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药的应用总论

合集下载

常用中成药合理应用

常用中成药合理应用
运用时以唇爪无华,舌淡脉细为辩证要点。
(三)气血双补
归脾丸: 功能: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精神疲 乏,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妇女月经超 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参考:可用于神经衰弱而伴有肠胃功能障碍的失眠多梦, 消化不良及贫血,慢性出血,和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
3、通便灵胶囊 功能: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症见:热结便秘,长期卧床便秘,一时 性腹胀便秘,老年习惯性便秘 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月经期妇女 禁用脾胃虚寒者慎用 药物组成:番泻叶 当归 肉苁蓉
4、苁蓉通便口服液 功能:滋阴补肾,润肠通便 症见:中老年人,病后产后等虚性便 秘及习惯性便秘 孕妇及实热积滞致大便秘结者慎用 何首乌 肉苁蓉 枳实 蜂蜜
(五)益气养阴 1 、生脉饮 功能: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用于气阴不足 症见:体倦气短懒言,口渴多汗,咽干 舌燥,及久咳伤肺,干咳短气,自汗者。 参考:①治热伤气阴的常用方剂。夏日 暑热,汗出过多,气阴耗伤,神疲口渴 者,可用此方。②对肺结核、慢性支气 管炎、神经衰弱引起的心烦失眠,及心 脏病的心律不齐均可参考本方治疗。
三、表里双解剂 (一)解表清里剂 主治:外感表证未 1解、,葛又根见芩里连热丸
功能:解肌透表,清热解毒,利湿止泻
主治:湿热藴结
症见:泄泻腹痛,便黄而黏,肛门灼热, 以及风热感冒所致的发热恶风,头痛身 痛,脾胃虚寒腹泻
2、双清口服液 功能:疏透表邪,清热解毒 主治:风温肺热,卫气同病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咳痰, 痰黄,头痛,口渴,舌红苔黄或黄白 苔相兼,脉浮滑或浮数,急性支气管 炎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孕妇及风寒感冒,脾胃虚 寒者慎用
七、峻下剂 1、舟车丸 功能:行气逐水 主治:水停气滞所致的水肿 症见:蓄水腹胀,四肢浮肿,胸腹胀 满,停饮喘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注意事项:孕妇及水肿属阴水者禁用。 不可过量久服 药物组成:甘遂 红大戟 芫花 牵牛子 大黄 青皮 陈皮 木香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常用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10/29/2021 2021/10/29
42 42
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分。
(二)滋养安神
• 1天王补心丸:
• 滋阴清热,补心安神。用于心 血不足的失眠、心悸、健忘、 梦遗、大便干结,口舌生疮, 舌红少苔,脉细数。
10/29/2021 2021/10/29
10/29/2021 2021/10/2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3 23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分。
五 补益剂 ㈠ 补气:
用于肺脾气虚的病症,症见倦 怠无力,少气懒言,语言轻微, 食少便溏,动则气促汗出,舌 淡苔白,脉虚弱。常用补气药 如人参、黄芪、白术、山药、 甘草等组方。
10/29/2021 2021/10/29
10/29/2021 2021/10/29
12 12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分。
二 清热剂
用性味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 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用于治疗热 证。常用石膏、知母、黄芩、黄 连、黄柏、栀子、芦根等组成。 此类药多为寒凉之品,易伤脾胃, 用之太过,能伤人阳气,对平素 虚寒、体弱、老年人应慎用或不 能久用。
3荆防冲剂: 发汗解表,散风祛湿。用于风 寒感冒兼有湿邪为患。症见壮 热无汗,头颈强痛,肢体酸痛, 胸膈痞满,鼻塞流涕,苔白腻。
参考:有用于痢疾初起,疮疡 初起。
10/29/2021 2021/10/29
11 11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分。
4参苏丸: 辛温解表,理气化痰。用于病 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症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 嗽,苔白腻。
参考:可用于神经衰弱而伴有 肠胃功能障碍的失眠多梦,消 化不良及贫血,慢性出血,和 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漓不断者。 对血小板减少而致出血,也有 一定疗效。

