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参考答案

2013届高三模拟试卷(01)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D。
A.悄无声息qiǎo;B.抛头露.面(lù);C.偌.大(ruò)椎心泣血chuí2.D。
A.额手称庆;B.候车,走投无路;C.掉以轻心;(注:般配和班配现通用)3.C。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不能和“正”“刚刚”等词语连用。
A.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B.光风霁月,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
D.泾渭分明,泾河之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来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来比喻人品的清浊,或比喻对待同一事物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4.B。
A 搭配不当,删去“和先进的战斗机”,或者改为“至今仍未能研制出先进的战斗机和发展出完善的国防工业”。
C.成分残缺,“除了”前面应该加“中国民众”,因为前面一句话的主语是“中国民众的神经”,与后面不同,后面的主语不可省略。
D.关联词位置错误,把“一旦”放在“中国”前面。
5.A。
B最后的两个问句是连续问,所以应该吧最后一个逗号改为问号。
C句号应改放在引号的外面。
D第一个逗号改为顿号。
6.C。
觉民那里表述错误,应该是觉新。
觉新一开始不同意觉慧出走,但后来还是决定暗中帮助弟弟觉慧,帮他筹集了路费。
7.D。
无中生有,原文讲的是“多元文明的繁荣的出现和确立,是人类进化到更高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8.C。
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从一个侧面看来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主语应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
B项时间范围错误“一直”应该改为“一段时间内”,原文在第二段第三行“西方文明从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对传统的中华文明的局部补充”。
D项“可能”错误,原文是肯定语气,在第五段说“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异彩纷呈”。
江苏省宿迁市2013届高三语文一模统测试题苏教版

高三年级摸底调研测试语文1A. 珍馐./ 羞.愧毒蛇./ 委蛇.箴.言/ 百福并臻.B. 募.集/ 蓦.然粘.贴/ 粘.连诗赋./ 物阜.民丰C. 绛.紫/ 降.落累.及/ 累.次鸿鹄./ 囫.囵吞枣D. 颈.联/ 自刭.颤.抖/ 颤.悠唬.人/ 瓦釜.雷鸣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日本政府近日的“购岛”闹剧,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全世界炎黄子孙对日本政府错误行径的批判是▲的,我们希望日本政府能正视中国人民的正义呼声,如果对此▲,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只能由日本政府负责。
A. 死灰复燃无可非议置若罔闻B. 东山再起无可非议束之高阁C. 死灰复燃无可厚非束之高阁D. 东山再起无可厚非置若罔闻3.提取下面新闻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4分)据悉,2012年国家科技奖将严格控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推荐指标数和评审指标数,适当调整奖励结构。
受理项目总数较往年减幅约为12%,其中科技进步奖减幅达25.1%,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受理项目数较往年有所增加,三大奖奖励结构进一步优化。
据了解,为提高奖励质量,今年的评审更注重科研成果的首创性、独创性,代表性论文论著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质量,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以及学术界认可度和行业影响力。
答:▲▲▲▲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句子。
(5分)成功者的足迹这幅漫画形象地启示人们:▲▲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陆周明墓志铭黄宗羲周明姓陆氏,鄞县人也。
少与钱司马读书,慷慨有大志。
癸卯岁,周明为降卒所诬,捕入省狱。
狱具,周明无所累,脱械出门。
未至寓而卒。
周明以好事尽其家产,室中所有,唯草荐败絮及故书数百卷。
讣.闻,家中整顿其室,得布囊于乱书之下,发之,则人头也。
其弟春明识其面目,捧之而泣曰:“此故少司马笃庵王公①头也!”初,司马兵败,枭头于甬之城阙。
周明思收葬之,每徘徊其下。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含详细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本试卷共10页,包括选择题(第1题~第7题,共7题)、非选择题(第8题~第18题,共11题)两部分。
