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
文学类文本梁晓声《回家》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川遂宁2023学年高三上10月)

4.遂宁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文本一:回家梁晓声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
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
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
”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
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
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
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
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
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
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
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
”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
”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
周蓉为她做翻译。
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
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
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
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梁晓声经典名家散文作品

梁晓声经典名家散文作品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祖籍山东荣城,出生于哈尔滨市,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梁晓声经典名家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梁晓声经典名家散文作品:心灵的花园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小小花园?哪怕是一丈之地呢!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
那木栅,我想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的美观。
然后在春季撒下花种,或者移栽花秧。
于是,企盼着自己喜爱的花儿,日日的生长、吐蕾,在夏季里散紫翻红开成一片。
虽在秋季里凋零却并不忧伤。
仔细收下了花籽儿,待来年再种,相信花儿能开得更美……真的,谁不曾怀有过这样的梦想呢?都市寸土千金,地价炒得越来越高。
今后将更高。
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一种梦想。
某些副部级以上的干部,而且是老资格的,才可能希望成现实。
于是令寻常之人羡眼乜斜。
我想,其实谁都有一个小小花园,谁都是有苗圃之地的,这便是我们的内心世界。
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除了众所周知的诸多方面,恐怕还在于人有内心世界。
心不过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是一种景观,它是由外部世界不断地作用于内心渐渐形成的。
每个人都无比关注自己及至亲至爱之人心脏的健损,以至于稍有微疾便惶惶不可终日。
但并非每个人都关注自己及至亲至爱之人的内心世界的阴晴,己所无视,遑论他人?我常“侍弄”我心灵的苗圃。
身已不健,心倘尤秽,又岂能活得好些?职业的缘故,使我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予以研究。
结论是——心灵,亦即我所言内心世界,是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的。
故保健专家和学者们开口必言的一句话,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且是“身心健康”。
我爱我的儿子梁爽。
他小学五年级。
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
我也常教他学会如何“侍弄”他那小小心灵的苗圃。
“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姑借用之吧!意思无非是——人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自己惰于拂拭,是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的。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梁晓声《崇文书店》

2022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小说精读精练:梁晓声《崇文书店》肯德基,是满足人们食欲的洋餐馆;书店,是供给人们精神食粮的地方。
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人们多了些浮躁,少了些沉静;多了些物质,少了些精神。
读书,尤其是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传统书店日益式微。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担忧国民素质,有人喜获商业良机。