常见中成药临床运用介绍技术介绍

常见中成药临床运用介绍技术介绍
联合治疗
将中成药与西药、生物制剂等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 作用。
中成药在全球市场的推广与普及
1 2 3
国际认证与合作
推动中成药的国际认证和注册,加强与国际医药 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知名度和 认可度。
学术交流与培训
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促进中成药 的学术交流和知识普及,提高国际社会对中成药 的认知和理解。
咳嗽类中成药
01 止咳橘红丸
用于痰热咳嗽,症见咳嗽痰多、色黄粘稠。
02 止咳枇杷露
用于风热咳嗽,症见咳嗽痰白、咽喉肿痛。
03 蛇胆川贝液
用于燥热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消化系统类中成药
保和丸
用于食积停滞,症见脘腹 胀满、嗳气反酸。
香砂六君子丸
用于胃痛、痞满,症见食 欲不振、嗳气呕吐。
健脾丸
跨国销售与分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立跨国销售和分销渠道,将中成药引入更多国 际市场,满足全球患者对中医药的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剂型
中成药常见的剂型包括丸剂、散剂、膏剂、胶囊剂、颗粒剂等,不同剂型的中成药其使用方式 和适用范围也有所不同。
02
常见中成药介绍
感冒类中成药
01 感冒清热颗粒
用于风寒感冒,症见头痛、身痛、流涕、咳嗽。
02 板蓝根颗粒
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咽喉肿痛、流黄涕。
03 正柴胡饮颗粒
用于流行性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全身酸痛。
中成药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中成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代。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中成药的种类和剂型 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成药的生产工 艺和质量控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中成药的疗 效和安全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常见疾病临床中成药应用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常见疾病临床中成药应用总结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一.呼吸系统(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风寒证:感冒清热颗粒(胶囊)、九味羌活丸(胶囊)、正柴胡饮颗粒2、风热证:柴胡注射液、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芎菊上清丸(颗粒、片)、小儿宝泰颗粒、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3、暑湿证: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4、气虚感冒:玉屏风颗粒(2)、流行性感冒1、风寒感冒证:正柴胡饮颗粒2、风热感冒证:板蓝根颗粒、清热解毒颗粒、小儿热速清口服液3、风寒加湿感冒证:九味羌活丸(胶囊)4、暑湿感冒证: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5、气虚感冒:玉屏风颗粒(3)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1、风寒袭肺证:消咳喘颗粒(胶囊、片)2、风热犯肺证:蛇胆川贝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急支糖浆、小儿宝泰颗粒、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3、燥热伤肺:养阴清肺丸(膏、颗粒)、二母宁咳丸(颗粒、片)4、凉燥伤肺证: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4)慢阻塞性肺疾病一、急性加重期1.风寒袭肺证:通宣理肺丸(颗粒、胶囊、片),杏苏止咳颗粒、感冒疏风颗粒2、外寒内饮证:风寒咳嗽颗粒、气管炎丸、小青龙颗粒3、痰热壅肺证:蛇胆川贝液,复方鲜竹沥口服液4、痰湿壅肺证:桂龙咳喘宁(胶囊、片),苏子降气丸5、痰蒙神窍证: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二、稳定期1、肺气虚:玉屏风颗粒、黄芪颗粒2、肺脾气虚证:慢支固本颗粒、金咳息胶囊,玉屏风颗粒3、肺肾气虚证: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4、肺肾气阴两虚证: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养阴清肺丸,麦味地黄口服液(5)、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一、实证类1、寒饮停肺证:小青龙颗粒2、痰热壅肺证:肺力咳胶囊3、痰湿阻肺证、祛痰止咳胶囊4、痰蒙神窍证:安宫牛黄丸,至宝丹,苏合香丸二、虚证类1、心肺气虚证:补心气口服液、补肺活血胶囊2、肺肾气虚证:百令胶囊,金水宝胶囊3、肺肾气阴两虚证: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养阴清肺丸,麦味地黄口服液三.、兼证类1、血瘀证:血府逐瘀丸(口服液、胶囊)(6)、肺部感染1、邪犯肺卫证:清宣止咳颗粒2、痰热壅肺证:蛇胆川贝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急支糖浆、小儿宝泰颗粒、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3、热闭心包证:安宫牛黄丸、清开灵颗粒(胶囊、片),清开灵注射液4、阴竭阳脱证:参麦注射液,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生脉注射液5、正虚邪恋证:生脉饮(颗粒、胶囊、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养阴清肺丸二、消化系统疾病(1),慢性胃炎1、肝胃不和证:气滞胃痛颗粒(片)、胃苏颗粒2、胃脾虚弱证:香砂六君丸3、脾胃湿热证:三九胃泰颗粒(胶囊)4、胃阴不足证:养胃舒颗粒(胶囊)5、胃络瘀血证: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滴丸)6、肝胃郁热证:加味左金丸(2)消化性溃疡1、寒邪客胃证:安胃疡胶囊,香砂养胃丸2、饮食伤胃证:保和丸{颗粒,片}、六位安消散(胶囊)3、肝气犯胃证:气滞胃痛颗粒(片)、胃苏颗粒4、湿热中阻证:三九胃泰颗粒(胶囊)、加味左金丸5、淤血停胃证:元胡止痛片(颗粒、胶囊、滴丸)6、脾胃虚寒证:香砂六君丸,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7、胃阴不足:养胃舒颗粒(胶囊)(3)腹泻(一)、暴泻:1、寒湿型:藿香正气水(口服液、软胶囊)2、湿热型:葛根芩连片(丸),小儿泻速停颗粒3、食滞证:保和丸{颗粒,片}、六位安消散(胶囊)(二)旧泻1、脾胃虚弱证:醒脾养儿颗粒,参苓白术散2、脾肾阳虚证:四神丸(片)、附子理中丸。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解表剂解表剂是以柴胡、荆芥、防风、桑叶、菊花、薄荷、豆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