本卷满分为16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生注意: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2. 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3. 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7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言简意赅.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南京市2013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13届江苏南京高三一模)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A.搅.拌/矫.枉过正讹.传/峨.冠博带讴.歌/呕.心沥血B.落.款/络.绎不绝菜肴./遥.相呼应挟.制/汗流浃.背C.眉.批/没.齿不忘租赁./不吝.赐教创.伤/疮.痍满目D.地壳./一窍.不通昵.称/销声匿.迹曝.晒/飞湍瀑.流2.(13届江苏南京高三一模)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教育部决定开展高中教科书使用的问卷调查,我市须自主确定分别位于市区和县城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中各一所参加调查。
B.青奥会日益临近,南京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青奥会已成为展现南京国际化形象和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C.近期全省有雨雪飘落,气温明显下降,但今冬气温是否较去年同期还有所降低,有关专家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
3.(13届江苏南京高三一模)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
()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4.(13届江苏南京高三一模)以《红高粱》《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某中学文学社准备举办“莫言作品读书报告会”,请你拟一句活动海报的宣传语。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5分)二.文言文阅读:(13届江苏南京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苏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1

江苏卷
总分 ! 考试时间 ! " #分 $ # 分钟 一 语言文字运用 ! $ 分 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 % 分 & ' 痉 挛不胫 而走 讥诮翘 首以待 桎梏不可估 量 ( ' 殄 灭恬 不知耻 负疚鸠 占鹊巢 押解声名狼藉 ) ' 菱 角模棱 两可 稚 嫩栉 风沐雨 踉 跄琳琅 满目 * ' 挟 持汗流浃 背 叱咤姹 紫嫣红 演绎自怨自艾 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 % 分
!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飞湍瀑流争喧 ? % % % ' ! 李白 ) 蜀道难 * " !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 ! " 纵一苇之所如 % $ ' 语文模拟试卷一 第 % 共 " 页" 页! ! 白居易 ) 琵琶行 ! 并序 " * " ! 苏轼 ) 赤壁赋 * "
! " 江山代有才人出 % " ' !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 ' 五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阅读 '! . # 分" 阅读下文 % 完成第 ! !!! -题' 您做了件好事 赵新
! 赵翼 ) 论诗 * " ! 欧阳修 ) 醉翁亭记 * "
听完秦大志老师给学生们讲授的两 节 语 文 课 % 门 台 乡 中 学 校 长 曾 庆 明 立 刻 下 定 决 心% 不管事 情办起来多么艰难 % 多么复杂 % 一定要把秦老师从自己管理的学校调离出去 + 不是 他个 人对 秦老 师 有什么私愤 % 而是秦老师教学水平太差 % 再站在讲台上会误人子弟 2 有什么成见 % 秦大志调到门台中学将近一年了 ' 一年来曾校长不断听到老师们的反映 + 说 秦大 志作 为初 中 二年级某班的班主任 % 生活上很不检点 % 工 作 上 很 不 认 真' 比 如 他 天 天 让 班 里 的 学 生 给 他 打 扫 卫 给他打好开水 % 给他沏好茶水 % 给他到 小 卖 部 买 烟 . 比 如 他 喜 欢 喝 酒% 有 时 候 喝 得 飘 飘 悠 悠% 有 生% 时候喝得酩酊大醉 % 喝得上不了课就让学生们上自习 . 比如他喜欢打麻将 % 学校没 场就 到乡 政府 去 打% 三更半夜也不回来 几次谈话 % 秦大志都是玩世不恭的 态 度 ' 曾 校 长 一 气 之 下 % 便给县教育局的贺刚局长打了电 请他把秦大志调走 ' 贺局长说 % 曾校长 % 秦大志参加工作不到 " 年 % 已经换了 , 个 学校 % 还怎 么 话% 调动啊 1 他还很年轻 % 他有他的长处 % 他有他的优点 % 你还是忍一忍 % 让一 让 % 把他 留下 你给 我 你说往哪个学校调他 1 拿个意见 % 曾校长理解贺局长的难处 % 悄悄地把电话放下了 ' 秦大志教的是初中二年级 的 语 文 课 % 作 为 师 范 院 校 中 文 系 毕 业 的 大 学 生% 应 该 很 拿 手% 很轻 松% 应该把课讲得既形象又活泼 % 既深刻又生动 ' 可是曾校长去听秦大志的课时 % 秦大 志把 课文 中 捐读成了 , 损% 把, 胜不骄 % 败不馁 读成了 , 胜不骄 % 败不妥 ' 曾校长差点晕了过去 ' 的, 这一次曾校长直接到了县城 % 直接 到 了 教 育 局 % 直 接 到 了 贺 刚 局 长 的 办 公 室' 他 很 简 短 地 对 要么你把秦大志 调 走 % 要 么 我 马 上 辞 职2 贺 局 长 说% 庆 明 啊% 好 消 息 啊% 我已经疏通好 贺局长说 % 啦% 你们门台乡政府朝教育局要个写 材 料 的 人 % 我 把 秦 大 志 给 他 们 调 过 去2 曾 校 长 说% 他 那 水 平% 还能写材料 1 贺局长说 % 这你就别管啦 % 他写不了 % 可以从别人那里抄啊 2 秦大志很快被调到了门台乡政府 ' 秦大志很高兴被调到了门台乡政府 ' 有天早晨曾校长去乡政府办事时 % 正好碰见了秦大志 % 他正在乡长的办公室 打扫 卫生 + 他非 常 认真地把地板擦得一尘不染 % 非常细心地 把 桌 椅 擦 得 通 明 透 亮 . 