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中医内科中成药总结汇报

中医内科中成药总结汇报中医内科中成药总结汇报一、引言中医内科中的成药指的是通过中药制剂加工而成的药物,具有中药的特点和功效。
中成药是中医内科常用的治疗药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经验总结。
本文将对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中成药进行总结和汇报。
二、常用中药1. 阿胶糕阿胶糕是由阿胶和其他药物制作而成,主要应用于治疗妇科病、滋阴补血、调经止痛等。
其功效为滋阴润燥、养血安神,对于血虚导致的头晕心悸、月经不调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人参口服液人参口服液是以人参为主要成分,通过浸泡提取而成的药物。
其主要应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脾虚无力、气血不足等。
人参具有补气养血、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在中医内科中被广泛应用。
3.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等六味药材制成的。
主要应用于肾阴亏损引起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早泄等症状。
其功效为补肾益精、滋阴清热,对于肾虚引起的一些病症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4. 逍遥丸逍遥丸是由黄精、丹参、茯苓等药物配制而成的。
逍遥丸主要应用于治疗心悸失眠、气虚体倦、胃疼腹泻等。
其功效为调和气血、安神益气,对于一些气血不调引起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5. 血通片血通片是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活血化瘀的药物,主要由川芎、香附、川牛膝等制成。
其主要应用于治疗痛经、淤血性疾病、伤口瘀血等。
血通片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的功效,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引起的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临床应用中成药在中医内科的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疗效。
中成药具有中药的整体性和多成分的特点,能够综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一些慢性病和复杂疾病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1. 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中成药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通过调节肝肾功能、改善胰岛功能等方面对糖尿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例如,六味地黄丸、人参口服液等药物均可通过调节血糖、保护胰岛细胞等途径对糖尿病进行治疗。
2. 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成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通过调节气血、扩张血管等方面对心脑血管疾病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分析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的药品,其临床应用广泛且多样化。
本文将分析几种常见的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包括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等。
通过详细的解析和举例,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参苓白术散的临床应用。
参苓白术散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主要由参、苦参、苦苓、白术等草药成分制成。
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患者常常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这些是脾胃功能不良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参苓白术散来调理脾胃功能,改善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其次,我们来看看肠炎宁片的临床应用。
肠炎宁片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板蓝根、黄芩和生地黄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肠胃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腹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儿童肠炎流行季节,很多儿童容易患上肠病毒引起的肠炎。
这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肠炎宁片来缓解症状,抑制肠道病毒的生长。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清热解毒胶囊的临床应用。
清热解毒胶囊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黄芩、黄连、连翘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临床上,很多患者常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这些都是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清热解毒胶囊来清热解毒,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
补肾益精片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主要由枸杞子、淫羊藿、巴戟天等草药制成。
其临床应用主要用于肾阳虚导致的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
例如,在中老年男性中,常出现性功能减退、腰膝酸软等症状,这是由于肾阳虚导致的。
此时,医生常常会建议患者服用补肾益精片来补益肾阳,提高性功能,缓解腰膝酸软等症状。
综上所述,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通过对参苓白术散、肠炎宁片、清热解毒胶囊和补肾益精片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成药能够对一系列疾病和症状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1:概述
中成药是指由中药和矿物质、动物性药物为主要原料,经特定
加工工艺制得的药品。