请大家欣赏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崇文书店》,体会其精巧的艺术构思,感受作者对国民阅读的忧患意识吧!文本研读(注:>>>处为文章精析)崇文书店作者:梁晓声孙赶超开车来到新区,后备厢装了一个大果篮,说要把周秉昆拉到市立一院去。
邵敬文感冒后转成肺炎,住院了。
(开篇写邵敬文住院,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你外甥女周玥不知从哪儿听说到的。
因为老邵是你朋友,她觉得应该告诉你,特意让我开她这辆宝马车来接你。
”那是周秉昆平生第一次坐上了宝马车。
(突出强调“第一次”。
)老邵说,他是因为到秉昆家那天出了两次汗,回到家里冲澡时热水器又出了毛病,结果被凉水一激感冒了。
秉昆说:“老邵,书店的事太对不起你了。
”老邵说:“你没有什么对不起我的,是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
中国都快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哪一个阶层的人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中国人的阅读率在世界上排名却非常靠后。
”(老邵的话,带有嘲讽口吻与调侃情绪,夹杂着一点点失望,表达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秉昆说:“水自流所以才希望能为这个时代做件好事。
”(水自流这个人物只出现一次,但他代表那些有责任担当的人。
)老邵叹道:“世负斯人,世负斯人,他死前的愿望是好的。
”赶超也说:“人各有命,许多人一死,连儿女都不念叨。
他死了,还有你俩这么念叨,命不错了。
”>>>场景一:写周秉昆与老邵在医院的谈话。
写二人对书店转型的忧虑和水自流生前的愿望。
崇文书店里里外外早在“五一节”前就改造成肯德基店了。
“五一节”却没有什么动作,到了“六一”那天才开张,场面煞是热闹,祝贺的花篮摆满了门两侧的人行道。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小说(含答案)

小说专题训练-------梁晓声小说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午休的父亲梁晓声八月的北京,与全国许多省市一样,无可奈何地处于近年少有的高温时节。
月末那几天,官方预报达到三十二三度;人们说实际气温还要高一两度。
特别是中午,一丝风也没有,每一片树叶都静止着,看上去皱巴巴的,水分被大量蒸发必然如此。
人若置身户外,如在桑拿房中,片刻便会出汗,会感到缺氧似的,仿佛空气中的氧分也被蒸发着。
医生们提醒民众做好防暑降温的自我保护。
我住的小区从六月份就开始进行老旧小区的楼房改造了,我家住的那幢楼刚搭完脚手架。
我因颈椎病重,不敢享受空调,所以不但开窗,连头道门也开着,那样会使空气最大程度地对流,感觉能稍微凉快点儿。
“嗨,吃了没?我也吃过了!大中午的还能干啥?歇着呗!好好好,小声点儿……住户屋里开着电视呢,我不是怕我说话声小你听不清嘛……”一天中午,我在家边吃饭边看电视。
今年我有点儿耳背了,不知不觉便将电视声调得挺大。
不过楼上楼下都是三口之家,白天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两家亦无老人,不至于扰邻。
然而我竟听到了门外一个男人大声所说的话,遂将电视声调小。
受好奇心驱使,起身走到门口,探头向外看了一次——但见一个裸着上身的四十余岁的男人仰躺在二楼和三楼之间的拐角那儿,身下垫着片由废旧纸箱拆成的纸板,纸板上铺着脏兮兮的工作服。
他头枕一块泡沫,一手拿手机,一手扇风凉,一小片扇形的纸板,分明是从身上那块大纸板上撕下来的。
他那同样脏兮兮的裤子的裤筒卷到了膝部,小腿布满褐红色的墙漆点子。
他支起着他的膝,双脚放胶鞋上。
他躺着的地方的确是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
而他周围,遍地碎墙渣子。
上午有工人钻过孔,工作尚未结束,下午还得接着干,没有清扫的必要。
他一边的额角贴着创可贴,不是那种窄窄的小长条形的,而是有三四个那么宽的方形的。
我缩回头,关了电视,继续吃饭。
“老婆,那什么,我那摩托,你要推到棚子里,以防下雨淋了它。
不会下雨?这什么话?老天爷听你的?万一半夜下了场大雨呢?再旧不是还能骑吗?不也是钱买的吗?钱是大风刮来的?别啰嗦了!我也想家行了吧?女儿在左右吗?快让女儿跟我通话……”走廊拢音,那男人的话声,我听得更清楚了。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名家作品精炼:梁晓声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箫之韵梁晓声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我笑道:“听琴。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2020年高考 语文二轮 文学类文本专题复习--梁晓声作品精选精练

于是我始信老人们的经验说法--谁如果打算生一缸豆芽,其实只泡半缸豆子足矣。万勿盖了缸盖,并在盖上压石头。谁如果不信这经验,膨胀的豆子鼓裂谁家的缸,是必然的。
我们兵团大面积耕种的经验是--种子入土,三天内须用拖拉机拉着石碾碾一遍,叫“镇压”。未经“镇压”的麦种,长势不旺。
人心也可视为一片土。
因而有词叫“心地”,或“心田”。
梁晓声作品精选精练
双琴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梁晓声
(1)那两棵树,是生长极慢的树,其材最适合做琴。那位老制琴师呢,他的经验是,一棵那样的树,只能锯取一段,做成一把音质优良的小提琴。所以他打算用那两棵树同时做两把小提琴,使它们在音质上不分轩轾。
(2)琴取于材,材取于树。老制琴师当年亲手栽下的两株小树苗,在十余载里,不但增加着年轮,也像少年和少女渐渐长成健壮的青年和标致的女郎一样,深深地相爱了。它们彼此欣赏,彼此赞美,永不厌倦地诉说着缠绵的情话。
首先是,人自己不要往“心地”里种下坏的种子;其次是,别人如果将一粒坏的种播在我们心里了,那我们就得赶紧操起我们理性的锄了……
“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古人在理之言也。
4.联系上下文,分析首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5.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6.“种子的力量”,结合文本,你能梳理出文章中提到的植物种子的几种力量吗?