然 后 整 理 好 书 报& 文 件. 然后给乡 长的杯子沏好茶水 % 盖好杯盖 . 然后给 乡 长 摆 好 香 烟 & 烟 灰 缸. 然 后 到 院 里 去 洗 衣 服' 这 一 切 他 做 忙而不乱 ' 得井然有序 % 奇怪的是他洗衣服时 % 一会儿用手去洗 % 一会儿用鼻子去闻 ' 曾校长笑了 + 秦老师 % 您洗衣服真有意思 % 一边洗一边闻 秦大志说 + 这 衣 服是 乡 长 的 % 他昨天喝醉了酒% 吐了 乡 长 特别 害怕 他媳 妇 % 我 必须 要把 他 语文模拟试卷一 第 共 " 页" 页!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D【解析】A组“亢”与“伉”读音相同,kàng“吭”读háng;“沆”读hàng;B组“稂”“锒”和“琅”读音相同,读láng;“阆”读làng;C组“孩”和“骸”读音相同hái;“骇”读hài;“赅”读gāi;D组读音全相同,kuì。
故选:D。
【提示】本题主要考查形近的形声字的字音。
试题所给出的这几组形声字,每组它们的声旁都相同,但它们的读音则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即可。
【考点】字音。
2.【答案】B【解析】(1)句,“欣赏…,却忽略了…”这一具体的语境,就应选择“买椟还珠”,其意思为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2)句“不管我们在…哪一条路上行走,最终都必然…相逢”,可知应选“殊途同归”,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而“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3)如履薄冰,象走在薄冰上一样。
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如临深渊,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般。
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前者侧重谨慎,后者侧重戒心。
故选:B。
【提示】做这类题:一要弄清成语来源,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切忌望文生义;二要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三要注意成语运用对象的范围。
【考点】成语。
3.【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更容易。
【解析】划线句前有一个语境“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可见老者的话是对抱怨环境的青年人的劝勉;划线句老人是用“穿上一双鞋子”和“在全世界铺上红地毯”类比,说明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提示】本题要求用平实的语言表述句子的含义,一方要注意把握具体的语境,另一方面要注意划线句中哪些是形象的说法,分别指向什么,如何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

江苏省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试卷及答案网页版_高三试卷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高亢引吭高歌伉俪沆瀣一气B.稂莠锒铛入狱阆苑书声琅琅C.孩提骇人听闻尸骸言简意赅D.馈赠功亏一篑匮乏振聋发聩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l)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Ⅰ。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Ⅰ,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Ⅰ,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异曲同工如临深渊B.买椟还珠殊途同归如履薄冰C.南辕北辙殊途同归如履薄冰D.买椟还珠异曲同工如临深渊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4分)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人数年龄作品20岁前21~25岁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处女作72人95人36人7人代表作8人31人96人50人25人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高考2013届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守之劳, 欲论功加赏。纮 厚自挹损,不敢蒙 宠,权不夺其志 。每从容侍燕,微 言密指,常有 以规讽。初,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
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合肥城久不拔,纮进计曰 :“古之围城,开其一面,以疑 众心。今围之甚密,攻之又急,诚惧并命戮力。死战之寇,固难卒拔,及救未至,可少宽之 , 以观其变。”议者不同。会救骑至,数至围下,驰骋挑战。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 :“此 乃偏将之 任,非主将之宜 也。”权纳纮言 而止。明年将复 出军,纮又谏曰 :“今麾下值 困厄之 际,有扶危之功,宜广开播殖,任贤使能,务崇宽惠,顺天命以行诛,可不劳而定也 。”于是 遂止不行。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文章有删减)