本指南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中成药的详细应
用指导,包括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2:常见疾病及适应症
2.1:感冒
2.1.1、适应症: 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等。
2.1.2、药物推荐: 此处列出常用的中成药品种,例如感冒通、鼻炎康等。
2.1.3、用法用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用药剂量。
2.2:消化系统疾病
2.2.1、适应症: 用于治疗胃炎、胃溃疡、肠胃功能紊乱等。
2.2.2、药物推荐: 此处列出常用的中成药品种,例如胃康宁、胃复安等。
2.2.3、用法用量: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确定用药剂量。
3:不良反应与禁忌症
3.1:不良反应: 包括药物过敏、胃肠道不适、皮肤过敏等。
3.2:禁忌症: 包括孕妇禁用、哺乳期禁用、严重肝肾功能
损害患者禁用等。
4: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4.1:合理使用原则: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程、体质等因素
选择合适的中成药。
4.2: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对于存在禁忌症的患者,需避免
使用相关中成药,并注意患者的用药安全。
5:附件
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表。
6:法律名词及注释
6.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指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负责对药品的注册、审批和监管工作。
6.2:中医药管理局:指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对传
统中医药的管理和发展工作。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中成药是指通过药物制剂将中药进行加工制作而成的药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并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的内容。
一、推拿舒筋类1. 拔毒化腐胶囊:主要适用于疮痔肿痛、疮疡不透、痈肿毒疮等病症。
2. 风湿舒胶囊: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颈肩腰腿痛等病症,具有良好的舒筋活络作用。
3. 活血止痛丸: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质增生等病症,可有效缓解疼痛。
二、消化类1. 四季感冒胶囊:适用于感冒、鼻塞、流涕等病症,能够缓解症状、增强免疫力。
2. 胃康灵胶囊:主要用于胃炎、胃溃疡、胃痛等病症,有良好的保护胃黏膜作用。
3. 养胃丸:适用于胃寒、胃痛、胃酸过多等病症,能够促进胃部健康。
三、心脑保健类1. 宁心宝胶囊:适用于心悸、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2. 安神补脑液:主要应用于神经衰弱、健忘、头晕等症状,有益于提高睡眠质量。
3. 安神定志丸:适用于心悸、健忘、自汗等症状,有助于稳定情绪、提升情绪。
四、肝胆调理类1. 乌鸡白凤丸:主要用于肝肾不足、乏力、神疲等症状,能够养血补气、强壮筋骨。
2. 肝舒宁丸:适用于肝胆湿热、黄疸、胁肋胀痛等症状,有利于调节肝胆功能。
3. 复方丹参滴丸:主要应用于肝脏疾病、冠心病、心绞痛等症状,可促进血液循环。
五、免疫调节类1. 强力感冒片:主要针对感冒、流感等症状,能够增强免疫力,缓解发热。
2. 舒筋活血胶囊:适用于外伤后肌肉韧带劳损、挫伤等情况,有利于促进愈合。
3. 益智胶囊:主要用于提高记忆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对大脑有益。
本文介绍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涵盖了推拿舒筋类、消化类、心脑保健类、肝胆调理类和免疫调节类五大类别。
这些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且在不同病症下有着良好的效果。
每一种中成药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医生在处方中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配。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
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三、和解剂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四、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五、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滑石、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去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
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中成药总结

中成药总结1. 引言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指在我国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经现代科学技术整理而成的药品,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成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疗效,成为中国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中成药进行总结,介绍其主要成分、功效及适应症。
2. 抗感染类中成药2.1 中成药A•主要成分:XXX•功效: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2.2 中成药B•主要成分:XXX•功效: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3. 消化系统疾病类中成药3.1 中成药C•主要成分:XXX•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化滞•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3.2 中成药D•主要成分:XXX•功效:解热镇痛、润肠通便•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4. 心脑血管类中成药4.1 中成药E•主要成分:XXX•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4.2 中成药F•主要成分:XXX•功效:降血压、增强心脏功能•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5. 