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重点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全)第一单元《天气》●天气: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与气候不同.通常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天气日历: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降水情况、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根据天气日历;可以分析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找到天气变化的简单规律.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温度与气温:①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②温度计的使用: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面(保持水平).③一般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④计算: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和÷2;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⑤气温随时都在变化着;整理、分析气温记录;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气温变化的规律.★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在35℃的气温下;人体感到炎热难耐;在0℃的气温下;人体感到寒冷.※设置百叶箱要注意:第一;百叶箱不能设在水泥地上;最好设在草坪上;第二;要保持百叶箱通风;第三;要朝北方开;第四;离地面要有1.5米左右的距离.●风向与风速:①风是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风有风向、风力两个特征;通过事物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和观测风的方向和力量.②(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③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进行计算.(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降水量的测量:(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对照《雨量等级表》可以确定雨的等级.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12月15日白天雨夹雪;晚上阵雪.★风力等级表P10、降水量等级表P13;具体见书.●云的观察:①观察云: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②不同天气的划分: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③云的种类: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气象学家(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通常把云分为(层云)(积云)和(卷云)三类.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第二单元《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嘴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与液体和气体.●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后;高锰酸钾的状态: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和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和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搅拌)(加温)(切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100毫升)水中;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食盐溶解在水中;可用(蒸发)的方法将食盐和水分离.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如: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即海水晒盐.●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温度外焰(最高);内焰其次;焰心(最低).●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为什么用热开水冲奶粉会结成块?因为水温过高会使奶粉中的乳清蛋白产生凝块;影响消化吸收;降低奶粉营养价值.冲奶粉时用65℃左右的温开水即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科学道理:碳酸钠(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温度低时析出;冬天捞碱是因为气温低可以使碳酸钠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在温度低时不会析出;所以夏天气温高的时候晒盐可以加速水分的蒸发使盐结晶出来.第三单元《声音》●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利用物质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生的物质都在振动.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个一个地方的.传播速度;一般固体﹥液体﹥气体.●振动物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的变化:①声音的强弱可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②声音的高低可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振动物体有长短;短的比长的音高.振动物体有粗细;细的比粗的音高.●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同一个音叉;用较大力敲时;振动幅度大;听到的声音的强;用较小力敲时;振动幅度小;听到的声音的弱.)●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钉子越短;声音越高;钉子越长;声音越低.拨弹橡皮筋;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拨动尺子;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拨动琴弦;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人说话时是喉咙带动(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笛子利用(空气)振动发声和(空气柱共鸣)的原理制成;口琴利用(弦片)的振动发声;汽笛声、喷气式飞机排气时引起(空气)的振动而发生轰鸣声.★声带越紧;声音越高.成年女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1毫米;成年男子的声带长大约为15毫米;所以;成年男子的声音通常比成年的女子声音低.●物体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或者其他介质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到人耳被人听见就是声音;所以把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叫(声源);如声带、音叉、敲响的鼓等都是声源.★振动有规律、悦耳的声音;如人声带发出的歌声;由琴弦发出的琴音等叫乐音.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又称噪声;是非周期性的声音振动.它的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噪音)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噪声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固体废物污染是当今社会四大环境公害.※声音的特性可用三个要素来描述;即响度、音调和音色.①响度(音量):人耳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称为响度.响度和声波振动的幅度有关.一般说来;声波振动幅度越大;则响度也越大.②音调:人耳对声音高低的感觉称为音调.音调主要与声波的频率有关.声波的频率高;则音调高;声波的频率低;则音调低.③音色: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同样音调的两个声音之所以不同的特性.如:即使小提琴和钢琴的声音在响度和音调方面都相同;但听起来却不一样;这就是因为这两个声音的音色不同.●(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我们这样听到声音: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一个振动的物体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中耳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所引起的液体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被(大脑)接受了;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发声强;鼓膜振动厉害;发声弱;鼓膜振动微弱.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鼓膜破了;不会听到声音;但如果大脑听觉神经等出现问题;也有可能听不到声音.●保护我们的听力: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噪声)(控制物体发声);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身体结构:根据外观特征;人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躯干还可分成胸部、腹部、肩部、腰部、臀部、背部等.