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第4节 物质的构成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4.1物质的构成

物质的构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2.确认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空隙大于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空隙。

3.了解扩散现象,能列举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热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知道分子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气体扩散和液体扩散实验的学习,提高观察和分析现象,概括总结结论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1.通过实验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树立自然界组成的层次结构。

2.通过分子热运动的学习,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2.扩散现象难点:1.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三、教学过程引入:我们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已经知道了,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那细胞已经是最小的组成单位了吗?它还可以细分吗?构成细胞在内的万千物质的基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构成一探究竟吧。

(学生回应中追问)展开:一、物质由分子构成学生实验Ⅰ: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提问:蔗糖消失了吗?(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回答:没有。

提问:如何能证明?回答:用显微镜;喝一口。

(学生尝糖水,得出蔗糖未消失)提问:那么为什么蔗糖会看不见了呢?回答:蔗糖变的很小所以看不见了。

总结:蔗糖溶于水后,以极小的微粒存在,这种微粒称为分子。

讲授: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科学七年级上4.4《物质的构成》教案C浙教版

4.4 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的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例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学重点:学生对操作的体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体会教学难点: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实验教学法教学准备:小烧杯12个、方糖12块、研钵12个,玻璃棒12支,带滴管试剂瓶24个装满水和染色酒精、放大镜12个,小针筒12个、药题12把,滤纸一包。

板书设计:4.4物质的构成一、分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分子间有空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小和尚和一个老和尚,一个小和尚每天挑水、念经;而另一个小和尚则每天劈柴、念经,日复一日,但两个小和尚各遇到了问题:劈柴的小和尚在想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师:我们先一起来思考劈柴的小和尚的问题:如果木柴一直劈下去木柴最后会劈成什么呢?生:可能会劈成许多小木屑、可能劈到没有了、可能劈到只有一个个的细胞了等。

到底会怎样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有关物质的构成,学完之后,认真的同学就能帮助第一个小和尚了。

二、讲授新课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活动(一)观察方糖实验要求: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蔗糖,你们能看到什么?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3、取少量蔗糖粉末溶在水中,你还能用放大镜看到蔗糖吗?蔗糖是否消失了?指导组内分工:队员1:为组长,负责分工,做好组员间的合作和交流工作,并做活动报告发言。

第04章 物质的特性-七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上册

第04章 物质的特性-七年级科学章节知识框架思维导图(浙教版)上册

体质量大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物体所含物质越多,物体的质量就越大。

如一桶 10 升的煤油的质量比一桶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等无关。

1、电子天平、磅秤等。

9平的使用步骤可归纳为"一放、二拨、三调、四测、五读、六收”于测微小物体(物体规格相同)的质量。

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时,可先测出多枚大头针的总质量,即得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用于测较大物体(规格一致)的质量。

测已知长度的铜线的质量,若铜线质量太大而无法直接用天平测量时,再根据总长度之比算出铜线的总质量密度还有一个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表示 “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 ” 这一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确定不变的,它并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但密度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物质的密度受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影响。

当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转换时,质量不变,体积会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当温度变化时,虽然质量不受影响,但体积要发生变化(如热胀冷缩),从而引起密度的变化。

量固体的密度(以铁块为例)用天平测出铁块的质量,然后用细线栓好铁块将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此时水的体积将拴好的铁块慢慢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使铁块全部浸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和铁块的体积,减去原本量筒中水的体积,就可计算出铁块的体积根据公式计算铁块的密度量液体的密度(以盐水为例)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利用公式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同时不断从外界吸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同时不断向外界放热。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压缩体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有的气体单靠压缩体积不能使它液化,必须同时使它降低到一定温度,例如氮气。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

科学七年级物质的组成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及其组成成分;2.掌握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3.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和性质;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具:投影仪、实验器材、PPT等;2.课件:PPT或者教学手册;3.实验材料:常见的物质样本,如水、铁、盐、糖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利用投影仪展示一幅图片,上面有水、铁、盐、糖等常见物质的图片。

2.向学生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质吗?你们知道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3.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回答并互相讨论。

Step 2 学习新知1.通过PPT或教学手册向学生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成分。

2.讲解原子和分子的概念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3.结合图示和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了解不同物质的组成。

Step 3 实验探究1.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组成成分,如水的实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水由氢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3.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Step 4 归纳总结1.根据实验结果,与学生共同总结物质的组成成分,并做简要概括。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四、巩固练习1.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2.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解释。

