,流连忘返。
登上了山巅,左侧是琼峰湖,右侧是清凉台。
膜拜了几位国内知名的文学巨匠在这里作出了珍贵的创作,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大师们的智慧、才华和灵气。
庐山记游

庐山记游遥想庐山,自中学始,已是经年,终于成行,在这个夏日,于我,不是避暑,而是缘于心灵之呼唤。
从南山始上,山路崎岖,稍有不适,但见竹树葱翠,渐渐心有沉浸。
入住牯岭新世纪,稍微休整,开始庐山之游。
步行花径,虽导游把如琴湖说的惟妙惟肖,然因其是铲除大林寺而蓄其湖,实是失望。
自然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已是无存,但依然游人如织。
或是因为“白司马花径”里的白居易石像吧,许多人争相合影,像前小池绿荷一片,让我独喜这一片翠意。
花径出来步入锦绣谷。
天桥之传说是夸张的,一路走下去倒真的是一幅锦绣,有险峻之美,据说是当年名僧慧远采撷花卉与草药之地。
只是,如今,有谁能如慧远般以禅心享受这一片锦绣?亲自感受仙人洞,绝无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喟。
也许是岁月遥遥,如今的仙人洞倒是香火缭绕,吕洞宾安坐于几个女道士中间,不知他是否还能感受到“一滴泉”的叮咚悦耳?午后,由自然转入人文。
淡淡无痕的“谈判台旧址”远没有在庐山会议旧址前来的震撼,因为历史在人心,少年读“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不仅是一个伟人对另一个伟人的盛赞,更是一种相惜之怀吧。
这个指挥过百团大战,指挥过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在文革饱受其辱。
在这个炎热的中午,站在那里,内心唏嘘不已,虽人流汹涌,但那一刻,我心滚动于历史的烟云。
在美庐别墅,感受一份清幽,抛开政治不谈,单单蒋宋之姻亲,在这样的院子,这样的树木,这样的水声里无论怎样的心事都会随风而逝吧。
同一幢房子,国共两党最高之领袖,这令人玩味。
“美庐”,这意味深长的名字即使是附会的,也让观者赞叹不已。
坐在院内的石凳上,不远处有几人在打牌,头顶大树参天,想想今日之平凡如你我安坐于此一刻,想想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风云际荡的历史,真是沧海桑田匆匆过。
晚上,本想去看一场《庐山恋》,宝宝下午流了鼻血,或是旅途劳顿不适,便随她们在宾馆里。
她们两个看书,我自己也看书,间或看电视,看有人欢喜有人忧的世界。
读庐山游记有感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人之一的胡适先生,自幼熟读经书,经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后来赴美留学,吸收了西学思想,归国后在文化和学术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他提倡的白话文创作和“活的文学”、“真的文学”、“人的文学”的革故鼎新之主张,影响深远,泽被后世。
源于此,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博约笃厚,自成一派,“甚或超过他的新诗,而居其创作成绩的首位”,这恰好印证了他在《什么是文学》中所言:“文学有三个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胡适散文内容博杂,意蕴悠长。
胡适最提倡写传记散文,认为“模范人物的传记”,“可以做少年人的良好的教育材料。
”例如在《中国第一伟人杨斯盛传》中,他力推富翁杨斯盛赈灾捐款的慈善之心和“破家兴学”的明智之为,在《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中,力赞美女昭君出赛和番的爱国之举,在《高梦旦先生小传》中深情回忆了梦旦先生“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和“没有利心,没有名心,没有胜心”的高贵品质。
适之的传记散文都是有史有据,此情恳切,令人深思,体现了“纪实传真”的思想。
胡适的杂文思想深刻,生动幽默。
譬如《差不多先生传》一文运用了夸张手法和巧妙的构思,刻画了一个做事不认真的人,针砭了国民的劣根性,深刻又不乏幽默。
文中写差不多先生“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
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语言之畅,意蕴之深堪成为散文珍品。
胡适的游记不多,可是情景理交融,于素朴的叙写中穿插历史的考据,清新厚重,颇动人心。
譬如《庐山游记》一文,作者除了描写松涛杜鹃白鹿洞万山寺秀峰寺等美景之外,更多的则是对庐山文化和洞寺文化的探源与思考。
文中写道:“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游庐山

游庐山游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美,醉倒了古今中外无数名人志士。
庐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是我憧憬的地方。
今天,伴着拂晓前的月亮和星星,我们一家踏上了去庐山的旅程。
经过巧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庐山脚下,山上雾气蒙蒙,山顶白云缭绕,景色十分迷人。
