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和气候
气候变暖令白令海优势浮游生物种类变化巨大

右 。这一物种与最早 的已知类人 物种有 许多相 似 的身体特
征: 臂长、 手短且有力 、 可 以直 立行 走、 甚 至可 能会像 人类那
样奔跑 。由于其存在年 代早于此 前公认 的最没 有争议 的人 类祖先 , 科学 家认为 , 南 猿源泉种 是人类 祖先 的最佳 候选 物
种。
东部 高纬度地 区一度气温上升 , 可见 球石藻开始大暴发与 此
・
6 4 ・
生 物学 教学 2 0 1 3 年( 第3 8 卷) 第1 期
[ 生态保护] 气候变暖令 自令海优势浮游生物种 类变化巨大 据2 0 1 2年 7月 1 4日《 科技 日报》 报道 , 由 日本海洋 研究
[ 古人 类]
南 非 发现 迄今 最 完 整 的 南 方 古猿 源泉 种化 石
开发机构 、 冈山大学 和九州 大学 的一 个合 作研究 小组 发现 , 从2 0世纪 7 0年代后期开始 , 连接北 冰洋和北太平 洋的 白令
海东部大陆架海域 中优势浮游生物的种类发生了 巨大变化 。 白令海是鲑鱼和海蟹 的优 良渔场 , 支持这个地 区出产丰
综合 2 0 1 2年 7月 1 4日《 参考 消息》 和同 日《 科技 日报》 报道 , 南非金 山大学 古生 物学 家李 ・伯杰 等研 究人 员 在有
有碳酸钙外壳 的浮游生物球石藻的不定期大面积 暴发 , 有 时
甚 至持 续 几 个 月 。
迄今最完整的南方古猿 源泉 种化石 , 其 中包 括颌 骨 、 完 整 的
股骨 、 肋骨 、 椎骨和其他重要肢体部分 , 遗 留遗骸 的死者死亡 时年龄 在 9~1 3岁之 间 , 化石 的地 质年代 为距 今 2 0 0万年 前, 属南方古猿 源泉种 。相关研究报告将发表在美 国新一期 《 科学》 杂志上。
气候变化对的生物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的生物的影响1、气候变化对极地动物的影响作文不少于1000字面临气候变化威胁的极地生命遭遇灭绝危机极熊和企鹅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但是,还有更多大型、绒毛或羽毛动物在地球冰冷的极地繁衍并茁壮成长。
地球的极地环境接纳了一代又一代的植物和动物。
而近来这些极地居民们却要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
有些生物不依赖海面上漂浮的冰块捕获猎物;有些生物食谱比较广泛,可以吃多种食物生存;有些生物则可以在较高温环境下繁衍。
对于他们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也许是个好事。
但是,不可否认,未来几年内,将会有一批生物因温度升高而走向灭绝。
然而,学者们坚信,极地不会成为一个死区。
那里仍会有生命存在,只是种类不同而已。
美国朱诺东南部阿拉斯加大学海洋生物学家布伦丹·凯利说:“在不久的将来,极地生态系统将彻底改变。
那里将会出现新的生物群,此生物群将与之前的生物群截然不同。
1 .食底泥动物阿拉斯加大学研究海象和海豹的海洋生物学家布伦丹·凯利说:“海象,以及同海象一样以海底生物为食的生物,都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时代。
” 到了春天,部分地区的海冰将会融化,海水里海藻数量增加。
大部分海藻将会落入海底,成为蛤和蟹的食物但是,如果春天来的比较早的话,海藻的茂盛期将与浮游动物(漂浮在海水里的微小动物)的大量增加同时发生。
这样,浮游动物将会吃掉这些海藻。
阿拉斯加费尔班斯克大学,研究极地食物网的海洋生物学家博迪尔·布鲁姆说:“在将来,这种情况将会出现普遍发生。
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动物(如青鱼,小须鲸)数量将大量增加。
但是,对于海底食泥哺乳动物(海象和灰鲸)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时代。
” 2.坐坐鸭海底食物减少也将导致另外一种动物数量减少——眼镜绒鸭——一种极地海鸭。
(此图片来源于旅行图片展。
不可替代:升温世界中的野生生命) 3.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北极熊(如图)、独角鲸和冠海豹都是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的极地哺乳动物。
第13课浮游生物的生态学一(2018.12.18)

浮游生物的生态学 Ecology of Plankton
2
第九章 浮游生物的浮游适应 Adaptations of Pelagic Drifting Loke定律 V= __F__ 6πηr
温度 0℃ 10℃
滞性 18 13
其中:V=沉降速度
20℃
10
F=超重(即生物比重和水比重之差)
水的滞性:与温度有关 体阻:与相对表面积和体形有关
5
一、减轻身体的密度以增加浮力
(一)产生油滴 (二)分泌气体 (三)增加水分 (四)外壳和骨骼的退化或消失 (五)分泌胶质 (六)降低较重离子的浓度
6
(一)产生油滴
例:中华哲水蚤、放射虫、鱼卵及仔鱼、浮游硅藻
Calanus with oil sac
2.根据栖息水域的位置 河口浮游生物 estuarine plankton 近岸浮游生物 neritic plankton 远洋浮游生物 oceanic plankton
19
(三)与海流的关系
指示种:不同水团或海流中特有的浮游生物种类称为指示种(指标种)。
主要选择标准 1.选择的指示种对环境条件比较敏感,狭分布 2.种类必须能够正确鉴定 3.选相对比较固定的浮游生物类群
25
三、浮游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
定义:浮游动物随着昼夜的更替有规律的垂直移 动现象。
1.类型
夜晚上升,白天下降:大多数浮游动物 夜晚下降,白天上升:伶俐大眼剑水蚤,磷虾个别种类,海洋原甲藻 黎明上升,白天下降,傍晚上升,午夜下降:中华哲水蚤