五、拓展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木材可以燃烧等。

六、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复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2.与学生一起检查习题的解答情况,解释答案和解题思路。

3.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加深对物质组成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的大致内容,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可以在每个步骤中适当增加或调整内容。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科学
七年级全一册
新课标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7节 汽化与液化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本章总结提升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射的。当飞船进入轨道运行时,轨道上没有空气(气压为零),据 实 验 数 据 可 知 , 此 处 水 37℃ 就 可 沸 腾 。 飞 船 向 阳 面 温 度 可 达 100℃以上,而阴面却在-100℃以下。完成任务后,飞船返回大
气层,与大气层摩擦,温度可达2000℃以上,足以熔化任何金属。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2)物质能有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加快,分 子之间的距离也一定增大。( ) ( )
(4)由分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答案] (1)对
(2)对
(3)错
(4)错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6 .由 26 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空隙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 。
[注意]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2 .扩散现象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扩散
现象。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3.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汽化过程 蒸发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离 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构成课件 浙教版

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七年级科学上册 4.4 物质的构成课件 浙教版

生活现象的微观解释
沸腾液体沸腾时,一 方面处于液面的分子 要离开液面 ,另一方 面液体内部气泡壁上 的分子也要离开液面
蒸发和沸腾本质都是分子运动要离开液体的结果。
请你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下列现象?
1.打开香水瓶盖后,整个教室会变香。
2.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3.为什么气体易被压缩而固体和液体难压缩吗? 4.湿衣服能晾干。
1、知识巩固:作业本。
2、课外探究:查找有关 分子科学的资料。
挑战记忆 巩固练习
• 水由(水分子)构成,氧气由( 氧气分子) 酒精分子 构成,酒精由( )构成。 • 判断: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X ) • 将50毫升水和50亳升酒精混合,混合液的总 体积将(小于)100毫升。这说明分子之间存 在一定的( 间隙 )。 • 由于分子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 现象,叫做( 扩散 )。
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变小,这说
明冰中水分子之间的空隙比水中水 分子的空隙要( 大 )。
从这杯水中取出一滴,这滴水 中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分子档案
分子极其微小(质量小,体积小)
电子扫描隧道显微镜
放大几百万倍的分子
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数为:
(共有21个零)
这杯20ml的水和20ml的酒精混合后会等于多少毫升 ?
混合液的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分子间有空隙
氧气分子
我氧气分子和我 哥们之间的空隙 大。
我和我哥们 之间的空隙大。
水分子
你觉得谁的空隙大?
固体
液体
气体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
这杯水中的水分子是静止不动地固定在各自的位置上 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附目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物质的特性》每课教学反思第1节物质的构成分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初中学生刚接触的微观世界,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分子的特点。

本节课力争在引入、类比等方面加强学生对分子的认识,由宏观现象的观察进入微观世界,再由微观世界走出宏观世界是这门课的一条教学路线。

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在设计上安排了一课时。

课上完感觉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还是不很到位,所以觉得还是应该安排两个课时比较合适。

第一课时可以讲分子的认识和分子的质量体积较小及分子间存在空隙。

第二课时可以讲分子是不停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如下: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用一杯水让学生思考不停的分辨,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来进行猜想。

通过蔗糖在不同情形下的观察引入分子的概念。

分子的大小通过数据的说明来得以体现,而分子之间有空隙用酒精和水的混合现象引起思考,再用黄豆和芝麻的混合来体现分子之间有空隙。

第2节质量的测量在质量的测量中学生经常会发生一些错误,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1、测量前的调节:将天平放平后,移动游码到零刻度线,并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测量时的调节:左物右码,通过加减祛码并移动游码式天平平衡。

注意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3、如果测量前没有将游码归零,则测量结果要偏大,应将测量结果减去游码没有归零的读数。

4、如果测量时将物体和祛码放反了位置,测量结果也偏大,应将祛码质量减去游码读数。

5、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生锈或粘上污迹使祛码偏重,则测量结果偏小。

6、如果天平的祛码使用时因为磨损使质量偏小,才测量结果就要偏大。

第3节物质的密度总的教学思路:一、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地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

