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3.

常用中成药的使用(三

作者:谢海洲点击次数:412次

正文:

3.8眩晕

眩晕即眼花头眩。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可伴有呕吐、汗出、昏倒。西医学的美尼尔综合征、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晕动病、高血压、低血压、部分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均属此范畴。

3.8.1风阳上扰

(1脑立清丸:磁石、代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膏、猪胆粉。功效为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夜寐欠安等。临床中孕妇及体弱虚寒者忌服。

(2罗布麻茶(罗布麻叶片、冲剂:罗布麻叶。功效为清热,平肝。用于高血压病,神经衰弱等。本品药性缓和,在临床中多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

3.8.2肝火上炎

(1当归龙荟丸:当归(酒炒、龙胆(酒炒、芦荟、青黛、栀子、黄连(酒炒、黄芩(酒炒、黄柏(盐炒、大黄(酒炒、木香、麝香。功效为清肝泻火,通便。用于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临床中孕妇禁用。

(2牛黄降压丸:牛黄、羚羊角、珍珠、冰片、黄芪、郁金、白芍等。功效为清心化痰,镇静降压。用于肝火旺盛,头晕目眩,烦躁不安,痰火壅盛,高血压病。临床中孕妇慎用。

3.8.3痰浊上蒙

(1半夏天麻丸:法半夏、天麻、黄芪(蜜炙、人参、苍术(米泔炙、白术(麸炒、茯苓、陈皮、泽泻、六神曲(麸炒、麦芽(炒、黄柏。功效为健脾祛湿,化痰熄风。用于脾虚湿聚生痰,眩晕头痛,如蒙如裹,胸脘满闷。临床服用时忌食生冷油腻。

(2同仁牛黄清心丸: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白芍、麦冬、白术(麸炒、六神曲(麸炒、蒲黄(炒、大枣(去核、阿胶、茯苓、人参、防风、干姜、柴胡、肉桂、白蔹、桔梗等。功效为清热化痰,益气养血祛瘀。用于气血不足,痰热上扰所致胸中热,惊悸虚烦,头目眩晕,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清,神志昏迷,痰涎壅盛。临床中孕妇慎用。

(3益血膏:黄芪、当归、川芎、益母草、菟丝子、大黄、木香、白芍、地黄、何首乌(黑豆酒炙、枸杞子。功效为益气血,补肝肾。用于气虚血亏所致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头晕目眩,妇女血虚,月经不调,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降低。临床中感冒发热期间忌服。

(4安康颗粒:红参、银耳、当归、山药、猪脊髓、鹿茸、山楂。功效为安和五脏,健脑安神。用于头目眩晕,耳鸣耳聋,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临床中禁止空腹服用,邪实痰湿者不宜使用。

3.8.4肝肾阴虚

(1杞菊地黄丸(浓缩丸、胶囊、片、口服液: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茱萸(制、茯苓、牡丹皮、山药、泽泻。功效为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临床中脾虚泄泻者慎用。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2天麻首乌片:天麻、白芷、何首乌、熟地黄、丹参、川芎、当归、制蒺藜、桑叶、墨旱莲、女贞子、白芍、黄精、甘草。功效为滋补肝肾,养血熄风。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眩晕头痛,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神疲健忘,鬓发早白,舌红少苔,脉象弦细;脑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血管性头痛,脂溢性皮炎见上述证候者。

3.8.5瘀血阻窍

(1愈风宁心片:葛根。功效为解痉止痛,增强脑及冠脉血流量。用于高血压性头晕头痛,颈项疼痛,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本品性凉,临床中脾胃虚寒者慎用。

(2绞股蓝总甙片:绞股蓝总苷。功效为养心健脾,益气和血,除痰化瘀,降低血脂。用于高脂血症,见有心悸气短,胸闷肢麻、眩晕头痛,健忘耳鸣,自汗乏力,或脘腹胀满等心脾气虚、痰阻血瘀者。临床中极少数病人可有胃部不适感,继续服药可自行消失。

3.9失眠

失眠是指初睡不能入寐,或稍睡即醒,或彻夜不眠的症状。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等均可出现此症。

3.9.1肝肾阴虚

(1复方天麻颗粒:天麻、五味子、麦冬。功效为滋阴潜阳,益脑宁神。用于失眠健忘、神经衰弱以及高血压引起的头昏头痛。

(2安神补心丸: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首乌藤、地黄、珍珠母。功效为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悸失眠,头晕耳鸣。临床中偶有病人服药后自感轻微胃痛,食欲减退。