注:不是所有种类都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例:小拟哲水蚤,墨氏胸刺水蚤,克氏纺锤水蚤,日本大眼剑水蚤,拟长腹剑水蚤
飞马哲水蚤和磷虾类:表层产卵,不进行昼夜垂直移动 糠虾:生殖期才进行昼夜垂直移动
海洋浮游生物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形态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研究
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水中自由漂浮的生物群体,由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机制,使得海洋浮游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一、浮游生物形态特征
1. 外形和大小:浮游生物的外形和大小各异,有的呈圆球形、棒杆形或扁平形,有的非常微小,只有几个微米,有的则巨大无比,如鲸鲨等。
2. 表面特征:浮游生物的表面特征丰富多彩。
有的具有骨骼、齿轮、刺状物等特点,有的则覆盖着颗粒、毒囊等结构,这些都是浮游生物适应海洋环境、保护自己的重要手段。
3. 运动方式:浮游生物的运动方式也不尽相同。
有的靠摆动鞭毛、腿足等进行游动,有的则利用气囊等结构漂浮。
二、浮游生物分布规律
1. 环境影响:浮游生物的分布规律受到海洋物理、化学、气象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海水温度、盐度、营养物质等都会影响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 时间分布:浮游生物的时间分布也具有规律性。
有的浮游生物在季节性和地域性上都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夏季水温上升时,某些浮游生物会大量繁殖,而冬季气温下降后生物数量则减少。
3. 空间分布:浮游生物在空间上也呈现规律性。
有的浮游生物集中于蓝色海洋,有的则喜欢黑色海洋;有的则聚集在海洋深处或表层,有的则漂浮在中层。
总之,海洋浮游生物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对于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应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不断挖掘出更多的科学发现。
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

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角色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涵盖了广阔的海洋和海岸线区域。
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和物理过程发挥着关键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几个关键角色。
一、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如浮游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吸收二氧化碳,为海洋中其他生物提供养分。
而浮游动物则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捕食者,维持着食物链的平衡。
浮游生物还是海洋中碳循环的重要角色,通过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来调节全球气候。
二、底栖生物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中,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
底栖植物如海草和藻类不仅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能量来源,还能稳定海底沉积物,防止侵蚀。
底栖动物如海星和海胆则通过控制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维持着海底生态系统的平衡。
三、珊瑚礁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独特且丰富的生物栖息地,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
珊瑚是小型泥炭生物,通过共生藻类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为珊瑚提供养分。
而珊瑚礁不仅是无数生物的家园,还能吸收并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对于缓解全球变暖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珊瑚礁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四、大型海洋动物大型海洋动物如鲸鱼和海龟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者。
它们迁徙跨越几千甚至上万公里的距离,将养分和能量分配到全球各个海洋区域。
同时,它们也是海洋食物网中的顶级捕食者,控制着小型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结构。
然而,大型海洋动物正面临乱捕、人类干扰和栖息地破坏等威胁,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保护它们。