免疫调节类中成药5.1 中成药G•主要成分:XXX•功效: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5.2 中成药H•主要成分:XXX•功效: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6. 总结中成药在我国临床应用广泛且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了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抗感染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心脑血管类和免疫调节类中成药。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成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中成药有一定的了解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中成药的研究与应用. 北京: XXX 出版社, 20XX.[2] XXX, XXX, XXX.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北京:XXX 出版社, 20XX。
临床中成药应用

临床中成药应用临床中成药应用临床中成药指的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疗效明确,副作用小的一类药品。
这些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病情并促进患者康复。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临床中成药的应用。
一、健脾理气类健脾理气类临床中成药主要是指可以调节体内气血平衡,促进肠胃蠕动,改善脾胃功能的药品。
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理中丸、香砂养脾丸等。
这些成药适应症如下:1、脾虚食少、消化不良、胃寒腹泻:四君子汤。
2、气虚食少、腹胀便溏或肠鸣泻痢:六君子汤。
3、气虚脾弱、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理中丸。
4、脾气两虚、胃冷纳差、呕吐泻泄:香砂养脾丸等。
二、清热泻火类清热泻火类临床中成药主要是指可以清除体内火热,清热解毒,泻火、解毒和祛病的药品。
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黄连上清片、葛根清肺汤、清热解毒口服液、麻黄杏仁汤等。
这些成药适应症如下:1、热邪内盛、身热口渴、大便干燥:黄连上清片。
2、肺热咳嗽、咳痰黏稠、气喘:葛根清肺汤。
3、暑热煎迫、口渴多汗、烦躁头昏:清热解毒口服液。
4、风热感冒、发热咳嗽、痰黄便燥:麻黄杏仁汤等。
三、活血化瘀类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主要是指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平衡,改善微循环,使瘀血消失,促进伤口愈合等药品。
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乌鸡白凤丸、桃红四物汤、逍遥散、红花油等。
这些成药适应症如下:1、产后血虚、面色萎黄、乏力乏力、贫血:乌鸡白凤丸。
2、血虚颜色暗黄、月经不调、经血不畅:桃红四物汤。
3、风湿痹痛、经常性头痛、肢体麻木:逍遥散。
4、骨伤、肌肉拉伤、关节疼痛等:红花油等。
四、消炎杀菌类消炎杀菌类中成药主要是指可以有效灭菌杀菌,消炎解毒,防止感染的药品。
临床上常用的中成药有银杏胶囊、清热解毒口服液、清火排毒丸等。
这些成药适应症如下:1、冠心病、血管性头痛、血管神经性眩晕:银杏胶囊。
2、急慢性上呼吸道感染、疱疹、脚气等:清热解毒口服液。
3、口腔溃疡、胸口闷闷不适、痈疽化脓等:清火排毒丸等。
中成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中成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中成药是指以中草药为主要原料,经过炮制、配伍、加工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它具有中药的疗效,同时也具备了西药的便利性和规范性。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中广泛使用,具有多种功效。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及其功效及临床应用。
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养血、益精补肾、健脾开胃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气虚血弱、心悸失眠、脾胃虚弱等症状。
2. 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痛经、跌打损伤等症状。
3.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补血养颜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血虚贫血、面色苍白等症状。
4. 三七:三七具有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跌打损伤、瘀血症等症状。
5.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泻痢、口腔溃疡等症状。
6. 甘草:甘草具有补脾益气、解毒止痛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咳嗽、口腔溃疡等症状。
7. 白芍:白芍具有活血止痛、养血安神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风湿病、失眠等症状。
8. 熟地黄: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益精血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虚、阳痿早泄、妇科病等症状。
9. 枸杞子: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明目养颜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虚、视力模糊、面色黯淡等症状。
10. 陈皮:陈皮具有理气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脘胀痛、咳嗽痰多、食欲不振等症状。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成药及其功效及临床应用,实际上中成药种类繁多,功效多样。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同时,中成药也可以与西药相结合,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药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患者在使用中成药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用术语
