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的层次分析
逻辑层次的好处

逻辑层次的好处
逻辑层次在思考和表达中具有诸多好处,它们帮助人们更加清晰、有条理地理解和分析复杂的问题。
以下是逻辑层次的一些主要好处:
提高思考深度:逻辑层次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问题的各个方面。
通过分解问题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
增强分析能力:通过逻辑层次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提高沟通效率:在沟通中,使用逻辑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对方更容易理解。
这不仅可以减少误解,还可以提高沟通的效率。
促进团队协作:在团队中,不同的成员可能负责不同的逻辑层次。
通过明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实现更高效的工作。
有助于决策制定:在决策过程中,使用逻辑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增强论证力度:在论证某个观点时,使用逻辑层次可以使我们的观点更有条理,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培养逻辑思维:长期使用逻辑层次进行思考和表达,可以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逻辑层次在思考和表达中具有诸多好处。
通过合理使用逻辑层次,我们可以提高思考的深度、增强分析能力、提高沟通效率、促进团队协作、做出明智的决策、增强论证力度,并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你们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层次分析

你们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层次分析
学习好和使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通过学好语言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信息,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层次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和评价语言文字的方法。
它通过对文本的结构、语法、词汇、语义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揭示出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和特点。
层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误解和歧义。
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水平。
同时,还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他人一起学习和进步。
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不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言论,共同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总而言之,学好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层次分析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促进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层次分析法与国际关系研究

宏观层次 国际系统
国家
国际行为体 国际行为
决策者个人 微观层次
原因
结果
在具体应用中, 层次分析法可以有两种使
用方法。我们现在以华尔兹三层次分析法
为例, 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种方法是假设某一国际行为或事
件与多个层次的因素有关。如果我们假设
某一国际事件或行为与国际系统、国家、决
策者个人 3 个分析层次上的因素有关, 那 么我们可列出以下回归方程:
当然, 在一个层次上的研究不一定仅 仅限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一个层 次可能有多个变量, 这个层次上的研究对 象也可能是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在系统层次上, 系统结构和系统进程都可 能影响到国际行为体的行为; 在国家层次 上, 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传统都 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国际行为; 在个人层次
使用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一种误解, 即研究不够全面, 重一个层次变量而忽略 其他层次变量。实际上, 理论必须是对现 实的高度抽象和大胆简化, 是削尽冗繁留 清瘦的结果。根据数理统计的原理, 包容 所有变量的函数方程是不存在的, 变量过
7
多的函数方程是无意义的。也就是说可以 完完全全解释一个事件或行为的研究是不 存在的。从统计学观点看, 如果解释原因 的自变量 过多, 这种解释 就失去了 意义。 其次, 研究某一层次上的变量并不意味着 其他层次的变量对于事件和行为不产生影 响, 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 把其他层次上的 变量暂时假定为常数, 以便集中研究一个 层次上的变量对国际事件和行为的影响, 从验证具体的变量之间的关系逐步发展到 进行中级理论和宏大理论的建设。
一、层次 的划分
美国学者肯尼思 华尔兹较早地使用 了层次分析法。在他探讨战争原因的著作 人、国家、战争! 中, 华尔兹认为战争的爆 发与三个层次上的因素有关, 即他提出的 3 个著名∀ 意象#( image) ∃ ∃ ∃ 决策 者个人 因素, 国家内部因素和国际系统因素, 这正
跨文化经济交流刍议——以中德交流中的误解与冲突为例

1 言语 层 次 :直 接 与 间接 .