综上所述,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珊瑚礁和大型海洋动物都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角色。
它们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中这些重要角色的健康状况,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加强环保意识,积极参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区域分布

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区域分布# 引言海洋浮游动物是指生活在海洋中,不能主动游动的微小生物体,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参与了海洋食物链的运转、气候调节和能量转换等过程。
本文将介绍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区域分布。
## 分类海洋浮游动物根据其特征和分类方法的不同,可以被分为多个类群。
1. 浮游植物- 藻类:包括硅藻、针状藻、隐藻等,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有机物质。
- 绿潮藻:是一种大型浮游植物,容易形成海洋绿潮现象,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负面影响。
2. 浮游动物- 原生动物:包括放射虫、纤毛虫等,以吞噬细菌和其他浮游生物为食。
- 桡足类动物:包括水蚤、溞簿虫等,是浮游动物中数量最多的类群。
- 幼体阶段:很多底栖动物的幼体是浮游动物,如虾蛄、海鞘等。
## 区域分布海洋浮游动物的区域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盐度、营养物质、光照等。
1. 赤道附近- 热带海洋区域的海水温度较高,光照充足,适宜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
因此,赤道附近是浮游动物种类和数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2. 极地海域- 极地海域的水温较低,但由于受到季节性的浮游生物大规模繁殖的影响,使得该地区浮游动物密度很高。
- 北极地区的浮游动物以硅藻为主,而南极地区则以甲藻为主。
3. 冷水流和暖水流交汇处- 冷水流和暖水流交汇处是浮游动物聚集的重要地点之一。
由于水文环境的差异,这些区域的营养盐含量高,适宜浮游动物的生长。
- 这里往往是鱼类和鸟类聚集的地方,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关系。
4. 内陆海域- 内陆海域通常水域浅,光照较为充足,容易形成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生长。
这些浮游植物为浮游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 部分内陆海域如波罗的海,由于缺乏淡水补给和水交换,导致浮游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 结论海洋浮游动物的分类和区域分布对于我们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运行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些微小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与保护措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日益严重,海洋生态系统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气候变化不仅对陆地生物有重大的影响,同样也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本文将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生物所需采取的措施。
一、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 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这对海洋生物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些适应特定温度范围的海洋生物,如珊瑚、海藻和浮游生物,面临着生存环境的丧失。
此外,温度升高还会引发海洋物种的迁徙和数量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2. 酸化现象: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海洋水体中碳酸盐离子的浓度上升,进而引发了海洋水体的酸化。
海洋生物,尤其是珊瑚礁和有壳生物,对酸性水体的耐受能力有限。
酸化水体会破坏这些生物的骨骼和外壳结构,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和繁殖。
3. 增加的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加剧了海洋上的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暴雨和洪水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例如,珊瑚礁在强风暴和洪水中容易受损,导致大量珊瑚死亡和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破坏。