3.9.2心脾两虚

(1人参归脾丸:人参、白术(炒、黄芪(蜜炙、甘草(蜜炙、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生姜。功效为益气养血,健脾安神。用于心脾两虚,心血不足所致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晕头昏,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等症。临床中热邪内伏,阴虚火旺者慎用或禁用。

(2珍合灵片:珍珠层粉、灵芝、甘草。功效为养心安神,健脾益气。用于心悸、失眠等。临床中痰热邪实者不宜用。

3.9.3脾肾两虚

(1安神补脑液:鹿茸、制何首乌、淫羊藿、干姜、甘草、大枣、维生素B1。功效为生精补髓,益气养血,健脑安神。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头晕乏力。临床中心火、血瘀、痰热等不宜服用。

(2刺五加胶囊:刺五加浸膏。功效为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用于脾肾阳虚所致的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临床中邪实体壮者忌服。

3.9.4气血两虚

(1天王补心丸(液:丹参、当归、石菖蒲、党参、茯苓、五味子、麦冬、天冬、地黄、玄参、远志(制、酸枣仁(炒、柏子仁、桔梗、甘草、朱砂。功效为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用于心阴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大便干燥。临床中脾胃虚寒、湿热内蕴者忌用。

(2柏子养心丸:柏子仁、党参、黄芪(蜜炙、川芎、当归、茯苓、远志(制、酸枣仁、肉桂、五味子(蒸、半夏曲、甘草(蜜炙、朱砂。功效为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用于心气虚寒所致的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少神等症。临床中肝阳上亢者不宜服用。

(3安神养心丸:熟地黄、琥珀、当归、白术(炒、川芎、黄芪(制、甘草、党参、酸枣仁(炒、石菖蒲、白芍(酒炒、远志(制、茯苓。功效为补气养血,安神定志。用于气血两亏,机体衰弱,精神恍惚,惊悸失眠。临床中痰热邪实者不宜服用。

3.9.5心肾不交

(1健脑灵片:五味子、甘草、柏子仁(霜、鹿茸、白芍(酒炒、酸枣仁(炒、地黄、当归、肉苁蓉(制、熟地黄、茯苓、川芎、红参。功效为滋肾益气,宁心安神。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神经衰弱,眩晕尿频,失眠多梦。

(2复方五味子酊:五味子、党参、枸杞子、麦冬。功效为滋阴补血,养心安神。用于过度疲劳,神经衰弱,健忘失眠等症。临床中表邪未解,痰热内盛者忌用。

3.9.6其他

(1枣仁安神液:酸枣仁(炒、丹参、五味子(醋制。功效为养心滋阴,补肝安神,益智活血。用于心肝血虚,神经衰弱引起失眠健忘,头晕头痛。临床中肝火内扰,心火炽盛,痰浊内盛忌用。

(2柏子仁丸:柏子仁、麻黄根(蜜炙、半夏曲(炒、党参、白术(麸炒、牡蛎(煅、麦麸(炒黄、五味子(制、大枣。功效为养心安神,和胃固卫。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夜寐不安,盗汗。临床中湿盛、痰热者忌用。

(3朱砂安神丸:朱砂、黄连、地黄、当归、甘草。功效为重镇安神,清心泻火,滋阴养血。用于胸中烦热,心悸不宁,失眠多梦。临床中孕妇忌服。心气不足、脾胃虚弱者忌用。

3.10汗证

汗证即出汗异常的病证。临床不同表现有: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肢冷息微者为脱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西医学中的甲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以及结核病等常可见出汗异常。

(1玉屏风口服液:黄芪、防风、白术(炒。功效为益气固表止汗。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白光白,体虚易感等症。临床中有外感不解者不宜服用。

(2复芪止汗冲剂:黄芪、党参、麻黄根、白术(麸炒、牡蛎(煅、五味子(制。功效为益肺健脾,固表护卫,复阴敛汗。用于汗证、习惯性感冒。临床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佝偻病、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者服用本品时应作病因治疗。

3.10.1阴虚内热

更年安片:熟地黄、何首乌、泽泻、茯苓、五味子、珍珠母、玄参、浮小麦等。功效为滋阴潜阳,除烦止汗,镇静安神。用于更年期潮热汗出,眩晕耳鸣,心烦不眠,血压不稳等。临床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之品。