我们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山路两边,全是青青的竹子,竹子的颜色有深有浅,还很有层次。
这里的竹子很特别,直径不过三四厘米,细得就像小拇指。
密密丛丛,尖尖的竹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
走在这条小路上,心情格外舒畅。
大家给它取了个优推的名字—竹林小路。
穿过“竹林小路”,一块巨石矗立在面前,巨石有三间屋那么大。
听导游说,这块石头原本是能转动的,后来,它下面的那块转盘风化了,所以就不转了。
据说这块石头会给人们带来好运,于是人们给这块石头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好运石”。
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幢别墅前,这就是有名的美庐,当时宋美龄和蒋介石就住在这里。
在里面我知道了第一台冰箱是烧柴油的,也知道了宋美龄曾读过哪些书籍。
在庐山游了两天,细细品味,名人笔下的庐山只能描绘庐山美的百分之一,我只能怪笔墨的苍白无力。
马上就要走了,我买了一本《庐山风光》,一看,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走到,什么断桥、三叠泉、五老峰等,只有下次再去领略和享受啦。
精选作文评析:该篇精选作文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古诗名句人习题,既点出了庐山美,又引出了作者对庐山的向往。
作者从庐山脚下写起,通过对山脚到山顶两边景色的描写,描绘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
同时,又对庐山难以用文字表达的美进行了一番感慨,进一步使人对庐山美景充满向往。
整篇文章文字精练、逻辑清晰。
(张君红)。
庐山游记阅读答案教学提纲

庐山游记阅读答案篇一:庐山游记阅读答案文/丰子恺(有改动)品读:本文系作者1956年所作游记散文《庐山游记》中的一部分,为读者揭开了庐山的神秘面纱。
文章写景状物,从容不迫,随意自然;情感率真,语言朴质,而似乎信手拈来的诗文典故又使文章显得气韵生动,极富情趣。
1.选文围绕“庐山面目”而写。
第①段生动地说明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________;第②段揭开了一个常人不知的“庐山真面目”:________。
2.品味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①第二段中加粗的“凭吊”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②第二段中加粗的“太”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________________3.画线句①的表达妙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4.通过画线句②,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个性?________________1.庐山多雾(白云出没,作怪)庐山天桥没有桥2.①面对庐山古迹怀念古人,感慨往事。
②表示否定;作者一方面从照相的角度肯定它没有出格,另一方面又批评了它像“商业广告”一般让人上当,因而“略感不快”。
3.按由近及远的顺序,生动地描写了“凭窗远眺”所见的树林阴翳、白云变幻的美妙景象;同时连用四字短语和结构相近的句式,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
4.特立独行、心态平和、心境闲适、自得其乐。
来源:学习周报语文中考版(适用于苏教版) 2009-2010学年第20期总第176期苏教版题型:048篇二:庐山游记阅读答案篇三:庐山游记阅读答案作者:来源:文章阅读网时间:2014-12-11 12:29 阅读:国庆前夕,说自驾到庐山走走,只是随意地一说,哪知欣然成行了。
我们是国庆前一天下午到九江的。
第二天天刚亮,从九江宾馆出发,不久,就开始登山了。
说是登山,其实是车载我们上去的。
二十余公里绕来绕去的盘山公路,我们小心地走了四十余分钟,才来到庐山山门口,真是“跃上葱茏四百旋”。
一看手机,整七点。
站在门口,伸了个懒腰,正欲踏步入门,忽听说离牯岭镇尚远,牯岭镇才是景区的起点,我们忙又驱车向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散文之庐山游记
昨夜大雨,终夜听见松涛声与雨声,初不能分别,听久了才分得出有雨时的松涛与雨止时的松涛,声势皆很够震动人心,使我终夜睡眠甚少。
早起雨已止了,我们就出发。
从海会寺到白鹿洞的路上,树木很多,雨后清翠可爱。
满山满谷部是杜鹃花,有两种颜色,红的和轻紫的,后者更鲜艳可喜。
去年过日本时,樱花已过,正值杜鹃花盛开,颜色种类很多,但多在公园及私人家宅中见之,不如今日满山满谷的气象更可爱。
因作绝句记之:
长松鼓吹寻常事,最喜山花满眼开。
嫩紫鲜红都可爱,此行应为杜鹃来。
到白鹿洞。
书院旧址前清时用作江西高等农业学校,添有校舍,建筑简陋潦草,真不成个样子。
农校已迁去,现设习林事务所。
附近大松树都钉有木片,写明保存古松第几号。
此地建筑虽极不堪,然洞外风景尚好。
有小溪,浅水急流,铮淙可听;溪名贯道溪,上有石桥,即使道桥,楷朱子起的名字。
桥上望见洞后诸松中一松有紫藤花,直上到树杪,藤花正盛开,艳丽可喜。
白鹿洞本无洞,正德中,南康守王溱开后山作洞,知府何凿石鹿置洞中。
这两人真是大笨伯!