高考作文素材——梁晓声

梁晓声梁晓声(1949—)原名梁绍生,哈尔滨人,祖籍山东荣成。
著名作家、编剧。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现为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曾参加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历任农工,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
下乡时期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等,并发表大量散文、杂文、随笔及电影、电视剧剧本,至今累计1000余万字。
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短篇小说《父亲》分获1984年全国中短篇小说奖。
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
中国现当代以青春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
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
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分析,十分深刻。
《郁闷的中国人》简介中国人的郁闷由来已久。
1949年之前,中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郁闷自不必说;1949年后,人们迎来了新的时代。
然而,好景不长,“文革”那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10年让人们着实郁闷;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没少折腾,社会转型时期的阵痛折磨着中国人坚强的神经。
现如今人们不愁吃喝了,但不知何时起,苏丹红、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馒头、硫磺姜出现了;学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权钱交易;入学托关系,住院托关系;豆腐渣工程频繁出现了,矿难接二连三,瞒报也接二连三;物价飞涨了,买房买不起,租房也只能蜗居了……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又开始郁闷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名作精练——梁晓声(瑞鑫教研院编制)作家简介梁晓声,原名梁绍生。
当代著名作家。
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2019年 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兵梁晓声天黑了。
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
一辆客车,已经被困在公路上六七个小时。
车上二十几名乘客中,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年轻母亲,她的孩子刚刚两岁多一点儿。
还有一个兵,他入伍不久。
他那张脸看去怪稚气的,让人觉得似乎还是个少年呐。
那时车厢里的温度,由白天的零下三十摄氏度左右,渐渐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左右了。
车窗全被厚厚的雪花一层层“裱”严了。
车厢里伸手不见五指。
每个人都快冻僵了。
那个兵自然也不例外。
不知从哪一年起,中国人开始将兵叫做“大兵”。
其实,普通的大兵们,实在都是些小战士。
那个兵,原本是乘客中穿得最保暖的人:棉袄、棉裤,冻不透的大头鞋,羊剪绒的帽子和里边是羊剪绒的棉手套,还有一件厚厚的羊皮军大衣。
但此刻,他肯定是最感寒冷的一个人。
他的大衣让司机穿走了。
只有司机知道应该到哪儿去求援。
可司机不肯去,怕离开车后,被冻死在路上。
于是兵就毫不犹豫地将大衣脱下来了……他见一个老汉只戴一顶毡帽,冻得不停地淌清鼻涕,挂了一胡子,样子非常可怜。
于是他摘下羊剪绒帽子,给老汉戴了。
老汉见兵剃的是平头,不忍接受。
兵憨厚地笑笑说:“大爷您戴着吧!我年轻,火力旺,没事儿。
”人们认为他是兵,他完全应该那么做。
他自己当然也这么认为。
后来他又将他的棉手套送给一个少女戴。
她接受时对他说:“谢谢。
”他说:“不用谢。
这有什么可谢的?我是兵嘛,应该的。
”后来那年轻的母亲哭了。
她发现她的孩子已经冻得嘴唇发青。
尽管她一直紧紧抱着孩子。
于是有人叹气……于是有人抱怨司机怎么还没找来救援的人们……于是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哭得自已心烦心慌……于是,兵又默默地脱自己的棉袄,走到那位年轻母亲身边。