如果根据功能的不同人体;还会有不同的结构划分方法.人体的外部特点可直接观察;内部的特点可借助一些工具观察;也可用看、听、闻、摸等方法感觉.●骨骼、关节和肌肉:工作或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等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婴儿有275块骨;成年人有206块骨.人约有600块肌肉.●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人的呼吸器官: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运动与呼吸的关系:人体运动呼吸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的氧气.经常锻炼身体;会发生流汗、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等变化;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一呼一吸算呼吸一次;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呼吸次数在(20-40)次左右.●运动与心跳的关系: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排出体外.人体运动量的增加;需要血液运输更多的氧气;心脏跳动速度的增加可加大运输血液的数量.锻炼身体可以增强心脏的力量;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的心跳就是心脏在跳动;也就是心脏在(收缩)和(舒张).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离开)心脏;心肌(舒张);血液(回到)心脏.●平静时;大多数同学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在(70-90)次左右.●我们人体一般通过出汗、排尿等方式向外排出多余水分;一般从喝水和吃食物等途径得到水分.水占我们人体体重的比例大约是(60%-70%).●人体的消化器官: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每个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人体内将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进一步(磨碎)和(分解);被小肠吸收.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咽)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消化系统.●食物在体内的旅行: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会利于整体消化器官的工作.(牙齿)(舌头)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他们的功能各不相同.牙齿按形状分类;可分为8个(门齿)、4个(犬齿)、20个(臼齿)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要保护好牙齿;有利于身体健康.经常刷牙可以防止(蛀牙).※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人体各器官的联系:人体的各个不同部分;在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时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实验整理一、天气实验题一、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和制作过程:制作材料:吸管1根、小刀1把、剪子1把、硬纸板1块、大头针1个、带橡皮的铅笔1只.制作过程:1、选一根硬一点的吸管;在吸管的两端纵向切开约1厘米的缝隙.2、用硬纸板剪一个大小适中的箭头和一个稍大的箭翼.分别插入吸管两端的缝隙;并固定.3、用一根大头针穿过吸管平衡点并插入铅笔一端的橡皮中;使其能自由转动.4、确定方向后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就是风向.实验题二、制作雨量器1、找一个直通透明的杯子;杯子的高度在15厘米以上;2、以毫米为单位;利用刻度尺在纸条上画好刻度;纸条的长度略小于直筒杯子的高度;3、取一段长于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平放在桌子上;胶面朝上;将纸条画有刻度的一面朝下粘在胶带中间;4、一个同学手持杯子;另一个同学把粘在刻度纸条的透明胶带竖直粘到杯子的外侧面;要使刻度的底部正好和杯子内侧底部对齐;5、用粘贴刻度纸的条的方法把小组的名字粘贴在杯子的背面.实验题三、请你画出几种天气符号二、溶解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并填写记录单.经过运用实验计划;最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实验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材料:2个烧杯、玻璃棒、水、食盐、小苏打步骤:①把食盐和小苏打分成2克的小份.②两个烧杯内分别放入50毫升的水;温度相同.③先在两个烧杯内各放一份;等完全溶解后再放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④统计食盐和小苏打各放了多少份.实验结论:50毫升的水中;食盐能溶解7份左右;小苏打能溶解2份左右.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的强.由此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实验三: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不一样.要想证明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你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冷水、热水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实验想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实验四: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实验五: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实验;完成:根据以上实验;总结什么情况下物质才溶解: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实验六:“胶水、醋、酒精、和食用油能在水中溶解吗”实验你是怎样完成的?你的预测:我认为胶水、醋和酒精能在水中溶解;食用油不能溶解.实验过程:①分别在试管中加入10至15毫升水.②分别往试管中加入1至2毫升醋、酒精和食用油.③充分振荡后;静置一会儿.溶解过程胶水醋酒精食用油怎样进入到水中沉入水底;蜷缩在底部直接与水混合直接与水混合浮在水面上;不进入水中在水中怎样扩散缓慢扩散快速扩散快速扩散无法扩散是否溶解溶解溶解溶解不溶解实验结论:胶水、醋、酒精在水中能够溶解;食用油不能在水中溶解.往食用油中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的洗涤剂;震荡后(食用油会溶解).实验七: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材料准备:汽水、注射器、橡皮塞步骤:①轻轻地打开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取约三分之一管的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或者用手堵住注射器的管口.观察记录:慢慢地偶尔冒出气泡.②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记录:冒出很多气泡;并且气泡变大.③再慢慢地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记录:气泡慢慢变小、变少;最后消失.实验结论:水中能溶解少量气体;比如氧气和二氧化碳.水中的气体是靠加压的方式溶解的;压力小气体就跑出来;压力大气体就溶解在水里.实验八:加快物质溶解的研究A.搅拌材料准备:2个烧杯、1根玻璃棒、食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温度、相同数量的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食盐.③一个烧杯静置不动;另一个烧杯内搅拌.实验结论:搅拌的那个烧杯内的食盐溶解的快;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B.温度材料准备:2个烧杯、食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数量的水;一个冷水;一个热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食盐.静置片刻.实验结论:热水的烧杯内食盐溶解的快;温度能影响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温度高溶解快;温度低溶解慢.C.打碎材料准备:2个烧杯、粗盐步骤:①在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温度、相同数量的水.②同时往两个烧杯内放入相同分量的粗盐;其中一份打碎.静置片刻.实验结论:打碎的那个烧杯内的实验溶解的快;物体越细越容易溶解.实验九:验证物质是否溶解方法:A.有没有沉淀 B.有没有均匀分布 C.过滤材料准备:烧杯、铁架台、玻璃棒、漏斗、滤纸注意事项:①过滤物质不能直接倒入漏斗;要用玻璃棒引流.②滤纸不能高出漏斗;液体不能高出滤纸③漏斗要紧靠下边的烧杯.实验结论:能把物质过滤出来留在滤纸上;说明该物质不能溶解.三、声音实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实验结论:尺子伸出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实验二:声音高低变化材料:相同的四个直筒杯子方法:1号杯子满杯、2号杯子四分之三杯、三号杯子二分之一杯、四号杯子一个底A.用同一个力道一次敲击水杯:实验结论:敲击水杯;水和杯子一起振动;但由于杯子是一样的;我们可以近似的看成是水在振动;水越少;振动越快;音高越高;相反;水越多;振动越慢;音高越低.A.朝杯口的水平方向吹气:实验结论:朝杯口的水平方向吹气;振动的是杯子里的空气;空气越少;振动越快;音高越高;反之;空气越多;振动越慢;音高越低.实验三:空气对声音传播的影响材料:玻璃罩、闹钟、抽气管实验结论:慢慢抽掉玻璃罩的空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轻;直到完全听不到;再慢慢地把空气注进玻璃罩;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响.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四、我们的身体实验一:运动之后会怎样数据收集:平静状态运动后数据比较每分钟呼吸次数25 40 运动后;次数增加每分钟心跳次数70 100 运动后;次数增加实验结论:与平静状态下相比;运动后的呼吸和心跳次数都增加了.因为;人体运动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运动所需的氧气需要靠呼吸从外界吸入体内;并靠呼吸将二氧化碳呼出体外;同时;吸入的氧气靠心脏将其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所以呼吸次数和心跳次数都需要增加.。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简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罗老师精简版)第一单元声音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没有振动就没有声音。