3.10.2气阴两虚

(1虚汗停颗粒:黄芪、浮小麦、大枣、糯稻根、牡蛎(煅。功效为益气养阴,固表止汗。用于气阴不足之自汗、盗汗。临床中外感发热、实热证者忌用。

(2强身口服液:人参、麦冬、黄芪、五味子。功效为气阴双补,敛汗止渴。用于体质虚弱,心悸气短,虚汗口渴,体疲乏力,食欲不振。临床中实热证者不宜服用。

3.11腰痛

腰痛即腰部疼痛。西医学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等均可出现以腰痛为主症。

3.11.1寒湿腰痛

马鬃蛇药酒:马鬃蛇(干、千斤拔(蜜炙、黑老虎根、杜仲藤、桑寄生、龙须藤(蜜炙、鸡血藤(蜜炙、牛大力(蜜炙、山苍子、半枫荷、走马胎、狗脊、金樱子。功效为祛风湿,通经络,消肿痛,强筋骨。用于腰肌劳损,风湿之腰腿痛、关节痛。临床中孕妇忌服,风湿热者忌服。

3.11.2肾虚腰痛

(1杜仲冲剂:杜仲、杜仲叶。功效为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用于肾虚腰痛,腰膝无力,胎动不安,先兆流产,高血压等症。临床中阴虚火旺、实邪壅滞者忌服,糖尿病者忌服。

(2壮腰健肾丸:狗脊(制、金樱子、黑老虎根、桑寄生(蒸、鸡血藤、千斤拔、牛大力、菟丝子、女贞子。功效为壮腰健肾,祛风活络,固肾摄精。用于肾亏腰痛,风湿

骨痛,膝软无力,神经衰弱,小便频数,遗精梦泄等症。临床中跌扑外伤、湿热郁阻者不宜服用。

(3炮天红酒:附子(制、熟地黄、地黄、当归、续断、党参、仙茅、杜仲、肉桂、锁阳、肉苁蓉、枸杞子、蛤蚧、鹿茸、狗肾、大枣、川牛膝、山药。功效为温肾填精,强筋壮骨,益气养血。用于治疗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腰膝酸痛,食欲不振,须发早白等症。临床中孕妇忌用,高血压病及湿热实邪者忌服。

(4长春药酒:苍术、花椒、熟地黄、栀子、豆蔻、淫羊藿、牛膝、补骨脂、白芍、川木香、当归、杜仲、肉苁蓉、枸杞子、天门冬、白术、黄芪、砂仁、菊花、红花、丁香、地骨皮、甘草(炙、五加皮、党参、地黄、茯苓。功效为暖肾益精,调补气血,强壮筋骨,祛风除湿。用于肾虚腰痛,遗精,风湿骨痛,气虚血弱。临床中孕妇忌服,湿热实邪者忌服。

(5腰肾膏:肉苁蓉、八角茴香、熟地黄、补骨脂、淫羊藿、蛇床子、牛膝、续断、甘草、杜仲、菟丝子、枸杞子、车前子、小茴香、附子、乳香、没药、丁香、锁阳、樟脑、薄荷油、冰片、肉桂油、水杨酸甲酸、松香脂油膏、盐酸苯海拉明。功效为滋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止痛。用于肾虚性腰膝酸痛,肌肉酸痛。临床中孕妇忌服,阴虚火旺者忌服。

3.12水肿

水肿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全身浮肿,甚至出现胸水、腹水。西医学的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内分泌失调,以及营养障碍均可引起水肿。

3.12.1风水泛滥

肾炎解热片:白茅根、连翘、荆芥、杏仁(炒、陈皮、大腹皮、泽泻(盐制、茯苓、桂枝、车前子(炒、赤小豆、生石膏、蒲公英、蝉蜕。功效为疏解风热,宣肺利水。用于急性肾炎,见有发热不恶寒或热重寒轻,头面眼睑浮肿,咽喉肿痛或口干咽燥,肢体酸痛,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脉浮数。临床中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3.12.2水湿浸渍

五苓散(片:茯苓、泽泻、猪苓、桂枝、白术。功效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临床中孕妇忌服。

3.12.3湿热壅盛

(1肾宁散胶囊:西瓜翠衣、紫皮大蒜。功效为清热健脾,利尿消肿。用于急慢性肾盂肾炎,肾小球肾炎。临床中水肿严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加服利尿药,但忌用汞制剂类的利尿药。

(2肾炎片:一枝黄花、马鞭草、白茅根、车前草、葫芦壳、白前。功效为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用于急慢性肾炎和泌尿道感染。临床中正虚为主或水湿内停而无热者不宜服用。服药期间忌服辛辣刺激性食物。

3.12.4脾阳虚衰

(1肾阳消肿片:桂枝、泽泻、陈皮、香加皮、苍术、茯苓、姜皮、大腹皮、黄柏、椒目、冬瓜皮、益母草等。功效为健脾渗湿,通阳利水。用于急慢性肾炎引起的肢体浮肿,晨起面肿甚,午后腿肿较重,按之凹陷,身体困重,尿少,脘胀食少,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