白鹿洞在历史上占一个特殊地位,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白鹿洞书院是最早一个书院。
南唐升元中(937-942)建为庐山国学,置田聚徒,以李善道为洞主。
宋初因置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三书院落并称为"四大书院",为书院的四个祖宗。
第二,因为朱子重建白鹿洞书院,明定学远规,遂成后世几百年"讲学式"的书院的规模。
宋末以至清初的书院皆属于这一种。
到乾隆以后,朴学之风气已成,方才有一种新式的书院起来;阮元所创的诂经精舍、学海堂,可算是这种新式书院的代表。
南宋的书院祀北宋周邵和诸先生;元明的书院祀和朱;晚明的书院多祀阳明;王学衰后,书院多祀和朱。
乾嘉以后的书院乃不祀理学家而改祀许慎郑玄等。
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
祀许慎郑玄等。
所祀的不同便是这两大派书院的根本不同。
朱子立白鹿洞书院在淳熙己亥(1178),他极看重此事,曾札上丞相说:
愿得比祠官例,为白鹿洞主,假之稍廪,使得终与诸生讲习其中,犹愈于崇奉异教香火,无事而食也。
(《庐山志》八,页二,引《洞志》。
)
他明明指斥宋代为道教宫观设祀官的制度,想从白鹿洞开一个儒门创例来抵制道教。
他后来奏对孝宗,申说请赐书院额,并赐书的事,说:
今老佛之宫布满天下,大都逾百,小邑亦不下数十,而公私增益势犹未已。
至于学校,则一郡一邑仅置一区,附廓之县叉不复有。
盛衰多寡相悬如此!(同上,页三。
)这都可见他当日的用心。
他定的《白鹿洞规》,简要明白,遂成为后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庐山有三处史迹代表三大趋势:(一)慧远的东林,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二)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三)牯岭,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国的趋势。
从白鹿洞到万杉寺。
古为庆去庵,为"律"居,宋景德中有大超和尚手种杉树万株,天圣中赐名万杉。
后禅学盛行,遂成"禅寺"。
南宋张孝祥有诗云:
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浮着图。
只因买断山中景,破费神龙百斛珠。
(《志》五,页六十四,引《1史》·)
今所见杉树,粗又如瘦碗,皆近两年年种的。
有几株大樟树,其一为"五爪樟",大概有三四百年的生命了;《指南》(编者按指《庐山指南》)说"皆宋时物",似无据。
从万杉寺西地约二三里,到秀峰寺。
吴氏旧《志》无秀峰寺,只有开光寺。
毛德琦《庐山新起》(康熙五十九年成书。
我在海会寺买得一部,有同治十年,宣统二年,民国四年补版。
我的日记内注的卷页数,皆指此书。
)说:
康熙丁亥(1707)寺僧超渊往淮迎驾,御书秀峰寺赐额,改今名。
明光寺起于南唐中主李璟。
李主年少好文学,读书于庐山;后来先主代杨氏而建国,李璟为世子,遂嗣位。
他想念庐山书堂,遂于其地立寺,因有开国之祥,故名开先寺,以绍宗和尚主之。
宋初赐名开先华藏;后有善暹,为禅门大师,有众数百人。
至行瑛,有治事才,黄山谷称"其材器能立事,任人役物如转石于千仞之溪,无不如意。
