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一中、连城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试题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龙岩市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8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8](https://img.taocdn.com/s3/m/1394ceab71fe910ef02df823.png)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话说《诗经》之“风”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福建省长汀一中、连城一中等六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联考试题语文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话说《诗经》之“风”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语文】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福建省长汀、连城一中等六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
《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决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
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么? 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么? 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
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用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
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能可贵。
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
《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
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道理。
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
这种分别在眼晴上尤其容易看见。
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
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
福建省2019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移动端和网红经济的迅速崛起,一种新型品评大众文艺的标准正在兴起,那就是“有趣至上”。
在拥挤的地铁车厢内,在人群熙攘的街头,在外卖小哥聚集的商场门口,甚至于在大学课堂上,当越来越多的人依赖手机软件寻找片刻欢乐时,这个标准正变得通行无阻。
一方面“有趣”被摆到了异常醒目的位置,在浏览、点赞和弹幕显示它巨大的威力,进而成为人们争先恐后、竞相追逐和品评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对这个社会的实际作用,反倒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讨论和有效定位。
“有广播电视等现代大众媒介诞生以来,针对普通人势必“娱乐至死”的告诫就不绝于耳,“有趣至上”被看作文化平庸的新一轮表现。
然而另一趣”基本成为低俗和无聊的同义词。
方面,趣味在商业逻辑中迅速膨胀,不仅成为绝大多数现代教育和商业的出发点,也成为人们自我辩护、申张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此背后,则是生活的枯燥无聊,消费文化看似丰富多样,实则是千篇一律的巨大不满和反感。
可以说,人们被手机、网络以及背后涌动的数据流包围时,我们正充分暴露在一种叫作“有趣”的空气中。
如何审视和评判它的任务却就此搁置,无从展开。
对大众文化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必须面对和回答的。
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文艺样式,在最初出现时往往需要显出某种“有趣”特质,引起“有趣”意味着各色人们关注,构成后续观察、思考和参与的重要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样的好奇心与无限的可能性,是人们在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之间的转换阀,连接和推动不同类型注意力之间自由转化,从而将日常生活中各色状况转化为深入思考的对象。
就此,不但不低俗,反而是一个社会得以继续生长和进步所必需的酵母。
而言,“有趣”当资本在网红经济上高度聚集,由注意力经济和网络直播合力构成的,却是对“有趣”“有趣”被迅速扩展为笼罩一切的评判标准。
这一这个转化阀的无限放大。
在利益驱使下,驱赶和放大最终会导致深度认知和浅度关注间的交流无法顺利展开,一切理由由“有趣”得以转化、从而展开的有意义思考就此停滞。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有答案)

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
福建省长汀一中、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一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巴西著名作家若热·亚马多,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
当他谈到他的代表作《可可》的写作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力图在这部书中,用最低限度的文学性和最高限度的真实性,来讲述巴伊亚州南部可可庄园工人们的生活。
” 他为了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故意有点极端地作了如上表述。
其实,他是一个同样注重文学性的作家。
我们从他的作品名称都可以看出“文学性”。
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
在我们的不经意中所提及的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
辽阔、广漠、深邃、透彻的俄罗斯文学更是如此。