帮着她,用自己的棉袄,将她的孩子包起来了……穿着大衣的几个男人和女人,都用大衣将自己裹得更紧了。
仿佛,兵的举动,使他们冷上加冷了……再后来,天就完全黑了。
伸手不见五指的车厢里忽然有火苗一亮:一个男人按着了打火机。
他接近到兵跟前,一松手指,打火机灭了。
车厢里又伸手不见五指了。
他低声说:“真的,你这兵就是经冻。
咱俩商量个事儿,把你的大头鞋卖给我吧,200元! 200元啊!”兵说:“这不行。
我要冻掉了双脚,就没法儿再当兵了。
”他一再地央求。
说哪儿会冻掉你双脚呢!你把大衣、棉袄、帽子和手套都白送给别人穿着戴着了,怎么我买你一双鞋你倒不肯了呢?兵沉默片刻,犹豫地说:“那……如果你愿意用你那半瓶酒和我换的话,我可以考虑……”。
二人互换之际,他又灌了一大口酒。
好像如若不然,这种交换,在他那一方面是很吃亏的。
兵从车厢这一端,摸索着走向那一端,依次推醒人们,让所有的人都饮口酒驱寒。
包括那位年轻的母亲,包括那少女。
酒瓶回到兵的手中时,兵最后将它对着嘴举了起来——只有几滴酒缓缓淌进兵的嘴里。
兵感到口中一热,似乎浑身也随之热了一下……车是被困在一条山路上的。
一侧是悬崖。
狂风像一把巨大的扫帚,将下坡的雪一片片扫向悬崖底谷。
于是车开始悄悄地倒滑了。
没有一个乘客感觉到这是一种不祥。
但兵敏锐地感觉到了,他下车了……拂晓,司机引领来了铲雪车和救援的人。
乘客们欢呼起来。
只有一个人没有欢呼,就是兵。
就是那看上去怪稚气的兵,就是那使人觉得还是个少年的兵。
人们是在车后发现他的——他用肩顶着车后轮,并将自己的一条腿垫在车后轮下。
他就那么冻僵在那儿,像一具冰雕。
也许,他没有声张,是怕人们惊慌混乱,使车厢内重量失衡,车向悬崖滑得更快。
也许,他发出过警告,但沉睡的人们没有听见。
呼啸的狂风完全可能将他的喊声掩盖……事后人们才知道,他入伍才半年多。
他还不满19岁。
他是一个多子女的穷困乡村的农家的长子。
他的未婚妻是个好姑娘,期待着他复员后做他的贤妻……(选自《小小说精读》,有删节)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兵”为旧时对普通士兵的称呼,常含有贬义。
小说以“大兵”为题,这种“贬词褒用”式的称谓,既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又突显了主人公的高大形象。
B.“暴风雪呼啸得更加狂怒”,写出环境的极冷,引出下文“大兵”让衣、让帽、让手套、换酒等一系列行为,与后文狂风扫雪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为结局作铺垫。
C.“有人叹气,有人抱怨,有人骂娘、骂天、骂地,骂那年轻的母亲……”这些叙述表现出车上的人们除了“大兵”都是些自私自利、缺少互助精神的人。
D.小说围绕着客车被困,“大兵”送出他所有的保暖衣物、用冻不透的大头鞋换酒给大家驱寒、顶住将要滑下悬崖的汽车这些情节,歌颂了“大兵”舍己为人的牺牲精神。
2.这篇小说为了突出“大兵”的形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有哪些对比。
(6分)3.小说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人世间(节选)梁晓声马赛的夏季气候宜人。
下午四点多钟时,夕阳高悬在老港口的上方,余晖洒满码头,湛蓝的海水变成了槟榔红,被凉爽的海风吹抚起红鲤鱼鳞片似的波纹。
老人们照例在广场上散步,有互相牵手的老夫妇,也有牵着大狗小狗踽踽独行的老人。
卡努比埃尔大街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持着相机或画夹信步走来。
当地的老人们是他们乐见的一道风景,老人们同样乐得看到来自国内外的游人。
夕阳即将投入海中,海里仍有恋水的泳者。
躺在沙滩上的泳者仍不愿离去,为的是再多享受一会儿。
周蓉从车站宽阔的大理石台阶上缓缓走下。
她的头发中有了不少白发,显然超过了她的实际年龄。
容颜、体形却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胖瘦适中。
长年辛劳,促使她善于调节压力,防止压垮了身体。
她的脸庞依然动人,只不过一笑起来眼角就显出鱼尾纹。
她很少笑,因为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是太少。
那样一张脸与头顶隐隐的白发搭配在一起不大协调,女儿曾劝她染发,她也曾动过染发之念,但知道自已属于过敏体质,未敢轻举妄动。
玥玥说法国的染发剂很高级,不会让皮肤过敏,当然得请专业技师操作。
玥玥说服她并陪去了一次,她一听价格转身便走。
她觉得太贵了,绝对不能接受。
但她没说价格问题。
玥玥哭了,对她说:“对不起妈妈,太对不起你了,都是我不好,把妈妈拖累到了这种地步!”当时,母女二人住在离巴黎不远的小城鲁昂,周蓉在那里一家最大的瓷器店做推销员。
很快脱颖而出。
除了她的英法两种语言水平和知识分子气质,还因为她来自瓷器的故乡中国,颇能讲出一套鉴赏瓷器的知识。