2、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3、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和外耳道。
耳郭具有收集声音并将声音导入外耳道的作用,把手放到耳后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声音,听到的声音更大。
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内耳:耳蜗等。
4、轻轻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强。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综合实验探究:2.实验二: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实验三:模拟鼓膜的震动实验结论:“鼓膜”在声音的作用下产生震动。
声音的远近和强弱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震动也不同。
发生强,“鼓膜”震动的幅度大;发生弱,“鼓膜”震动的幅度小;距离近,“鼓膜”震动的幅度大;距离远,“鼓膜”震动的幅度小。
4.实验四:探索钢尺的音量变化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实验五: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1、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膈肌等。
2、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3、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呼吸的次数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
4、根据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根据食物的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教科版(新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三大类:动物的声音、大自然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声音有强弱、高低、长短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
2.下面这一句乐谱中“1 1 || 5 5 | 6 6 | 5—|”按从音高到音低的顺序排列是:6 → 5 →1 。
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钢琴声是琴槌敲击琴弦,琴弦振动产生的。
(如左图)4.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5.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6.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7.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音量单位:分贝。
8.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9.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0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11.击打长短不同金属管时,金属管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金属管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2.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1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频率——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单位:赫兹。
】14.空气是传播声音的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教科版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才能听到声音。
15.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音叉振动使水面会产生波纹,这就是水波。
声音也是以“波”的方式传播,我们叫它为声波,声波不同于水波是水平传播,而是向着四面八方传播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实例。
1. 能量的概念能量是物体具有的做功的能力,它包括机械能、光能、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
能量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在系统中得到利用。
2. 能量的转化能量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的过程称为能量的转化。
例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可以转化为热能等等。
3. 能量的利用人们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能量进行有效的利用,以满足各种需求。
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使用风力发电、利用水力发电等。
4. 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实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能量转化的实例。
例如,咬饼干时我们的牙齿用力咬下来,这个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吹起气球时,我们的肺活动使得空气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烧一块木炭时,木炭的化学能被慢慢释放为光能和热能等等。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物体的运动及其规律。
1. 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
运动可以用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2. 运动的规律物体的运动满足一些规律,其中最基本的是牛顿三定律。
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态;第二定律是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有对等的反作用力。
3. 动力和功率动力是产生、改变或停止物体运动的原因,常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作用力。
功率是描述做功的速度,单位是瓦特(W)。
4. 运动中的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时产生的力,可以使运动减慢或停止。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第三单元:天地万物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相变化以及四季的成因。
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地轴匀速旋转的运动,它使得地球呈现出昼夜交替的现象。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的现象,它使得地球呈现出四季交替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科学是孩子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核心内容。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在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测量物体的长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学生需要学会使用标尺或尺子等工具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他们应该掌握公制长度单位,如厘米和米,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读数和记录。
二、获取天气信息了解天气和气象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预测能力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天空、感受天气变化、记录温度等方式来获取天气信息。
他们应该了解不同天气类型的特征,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学会使用天气工具如温度计和雨量计。