11.文章第一段中有关“风雨”的描写有何作用?(4 分) 1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萧红的性格特点。(6 分) 13.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4 分) (1)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 的叹息。(2 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盐城市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搅拌/矫枉过正讹传/峨冠博带讴歌/呕心沥血B.落款/络绎不绝菜肴/遥相呼应挟制/汗流浃背C.眉批/没齿不忘租赁/不吝赐教创伤/疮痍满目D.地壳/一窍不通昵称/销声匿迹曝晒/飞湍瀑流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教育部决定开展高中教科书使用的问卷调查,我市须自主确定分别位于市区和县城的四星级和三星级高中各一所参加调查。
B.青奥会日益临近,南京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青奥会已成为展现南京国际化形象和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C.近期全省有雨雪飘落,气温明显下降,但今冬气温是否较去年同期还有所降低,有关专家至今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
D.美国重返亚太,并暗中纵容和怂恿中国周边一些国家利用领海问题不断挑起争端,其根本原因还是冷战思维所导致的。
3.请用简明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雕匠一段话的深刻含意。
(4分)有两段树根,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神,一段被雕匠雕成了猴。
于是两段树根有了不同的命运:一段被人供奉膜拜,一段成了人的玩物。
被雕成猴的树根埋怨雕匠说:“我们同是树根,命运却如此截然不同,都是因为你,我们的命运都是你一手雕刻而成的啊!”“我哪有这等本事,去雕刻别人的命运!”雕匠缓缓说道:“其实,从土里出来的时候,你们一个长得像神,一个长得像猴,我只是按你们的形状略加雕刻而已。
”▲▲4.以《红高粱》《檀香刑》《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某中学文学社准备举办“莫言作品读书报告会”,请你拟一句活动海报的宣传语。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5二、文言文阅读 (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范景仁墓志铭苏轼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公时年十八,奎与语奇之,还朝与公俱。
举进士,为礼部第一,释褐为新安主簿。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擢起居舍人。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时陈执中为相,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及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因阖门请罪。
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凡章十九上,待罪百余日,须发为白。
王安石为政,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疏三上,不报。
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
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
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元祐三年十二月薨,享年八十一。
(选自《苏东坡全集》卷六十一,有删节)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恬于进取恬:淡泊B. 章累上,不报报:上报C. 落翰林学士落:免除D. 或劝公称疾杜门杜:关闭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范镇见解不俗的一组是 (3分)①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②愿陛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③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④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⑤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⑥死生祸福,天也A. 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 ②④⑤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范镇幼时从兄为学,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受到蜀地守官的赏识;举进士踏上仕途后,宰相庞公又很器重他,为他美言。
B. 范镇看问题客观公允。
他认为宰相陈执中学识不高,不堪重任;却反对有人借家中私事弹劾陈执中,他的看法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
C. 仁宗在位多年未确立继承人,范镇认为这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的紧要事情,先后十九次上书直陈己见,因此获罪,以至于须发都白了。
D. 范镇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多次上书无效后,无奈退休家居;在家中他读书自娱,饮酒取乐,有人劝其谨慎行事,他却坦然处之。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3分)▲▲(2)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4分)▲▲(3)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3分)▲▲三、古诗词鉴赏 (10分)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锦江在成都南,绵州在成都东北,绵谷在绵州东北。