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类。

临床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泻下剂泻下剂是以大黄、芒硝、火麻仁、芫花、甘遂、大戟、牵牛子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通利大便、泻下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

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

临床以大便秘结不通、少尿、无尿、胸水、腹水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便秘、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幽门梗阻、胸腔积液、腹水等见上述症状者。

三、和解剂和解剂是以柴胡、黄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作用,用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胃肠不和、肝脾不和等证。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满闷、呕吐下利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疟疾、感冒、各类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等见上述症状者。

四、清热剂清热剂是以银花、连翘、板兰根、大青叶、黄芩、黄连、黄柏、栀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及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中成药。

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等六类。

临床以发热、舌红苔黄、脉数等为辨证要点。

临床可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与非感染炎症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牙龈炎、急性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各类肺炎、肝炎、胃肠炎、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等见上述症状者。

五、祛暑剂祛暑剂是以藿香、佩兰、香薷、鲜银花、鲜扁豆花、鲜荷叶、滑石、西瓜翠衣等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去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中成药。

祛暑剂分为祛暑解表、祛暑清热、祛暑利湿和清暑益气四类。

中成药总结

中成药总结

中成药总结1. 引言中成药(Chinese patent medicine)是指在我国传统医学经验的基础上,经现代科学技术整理而成的药品,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成药以其独特的特点和疗效,成为中国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重要选择。