二、保护海洋生物的措施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首要任务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全球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制定并执行减排政策,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减缓海洋温度上升的趋势,减少海洋酸化的程度。
2.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之一。
自然保护区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帮助维持生态平衡。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加强海洋保护区的划定和管理,确保这些区域的有效保护。
3. 恢复珊瑚礁和海草床:针对气候变化对珊瑚礁和海草床的不利影响,应当采取措施促进其恢复。
例如,可以进行珊瑚人工培育和移植,加强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进行海草床的再植和保护,帮助维持海洋生物多样性。
4. 加强科学研究和监测:了解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具体影响,需要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其影响不仅限于陆地环境,也广泛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酸化和水位的变化,海洋生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本研究旨在探讨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的各种影响,包括物种分布、栖息地损失、繁殖模式的改变,以及与人类社会的互动等方面。
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温度升高地球平均气温自19世纪以来已经上升了大约1°C。
这个变化虽然看似不大,但对于海洋来说却是深远的。
随着温度的上升,海水变得更加温暖,这会影响到海洋生物体内的生理反应,进而改变其生活习性和生态地位。
海洋酸化随着更多二氧化碳(CO2)被吸收,海洋酸化加剧。
现在,表层海水的pH值已比工业革命前降低了约0.1,这对依赖碳酸钙进行生长和发育的生物(如珊瑚和贝类)造成了严重威胁。
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使得极地冰盖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这不仅影响沿海栖息地,也会增加淡水资源的盐度,改变许多物种的栖息环境。
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热带风暴、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这些现象对海洋生物栖息地破坏严重,同时会直接影响某些种群的存活率。
气候变化对海洋物种分布的影响随着全球气温不断上升,许多海洋生物开始向更深层或更高纬度地区移动,以寻找适宜的生活环境。
例如:鱼类迁徙许多鱼类如金枪鱼、鳕鱼等已经开始向北迁徙,以适应较高水温。
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内,这种迁徙可能导致某些地区渔业资源枯竭,同时又在其他地区刺激新的渔业发展。
浮游生物分布变化浮游生物是许多海洋食物链的重要基石,其分布受温度、水流和营养盐等因素影响。
随着水温升高,某些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可能会出现繁殖季节提前、数量增加或减少等现象。
此外,变动的浮游生物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例如,有些捕食者可能无法获得足够食物,从而导致数量减少。
受威胁与入侵物种气候变化还促使一些外来物种入侵原本属于当地特有种的栖息地。
当入侵物种在新的环境中没有自然捕食者时,它们可能会迅速扩增,对当地生态造成冲击,如竞争资源和疾病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游生物与气候概述:浮游生物的全球重要性与陆地被大量不可动的植物占据不同,海洋的主体原理海底并充满着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见的漂流初级生产者。
这些生物被称为浮游植物,他们被同样渺小的浮游动物所捕食。
“浮游生物”一词来时古希腊语,意为“漂流”。
虽然许多浮游植物(借助于纤毛的援助)和浮游动物都可以游动,但它们都抵制不了洋流对它们的影响。
虽然很多浮游生物都是只能在显微镜下可见,但有些也能生物(如水母)的直径也能达到两米,体重达200公斤。
浮游生物群落高度多样化,几乎包含所有的门目。
与陆地植物相似的是,浮游植物在阳光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并释放O2。
这就意为着浮游植物为了生存必须生活在可以被太阳照射到得海洋上层并且获得充足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每天,浮游植物几乎进行着地球上近一半的光合作用,以CO2的形式吸收了1亿多吨的碳,并释放5000多万吨的氧气。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直接或间接的维持了整个海洋生物的生命。
浮游植物是鱼苗、一些小的表层寄居鱼类(如沙丁鱼)、近海岸滤食性动物(如蚌类、牡蛎等)的主要食物来源。
但是,能量向高营养水平传递的主要通道是通过浮游动物(海洋中主要的掠食者)。