在 交 际 中 .有 的 文化 区域 习惯 于 直 述 其 事 。就 事论 事 :有 的
文 化 区域 则 倾 向于 委 而 婉 之 ,话 里 带话 .逐 渐 托 出 ,不 同文 化 之
级 与 同级 的 密切 交流 , 同时也 形成 一种 无声 的监 督体 系 . 现 了 日本 部 分 作 为 重 点 举 例 详 加 说 明 。 体 享 有最 大 的个 人 办公 空 间 . 通工 作 人 员工 作 问较 小 . 相 对独 立 . 普 但 跨 文化 经 济 交 流 具 体 研 究 经 济 领域 的跨 文化 交 流 ,重 点 是 跨 不 在部 门经理 和 业 务经 理 视线 之 内 。 工作 人 员 办公 时 彼此 分 开 . 若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商 业 谈 判 、 跨文 化 管 理 、跨 文 化市 场 营 销 和 跨文 化
物 质 、精 神 和功 能 三个 视 角 , 交 流分 为言 语 、非 言语 、附 着 言语 把
和 超 言语 四个 层 面 . 文 化 与 交流 相 辅 相 成 的 关 系作 为 出 发 点 . 把 在
窗
子
此 基础 上 . 要 以 中德 跨 文 化交 流 为 例 , 析文 化 背 景 及 交 际风 格 主 分
知 ,而要 通 过 对 可 视 现 象 的分 析 和 归纳 推 导 得 出 ;文 化 的 功 能 视 角视 文 化 为一 个 定 位体 系 . 依 据这 个体 系 社 会 活 动 保 持 着 一 种 不言 而 喻 的 常态 。综 合 以 上 三个 视 角 可 以做 更 高 层 次 的 整 合 : 文化 是 一 个 社 会 中指 导 互 动 行 为的 参 照 和 定 位体 系 它 在 物质 上
误解的层次分析杨坚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7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70-03误解的层次分析杨 坚(红河学院, 云南 红河 661100)摘 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误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如果没有一项普遍的规律,要避免误解就变得相当困难。
作者研究了许多口语误解的例子并提出了一种图示来解释误解形成的过程。
图示表示当误解发生时,说话者与受话者没有处于同一理解层面上。
这是解释误解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误解;图示;理解层面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误解是言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正确地传达和接受信息,示意和领会意图,而误解影响语言交际的效率,还直接影响交际双方的感情及合作。
语言学家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误解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对误解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例如,语法学家Bolinger 与Genstman 等后布龙菲尔德学派认为,语音因素,如连接、切分、重音、语调等是歧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语言学家Gumper 和Tannen 等认为语境影响人们对会话的理解,对语境暗示的错误理解,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跨文化语用学强调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认知语用学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误解的发生,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说话人设想的语境与听话人实际上使用的语境的不一致可能导致误解……前人发现并对误解产生的诸多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然而这些原因只针对比较具体的语言误解实例。
误解的产生机制能否用比较宏观的方法进行描述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笔者尝试用误解的层次分析图来对误解的产生机制进行比较宏观的描述与分析。
二、误解的层次 (一)背景在对误解的研究中,有学者将误解的众多现象进行归纳。
英国学者Thomas 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1983)一文中将误解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语言语用失误,第二层次为社会语用失误。
析法律推理问题上对于逻辑的误解及其原因

析法律推理问 题上对于 辑的误解及其原因 逻
周 毅
摘 要 逻辑在法律推理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发挥着重要 的作用 , 然而 , 不容 忽视的是, 在这 一问题上法界也存在 着不少 的误解, 产生误解的原 因是 多样 的。分析探讨根源 , 消除误解 , 对于法律推理 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有着 重要的意
一
