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新概念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新概念

主要内容
一 高血压中医病名新解 二 高血压中医病机新探 三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与方法 四 中医辨证选择降压西药 五 麝香保心丸的治疗意义 六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
一 高血压中医病名新解
现 状
一般认为高血压中医没有相对应的病名 根据临床常见头痛、头晕症状,把其列为头痛 眩晕的范畴 如出现心悸、中风症状,又列为心悸、中风范畴 把高血压与中医的肝风、肝阳相联系,分析高血 压的病因病机和指导治疗
3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长短 西药在是降压的主力军;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 携手合作;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中药的作用举足 轻重 应避免—— 单用中药降低中 重度高血压 单用西药改善严重症状 中西药堆积使用
4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 不良副反应多 医疗费用高 依从性较低 非药物治疗—— 第一,控制轻型高血压,轻型高血压前3~6个月 的首选或基础治疗 第二,中、重度高血压辅助治疗,它可减少降压 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增强降压效果 第三,预防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2 血脉的病理
血脉自病
一是血有余,脉道过度充盈,脉道胀满,脉压增高,甚 至脉管破裂出血;二是血液黏滞,运行不畅,脉压增高 两者均可直接引起脉压增人,血压升高
相关脏腑病变
脉压过大,引起五脏胀满,其中对心肺肝的影响最大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甚至心脉痹阻,则会 出现胸痹、真心痛等症状;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甚至“暴上气而喘”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甚至肝气上逆,影响于 脑,则出现弦晕、头痛甚至“薄厥”“煎厥”等症
解释高血压的生理、病理及发生发展和 变化规律 指导高血压的临床辨证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课件:高血压的中西医防治》

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防治中的 应用
中西医结合可以通过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针灸和西药的联合应用, 来有效地治疗高血压,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影响和调节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习惯,如合理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可以有效地降低高血压的风险。
《中西医结合课件:高血 压的中西医防治》
高血压的中西医结合防治
定义和常见症状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通常指血压持续升高的状态。常见症状包括头 痛、头晕、视力模糊和心悸等。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和预防方法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失调所致,倡导通过调整饮食、锻炼身体和调节情绪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
西医对高血压的诊断和药物治疗
中西,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的疗 效和潜力。
总结和建议
中西医结合能够全面、多角度地治疗高血压,减少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建议患者积极采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前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正文:第一章:高血压的概述高血压,也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特征是血压持续升高。
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相结合,能够更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第二章:高血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角度看,高血压主要是由于肝风上扰、气虚失宣、痰湿内蕴等病机导致。
针对不同的病机,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平肝熄风、益气健脾、祛痰化湿等。
2.2 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对于高血压的治疗至关重要,常见的分型包括肝阳上亢型、肝肾阴虚型、气虚血瘀型等。
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3 中药治疗方案根据辨证分型和病情程度,选择适合的中药组方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天麻、黄连、川芎、丹参等,可通过煎煮、冲剂等方式进行服用。
第三章:高血压的西医诊断与治疗3.1 西医病因分析高血压的西医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饮食结构不合理、肥胖、缺乏运动等。
通过分析病因,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3.2 西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是常用的高血压治疗方法,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3.3 西医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如血管减张术、肾动脉成形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慎重考虑,仅适用于合适的候选患者。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注意事项4.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具有综合性、个体化、疗效显著等优势。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全面地控制高血压的病情。
4.2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避免不良反应。
同时,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血压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如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报告、治疗方案等,请见附件部分。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即持续的血压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通常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其不易引起明显的症状而常常被忽视。
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将两者的特点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从中医辨证施治到西医药物治疗,再到中医疗法,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治疗视角。
1、高血压的中西医理解高血压,又称为高血压病或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在中西医学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1.1 中医理解高血压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与人体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将高血压归类为“眩晕”或“头痛”等病症,常与肝阳上亢、肾阴不足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一些典型的中医理论包括:①肝阳上亢:中医认为肝脏主管藏血,肝阳过盛可以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环,从而引发高血压。
②肾阴不足:肾脏是生命的根本,肾阴不足会导致肾气亏虚,进而影响体液的调节,可能引发高血压。