一个浮游动物群体,如桡足类,它们几乎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多细胞动物群,其数量可能超过昆虫数量3个数量级。
浮游生物养活了食物网中众多生物:鱼类,海鸟,企鹅,海洋哺乳动物以及海龟。
浮游动物的尸体和粪粒慢慢的沉入冰冷阴暗的海底,养活了海底寄居的海绵,海葵,螃蟹和鱼类。
浮游植物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当一些物种大规模繁殖并产生毒素后,它们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来说就会变成一个问题。
这些大规模的繁殖被称为赤潮。
在赤潮泛滥期间,浮游动物中的许多物种以及以浮游植物为食的贝类就有把这些毒素吸入体内。
吃掉这些有毒的浮游动物和贝类的鱼类、海鸥和鲸鱼将会对它们的生存产生威胁。
这些毒素也会对人类造成头晕、腹泻或者麻痹性贝类中毒,导致水产养殖甚至野生渔场的被迫关闭。
虽然浮游生物体积一般较小,但是通过对碳循环的作用,它们在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海洋之所以具有CO2存储器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浮游生物的“生物泵”作用。
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的吸收减少了海洋表面CO2的浓度,因此大气层中会有更多的CO2溶入表层海水。
这个过程持续不断的将CO2注入海洋,人类活动产生近一半的CO2都通过这个过程分布在了海洋中。
浮游生物在生物泵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是因为当浮游植物没有被吃掉或者被浮游动物吃掉后产生粪粒时,浮游植物吸收的CO2就沉入海底。
这样碳元素就被锁定在这些沉淀物中。
浮游植物帮助塑造气候同样可以通过增加太阳光线的反射量。
一些浮游植物能产生二甲基锍丙酸,它是二硫化物的初期形式。
这些二硫化物从海洋中蒸发,与大气中的硫发生氧化作用,然后产生云凝结核。
这导致更多的太阳光线被反射入太空,使气温降低。
如有没有浮游生物所起的这些作用,我们的海洋将变的荒凉,被污染,几乎没有生命存在,而且地球将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CO2失去很大弹性。
气候变化的指示灯由于很多原因,使浮游生物成为气候变化理想的指示灯。
首先,浮游生物是变温生物,所以它们的一些生理过程,如营养吸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殖生长都对温度很敏感。
如果气温上升10度,它们的速度会上升为原来的2倍甚至3倍。
所以,全球变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浮游生物的生活节奏。
第二,表层水变暖使它的密度降低,使水体更加稳定。
这是水体的分层性更加稳定,所以要把深层营养丰富的海水混合到表层海水中需要更多的能量。
正是这些营养物质使太阳照射的海洋表层的生物生产活动活跃起来。
因此全球变暖很可能增加海洋的稳定性,并且在热带海洋的大面积水域减少了其养分含量和初级生产力。
在陆生系统中,温度与养分含量间没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第三,很多浮游生物物种的生命都很短,所以,环境变化与浮游生物动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耦合。
虽然陆生植物有着长达若干年的寿命,但浮游生物一般只能生活几天或者几星期。
所以,当气候发生变化,陆生植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反映出这种变化,而浮游生物能够迅速的做出反映。
第四,浮游生物整合海洋气候,海洋和大气的物理条件来驱动浮游生物的生产率。
气候和浮游生物的数量及生命长短有着直接的联系。
第五,浮游生物可以表现出在分布上的剧烈变化,因为它们是可以自由漂移的,而且它们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都在不断的漂移中。
所以,它们能快速的通过扩张或缩小它们的分布范围来应对温度和洋流的变化。
而且,因为浮游生物的分布是由洋流决定,所以,它们的散布较少依赖于其他的生物而更多的是由于物理过程。
相反,陆生植物扎根于它们所在的土地,并且它们的分布经常受约束于传粉者地分布。
第六,与其他的海洋生物和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有机生物不同,很少浮游生物被用来商业交易,所以它们长期的变化更容易被归因于气候的变化。
最后,几乎所有的海洋生物都有着一个浮游阶段,因为洋流为它们的广泛散布提供了理想的机制。
证据表明,对于气候变化,这些处于浮游阶段(被称为季节性浮游)的生物比终生浮游生物更敏感。
浮游生物的所有这些属性使它们成为气候变化的理想指示灯。
气候变化通过海洋酸化、气候指标的调节对浮游生物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单个物种或群落的分布,重要生命周期事件的时间,群落的丰度和结构。
由于这种敏感性和它们的全球重要性,气候对浮游生物的影响在它们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都能感觉的到。
分布的变化在所有的海洋和陆地群落中,浮游生物表现出了对全球变暖的一些最迅速且范围最大的变化。
在陆地上,动植物对气温变暖的一个普遍倾向是向两极生长。
最明显的例子可能是在北大西洋。
在过去50年里,很多暖温带生物已经向极低移动了1000公里的距离。
同时,亚北极的物种已经撤回到更高纬度。
虽然这些易位与这些区域的温度上升了1℃有关,它们也有可能与欧洲大陆架边缘的强暖流有关。
这些变化已经对北海的食物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这个冷水团中有着大量的生物量并被一些大物种占据着。