产生 这种误解 的原 因有三点 : 其一 , 是受逻辑产生及逻辑在 只要给出足够的命题 ,不管 这些命题 是事实 、价值还是经验命 法律 中应用 的历史 的影 响。逻辑三段论理论 作为人们 思维 、 表 题 ,都 可 以在 不 同 的逻 辑 系 统 里 按 照 某 一 规 则 得 出 不 同 于 前 提 达 、 证 的 最 常用 的一 种 推 理 形 式 已有 几 千 年 的历 史 , 一 直 在 的新命 题 , 论 它 即结论 , 当然 , 结论可 以是必然 的 , 其 也可 以是或 然 逻辑的舞 台上 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直至 10多年前 ,三段论 逻 的, 同的前提也可以得出不 同的结论 , “ 0 相 而究竟 得出何种 性质及 辑还是最有影响力的逻辑理论 ” 。 口 另外 , 三段论被应用在法律 活 内容的命题 , 则依赖于推理所选择 的逻辑系统和规则。 其二 ,推 “ 理 的 另一 个 含 义 是 论 证 , 通 过 辩 论 , 用 论 据 来 证 明论 题 真 实 即 运 动中也有很悠久的历史 。 早在古希腊时 , 三段论推理就已被用 到 目的是 为所 获得 的结论提供理 由”1对于一个正确有 [ 4 。 法律活动 中去 , 并逐步成为一种传统 的法律论证方法 , 因此 , 三 性的过程 , 段论推理理所当然地被作 为认识 、 分析法律活动 、 尤其是 司法判 效的推理 而言 , 提是其结 论成立的充分条件 , 前 因此 , 倒过来看 , 决的工具 。其二 , 是源于对法律法规语言的僵化 的认识 。持此观 前提 是 结 论 成 立 的 理 由 , 言 之 , 个 推 理 也 同 时是 给 出 了一 个 质 一 点的学者把法律法规 当作全称性质命题来处理 , 例如 , 他们把对 命题成立 的理 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推理前提 与结论具有 有人把其 归结 为一 种因果关 系是很有道理的。“ 法 法条 “ 犯抢劫罪 、 处三年 以上 , 十年 以下有期 徒刑 ” 理解为 “ 所有 的逻辑联系 , 犯抢劫罪的人 都应 当判三年 以上 十年 以下 的有期徒刑” 然后再 律推理 的实质 内容和意义应当是对于法律判决理 由的论证 。”1 , [ 5
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39类语言逻辑差错(附详细案例分析)

在写作中经常出现的39类语言逻辑差错(附详细案例分析)在写作中,我们经常会出现各种语言逻辑差错,这些错误不仅会影响到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表达准确性,还可能让读者产生困惑和误解。
下面列举了39种常见的语言逻辑差错,并给出了详细的案例分析。
1. 非必要重复:即在文章中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造成冗余。
例如:"我非常喜欢喝咖啡,咖啡是我最喜欢的饮料。
"2. 语序混乱:即句子结构混乱,导致意义不明确。
例如:"我喜欢看书喜欢。
"3. 混淆词义:即错误使用词语,使得意思不清楚。
例如:"这个新领导很有魅力,能激励员工。
"(应该使用"鼓励")4. 模棱两可:即表述模糊,含义不明确。
例如:"这次活动我可能会参加。
"5. 概念混淆:即概念定义不清晰,逻辑关系混乱。
例如:"学习英语对于提高英语水平很有帮助。
"6. 自相矛盾:即所表达的观点与事实相矛盾。
例如:"食物越多越好,但是我们需要控制饮食。
"7. 虚假推理:即基于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
例如:"因为我每天喝了一杯水,所以我很健康。
"8. 无法证明的断言:即无法提供有力的证据来支持说法。
例如:"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事实。
"9. 没有可靠来源的引用:即引用他人观点时没有提供可信的来源。
例如:"一位专家说过,但我忘记了他的名字。
"10. 引用错误:即错误地引用他人观点或资料。
例如:"根据一项研究,大约70%的人支持这个政策。
"(实际上研究结果是60%)11. 恶意夸大或淡化:即有意夸大或淡化某个事物的重要性或影响。
例如:"这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实际上只是在某个小范围内)12. 诋毁他人观点:即批评他人观点时使用情绪化的语言,而非事实和逻辑。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问题【摘要】:平时,要求我们在说话,写作中,一定要语言规范,清晰,明白,也就是言简意赅,但往往有些句子,言简了,意未明,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就是歧义现象。
歧义是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歧义现象的研究对探讨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揭示语法规律是很有意义的,“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
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使我们对于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深入。
”【关键字】:歧义;歧义类型;歧义解决方法歧义是指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听话人对一个小句或句子的语言意义或言语意义有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理解的言语现象。
现代汉语之所以会有歧义现象的产生,是因为,语言结构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结构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会出现一个结构表达多种语义的现象,这样看来,多义现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这里,我不想多说关于歧义界定的问题,也就是歧义与多义,歧义与歧解,歧义与笼统,歧义与模糊之间如何划分和区分的问题,只是稍作解释。
1:歧义与多义。
目前语言学界对多义与歧义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一般认为歧义指结构(包括词组和句子)的多义;多义指词的多义。
2:歧义与歧解。
学界较一致的看法是歧义指语言层面静态的抽象多义,歧解只言语层面动态的具体多义。
歧义可能导致歧解,而歧解并非都是由歧义引起。
歧义指句法歧义,歧解指语境歧义。
3:歧义与笼统。
歧义重在所指对象的真假情况不确定,笼统重在指所指对象个别成员不具体。
4:歧义与模糊。
歧义与模糊的争议不大。
模糊单纯由词义的模糊性引起,与歧义的争议不大。
歧义的定义研究缩小了歧义的定义面,多数人赞成笼统,模糊,双关,含混等形式不宜认为是歧义,因而划定了外延,一遍歧义定义作出明确规定。
—由于歧义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就需要详细地剖析一下。