"行瑛发愿重新此寺。
开先之屋无虑四百楹,成于瑛世者十之六,穷壮极丽,迄九年乃即功。
(黄庭坚《开先禅院修造记》,《志》五,页十六至十八。
)
此是开先极盛时。
康熙间改名时,皇帝赐额,赐御书《心经》,其时"世之人无不知有秀峰"(郎廷极《秀峰寺记》,《志》五,页六至七。
)其时也可称是盛世。
到了今日,当时所谓"穷壮极丽"的规模只剩败屋十几间,其余只是颓垣废址了。
读书台上有康熙帝临米芾书碑,尚完好;其下有石刻黄山谷书《七佛偈》,及王阳明正德庚辰(1520)三月《纪功题名碑》,皆略有损坏。
寺中虽颓废令人感叹,然寺外风景则绝佳。
为山南诸处的最好风景。
寺址在鹤鸣峰下,其西为龟背峰,又西为黄石岩,又西为又剑峰,又西南为香炉峰,都1奇可喜。
鹤鸣与龟背之间有马尾泉瀑布,双剑之左有瀑布水;两个瀑泉遥遥相对,乎行齐下,下流入壑,汇合为一水,迸出山峡中,遂成最著蛐青玉峡奇景。
水流出峡,入于龙潭。
昆山与祖望先到青玉峡,徘徊不肯去,叫人来催我们去看。
我同梦旦到了赤边,也徘徊不肯离去。
峡上石刻甚多,有米帝书"第一山"大字,今钩摹作寺门题榜。
徐凝诗"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即是咏瀑布的。
李白《瀑布泉》
诗也是指此瀑。
旧《志》载瀑布水的诗甚多,但总没有能使人满意的。
由秀峰往西约十二里,到归宗寺。
我们在此午餐,时已下午三点多钟,饿的不得了。
归宗寺为庐山大寺,也很衰落了。
我向寺中惜得《归宗寺志》四卷,是民国甲寅先勤本坤重修的,用活字排印,错误不少,然可供我的参考。
我们吃了饭,往游温泉。
温泉在柴桑桥附近,离归宗寺约五六里,在一田沟里。
雨后沟水浑浊,微见有两处起水泡,即是温泉。
我们下手去试探,一处颇热,一处稍减。
向农家买得三个鸡蛋,放在两处,约七八分钟,因天下雨了,取出鸡蛋,内里已温而未熟。
日陇间有新碑,我去看,乃是星子县的告示,署民国十二年,中说,接康南海先生函述在此买田十亩,立界碑为记的事。
康先生去年死了。
他若不死,也许能在此建立一所浴室,他买的地横跨温泉的两岸。
今地为康氏私产,而业归海会寺管理,那班和尚未必有此见识作此事了。
此地离栗里不远,但雨已来了,我们要赶回归宗,不能去寻访陶渊明的故里了。
道上见一石碑,有"柴桑桥"大字。
旧《志》已说,"渊明故居,今不知处"。
(四,页七。
)桑乔疏说,去柴桑桥一里许有渊明的醉石。
(四,页六。
)旧《志》又说,醉石谷中有五柳馆,归去来馆。
归去来馆是朱子建的,即在醉石之侧。
朱子为手书颜真卿《醉石诗》,并作长跋,皆刻石上,其年月为淳熙辛丑(1181)七月。
(四,页八。
)此二馆令皆不存,醉石也不知去向了。
庄百俞先生《庐山游记》说他曾访醉石,乡人皆不知。
记之以告后来的游者。
今早轿上读旧《志》所载周必大《庐山后录》,其中说他访栗里,求醉石,上人直云,"此去有陶公祠,无栗里也。
"(十四,页十八乙。
)南宋时已如此,我们在七百年后更不易寻此地了,不如阙疑为上。
《后录》有云:
尝记前人题诗云:
五字高吟酒一瓢,庐山千古想风标。
至今门外青青柳,不为东风肯折腰。
惜乎不记其姓名。
我读此诗,忽起一感想:陶渊明不肯折腰,为什么却爱那最会折腰的柳树?今日从温泉回来,戏用此意作一首诗:
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 晚上在归宗寺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