因为这个冷水团在向北移动的过程中相对较温暖,它的主要物种被中华哲替代。
移到靠北位置的水团具有很少的生物量,且物种数不多。
除非一些受过专业训练的眼睛,一般来说,这些中华哲是不容易区分的。
这对鳕鱼来说很关键,一种北海的最重要的鱼类,因为鳕鱼在春天产卵。
因为鳕鱼卵孵化成幼鱼后需要进一步的生长,因此需要良好的食物条件,其中就包括这些大型的桡足类浮游生物。
如果没有充足的桡足类生物,这些幼鱼的死亡率就会很高,产量也就会很低。
在最近几个较温暖的年份里,这个桡足类浮游生物很罕见,鳕鱼的捕获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物候上的变化物候,或者说是像迁移和开花一样的重复季节性活动的时令,对全球变暖是十分敏感的。
在陆地上,很多春天的时间发生的较早。
如英国燕子的归来,美国蝴蝶的出现,或者日本樱花的开放等。
最近证据表明,浮游生物的生物气候学变化要比陆地上的生物剧烈很多。
在北海,底栖棘皮动物的幼虫出现的时间要比50年前早6个星期,而这仅仅是气温上升不到1℃时的反应。
在棘皮动物中,温度能刺激它们生理的生长和幼虫的繁殖。
其他季节性浮游生物,如鱼类,蔓脚类动物,十足类动物的幼虫也对气温变暖有着类似的反应。
浮游生物数量高峰期的时候,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也会比较高。
在北海,每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的时间比50年前提前了:浮游植物提前了约23天,桡足类动物提前了10天左右。
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繁殖提前的幅度不同有可能导致连续的营养水平与初次生产和二次生产的异步之间产生不匹配。
在温带海洋系统中,海洋初次和二次生产充分向高营养水平(如被商业鱼类获取的那些)转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连续生产高峰的暂时同步。
这种扰乱了草食动物和植物间的暂时同步性的异步性,在其他的生物系统中也同样出现,尤其是在淡水浮游动物和硅藻,大山雀和毛毛虫,蜘蛛和毛毛虫,松白条尺蠖蛾和栎树萌芽等。
剧烈的生态系统反响在气候变化驱动的生态气候中也同样出现在北太平洋。
这里有一种桡足类动物,Neocalanus plumcbrus,占据的浮游动物数量的大部分。
它的垂直分布和发展既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会导致晚春期间浮游动物生物量地年度峰期。
在过去50年中,年度峰值出现的时间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大生物量出现的时间温暖年份要比寒冷年份早60天左右。
这个时间上的改变是温暖年份早期浮游生物更快的生长和强化的生存能力作用的结果。
浮游动物量地峰值期间引起了海鸟幼仔的迅猛生长。
在英国哥伦比亚海域,是这类海鸟的最大殖民地,它们对Neocalanus有着很大的捕食需求。
在寒冷年份,在食物和哺育期有着良好的同步性。
然而,在温暖年份,春天来的更早,海鸟的哺育期和Neocalanus的供给期间的重合时间很短,这就导致了食物和捕食者数量之间的不匹配。
这也使温暖年份和寒冷年份小海雀的生殖表现趋于一致。
如果小海雀不能够适应这种食物条件的变化,那么全球变暖将会对它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压力。
数量上的变化长期变暖对浮游生物在数量上的变化最显著的例子是加利福尼亚洋流中的有孔虫。
这种浮游生物群落对长期气候变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为相对于高营养水平生物的捕食来说,它对水文条件的反应更加敏感。
因此,它的时间动态性能相对简单的与气候变化联系在一起。
有孔虫也被很好的保存在了沉淀物中,一个连续的观察时间系列可以被拓展至数百年前。
加利福尼亚洋流的记录显示热带和亚热带物种数据有着明显的增加,这也反应了气候变暖的趋势,在20实际6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更加剧烈。
有孔虫记录的变化不仅表现了过去几十年间加利福尼亚洋流中热带和亚热带物种数的增加,也表现了暖温带藻类、浮游动物、鱼类和海鸟的减少。
相对于分布和生物气候学上的变化,浮游生物在分层数量上的变化似乎更难归因于气候变化,但是会产生更大的生态系统影响。
北大西洋的一个例子表明了气候变化对浮游生物分层及数量变化上的作用。
在这个地区,当冷区变暖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增加很多,可能是因为高温提高了新陈代谢的速度以及加强了分层的表象。
但是当暖区变的更暖时,这种变化变的不是那么明显,可能是因为暖水阻止了深水区丰富的营养物质上涌。
该地区浮游植物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反应影响了该区的食物网。
当浮游植物生长繁盛的时候,草食性和肉食性浮游动物的数量都会增加。
这种区域性的变化意味着将来鱼类的数目也会发生变化,因为浮游生物了数量变化能够影响该区鱼类数量的承载力。
气候变化也就因此影响了该地区渔业的发展。
虽然证据不是很确凿,但一些证据已表明赤潮发生的频率正在增加。
主要的嫌疑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尤其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氮磷的高度集中。
但是最近从20世纪后50年北海的证据中表明全球变暖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了南挪威的海域,北海的大部分海水都没有发现赤潮发生频率的增长,而南挪威的海水中出现了浮游生物的大繁殖。
导致层理明显的一个首要原因是高温和融水的低盐度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