1.2 西医理解高血压西医对高血压的理解主要基于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西医角度的理解:①动脉收缩:高血压通常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这可能是由于动脉收缩不良导致的。
心脏通过收缩将血液推送到全身,动脉的弹性使其能够适应这种压力。
然而,动脉硬化、炎症等因素可能导致动脉失去弹性,增加了心脏泵血的难度,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②神经调节失衡:自律神经系统调节心血管功能,包括控制心率和血管收缩。
一些情况下,自律神经系统的紊乱可能导致血管紧张,导致高血压。
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这是一种体内调节血压和体液平衡的激素系统。
RAAS的不正常活动可能导致血管紧张,引发高血压。
2、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2.1 西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是高血压管理的关键方法之一,通过药物来调节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水平,降低心血管风险。
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

高血压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原理、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理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气滞、气郁等导致的,而西医则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血管收缩和心脏负荷过重等引起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理是通过综合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心理疏导、生活调节等手段,调节人体内环境,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中医强调因杂而治之,通过中药调理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舒缓气机,从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病情。
西医则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来调节血压。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分发挥了中西医两种治疗方式的优势,既能治标又能治本,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方法1. 中医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核心部分。
通过中药的使用,可以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中医药通常采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贴敷等方式进行治疗。
2. 西医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是高血压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通过使用降压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缓解患者的症状。
3. 心理疏导心理疏导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减轻患者的压力,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4. 生活调节生活调节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合理的饮食结构、适度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方式,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压,改善体质。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相较于单一的中西医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运用中医药和西医药物,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药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改善体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西医药物则可以更快速、准确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已经成为了一种备受推崇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治疗方法和优势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治疗建议。
一、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一)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主要是基于生物医学模型的。
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值范围。
西医通常将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定义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高血压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肾脏等器官的损伤,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
(二)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中医理论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肝火上炎、肾虚、气滞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治疗等。
中医强调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等方式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对高血压的认识是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相结合的产物。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理论基础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综合疗效大于单一疗法的疗效之和”。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食疗治疗、西药治疗等。
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还注重预防和康复,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减少高血压的发生和复发。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方法(一)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效果中药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中药汤剂、颗粒剂、胶囊剂等剂型。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优点是副作用小、疗效稳定、长期服用不会产生耐受性等。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常用方剂有降压片、天麻钩藤饮、柿蒂汤等。
这些方剂能够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压、调节心率等,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二)食疗治疗高血压的方法和效果食疗治疗高血压主要采用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盐分等方式。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

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治疗•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西医高血压治疗的方法•中西医高血压治疗的优势与局限•中西医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进展•中西医高血压治疗的展望01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高血压与体质、情绪、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高血压注重调理身体,改善体质,以达到长期稳定血压的目的。