(1)“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2分)▲▲(2)颔联和颈联是如何融情入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3)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 (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1) ▲,靡有朝矣。
(《诗经·氓》)(2)汩余若将不及兮,▲。
(屈原《离骚》)(3)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4)奈何取之尽锱铢,▲?(杜牧《阿房宫赋》)(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郦道元《三峡》)(6)锦帽貂裘,▲。
(苏轼《江城子》)(7) ▲,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第二》)(8)君子引而不发,▲。
(《孟子·尽心上》)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 (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信梁实秋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过于在案上发现一大堆信——平、快、挂,七长八短的一大堆。
明知其间未必有多少令人欢喜的资料,大概总是说穷诉苦、琐屑累人的居多,常常令人终日寡欢,但是仍希望有一大堆信来。
Marcus Aurelius 曾经说:“每天早晨离家时,我对我自己说,‘我今天将要遇见一个傲慢的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一个说话太多的人。
这些人之所以如此,乃是自然而且必要的,所以不要惊讶。
’”我每天早晨拆阅来信,亦先具同样心理,不但不存奢望,而且预先料到我今天将要接到几封催命符式的讨债信,生活比我优裕而反来向我告贷的信,以及看了不能令人喜欢的喜报,不能令人不喜欢的讣闻等。
世界上是有此等人、此等事,所以我当然也要接得此等信,不必惊讶。
最难堪的,是遥望绿衣人来,总是过门不入,那才是莫可名状的凄凉,仿佛有被人遗弃之感。
有一种人把自己的文字润格订得极高,颇有一字千金之概,轻易是不肯写信的。
你写信给他,永远是石沉大海,假如忽然间朵云遥颁,而且多半是又挂又快,隔着信封摸上去,沉甸甸的,又厚又重——放心,里面第一页必是抄自尺牍大全,“自违雅教,时切遐思,比维起居清泰为颂为祷”这么一套,正文自第二页开始,末尾于顿首之后,必定还要标明“鹄候回音”四个大字,外加三个密圈,此外必不可少的是另附恭楷履历硬卡片一张。
这种信也有用处,至少可以令我们知道此人依然健在,此种信不可不复,复时以“……俟有机缘,定当驰告”这么一套为最得体。
另一种人,好以纸笔代喉舌,不惜工本,写信较勤。
刊物的编者大抵是以写信为其主要职务之一,所以不在话下。
因误会而恋爱的情人们,见面时眼睛都要迸出火星,一旦隔离,焉能不情急智生,烦邮差来传书递简?Herrick有句云:“嘴唇只有在不能接吻时才肯歌唱。
”同样的,情人们只有在不能喁喁私语时才要写信。
情书是一种紧急救济,所以亦不在话下。
我所说的爱写信的人,是指家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暌违之后,有所见,有所闻,有所忆,有所感,不愿独秘,愿人分享,则乘兴奋笔,借通情愫。
写信者并无所求,受信者但觉情谊翕如,趣味盎然,不禁色起神往。
在这心情之下,朋友的信可作为宋元人的小简读,家书亦不妨当作社会新闻看。
看信之乐,莫过于此。
写信如谈话。
痛快人写信,大概总是开门见山。
若是开门见雾,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则其人谈话亦必是丈八罗汉,令人摸不着头脑。
我又尝接得另外一种信,突如其来,内容是讲学论道,洋洋洒洒,作者虽未要我代为保存,我则觉得责任太大,万一庋藏不慎,岂不就要湮没名文。
老实讲,我是有收藏信件的癖好的,但亦略有抉择:多年老友,误入仕途,使用书记代笔者,不收;正文自第二页开始者,不收;横写或在左边写起者,不收;有加新式标点之必要者,不收;没有加新式标点之可能者亦不收……因为有这样多的限制,所以收藏不富。
信里面的称呼最足以见人情世态。
有一位业教授的朋友告诉我,他常接到许多信件,开端如果是“夫子大人函丈”或“××老师钧鉴”,写信者必定是刚刚毕业或失业的学生,甚而至于并不是同时同院系的学生,其内容泰半是请求提携的意思。
如果机缘凑巧,再加上铨叙合格,连米贴房贴算在一起足够两个教授的薪水,他写起信来便干干脆脆的称兄道弟了!我的朋友言下不胜欷歔,其实是他所见不广。
师生关系,原属雇佣性质,焉能不受阶级升黜的影响?书信写作西人尝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其亲切细腻仅次于日记。
我国尺牍,尤多精粹之作。
但居今之世,心头萦绕者尽是米价涨落问题,一袋袋的邮件之中要拣出几篇雅丽可诵的文章来,谈何容易。
11.“信”在本文中有哪四个别称?(4分)▲▲▲▲12.第2、5两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朵云遥颁:▲阶级升黜:▲13.作者收藏信件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请结合文中第4段内容,用自己的话概14.从本文可以看出梁实秋的散文具有什么样的独特风格?请试作探究。
(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雅与俗莫邪①从前倪云林雅士,因为不肯替张士信作画,有一天被张士信捉了起来,鞭打几死。
可是他在被鞭打时,不发一言。
有人问他缘故,他说:一开口就俗了。
②不得了,这样的雅士,连性命都不顾,真正少见。
然而这样的做作,不也有一些太雅之嫌否?因为在我看来,不开口只能算作强硬不屈,是个好汉,与雅无关。
如果存心要以此为雅,就未免太雅而成俗了。
③太雅成俗,正如《儒林外史》中所说的“雅得太俗”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