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03第2课新文化运动考点精析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 (15)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2课新文化运动 (15)
想一想: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青年人 的思想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⒈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 “象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 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 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一些 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 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动基地?谁起了关键作 3、指导思想 西方用的呢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 《新青年》
5、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 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 担任。” 1916年12月22日,蔡 元培抱着整顿、改革北大的宗旨 和决心,迎难而上,赴京就任北 大校长的职务。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
新文化运动新发展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⒈前期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⒉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 义
新时代先声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考生徒,在 300多名应试者中,崇拜孔孟者有218人,占三分之
材料1:北大讲坛上的教授 蔡元培
材料2:在他主持下的北京大 学,各种学派都可开课,各 种思潮可以自由宣传,自由 辩论。他所聘请的教授,包 括各种倾向的人物,既有激 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李大 钊、陈独秀;也有美国资产 阶级实用主义者的信徒胡适; 有讲佛教哲学的梁漱溟;有 穿着清朝袍褂、拖着长辫子 的封建遗老辜鸿铭。
认 一 认
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老师:“老爷们请起立。” 众生:(懒懒散散做动作) 老师:“老爷们好!” 众生:(齐声)“中堂好!” 老师:“老爷们辛苦了!” 众生:(齐声)“升官发财!”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人民版必修

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件人民版必修

[典题例析] [例 2]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
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
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
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
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
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 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 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命题角度:1.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1)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有什么问题?有无合理性? 为什么? 提示:(1)材料一显示,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 国的传播,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深远影响。 (2)问题:存在绝对肯定或否定的片面性。在当时社会条件 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原因:有利于打击封建正统思想,回击 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进而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推动 人们的思想解放。
答案:D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
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
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
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
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敬告青年》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 新文化运动

第2课 新文化运动[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政治领域:在□01北洋军阀统治下,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领域: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便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3)思想领域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兴起1.为什么说尊孔复古的实质就是复辟帝制?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尊孔复古是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制造的舆论,其实质就是复辟帝制。

2.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原因(1)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2)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

(3)培养造就了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青年。

3.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孔教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儒学,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破坏民主,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的关系(1)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手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性质01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伟大的□2.积极作用04(1)全面攻击了□02封建专制思想,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03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06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2)促进了□05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07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3)是一场全面的□08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高一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的文化变革运动。

在这个运动中,一批思想家、学者和革命者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观念和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一历史课程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重危机之中。

在国内,政治腐败、民族危机和社会不公现象严重;而在国际上,列强的侵略和不公平的条约更加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矛盾。

这种危机导致了一系列反封建、反传统的思潮兴起,最终孕育出了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观念的转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和思维方式,强调科学、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

思想家们提倡使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便更好地传播新的思想观念。

2. 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为儒家是中国社会落后的主要原因。

他们主张“废除孔子,还我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并呼吁实行男女平等。

3. 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在新文化运动中,许多革命者和学者通过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等方式,积极普及科学知识,并提倡科学思维方式。

他们相信科学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关键。

4. 推动文学艺术的革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

许多作家和艺术家开始采用现代的艺术手法,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思考。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思想和文化领域。

1. 扩大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新文化运动通过学术研究、出版刊物等方式,扩大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

他们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2. 激发了爱国主义精神: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中国的弱点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强调了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这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并促使他们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

3. 推动了社会和制度的变革: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制度和社会秩序进行了挑战,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革,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

历史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二近代中国的历史中,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运动,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二历史课程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点。

一、背景在20世纪初的中国,国家面临着侵略和国内动乱的压力,传统的封建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这种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它要求推翻旧文化,追求科学、民主和进步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潮与主要思想家新文化运动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了这场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

1.胡适: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实用主义”,主张拒绝中国传统的束缚,倡导新式教育和科学精神。

2.陈独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中他主张“马克思主义”,并试图将其运用于中国社会。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对于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表现形式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运动,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1.新诗运动:新文化运动中的新诗运动主张用白话文写作,摒弃了旧的格律和体裁,追求直接而真实的表达。

2.新小说运动:这一运动推动了小说形式的变革,追求真实、直接、丰富的描写,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索。

3.新散文运动:新散文运动强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通过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的不公和困境。

四、对社会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

1.知识分子的觉醒: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使他们开始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前途。

2.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倡导新式教育,对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批判和改革,并促进了科学教育的普及。

3.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思想,对传统的封建观念进行了冲击,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4.社会进步:新文化运动呼唤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更新。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次重要的文化运动,它透过种种形式的表达,挑战了旧的传统观念,唤醒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新文化运动”高考考点解析

“新文化运动”高考考点解析

“新文化运动”高考考点解析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1、政治方面:一是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二是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种政治现状表明,中国新的出路在于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完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