我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的那些大师托尔斯泰、普希金、果戈里、契诃夫以及后来的高尔基等人,都是以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他们一生的创作的。
但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了。
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这些词成为作家(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们说来说去的高频词。
现实主义淡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前些年,我说得最多的也是这些词。
这没有错。
中国当代文学(包括儿童文学)缺乏想象力,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但过去这么多年之后,我看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而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写作资源。
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它们的神奇、出人意料以及其背后的复杂而丰富的含义,是远远超出“虚构”“想象”所能给予我们的。
我们的想象力,谁也不可能超过造化,超过现实——超过冥冥之中的造物主的。
这既是人类的、宇宙的作者,又是导演——唯一的导演。
福建省长汀一中、连城一中等六校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文基础知识(29分,1-7题每小题2分,8-12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赍发(jī)棨戟(qǐ) 襜纬(wéi) 星分翼轸(zhěn)B.鲲鹏(kūn)夭阏(yān)央浼(měi)梓泽丘墟(zǐ)C.泠(líng)然沮(jǔ)丧狙(jū)击衡阳之浦(pǔ)D.怂恿(sǒng)涎皮(dàn)蓬蒿(hāo) 委以微贱(wěi)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所赖君子见机机:机会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就:接近,将要B.宇文新州之懿范懿:美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宁:怎么,哪里C.抢榆枋而止抢:抢先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遥远D.披绣闼披:开他日趋庭趋:走向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此小大之辩也B.小知不及大知C.云销雨霁D.气息奄奄,人命危浅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园日涉以成趣②悦亲戚之情话③宾主尽东南之美④乐琴书以消忧⑤而后乃今将图南⑥屈贾谊于长沙⑦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⑧臣具以表闻A.①③/②④⑥/⑤⑦/⑧ B.①⑦/③/②④/⑥⑧/⑤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⑤⑦/②③⑥/④/⑧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A.庶刘侥幸,保卒余年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C.众人匹之,不亦悲乎D.千里逢迎,高朋满座6.下列各组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遂见用于小邑既自以心为形役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齐谐》者,志怪者也C.彼且恶乎待哉之二虫又何知D.奉晨昏于万里今臣亡国贱俘7.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问征夫以前路②农人告余以春及③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④且举世誉之而不加沮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秋:指秋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漳平、永定一中”六校联考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话说《诗经》之“风”①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②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来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
社会是精彩的,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④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
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
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
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
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的关系。
⑤这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选自“国际儒学网”,有删改)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B.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C.孔子对“风”的解释,说明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样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就足够了。
D.我们重读《诗经》,除了要了解古人生活习惯以外,还要以此为借鉴,发扬和创造有利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好习俗,因为人类社会的维持还要依靠良好的风俗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自然界中风使万物得以生存”作类比,引出了文章的话题;然后以孔子的《论语·颜渊》中的语段来说明风的含义。