三、水和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需要了解水和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他们应该知道水对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生存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明白水的循环过程。
此外,学生还应该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它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呼吸至关重要。
四、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四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将开始接触动物的特征和分类。
他们应该能够准确地描述不同动物的特征,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冷血动物和恒温动物等。
学生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动物的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等。
五、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学生需要学会观察和分类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他们应该能够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材质等特征进行分类,并理解不同物体的用途和功能。
此外,学生还应该了解材料的一些基本属性,如硬度、透明度等。
六、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在植物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他们应该知道植物通过种子或其他方式进行繁殖,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并可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光线、水分和土壤的需求。
七、保护环境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是科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明白人类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积极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他们应该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植树造林等,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行动起来。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超全总结(两版知识点任你选)

新教科版四上科学知识点超全整理全册根据经验总结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总结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第一课《听听声音》1.我们周围的声音丰富多彩,有来自动物的叫声,比如狗叫声、猫叫声、马的嘶鸣声;有来自自然界的声音,比如风声、雨声、雷声;还有来自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比如歌声、读书声、机器的轰鸣声。
2.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也有悦耳、刺耳之分。
3.我们常用高、低、强、弱、悦耳、刺耳来描述声音。
例如,雷声比较强,雨声比较弱;小孩的声音比较高,成年人的声音比较低;鸟叫声比较悦耳,机器的轰鸣声比较刺耳。
4.在车站、菜市场等地经常会听到嘈杂的声音。
5.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没有振动,不能发出声音,但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振动,就能发出声音3.拨动钢尺、击鼓、敲打音叉都能发出声音,同时看到物体在振动。
4.吹竖笛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5.我们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把手放在喉结处,能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第三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这说明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的抓挠桌面的声音更清晰,说明桌面能传播声音。
3.将击打后的音又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说明水能传播声音。
4.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固体 > 液体 >气体。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5.我们制作的“土电话”,声音主要是通过棉线传播的。
6.不断抽出玻璃罩里的空气,玻璃罩里的闹钟铃声会越来越轻,直至听不见,说明空气能传播声音,但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7.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第四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1.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依靠它我们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2.我们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和鼓膜。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期末复习资料基础知识整理第一单元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
通常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
(复习各种天气符号,会识别、会画)2.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
4.观察记录某个时间段的气温,尽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测量。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5.测量温度的要求:①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
②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也就是液柱稳定时)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6.一天中,正午(14时)的气温最高,清晨的气温最低。
每天的气温是先上升,后下降。
7.风向是指风吹来的风向。
一般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风向。
如:箭头指向北,吹的就是北风。
8.我们的风速等级分为3级:(0为无风、1是微风、2是大风)旗往东吹,刮的西风。
9.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也就是0-12级。
10.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雾等。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自制雨量器要用直筒、透明的杯子),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雨量器测量的是24小时内降水量。
11.测量降水量与使用的雨量器的粗细、大小没有关系。
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量一般用晴天、多云、阴天来记录。
13.气象学家通常对云描述时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层云: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层状云。
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所以也称为雨层云。
积云: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
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可能发展成雷阵雨天气。
卷云:纤细的羽状云,卷云在温度低的高空形成,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天气》1-1.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1-2.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1-2.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
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1-2.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
1-3.使用温度计前,先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把温度计的液泡放在手上约一分钟,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1-3.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1-4.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4.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我们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4.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 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5.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