(2肾炎舒片:苍术、茯苓、白茅根、防己、生晒参(去芦、黄精、菟丝子、枸杞子、金银花、蒲公英。功效为益肾健脾,利水消肿。用于脾肾阳虚型肾炎引起的浮肿、腰痛、头晕、乏力。临床中感受外邪较重,症见恶寒发热,咽喉肿痛明显,肿势增剧,小便短少者不宜使用。忌辛辣刺激之品。

3.12.5肾气虚衰

(1肾康宁片:黄芪、丹参、茯苓、泽泻、益母草、淡附片、锁阳、山药。功效为温肾益气,活血化瘀,渗湿固精。用于慢性肾炎,肾气亏损,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腰酸疲乏,畏寒肢冷及夜尿增多。临床中忌食刺激性食物及有肾毒性的药物。

(2济生肾气丸: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功效为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重,小便不利,痰饮喘咳。临床中孕妇慎用。

(3桂附地黄丸: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功效为

萸之比,六一散中滑石与甘草之比. 服用法:饭前服,饭后服,还有饭间服,临睡前服,月经前服,月经后服,小儿服药法等都很讲究,均值得注意.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成药安全性 ●中成药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 中成药的安全性是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确的辨证选药、用法用量、使用疗程、禁忌症、合并用药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引发药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药是中成药应用安全的重要保证。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例外,中成药既能起到防病 治病的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 1.中成药使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中药自身的药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应; ●(2)特异性体质对某些药物的不耐受、过敏等; ●(3)方药证候不符,如辨证不当或适应证把握不准确; ●(4)长期或超剂量用药,特别是含有毒性中药材的中成药,如朱砂、雄黄、蟾酥、 附子、川乌、草乌、北豆根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适当的中药或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 2.中成药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有多种类型 ●临床可见以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系统症状、泌尿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循 环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血液系统症状、精神症状或过敏性休克等为主要表现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 ● 3.临床上预防中成药不良反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用药观察及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完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2)注意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如有 过敏反应,应及时处理,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3)辨证用药,采用合理的剂量和疗程。尤其是对特殊人群,如婴幼儿、老年人、 孕妇以及原有脏器损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应注意用药方案。 ●(4)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中、西药并用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药物之间相互作 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5)需长期服药的患者要加强安全性指标的监测。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 ● 1.辨证用药 ●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 适宜的中成药。 ●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 ●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 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2) ● 3.剂型的选择 ●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 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3) ●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 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 6.使用中药注射剂还应做到:

妇科常用中成药

妇科常用中成药 龙血竭胶囊 血竭性平,味甘咸,无毒,入血分,归心、肝二经,有活血化瘀、祛腐生肌、养血生血、消肿定痛、止血敛疮等功效,被誉为“活血圣药”。 【成份】龙血竭。辅料为硬脂酸镁、白炭黑。 【作用类别】本品为骨伤科软组织扭挫伤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敛疮生肌。用于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粒,一日三次;外用,取内容物适量,敷患处或用酒调敷患处。 艾附暖宫丸 【成份】艾叶(炭),香附(醋制),吴茱萸(制),肉桂,当归,川芎,白芍(酒炒),地黄,黄芪(蜜炙),续断。 【性状】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腰酸带下。 【适应症状】痛经。 【作用说明】主要有调节子宫平滑肌,抑菌等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日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八珍益母丸

【处方组成】益母草,党参,白术(炒),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酒炒),川芎,熟地黄。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微有香气,味甜而微苦。 【功能主治】补气血,调月经。用于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适应症状】月经不调。 【作用说明】主要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刺激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兴奋子宫等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克。 田七痛经胶囊 通则不痛寒则温调虚则补之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浅灰黄色的粉末;气微香,味微甘。【成份】三七、延胡索、小茴香、五灵脂、川芎、冰片、蒲黄、木香,辅料为二氧化硅。 【作用类别】本品为痛经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通调气血,止痛调经。用于经期腹痛及因寒所致的月经失调。 【用法用量】口服,经期或经前5天一次3~5粒,一日2~3次。【规格】每粒装0.4克 大黄庶虫丸 Dahuang Zhechong Wan