中医认为高血压与肝、肾有关,多因肝阳上亢、阴虚阳亢所致。
西医认为高血压主要与遗传、饮食、肥胖、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
西医强调对高血压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以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高血压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预防措施的落实。
不同点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从改善体质入手;而西医则更注重对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和治疗。
相同点中西方医学都认为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结合点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可以取长补短,既注重改善患者体质,又针对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进行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对高血压认识的异同02中西医高血压治疗的方法利用中药调节身体机能,改善高血压症状。
常用中药包括天麻、钩藤、杜仲等,可单独或配伍使用。
中药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降低血压。
常用的穴位包括曲池、足三里、太冲等。
针灸疗法通过按摩相关穴位,促进气血流通,缓解高血压症状。
推拿按摩遵循中医食疗原则,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等,辅助控制血压。
饮食调理使用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ACE 抑制剂等,降低血压。
改变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增加运动等,以降低血压。
定期监测血压,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意识。
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和西药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
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
针灸与药物结合通过推拿按摩缓解高血压症状,同时配合药物治疗,以更好地控制血压。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高血压高血压,也被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通常被认为是“寂静的杀手”,因为它可能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地危害我们的健康。
高血压是指动脉压力持续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问题,如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
为了有效管理和治疗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择。
那么如何结合中西医综合疗法来进行高血压的治疗呢?1 了解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又被称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心血管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
高血压是指在动脉内的血液压力持续升高,这是由于心脏需要更多的力量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导致血管壁受到不必要的损伤。
这一过程可能在长期内引发许多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中风、肾脏问题、视力受损,甚至生命威胁。
如何解读自己的血压?血压通常由两个数字来表示,例如,120/80 mmHg。
第一个数字是收缩压,表示心脏在收缩时的最高血压,通常在血液从心脏流出到主动脉时测量。
而第二个数字是舒张压,表示心脏在舒张时的最低血压,通常在心脏收缩时的动脉内测量。
这两个数字都很重要,因为它们反映了心脏在每个心跳周期内的工作情况。
高血压是一种潜在的“沉默杀手”,因为大多数人患有高血压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
许多患者不会感到不适,因此他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患有高血压,直到出现了与高血压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如中风或心脏病。
因此,高血压通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因为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身体造成损害。
高血压的确切原因可能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常见的危险因素可以引发或加重高血压。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年龄、生活方式和其他慢性疾病。
高盐饮食、缺乏体育锻炼、肥胖、酗酒和吸烟都可能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
2 传统治疗高血压的方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幸运的是,它是可以有效管理和控制的。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和饮食调整。
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有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学“血压”的概念可以用中医血脉 理论去解释,高血压的概念也就是中医 “脉胀”的概念 与血脉的生理病理一样,高血压病是独立 于脏腑之外,而与脏腑又密切相关的疾病 病理实质: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营卫气血运 行异常,导致脉压增大,中医称“脉胀”
4 意义
“脉胀”包含了中医血脉理论的基本概念
3 中药治疗与西药治疗
中药和西药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各有长短 西药在是降压的主力军;防治并发症,中西药需 携手合作;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中药的作用举足 轻重 应避免—— 单用中药降低中 重度高血压 单用西药改善严重症状 中西药堆积使用
4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 不良副反应多 医疗费用高 依从性较低 非药物治疗—— 第一,控制轻型高血压,轻型高血压前3~6个月 的首选或基础治疗 第二,中、重度高血压辅助治疗,它可减少降压 药物的剂量和服药次数,增强降压效果 第三,预防或减少心血管并发症
消心痛(N=100)
P>0.05
P>0.05
83.4%
55.5%
62.7%
86.3%
3 分钟内生效
5 分钟内生效
王受益,戴瑞鸿,金椿.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16(12):717-720
4
多途径保护血管内皮 稳定斑块
保护血管内皮
抑制炎症,稳定斑块 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解释高血压的生理、病理及发生发展和 变化规律 指导高血压的临床辨证和治疗
有助于高血压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二 高血压中医病因病机
新探
现 状
阴阳平衡失调学说占主导地位——
病因:七情所伤 饮食失节 内伤虚损
引起阴阳平衡失调
病位:肝、肾及心
病机:肝阳上亢 肝肾阴虚 阴虚阳亢
心阴虚
阴阳两虚等
3 中西医共通点
血压 — 动脉血压,即推动血液在动脉血管内流 动的压力。主要由心室收缩和周围动脉的阻力形 成,与动脉壁的弹性、循环血流量和血液的黏稠 度也密切相关。心室收缩是推动血液向前流动的 主要力量。即心脏的推动力、血管的约束力、血 液的质量是形成血压的三大要素 与中医“血脉”的概念惊人的相似。血脉理论即 包含了现代医学的血液循环的全部内容
2 宏观与微观辨证
宏观辨证—传统中医通过“四诊合参”的辨 证 微观辨证—通过对现代医学各项实验室或辅 助检查结果的分析,利用中西医结合研究成 果来辨证 后者对于补充或丰富传统中医宏观辨证 对于进一步检查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均具有 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成为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方向
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功能异 常,红细胞变形力减弱
意义