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6.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
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6.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云。
1-6.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
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1-6.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
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1-6.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1-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2-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1.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2-1.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2-2.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2-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
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
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2-2.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定、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2-3.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3.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4.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2-4.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4.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5.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2-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2-6.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6.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2-7.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
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2-7.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7.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问题解答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
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
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
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
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
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
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答:不能。
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
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体,留在杯底。
第三单元《声音》3-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世界里。
3-1.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物体,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3-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
音叉上的字母表示音调,数字表示频率,即音叉每秒振动的次数。
因为音叉的叉股十分脆硬,使用中要用橡胶锤敲打,不能使用其他硬棒,同时要避免重击和跌落3-1.用同样的力量分别敲击大音叉和小音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3-1.选取一个音叉,用不同的力量,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
轻轻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弱;重一点击打,音叉发出的声音强3-1在学校,医院等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要产生噪音影响他人哦!.3-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
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3-2.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3-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单位是:分贝(dB)。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单位是:赫兹(Hz)。
(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3-3.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3.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决定的。
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3-3.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3-3.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皮筋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3-3.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3-3.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因为钉子越短振动越快)3-4.在拨动钢尺时,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时发出的音高也会改变,因为尺子振动的快慢改变了。
3-4同一把尺子会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
尺子的振动快慢与伸出桌面的长度有关。
声音高低又与尺子振动快慢有关。
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这说明:尺子伸出桌面越长,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3-5.声音能向上、下、左、右、前、后传播,也就是说声音传播的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3-5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这说明振动可以传播。
3-5.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3-5.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3-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媒介,即介质。
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做声音传播的介质。
它们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固体传播速度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3-5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
3-5.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3-5.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3-5为什么古代士兵枕着箭筒睡觉呢?利用大地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士兵能听到由大地传来的马蹄声的轻重变化,能判断出马的多少和远近。
3-6.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耳垂、耳道。
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
内耳包括(半规管)、耳蜗、听觉神经。
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信号传递到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3-6.鼓膜很薄很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3-6.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的振动。
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