新文化运动正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割据混战。

2、经济方面: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思想文化方面:一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并没有对封建文化进行彻底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并没有战胜封建旧文化。

二是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禁锢人们的头脑,民主共和观念与尊孔复古逆流发生尖锐冲突,从而直接导致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1)陈独秀:1915年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启示青年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号召青年勇于创新;《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鲁迅:《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是白话文的典范。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4)李大创:十月革命后写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章,称赞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的含义: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由陈独秀率先提出。

陈独秀所说的民主,主要是指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自然科学,也包括从西方传入的某些唯心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

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

必修三专题三:2、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2012年2月信阳市二模28题)1911年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丁文江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

这表明A.中国传统因素融入到近代教育中B.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C.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仍然存在D.中国开始引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2.(2011年12月山西诊断16题)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

”这里的“格致”是指A.程朱理学 B.中国传统科学技术C. 民主和科学 D.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3.(2012年1月永州市一模11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A. 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 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 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 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4.(2012年1月韶关一模15题)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迫出来的。

……与其呼吁民众不要“激进变革”,不如吁请统治者不要“极端顽固”。

可以佐证此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B.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D.北洋军阀与新文化运动5.(2011年9月珠海市摸底15题)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维护孔子的地位,把孔子尊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却批判孔子,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前者是在民族危机加深和中国资本主义刚刚产生的情况下出现的②后者是在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背景下发生的③前者借助孔子的权威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④后者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其目的是打破封建思想束缚A.①②③④ B.①④C.②③④D.②③6.(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20题)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三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三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高三近年来,随着高三学生们的备战激烈升温,新文化运动又再次被提及并引起了学生们的关注。

毋庸置疑,新文化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段重要历史,具有不可忽视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文化背景、运动发起、主要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帮助高三学生们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新文化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

新文化运动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那时,清朝已经衰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开始成为束缚中国发展的桎梏。

同时,国际局势也在发生变化,西方先进文化的传入让不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怀疑和质疑,孕育了新文化运动的土壤。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来源于一群怀有改革野心的年轻人。

他们包括陈独秀、胡适等一些学者和知识分子。

他们深受西方文化启发,通过自身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提出了“新文化”作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解决方案。

他们关注自由、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并试图以此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

那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呢?新文化运动主张变革传统文化观念,提倡科学思想和民主制度。

他们号召广大的知识分子要“救亡图存”,推崇科学、民主、人权等现代文明理念,反对封建礼教和思想僵化。

除此之外,他们还致力于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推进文化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这样多元化的内容使得新文化运动成为了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运动之一。

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其一,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拒绝对传统观念的盲从。

其二,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书法绘画的束缚,提出了注重艺术表现力、艺术创新性的观点。

这种观点为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其三,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科学、民主思想为中国赢得了更多的国际声誉,也为中国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借鉴和支持。

总结一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高三学生们备战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发起、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2课新文化运动
主标题:新文化运动
副标题:新国民的培养要不要“极端西化”?
关键词:《青年杂志》、北京大学、民主与科学、新道德、新文学
难度:3
重要程度:本节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

内容:
考点精析:
新文化运动——新国民的培养,向西方学习的第三个层次即思想文化层次
(1)背景:
①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共和的民主政治,实现辛亥革命的民主政治目标。

③思想基础——新式学堂建立,留学风气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政治状况——辛亥革命失败后,民主共和名存实亡,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

⑤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2)时间与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的持续时间很长,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
(4)运动中心和主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宗旨)。

主要阵地是《新青年》。

(5)指导思想:西方人文思想、科学思想和进化论思想。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渴望以此培养国民意识。

a.陈独秀希望青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摆脱奴隶的、保守的、想象的陈旧状态,成为自主、进步、科学的新青年。

他还从历史的进化观点出发,对民主制充满信心。

b.李大钊从民与君的对立角度批判了尊孔复古,认为其实质是复辟帝制的先声。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三纲五常),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工具,隐含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治目的。


a.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违反自由、独立、平等原则,与民主共和不相容。

b.鲁迅1918年《狂人日记》批判吃人的礼教。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文学是思想文化载体,新文学是思想解放的武器。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反对文言文。

b.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c.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十月革命后,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7)影响:
A、积极:
①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A、在政治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B、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C、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次新国民运动。

D、推动自然科学和人文精神发展。

②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提供新模式。

③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B、局限:
①、绝对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是错误的。

②、排他性:不是真正启蒙,而是一种文化霸权代替另一种文化霸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带来中国思想上的极端倾向。

考点小结:
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
①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其根本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

②但其主张各有侧重:A.维新变法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亡;B.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无论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没能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文化。

C.新文化运动则主要侧重于思想领域,强调人的个性解放,用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对中国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后来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成为了无产阶级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以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