(1)药物和药品 药物是指用于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所用物质的总 称。分人工合成药物和天然药物两大类。药品是指原料 药经过加工可直接应用的成品,即药物制品。药品一般 分为中药制品、抗生素制品、生物化学制品等。 (2)制剂和中药制剂(成药) 根据药典、制剂规范或其他有效稳定的处方,将原 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称为制 剂。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制剂,称为中药制剂。中药制剂 又叫成药,可在药厂中生产、也可在医院药房的制剂室 中生产。 (3)中草药和中药 一般在民间习惯使用并具有一定治疗效果而又末被 经典著作所收藏的植物(包括一些动物和矿物)药材,称为 “中草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并被经典著作所 收载的天然药材,称为“中药”。
三、中成药的发展概况
(1)古代中成药初具规模
中成药起源于战国时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五 十二病方》中,就有中成药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 经》为中药药剂学的先导,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典,记 载有l2个方剂,其中就有9种成药。如:乌剿骨丸、泽泻饮 等。有药膏、丹、丸、散、药酒等剂型。 东汉末年(公元142—219年),医圣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 论》,共收载成药数十种,因其疗效显著,确切而沿用至 今。如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治虚寒腹痛泄泻的理中丸, 治蛔厥证的乌梅丸及治肾虚水肿的肾气丸等。记载了膏、 丹、丸、散,以及栓剂、灌肠剂、洗剂、烟熏剂等多种剂 型,奠定了中成药制药的基础。 晋代葛洪(公元28l一341年)所撰《肘后备急方》记载有铅硬 膏、干硬膏、蜡丸、浓缩丸、锭剂、炙剂、尿道栓剂、饼 剂等剂型,并首先将成药专章论述。
第二节 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二、中成药的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名称各有一定的 意义和道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功用而命名。 如补心丸、补中益气丸、止咳定喘丸 等。 按病症而命名。如感冒清热颗粒、跌打丸等。 按主要组成药物而命名。如茵栀黄注射液。 按处方药物的味数而命名 如六味地黄丸。 按成药颜色而命名 如紫雪丹等。 按生产厂家或产地而命名 如云南白药、江中草珊瑚片 等。 按发明人姓氏或原载书籍而命名。如万氏牛黄清心丸、 金贵肾气丸等。
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总 论 中成药的常识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中成药的定义与特点 二、常用术语 三、中成药的发展概况
一、中成药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中成药是根据疗效确实,应用广泛 的固定处方,大量生产的中药制剂。 中成药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名称、适当 的包装,在标签和说明书上标明药政部门 的批准文号、品名、规格、成分、含量、 作用、用途、用量、禁忌与注意事项、批 号等。
(2)现代中成药发展进步
1932年在江西革命根据地就制备有丸、片、水等中成药,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试制了第一种中药注射液—— 柴胡注射液。 新中国成立后.中成药得到重大发展,1957年郑显庭编 著《丸散膏丹集成》,收载历代中成药1782种。1962年冉 小峰、胡长鸿主编的《全国中成药处方集》,收载各类 中成药2700种,被称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以 来,起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1983年出版《中药制剂汇 编》,收载包括传统剂型、现代剂型的中成药计3873种。 目前全国生产的中成药已超过4300多种.剂型已达35类43 种。1988年和1991年国家筛选出版《中国基本中成药》一、 二部,一共收载中成药1500种,保健中成药234种。1995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成药398种。 1993年出版的《中国中成药优选》收载1443种,到1997年 初国家已公布十一批国家保护中成药。一些新的速效、 高效中成药相继研制成功,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治 休克的生脉注射液、枳实注射液。治高热昏迷的清开灵 注射液。
(4)方剂和中药方剂 方剂是根据医师诊断后所开的处方,专为指定病人 配制的,并明确指出用法和用量的制剂。中药方剂是根 据中医师诊断后所开的中医处方,专为指定病人配制的。 并注明用法和用量的中药制剂。 (5)药剂和剂型 药剂是药物制剂的简称,包括制剂和方剂制品。剂 型是药物制剂的形状类别。如丸剂、生片剂、散剂、冲 剂、注射剂等等。 (6)毒药和剧药 毒药系指药理作用剧烈,极量与致死量非常接近, 超过极量就能引起中毒和死亡的药品。剧药是指药理作 用强烈,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超过极量时会严重损 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药品。
宋代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即太平惠 民药局),制备丸、散、膏、丹等成药出售,为我国最早 的商业性药房。公元ll03年。制药部分从卖药所分出,成 立修合药所,为我国最早的官营制药厂。公元1107一1110 年,经裴宋元、陈师文等编写《和剂局方》共五卷,后 经多次重修与增补,公元11 50年改名为《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收载数百种中成药。书中对“处方”、“合 药”、“服饵”、“服药食忌”和“药石炮炙”等均有 专章论述,为我国第一部官颁成方配本及我国第一部中 药制剂规范,成为中药制剂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明代我国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83年)编著 的《本草纲目》,总结了l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医药实践的 经验,收载药物剂型近40种。 清代医学上形成了温病学派,促进了中成药的发展。如: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制了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 银翘散,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之桑菊饮.清热开窍、镇 心安神之安宫牛黄丸等一系列成药,至今仍应用于临床。 Nhomakorabea
二、中成药的分类
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归纳起来,大 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按成药功用分类 便于临床应用。如解表类、止 咳化痰类、调肝理气类、祛暑类等。 按治疗病症分类 便于临床应用。如感冒类、咳 嗽类、头痛类、胃痛类、眩晕类等。 按成药剂型分类 便于经营保管。如蜜丸剂、水 丸剂、膏药类、片剂类等。 按成药名称笔画顺序分类 便于查阅。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