常用中成药说明书

安神补心片 [药品成分]: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合欢皮、菟丝子、墨旱莲、女贞子(蒸)、首乌藤、地黄、珍珠母。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包衣显示棕褐色;味涩、微酸。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用于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片,一日3次。 【禁忌】孕妇、哺乳期妇女禁用。 八珍颗粒 【规格】每袋装 (l)8g (2)3.5g(无糖型) 【贮藏】密封,防潮,避热。 党参 60g 白芍(炒) 60g 白术(炒) 60g 熟地黄 908 茯苓 60g 当归 90g 川芎 45g 甘草(炙) 30g 功能与主治补气益血。用于气血两亏,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月经过多。 【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服,一次1袋,一日2次 八正胶囊 【功效】八正胶囊;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主要成分】栀子、车前子(炒)、瞿麦、匾蓄、滑石、大黄、川木通、灯心草、甘草。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粉末;气微,味苦。 【适应症】清热、利尿、通淋。用于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口燥咽干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3次。 【药理毒理】药理作用:抗炎试验显示,本品可一直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抑制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利尿试验显示,本品可增加正常大鼠和家兔的

排尿量。 百乐眠胶囊 【成份】百合、刺五加(生)、首乌藤、合欢花、珍珠母、石膏、酸枣仁、茯苓、远志、玄参、地黄(生)、麦冬、五味子、灯心草、丹参、辅料为淀粉【作用类别】本品为内科不寐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滋阴清热,养心安神。用于肝郁阴虚型失眠症,症见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眠、头晕乏力、烦躁易怒、心悸不安等。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14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哺乳期妇女慎用。 2、不宜与葱、姜、大蒜、辣椒、海腥发物及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同服。 柏子养心丸 【用法与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功能与主治补气,养血,安神。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药理作用,主要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 板蓝根颗粒 成份板蓝根。辅料为蔗糖、糊精。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半袋~1袋(含蔗糖),一日3~4次。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临床常用中临床常用中药简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汤》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桂枝】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汤》《麻黄汤》 温经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桂枝附子汤》《小建中汤》《温经汤》 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甘草汤》 【紫苏】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杏苏散》《香苏散》 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荆芥】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止血: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碳用)。 【防风】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荆防败毒散》 胜湿: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玉真散》 【细辛】 发散风寒: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麻黄附子细辛汤》 祛风止痛:用于头痛、牙痛、痹痛。《川芎茶调散》 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小青龙汤》 【白芷】 散寒通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九味羌活汤》 祛风止痛: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头风痛、鼻渊头痛。《川芎茶调散》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为外科常用药。《仙方活命饮》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香薷】 发汗解表:用于夏季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头胀痛。《香薷饮》 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 【羌活】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九味羌活汤》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为宜。《蠲痹汤》 【藁本】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神术散》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冷痛等。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鼻病,为鼻渊要药,偏于风寒常与细辛、白芷等同用;偏于风热常与薄荷、黄芩同用。 2、辛凉解表药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骨科常用中成药分析 积水潭医院作为一个以骨科为重点的三级甲等医院,骨科的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较多,通过多年的使用经验,对我院骨科临床常用的中成药进行分析如下: 1、骨折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等。 这四种药组成中都含有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 都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的功效。 回生第一丹、伤科接骨片含朱砂,有开窍醒神,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骨折后兼烦躁不眠者;回生第一丹中的麝香辛芳走窜,入十二经,引药力直达病所,接骨效果最好;另外麝香开窍散 回生第一丹 当归、血竭、土鳖虫、自然铜、乳香、麝香、朱砂。 伤科接骨片 三七、 土鳖虫、自然铜、红花、 乳香、没药、甜瓜子、冰片、朱砂、海星、鸡骨、马钱子 接骨七厘片 土鳖虫、 骨碎补、当归、血竭、乳香、没药、煅自然铜、酒大 黄、硼砂。 骨折挫伤胶囊 猪骨胶、土鳖虫、自然铜、血竭、红花、乳香、没药、炒黄瓜子、当归、大黄。 活血 化瘀,接 骨 止痛