(1):多音词引起的歧义一个汉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以及意义使得在没有语境情况歧义现象的产生,比如说“都”,没有一定的语境,谁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意思,是“dou”呢,还是“du”呢这种歧义只能用词音分析法,也就是组成词,换成“都是”,“首都”就可以理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70 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70-03误解的层次分析杨 坚(红河学院, 云南 红河 661100)摘 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误解的原因也各有不同。
如果没有一项普遍的规律,要避免误解就变得相当困难。
作者研究了许多口语误解的例子并提出了一种图示来解释误解形成的过程。
图示表示当误解发生时,说话者与受话者没有处于同一理解层面上。
这是解释误解的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误解;图示;理解层面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误解是言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语言交际的目的是正确地传达和接受信息,示意和领会意图,而误解影响语言交际的效率,还直接影响交际双方的感情及合作。
语言学家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误解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对误解产生的原因作出解释。
例如,语法学家Bolinger 与Genstman 等后布龙菲尔德学派认为,语音因素,如连接、切分、重音、语调等是歧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社会语言学家Gumper 和Tannen 等认为语境影响人们对会话的理解,对语境暗示的错误理解,是造成误解的重要原因;跨文化语用学强调文化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认知语用学用关联理论来解释误解的发生,Sperber 和Wilson 认为说话人设想的语境与听话人实际上使用的语境的不一致可能导致误解……前人发现并对误解产生的诸多原因做了详尽的分析,然而这些原因只针对比较具体的语言误解实例。
误解的产生机制能否用比较宏观的方法进行描述呢? 从这个问题出发,笔者尝试用误解的层次分析图来对误解的产生机制进行比较宏观的描述与分析。
二、误解的层次 (一)背景在对误解的研究中,有学者将误解的众多现象进行归纳。
英国学者Thomas 在“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1983)一文中将误解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语言语用失误,第二层次为社会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语用学中,误解的研究常和语用失误联系在一起,所谓语用失误是指未能通过所说的话理解其所想表达的意思。
Thomas 认为第一层是一个高度规约化用法的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给学生,而第二层次就要复杂得多,她把第二层次进一步分为四个方面:(1)听话人把说话人所欲表达的用意理解得过强或过弱;(2)听话人把说话人意欲表达的命令理解成了请求;(3)听话人把说话人的明确话语理解成了故意含混的话语; (4)听话人本可以推出说话人的用意,但由于缺乏该推理所需要的必要知识或信息而未能推出该用意。
Thomas 的分类法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许多国内学者如:冯寿忠(1983)、赵毅(1995)、程雨民(1997)、宗世海(2000)等对误解的分类也都采用了二分法的模型。
一方面是语言的,另一方面是文化、意图、言语或者是话语含义。
虽然Thomas 的二分法为许多学者接受,然而其第二层次显得不够全面,不能对误解现象进行全面的解释,所以后来的学者都对第二层次提出不同的补充。
关联理论也对误解现象给出有力的解释。
根据Sperber 和Wilson(1986)的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交际。
话语的含义有明说与暗含两层含义。
明说指字面意义而暗含是对说话人意义的间接表达,它往往是在说话人示意的话语加上语境知收稿日期:2012-11-13作者简介:杨坚(1982—),女,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识的基础上经过推理而得出。
而语境是交际双方进行推理的基础。
关联理论指出了语言交际的实质在于推理思维,然而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张亚非在其“关联理论评述”一文中指出“关联理论仅以语境效果和处理这两个变量的较长关系为转移,来解释复杂多变的语用现象”(1992)是其突出的缺陷。
在对误解的分析中,大家对第一层次即文字层面的误解都是认可的,然而对第二层次的解释却无法概括全面。
误解的发生除了言语层面或者说是文字层面的误解之外,其余深层次的误解因不同语言实例而变化,包含了文化、语境、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
本文尝试用一种新的图示来宏观地解释这种现象。
(二)误解的层次分析图解在误解发生时,人们常常会及时地进行纠正与解释。
当误解发生在语言层面时,人们常常乐于作出解释并及时纠正,这样的误解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果误解发生在语言层面之外,就难以被双方发现,从而对交际双方的感情及合作等造成伤害。
人们在对这类误解的解释时,常说:“你想多了”。
一方会认为另外一方想多了,这是因为双方的理解没有在同一层次上。
本文提出的误解层次第一层,就是语言层次。
在交谈没有隐含意义的时候,只要双方对所说的话语理解没有障碍,说话人和听话人就处于同一层次,那么语言交际取得成功。
无论什么原因让听话人对说话人的语言理解出现障碍,那么双方就不在同一层次,误解就产生了。
这时说话人处于第一层次,而听话人连第一层次也没有到达,处于零层次。
误解层次从第二层开始,属于推理层次。
推理就是对话语的隐含意义进行推理。
人们“想得越多”话语需要推理的层次就越多,这个层次是随隐含意义的深度扩展的,原则上没有尽头。
只有听话人与说话人想得同样多时,双方才处于同一层次上,交际才取得成功。