以往受“ 阴阳失调学说”的影响, 治疗多 局限 平肝潜阳、滋补肝肾 随着对高血压病机认识的深入, 开始从调 节气血和津液代谢着手,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治法, 主要有—疏其血气和通调水道
疏其血气 具体治法 —— 利湿活血 平肝活血 补肾活血 益气活血
通调水道 具体治法 —— 温阳利水 平肝活血利水 泻下利水 健脾化湿
结果与结论
三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受试对象的 血压水平。对于舒张压的改善,钠催离组 疗效最好;对于收缩压改善,钠催离组和 拜新同组差异不明显,但均优于洛汀新组 钠催离组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其他两组 三类降压药中,钠催离对痰湿型高血压患 者的疗效最好
五 麝香保心丸的 治疗意义
现状
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心脑并发症 西药多选用——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消心痛 硝酸甘油 中药多选用—— 复方丹参滴丸 速效救心丸
不同类降压西药治疗痰湿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本项目以痰湿型为研究切入点,观察一线降压西 药利尿剂(钠催离)、钙拮抗剂 (拜新同)、血管紧 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型与降压西药疗效之问的关系 为高血压临床个体化治疗准确选用最佳降压西药 提供中西医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 为西药中药化、中西医药有机结合治疗高血压做 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 为今后其他中医证型与降压西药的疗效关系滚动 研究作好前期基础研究工作
臣药
人参 提取物 苏合香 牛黄 蟾酥 肉桂 冰片
佐药
使药
快速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缺血
硝酸酯类对照研究:
麝香保心丸最快30秒起效,83.4%的病 人在5分钟内症状缓解,与硝酸酯类无显著 性差异 是缓解症状起效最快的中成药
麝香保心丸(N=110)
100% 80% 60% 40% 20% 0%
高血压病的病位 ——
血脉
高血压影响脏腑——
初起在肝脾,
继而影响至心肾
最终导致心、肝、脾、肾诸脏俱损
中西医共通点
高血压常伴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其在高血压的 发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促进作用 血液流变学异常和微循环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损 伤, 血小板功能异常, 红细胞变形力减弱, 是高 血压病血瘀证的病理基础 血脂代谢紊乱, 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升高等是痰 浊证的代谢特征 痰瘀互结,沉积血府, 脉道失柔是高脂血症演变 为心脑血管疾患的必然转归
中西医共通点
高血压形成的内在因素——自然衰老 自然衰老,脉管老化,血脉运行缓慢,新陈代谢 衰减,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 加速血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内伤七情 饮食不节 劳逸过度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过大,过度劳 累,过度安逸,过食肥甘厚味、烟酒过度等均是 加速血脉病变的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人高血压发 病年龄提前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的加重因素 —— 外感六淫
高血压中医病因新探
1 外感六淫 寒主收引,感受寒邪则引起血脉孪缩,脉道狭窄 血流不畅,脉压增大,出现胸痛、真心痛等 2 内伤七情 3 饮食不节 4 劳逸过度 5 自然衰老 衰老是一个自然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 种机能在不断地衰退,首先是气血虚弱,气虚无 以行血,或血虚不能载气,一方而可直接引起血 行黏滞,另一方而可通过气虚生痰生湿,痰湿阻 滞脉络,使脉道不通,脉压增大,血压升高
3 7
麝香保心丸辅助降压作用
89例轻度高血压患者,连续治疗8周
对照组氨氯地平5mg qd po 治疗组麝香保心丸2# tid po
结论:
两组经治疗后血压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血压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显著性
麝香保心丸+氨氯地平组 0 -5 -10 -15 -20 -25 -30 -35 -30 -16 SBPB变化值
2 血脉的病理
血脉自病
一是血有余,脉道过度充盈,脉道胀满,脉压增高,甚 至脉管破裂出血;二是血液黏滞,运行不畅,脉压增高 两者均可直接引起脉压增人,血压升高
相关脏腑病变
脉压过大,引起五脏胀满,其中对心肺肝的影响最大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甚至心脉痹阻,则会 出现胸痹、真心痛等症状;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甚至“暴上气而喘” “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甚至肝气上逆,影响于 脑,则出现弦晕、头痛甚至“薄厥”“煎厥”等症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 新概念
主要内容
一 高血压中医病名新解 二 高血压中医病机新探 三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与方法 四 中医辨证选择降压西药 五 麝香保心丸的治疗意义 六 高血压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
一 高血压中医病名新解
现 状
一般认为高血压中医没有相对应的病名 根据临床常见头痛、头晕症状,把其列为头痛 眩晕的范畴 如出现心悸、中风症状,又列为心悸、中风范畴 把高血压与中医的肝风、肝阳相联系,分析高血 压的病因病机和指导治疗
痰浊证——血脂代谢紊乱(总胆固醇、甘油 三酯增高),纤维蛋白原、血尿 酸升高
糖耐量减低和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 量低下可分别作肾阴虚、肾阳虚的辨证指标 血浆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鸟苷(cGMP) 以及cAMP/cGMP比值,可作为阴虚与阳虚 阴虚阳亢和气阴两虚型鉴别的微观辨证依据 血浆cAMP值高,cAMP/cGMP比值较高者为阴 虚、阴虚阳亢,反之阳虚或气阴两虚
麝香保心丸来源
麝香保心丸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名方苏合香丸演变而来
1981年正式确定了麝香保心丸组方和含量
麝香保心丸的组成
成分 君药 麝香 功效 其味辛,性温,通行十二经,辛散温通,芳香走窜,故能 开窍醒神、通经活络、消肿止痛,为治中风、痰厥、高热 等证所致神昏不醒的主药 人参提取物源于人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益气生津之功 助君益气扶正,补气固脱 苏合香味甘、辛,性温,辛散温通,芳香辟恶,有类似麝 香的开窍作用,但药力较逊,能助君药加强芳香开窍之功 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用于热病神昏、 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等 蟾酥味甘、辛,性温,有毒,有解毒消肿、止痛开窍作用 味辛、甘,性大热,能补命门之火,有引火归元、益阳消 阴之功 味辛、苦,性微寒,辛散走窜,有类似麝香开窍醒神之功 但药力稍逊
这是从表面现象出发的牵强附会 高血压的中医概念不清楚——
导致中医诊断不明确,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中医病名 — 脉胀
高血压病的中医概念为“脉胀”,其生理、 病理、病因及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等均可用 中医血脉理论来解释
1 脉胀渊源 《黄帝内经》有“脉胀”的专篇论述 《灵枢·胀论》: 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 如何而胀?岐伯日: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意 义
衰老虽是自然规律不可逆,但可通过中医 养生加以延缓 情志因素、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可通过改 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而加以避免 外感六淫在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的今天已不 是大问题,可顺应四时加以防护 总之,防治高血压是全方位的
高血压中医病机新探
高血压病总的病机 ——
气血阴阳失调、津液代谢障碍
非药物治疗还包括气功、针灸、理疗、推拿等
不能忽视非药物治疗的价值 对早期、轻型高血压病患者首选或以非药物治疗 为主,同时要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中重度高血压,也应将其作为基础或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