瘀强,对外伤等引起的神志昏迷有较好的醒脑回苏效果,对骨折初期和中期都有较好的疗效;伤科接骨片中含三七、马钱子,又有较强的活血止痛效果,止痛力强。 与回生第一丹相比,伤科接骨片多了海星、鸡骨,接骨七厘片多了骨碎补,骨折挫伤胶囊多了猪骨胶,都可用于接骨续筋,所以更适用于骨折中期。而接骨七厘片、骨折挫伤胶囊组成中的大黄兼能通便,对于骨科手术后有便秘者能起到一定作用。 2、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用药: 常用中成药有七厘散、活血止痛胶囊、三七伤药片、三七胶囊等等。 这四种药都能够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治疗跌打损伤,外 伤瘀血,青肿疼痛等。 七厘散和三七胶囊还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止血。七厘散中有血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xx 第二人民医院 药械科: xxxx 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中成药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但由于中成药的合理用药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造成了临床疗效降低,甚至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临床上应用中成药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辨证用药 中成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必须在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才能有的放矢正确使用。辨证施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也是中医药理论精髓所在,因此中成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指导,强化辨证用药,切不可仅以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简单用药。对症强调阴阳五行、整体辨证、动态平衡,严格把握“证”这一机体对有害因素的反应状态,以药物最佳组合的“方”调节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状态,以临床疗效作为用药的检验标准。以咳嗽咳痰为例,按辨证分型可分为痰热证、痰湿证、肺燥证、寒饮证,用药须辨证选药,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再如感冒,有的是风热感冒,有的是风寒感冒,二者病种类型截然不同,若相反用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加重病情,延误治疗。 中医使用中成药是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的,与西医的"辩病论治"有着本质区别。中医用方必须综合疾病分型、人体差异、气候变化、药物功效等诸方面因素之后才能选择,所以往往会出现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现象。例如同为呕吐,若因暑季着凉而致者,可选藿香正气散;若因食积内停者,可选用保和丸;若因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子丸等。再如高血压、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膀胱炎、带状疱疹等都是西医的不同系统的疾病,但若都属于中医肝胆湿热证时,则均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治疗。所以在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必须以中医辩证为依据,不能按西医病名应用,更不能将某个中成药固定为 治疗某种疾病的特效药。因为由于病人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对某人有效的方剂,对他人也可能无效。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 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 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 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第十五节痛经 气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阳虚内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内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黄丸 第十六节咳嗽 风寒袭肺:参苏丸、参苏宣肺丸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嗽化痰丸

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

2018年执业药师继续教育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维考试

中成药合理使用的临床思维考试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10 题,每题10 分) 1 . 临床使用中成药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临床疗效 ? B.缩短病程 ? C.提高治疗依从性 ? D.以上答案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 中成药的临床使用原则主要是 ? A.指南依据 ? B.中医辨证依据 ? C.患者要求 ? D.个人和科室经验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3 . 中成药说明书的特点是 ? A.以中医证型为先导 ? B.常有中西词汇混用 ? C.疗程和不良反应通常不明确 ? D.以上答案均是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4 . 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医的证候是一组具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描述? B.不同疾病不可能使用相同的中成药 ? C.在中医诊疗中,证和病的概念同样重要 ? D.慢性病患者多见有血瘀证,所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长期使用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5 . 流感患者出现高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口干便秘、烦躁不安的症状,最适合的中成药是 ? A.九味羌活丸 ? B.银翘解毒丸 ? C.防风通圣丸 ? D.玉屏风散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 COPD患者在稳定期阶段,轻微咳嗽,活动后气短、乏力等,最适合的中成药组合是 ? A.银黄颗粒、蒙石滚痰丸 ? B.蛤蚧定喘丸、咳喘宁胶囊 ? C.玉屏风散、金櫃肾气丸 ? D.四君子散、十全大补丸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冠心病患者出现胸闷心慌、呼吸困难、轻度紫绀,心电图提示心动过缓伴室上性早搏,最合适的中成药 组合是: ? A.心宝丸、稳心颗粒 ? B.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 C.麝香保心丸、益心舒胶囊 ? D.脑心通胶囊、补中益气丸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8 . 在中成药临床实践中,以下认识较为准确的是 ? A.中医辨证和疾病诊断同时需要,用药时可以相互参照 ? B.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因存在不同的辨证分型,使用中成药可能不同 ? C.中成药在长期使用时必须考虑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 ? D.以上答案均对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9 . 关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下认识错误的是 ? A.中成药是天然成分组合而成,但也可能含有毒性,超过3个月以上的使用仍需谨慎 ? B.关木通、青木香等含有的马兜铃酸具有肾毒性 ? C.药典和说明书推荐的临床剂量较低,为了提高疗效,可以适当提高临床使用剂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 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内阻:二陈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内补 养荣丸 血热内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 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XX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辩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时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护,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8.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效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9.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格配伍禁忌,应分开使用,除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同用一条通道。 10.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显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常用中成药注射剂说明书