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浙教版科学七上4.1物质的构成讲课配套课件

浙教版科学七上4.1物质的构成讲课配套课件
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墨水在冷水,热水中扩散
质分子排列方式的是-----------------------( C ) 的是-------------------------------------------( )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其中一种微粒。
A.甲 B.乙 C.丙 我很小,虽然你们看不见我,可在各个角落都有我的身影,
6.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 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C) A. 体积增大 B. 质量增大 C. 空隙变大 D. 个数增多
7.以下事例能证明分子间隔可以改变的是( A )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 湿衣服在晴天比阴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
的是-------------------------------------------( ) 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
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利用针筒把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位置,
2.关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C ) A. 该实验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B. 该实验证明黄豆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C. 该实验是用来模拟两种物质的分子间存在
空隙,混合后体积小于各体积之和
D. 该实验说明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来自积在大小 上是不一样的3.一只充满氢气且密封良好的气球经过几个小时
后,体积会变小,原因是------------------(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第4节物质的构成教案浙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3.了解扩散现象。

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子间存在空隙。

扩散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态变化中的许多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学习物质构成。

引入二: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呢?
学生实验:观察蔗糖的三个实验(观察方糖、观察碾碎的方糖、观察糖水)。

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

分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亿亿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与地球之比。

⑶2500万个水分子排列起来才只有1厘米长,而同样数目的乒乓球挨个排列起来有750千米长,相当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线距离。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两个演示实验:(前一个是主实验,后一个是辅助实验)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时:用有刻度的小试管。

黄豆和芝麻混合的实验总体积减少,其实跟两种颗粒之间存在着空隙有关,又跟两种颗粒的大小不同有关,所以应选用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实验效果就较明显。

当然模拟实验只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某个道理,它与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并不存在着简单的因果关系。

我们不能认为,因为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所以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说与黄豆和芝麻混合的现象相类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
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讨论:四人小组讨论,每一组上报讨论结果,并要列举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还是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教师归纳。

三、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中
气体的扩散实验:打开香水瓶盖,让学生闻气味。

使学生认识到气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这个实验简单易做,而且直观性和形象性强。

也可改为在教室里喷洒空气清新剂或点燃卫生香,让学生闻气味。

什么叫扩散?进行气体扩散的微观解释,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液体的扩散实验: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

应当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让学生观察红墨水向周围散开的现象。

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可以在开始上课时将红墨水注入水中。

两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热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散开的快慢跟温度的高低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扩散是由分子的运动引起的。

扩散现象也能在固体中发生。

教师介绍金和铅的扩散实验。

让学生举例固体扩散的实例。

教师总结。

固体的扩散在制造金属零件和现代电子基本元件晶体管的制造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钢件的表面渗碳法,从而提高钢件的硬度;渗铝
法,从而提高钢件的耐热性;在晶体管中渗入微量的杂质,从而控制半导体性质。

讨论:比较气体、液体、固体中扩散的快慢。

扩散现象除了能说明分子的运动之外,还能说明什么?
四、物态变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蒸发现象的微观本质和沸腾现象的微观本质两幅图片
思考:你还能利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其他物态变化的现象吗?思考题是为了把所学的分子运动论微观知识全面去解释其他物态变化,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学生思考完后,可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解释物态变化的实际。

除了教材中的二个练习外,可以补充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分子科学的题目。

《物质的构成》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

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在讲“分子之间有空隙”时,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

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同样道理,在讲“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和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时,也要做好演示实验。

因为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分子、分子的运动、物质的扩散现象。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比较明显感觉到这样一些变化:教师的民主、平等意识明显增强,教师的角色有了变化,由比较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

教学活动比较丰富多彩,特别是加强了实验教学,能够吸引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发言,思维空间增大。

课堂上的讨论加强了,促进
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作业与教材不符合;有些教材内容难度过大,要求不明确;对老师来说,要完成这样的《科学》教学有一定难度,无论是知识面还是教学方法都有问题;对初一学生来说,下放这样的《科学》课程,使学生的两极分化提前出现,也就是说,从初二提前到了初一;学生的学习规范比以前差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认为,在教学方面:探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评价方面:要过程性评价;对合作小组的活动有一个结果性评价;对作业的评价。

比如对待课外作业,我们以往是全批全改,包办代替,学生的依赖性强。

能否尝试让学生自批、合作小组互批,然后教师检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21889 5581 喁26269 669D 暝33691 839B 莛k131096 7978 祸NmG35923 8C53 豓24568 5FF8 忸 37432 9238 鈸35200 8980 覀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