其实,那些来自鲁昂市周边小镇和乡下的女推销员,对她相当排斥,但她的业绩受到老板的公开肯定,而她的亲和力也成功地团结了她们。
她们后来赞叹说,如果只听声不见人,外国游客会误以为她是法语广播员转行,而她们自己只不过是普通法国人了!后来她们来到马赛。
她应聘到一家国际旅游公司做导游。
公司原本安排地在亚洲区。
她坚持做欧洲区导游。
强烈的自尊心,让她太怕见到国内的熟人了。
公司主管问她,做亚洲区导游,经常接待自己的同胞,有什么不好呢?她只得撒谎,说要求做欧洲区导游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同时学习德语和其他欧洲语言。
主管说:“您的想法值得尊重,但您更应该尊重公司的想法。
”结果,她还是被分在了亚洲区。
那一夜,她重重顾虑,彻夜难眠。
第二天,她将自己在法国出版的两部书送给了主管。
这两部书销量都不大,一部名为《庄子和他的言行》,另一部是《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都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通俗读物。
所得稿费,全用来供女儿上学了。
玥玥虽然心气很高,却未能考入巴黎大学,进了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学费比普通大学少不了多少。
好在玥玥懂事了,体恤母亲的不易,不但节俭,还经常打工。
即便如此,那四年里,周蓉至少身兼两份工作。
公司主管翻看了一下书,见都有她的法语签名,难以相信地问道:“您写的?”周蓉点头说:“是的。
我还准备写第三部书,一部向中国介绍法国及邻国风情风光的书,所以……”“但这与您坚持要做欧洲区的导游有什么直接关系呢?”对方打断了她的话。
“如果您是一位经常旅游的人,那么您一定很想知道,一个您所去的国家与哪些国家毗邻?以便预先做出更系统的旅游计划。
我无法离开法国,所以只能通过与欧洲游客的接触,间接了解一些法国邻国的旅游资源……”那时,连她都几乎对自己的谎话深信不疑了。
“您等一会儿。
”主管说,注视着她思忖片刻,拿着她的书走开了。
十几分钟后,主管回到了她面前:“您的要求可以实现了。
”他又说:“我的上司也希望获得您的签名书。
”她说:“会的,我很荣幸。
”他说:“他让我转告您,即使您并没写出计划中的第三本书,他也不会认为您欺骗了我们。
”“请替我谢谢他,他真是个好人。
”她的内心充满感激。
周蓉刚刚送走了一批欧洲游客。
她在马赛那家旅游公司带团的次数最多,加起来的时间也最长。
她是全公司导游中学历最高的,每一批旅游者离开之前,都会给予她这位曾经的中国副教授导游员高度评价。
即便在异国他乡,在为生存四处奔波、生活状态极不稳定的情况下,她也表现出了优秀的素质。
她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在法国从未让周家丢人,也从未让祖国蒙羞。
列车开走后,周蓉在车站的长途电话室与蔡晓光通电话。
尽管没说几句话就挂断了,却并未影响她的好心情。
她只是有点儿遗憾,因为自己居然忘了告诉蔡晓光最重要的话——她不久就可以回国了!(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描写马赛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和谐的人文场景,为全文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同时,又使周蓉从事旅游业这一内容的出现显得不突兀。
B.周蓉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知识分子,她曾做过中国大学的副教授,有着良好的气质与修养,这种素质使她能融入社会甚至商业活动中。
C.周蓉送给主管《庄子和他的言行》和《老子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两部书,一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再就是希望以才能打动领导。
D.文章写了周蓉的国外生活,表现了普通人的奋斗、担当精神以及融入血液,不会割舍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
5.请以周蓉这一形象为例,分析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6.小说里大量情节是以插叙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清名梁晓声子诚是我的学生,他的家,在西南某山区的茶村,今年清明后,他有几天假,约我去他的老家玩。
我总听他说那里风光旖旎,经不住动员,成行。
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
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