第七节开窍剂 一、清热开窍 xx注射液 【药物组成】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性 【方解】 【临床应用】 【药理毒理】 【不良反应】 【禁忌】 【注意事项】1.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 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1.外感高热因外感温热邪毒所致高热烦躁,口渴饮冷,胸闷咳喘,痰多色黄,甚至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斑疹,吐衄,舌绛苔黄,脉数;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热毒内盛,痰阻清窍所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3.急性肝炎因肝胆热盛所致高热烦躁,胁痛,口苦,纳呆,腹胀,尿赤,便结,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 本品有解热、抗脑缺血(出血)致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细胞、抗内毒素、抗血栓、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实验性肾衰动物肾功能等作用。 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 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过敏反应,偶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等。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2.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3.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4.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浑浊时不得使用。如经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5.药物配伍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配伍使用。 6.清开灵注射液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 7.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宜。 8.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还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按每10ml药液加入100ml溶液稀释后使用。

文化内涵视角下临床常用中药别名命名意义及规律研究

文化内涵视角下临床常用中药别名命名意义及规律研究 临床常用中药其别名命名独具特色,意义深远。本文通过文化内涵视角分析中药别名命名特点和规律,探讨中药别名的意义,既丰富了中医药文化,提高学生学习中药的兴趣,认识中药别名也易于学生记忆中药名称及其功效,同时也利于提高临床处方用药的准确性。 1.引言 历代中药本草相关文献记述有已超过三千多种中药品种数量,到本世纪初期,已确定的中药品种可达一万二千多种,临床常用中药也多达一千多种。从中药临床应用实际出发明确中药命名的文化内涵和命名规律,特别是了解中药名与其别名的命名意义,对于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准确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药命名是在各家医者经过几千年来临床中药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而来的。根据药物的某种特征或药性等不同因素而确定并广泛使用的中药名称。经过分析,由于临床中药应用过程中的产地差异、沿袭历代命名、文字差异等多方面原因,具体主要根据中药的产地、色泽、气味、功效等,出现了临床中药“同药异名”或“同名异药”的混乱场面,这也就是中药别名盛行的历史渊源。 高校中药类教科书上所使用的中药名称对于大多数科班从医者来说在中药命名统一标准方面没有沟通障碍。目前临床中药用药关键是师承方式以及医学古籍中中药药名的不统一问题,尤其在中药别名这个问题上,如果对中药别名不了解,不熟悉,就很可能在临床用药上造成用药调剂失误,进而影响临床疗效,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祸及患者。同样给科研学术研究方面,也不利于医患交流,带来诸多不便。 2.中药别名文化内涵意义及规律 了解中药别名的由来及其文化内涵对于学习中药别名及其药用价值十分关键和重要。有的中药别名源于中药产地、颜色气味、形状或是特殊典故等传统文化背景因素影响,现在就中药别名的文化内涵及命名规律分别阐述: 2.1 根据产地命名 大量中药别名的命名与其地道生产地有关,例如中药牛膝,别名有怀牛膝、川牛膝等,根据产地不同,命名不同,产于四川的称川牛膝,产于河南的称怀牛膝。泻下剂大黄因产地不同,大黄有蜀大黄、西大黄、川军等别名。 2.2根据中药的颜色、气味命名命名 中药别名命名中药物本身颜色会参与中药别名命名,例如,山楂,成熟果实为红色,因此山里红、映山红都是山楂的别名。还有常常以显著气味而命名的中

常用中成药注射剂说明书

第七节开窍剂 一、清热开窍 清开灵注射液 【药物组成】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珍珠母(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急性肝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述证候者。 【方解】方中胆酸、猪去氧胆酸清热解毒,化痰开窍,凉肝息风,为君药。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共为臣药。珍珠母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清热解毒,镇静安神之功。 【临床应用】 1.外感高热因外感温热邪毒所致高热烦躁,口渴饮冷,胸闷咳喘,痰多色黄,甚至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或斑疹,吐衄,舌绛苔黄,脉数;上呼 吸道感染、肺炎见上述证候者。 2.中风因热毒内盛,痰阻清窍所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言语不利,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见上 述证候者。 3.急性肝炎因肝胆热盛所致高热烦躁,胁痛,口苦,纳呆,腹胀,尿赤,便结, 或见黄疸,舌红苔黄,脉弦数。 【药理毒理】本品有解热、抗脑缺血(出血)致脑组织损伤、保护神经细胞、抗内毒素、抗血栓、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实验性肾衰动物肾功能等作用。 【不良反应】以各种类型过敏反应为主,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一般过敏反应,偶见皮疹、面红、局部疼痛 等。 【禁忌】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有表证恶寒发热者慎用。 2.有药物过敏史者慎用。 3.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做脱敏处理。 4.本品如产生沉淀或浑浊时不得使用。如经10%葡萄糖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 出现混浊亦不得使用。 5.药物配伍到目前为止,已确认清开灵注射液不能与硫酸庆大霉素、青霉素G钾、 肾上腺素、阿拉明、乳糖酸红霉素、多巴胺、山梗菜碱、硫酸美芬丁胺等药物 配伍使用。 6.清开灵注射液稀释以后,必须在4小时以内使用。 7.输液速度注意滴速勿快,儿童以20~40滴/分为宜,成年人以40~60滴/分为 宜。 8.除按【用法用量】中说明使用以外,还可用5%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按 每10ml药液加入100ml溶液稀释后使用。 9.本品不能与其他注射剂混合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内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内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苏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内补养荣丸、参桂鹿茸丸、痰湿中阻:二陈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内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宽胸舒气化滞丸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陈丸瘀血内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虚胃痛:补益蒺 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XX医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为加强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提高中成药应用水平,保障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我院中成药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1.使用中成药,必须遵守《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使用中 成药。 2.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辩证、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 具体治法,遗迹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3.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时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 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适应的中成药。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4.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 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5.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 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6.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肉注 射给药的,不选择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7.使用中药注射剂应遵守《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中药 注射临床应用指南》,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护,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