而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与概念、判断一样,同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
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词。
本文层次之间的推理通过“为什么”这个词语桥梁进行。
“为什么”是“为什么说话人要说这句话”的缩略语。
以下是误解层次分析的例子及图示说明:例1 (A、B 是母女关系)A : 你昨晚上哪儿去了? 那么迟回来?B : 上“网吧”去了。
A : 什么“网吧”?B : “网吧”就是“网吧”。
A : 哼, 肯定不是什么正经地方。
以后别出去了!说话人 (女儿) 听话人(母亲)(第一层)反应:这是误解研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
黄清贵(2001)曾用关联理论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他指出误解的产生是由于母亲没有“网吧”的相关知识。
本文用误解层次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误解的产生发生在第一层次(语言层次),由于母亲对网吧这个词语没有达成理解,因此误解产生了。
说话人女儿对自己所说话语是完全理解的,因此女儿处于第一层次,母亲则没有达到第一层次的理解,处于零层次。
因此母亲作出不让女儿出去的反应。
然而更多误解的情况并不是发生在语言层面,而是发生在对隐含意义的推理层面。
以下就是不同推理层面的误解实例:例2 (正在写论文的A 注意到B 正要打开电视)A : 下午电视里没有什么好节目。
喏,这里有本绝对精彩的小说。
你要不要看?B : 哦, 不了, 谢谢。
我宁可看电视,电视再无聊也比书好看。
黄清贵(2001)认为B之所以误解了A的意思是没有注意到“非常有趣”这个词语对语境的补充,因此没有听出A的言外之意。
误解层次分析认为误解发生在第二层次,B对A所说的话在语言7172 层面是完全理解的,因此第一层次交际成功,然而B 对A 为什么讲这句话却推理失败,因此第二层次交际失败。
(第二层次) (第二层次)例3.一对恋人吵架了,女孩对男孩说:“你走,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于是,男孩走了,可女孩却更加伤心,双方矛盾激化,因为女孩只是抱怨男孩对她的关心不够,她其实是想让男孩留下。
第一层次,双方在语言层面没有理解障碍,第一层次交际成功。
女孩之所以会让男孩离开是因为她生气了,男孩也同样这样认为,第二层次推理成功。
女孩之所以会生气,是因为男孩做错事情了,这点男孩也想到了,第三层次推理成功。
女孩为什么会觉得男孩错了呢,男孩却不能正确找到原因,因此第四层次推理失败,男孩决定离开。
因此,误解发生在第四推理层次。
本例的推理是理想化推理,具体生活中的推理究竟在那一层次失败则随着误解双方的心理、语境等各方面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第三层次) (第三层次) (第四层次)三、结语生活中误解的例子还有许多,第一层次的误解常常是由语音、词汇、文化习俗等原因造成,这一层次的误解是比较容易发现及避免的。
然而更多的误解发生在第二层次开始的推理层次,(下转第86页)的关键。
要做到“重审批注册,更重日常管理。
”(三)构建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非营利组织的宗旨是达到一定的公共目的,由于组织的资金来源往往是政府的资助和社会的捐助,这就要求组织本身要具有良好的诚信品质。
因此,对诚信的评估是该体系的首要任务,具体包括治理结构、项目活动与组织目的的一致性,信息披露情况,财产透明情况,支出比例实现情况,等等。
实行评估机构,政府应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不少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所以政府有责任对其进行评估。
但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第三方评估是不可缺少的。
举例来说,1918年成立的全国慈善信息局是美国一个独立的全国性的民间评估机构,由慈善组织的领导人自发组建,它在对慈善组织作评估的同时,并不向捐赠者提供建议,而是鼓励捐赠者在参考其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自主作出决定。
这种评估机构可对非营利组织实现优胜劣汰,减少对非营利组织的负面作用。
(四)建立税收鼓励政策非营利组织财产都是目的性财产,财产的最大特性在于服务公共利益目的的不间断性的运动,而不是以所有权制度作为财产运行的法律基础。
所以,政府不应让非营利组织承担过多的税,因为税收的目的也是增加公共收益,如再对非营利组织过多的收税就是提高公共收益的成本。
具体来说,政府应做到,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加强审批注册,确定免税人的资格,严格控制这一资格主体的范围。
同时,也应该对非营利组织的捐赠行为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这样一来,可以鼓励全社会更多的向非营利组织实行捐赠。
参考文献:[1](美)莱特斯·M·萨拉蒙等,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王名等.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林震.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与我国政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1):3-4[4]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5]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6]魏定仁.社会组织财产的性质及功能—中国非营利组织法律模式论文集[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上接第72页)受到语境、心理、社会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为什么说这句话”的推理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