B.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每个不同情状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C.文章二、三段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解读了《诗经》之“风”的深刻内涵,并指出孔子编集《诗经》的意图。
D.文章语言通俗,论证层次清晰,全文运用比喻、举例、引用、正反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每做一件事往往把亲友们的看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因为这些看法代表着一种社会行为规范,而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并不用考虑。
B.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人民自觉遵守,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肌体才能健康发展。
C.风俗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争斗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要彼此尊重,互相适应,就能实现民族和睦与世界和平。
D.《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所以各自风俗文化不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海边的雪张炜风肆无忌惮地吼叫着,绞拧着地上的雪。
天就要黑下来了。
他们一刻也没有多站,就返身回铺子里了。
金豹重新坐到炉台跟前,烘着手说:“这样的鬼天气只能喝酒。
唉唉,到底是老了,没有血气了,简直碰不得风雪。
”“这场雪不知还停不停。
等几天你看吧,满海都漂着冰矾。
”老刚还在专心听着风雪的吼叫声。
“唉,老了,老了。
”金豹把一双黑黑的手掌放在炉口上,像烤咸鱼一样,反反正正地翻动着。
“就像雪一样,欢欢喜喜落下来,早晚要化的。
”老刚点点头,“像雪一样。
”金豹望着铺门上那块黑乎乎的玻璃:“还是地上好,雪花打着旋儿从天上下来,积起老厚,让人踏,日头照,化成了水。
它就这么过完一辈子。
”“人也一样。
真不容易啊!”老刚的声音有些发颤,他的眼睛直盯住跳动的灯火,眼角上有什么东西在闪亮。
金豹慢慢地吸一支烟,把没有喝完的半瓶酒重新插到沙子里去。
两个老人挨在一起,闭着眼睛各自想心事。
老刚想他的儿子——这时已经背上猎枪和金豹的儿子回家了。
老刚躺下了。
金豹自己却睡不着了。
他侧身吸着烟,静静地听外边的声音。
海浪声大得可怕,他知道拍到岸上的浪头卷起来,这时正恶狠狠地将靠岸的雪砣子吞进去。
他惯于在骇人的海浪声里甜睡。
可是今晚却睡不着了。
仿佛在这个雪夜里,有什么令人恐惧的东西正向他慢慢逼近过来。
他怎么也睡不着。
他披上破棉袄钻出了铺子。
刚一出门,一股旋转的雪柱就把他打倒了,头被撞得有些懵。
金豹望着四周,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他突然想起了白天搬动的舢板,加固的锚绳也不保险哪!他像被什么蜇了似地喊着老刚,翻身回铺子去了。
凭借雪粉的滑润,他们将几个舢板又推离岸边好几丈远。
彼此都看不见,只听见粗粗的喘息声。
他们不敢去推稍远一些的小船,怕摸不回铺子。
他们的手脚冻得没有了知觉,终于不敢耽搁,开始摸索着回铺子了。
金豹不断喊着老刚,听不到回应,就伸手去摸他、拉他。
有一次脸碰到他的鼻子,摸到他用手将耳朵拢住,好像在听什么。
老刚真的在倾听。
听了一会儿,他的嘴巴颤抖起来,带着哭音喊了一句:“妈呀,海里有人!”金豹像他那样听了听。
“呜喔——哎——救救——呜……”是绝望的哭泣和呼喊。
金豹跳了起来,霹雳一般吼道:“有人!他们上不来了!”“听声音不远!”老刚身上抖起来,牙齿碰得直响。
金豹在浪头跟前吼起来,浪头扑下来,他的身子立刻湿透了……老刚喊了一阵,最后绝望地说:“不行了,他们听见也摸不上来,他们不行了……”金豹奔跑着,呼喊着,不知跌了多少跤子,伸开手在雪地上乱摸——他想摸些柴草点一堆大火:被海浪打昏了头的人,只有迎着火光才能爬上来,金豹想按海上规矩,为落水者点一堆救命的火。
厚厚的大雪,哪里寻柴草去!他一声不吭地站在了老刚身边,突然说了句:“点铺子吧!”铺子是他们承包组的全部家当哪!大火燃起来了!风吹着,熊熊烈火四周容不得冰雪了。
空中飞旋的雪花,都被映红了;雪地上,远远近近都是嫣红的火的颜色,狂暴的风雪比起这团大火好像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了……金豹钻到了水浪里,盯着水里的那团黑影。
黑影近了,是抱着一块木板的落水者。
金豹拖上他,刚迈开一步,就被一巨浪打倒了,他爬起来时,看到老刚也拖着一个人……他们把两个落水的人抱到了大火边上。
烤了一会儿,两个身体蠕动起来。
正在这时候,金豹和老刚听到了大火的另一边有一种奇怪的声音。
他们跑去一看,惊得说不出话——从雪地里、从黑夜的深处滚来两个“雪球”!“雪球”滚到大火边上才展开,让他们看出原来是两个人。
老刚低头瞅一瞅,惊慌地捏住其中一个的手说:“这是我儿子!”原来他们终究没能冲出茫茫原野,在漫天的雪尘中迷路了!他们左冲右突,终于知道自己注定要冻死在这个雪夜里了。
可他们绝境中望到了奇迹——一团生命的大火在远方剧烈燃烧,爆出了耀眼的白光!他们流着眼泪,爬过去,滚过去……火势渐渐弱下去,那一堆炭火却红得可爱。
两个落水的人能够坐起来了,他们看看炭火,看看远处的黑夜,放声大哭起来。
两个年轻猎人的双筒猎枪早已不知丢在哪里了。
他们的一身冰砣融化着,水流又渗进沙子里。
他们颤声叫着:“爸……”他们和两个落水的人一块儿跪在了两个老人面前……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写金豹烘手、饮酒取暖的场景,突出风雪带来的寒冷程度之深,把酒瓶插到沙子里暗示了地点,这些描写紧扣了标题。
B.小说写金豹睡不着这一细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睡不着而走出铺子,直到他们点火救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C.两位老人关于大雪的对话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老了”的无奈心态,真实展示了老年人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小说语言细腻生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富画面感和表现力,把一个寒冷冬季风雪天气里的温暖故事,讲述得精彩动人。
5.小说极力描写海浪和风雪之大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6分)6.小说结尾写金豹和老刚的儿子也因为点燃的大火而得救,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材料一:长租公寓是近几年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租房市场上的“新物种”。
这种针对工作不久的独居青年开发的公寓又名“白领公寓”“单身合租公寓”。
区别于传统租房模式,长租公寓通常是由商业机构将业主房屋租赁过来,进行标准化装修改造,配齐家具家电,以单间形式出租给上班族,并提供各类标准化服务,租客的租赁期限一般为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