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 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8.中成药联合用药原则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 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药效猛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应注意中成药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9.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配伍禁忌。 (2)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时,应谨慎考虑中药注射剂的间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需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严格配伍禁忌,应分开使用,除特殊说明中药注射剂不宜两种或两种以上品种同时 同用一条通道。 10.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制定给药方案时,要考虑中西药物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途径。 (1)中成药与西药如无明显禁忌,可以联合应用,给药途径相同的应分开使用。 (2)应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药联合用药,也应避免有不良互相作用的中西药联合使用。 11.中西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必须遵循:

中成药的临床合理使用在线考试

第 1 题:珍菊降压片与西药盐酸可乐定配伍使用属于 (单项选择)A A . 中西药的不合理应用 B . 协同增效 C . 降低毒副反应 D . 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 我选择: 第 2 题:风热感冒,咳嗽,宜首选用 (单项选择)A A . 桑菊感冒片 B . 银翘解毒片 C . 羚羊感冒片 D . 感冒退热颗粒 我选择: 第 3 题:中成药的优点:(单项选择)D A . 便于保存; B . 便于携带; C . 可大规模生产; D . 以上均是 D 我选择: 第 4 题:当归、丹参含香豆素,抑制血小板活性与聚集,与华法林合用增加什么风险D (单项选择)D A . 凝血风险 B . 增高血粘度 C . 体温升高 D . 出血风险 我选择: 第 5 题:以下不是儿童使用中成药的原则的是 (单项选择)B A . 宜优先选用儿童专用药 B . 成人药品儿童可以随便使用

C . 儿童患者使用中成药的种类不宜多 D . 应尽量缩短儿童用药疗程,及时减量或停药 E . 非儿童专用中成药应结合具体病情,在保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 我选择: 第 6 题:地高辛与下列哪味药物联用应降低地高辛的剂量 (单项选择)B A . 杜仲叶 B . 银杏叶 C . 大青叶 D . 枇杷叶 我选择: 第 7 题:含氢氯噻嗪的中成药是 (单项选择)A A . 珍菊降压片 B . 维 C 银翘片 C . 感冒清片 D . 鼻炎康片 我选择: 第 8 题:使用中药注射剂错误的 (单项选择)E A .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B . 辨证施药,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C . 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严禁混合配伍 D . 加强用药监护 E . 中药注射剂可以混合配伍 我选择: 第 9 题:银杏叶含能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阿司匹林合用增加以下什么风险 (单项选择)A A . 出血风险 B . 增高血粘度 C . 增加消化道不良反应 D . 凝血风险

常见中成药

常见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剂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国公酒祛风木瓜酒天麻祛风丸参桂再造丸追风强肾酒加味天麻丸尪痹冲剂山药丸五加皮酒散风活络丸 六、祛风利湿类 1、燥湿化浊药平胃散香薷丸小温中丸萆薢分清丸六合定中丸四正丸香砂平胃冲剂楂曲平胃丸香砂和中丸健胃散 2、渗湿利水类五苓散胃苓散威喜丸肾炎消肿丸五皮丸 3、温阳利水类真武丸济生肾气丸慢肾宝液 4、清热利湿类三金片五淋白浊散利胆片分清五淋丸利胆排石片三草冲剂柴茵肝炎冲剂肝得乐护肝宁片利胆排石冲剂肾石通冲剂琥珀消石冲剂 5、峻下逐水类十枣丸沉香消积丸消水导滞丸臌症丸舟车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