本文将对一些常用的中成药进行总结,介绍其主要成分、功效及适应症。

2. 抗感染类中成药2.1 中成药A•主要成分:XXX•功效: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2.2 中成药B•主要成分:XXX•功效: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3. 消化系统疾病类中成药3.1 中成药C•主要成分:XXX•功效:健脾益胃、消食化滞•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3.2 中成药D•主要成分:XXX•功效:解热镇痛、润肠通便•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4. 心脑血管类中成药4.1 中成药E•主要成分:XXX•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4.2 中成药F•主要成分:XXX•功效:降血压、增强心脏功能•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5. 免疫调节类中成药5.1 中成药G•主要成分:XXX•功效: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5.2 中成药H•主要成分:XXX•功效: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适应症:用于XXX疾病的治疗6. 总结中成药在我国临床应用广泛且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总结了一些常用的中成药,包括抗感染类、消化系统疾病类、心脑血管类和免疫调节类中成药。

在实际使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成药,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希望本文对读者对中成药有一定的了解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中成药的研究与应用. 北京: XXX 出版社, 20XX.[2] XXX, XXX, XXX. 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 北京:XXX 出版社, 20XX。

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课件

常用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课件
药剂是药物制剂的简称,包括制剂和方剂制 品。剂型是药物制剂的形状类别。如丸剂、生片剂、散 剂、冲剂、注射剂等等。 n (6)毒药和剧药
毒药系指药理作用剧烈,极量与致死量非常 接近,超过极量就能引起中毒和死亡的药品。剧药是指 药理作用强烈,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超过极量时会 严重损害机体健康,甚至导致死亡的药品。
道肠道肠给和给经可药为分不类。胃径途给按分药.3
1.固体剂型
(1)散剂:是将药物粉碎混合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散剂无需用粘合剂,故服用后奏效迅速,并对胃 肠道有机械性的保护作用。剂量易控制,尤适合 小儿服用。
散剂按医疗用途可分为如下两种:
n 内服散剂:以内服为主,如局方至宝散(丹) 。也 有兼外用的,如七厘散。粉末较粗的用酒渍或煎 汤方式服用,称煮散剂,如香苏散。
剂方和剂方药中(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成药的发展概况
(1)古代中成药初具规模
n 中成药起源于战国时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五 十二病方》 中,就有中成药的记载。战国时期的《黄帝内
经》 为中药药剂学的先导, 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典, 记
载 有 l2 个 方 剂 , 其 中 就 有 9 种 成 药 。 如 : 乌 剿 骨 丸 、 泽 泻 饮
释物所粘糊米长延慢剂制合面成药缓为或丸的,:了。以
n 浓缩丸:药物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其他药 物细粉或适宜的辅料制成的丸剂。为丸剂剂 型的改革剂型。浓缩丸节约了赋形剂,减少 了服用量,增强了疗效。加二至丸剂型由蜜 丸改为制浓缩丸。
等。有药膏、丹、丸、散、药酒等剂型。
n 东汉末年(公元142—219年), 医圣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
论》,共收载成药数十种,因其疗效显著,确切而沿用至 今。如治小便不利的五苓散,治虚寒腹痛泄泻的理中丸, 治蛔厥证的乌梅丸及治肾虚水肿的肾气丸等。记载了膏、 丹、丸、散, 以及栓剂、灌肠剂、洗剂、烟熏剂等多种剂 型,奠定了中成药制药的基础。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法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法
风热:咳嗽,胸闷,痰白粘或黄粘,口渴欲 饮水,苔黄,脉浮数。清肺,润肺,止咳化 痰,平喘,川贝清肺糖浆、止咳定喘口服液 等。
5
咳嗽类
燥咳:干咳,咽干,痰少不易咳出,苔薄 白少津,脉细弦数。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生津利咽,二母宁嗽丸、秋梨润肺膏等。
阴虚咳嗽:咳嗽日久,痰少咳吐不爽,痰 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舌红 少苔,脉细数。养阴润肺,化痰止咳,养 阴清肺膏、百合固金丸、川贝清肺糖浆等。
4、热痹:痛处发红,灼热,肿胀疼痛剧烈, 或兼有发热口渴,心烦,怕热等。清热除湿, 活血通络,复方伸筋胶囊、通络止痛胶囊。
21
月经不调
包括先期、后期、不定期、过多、过少、延长等 1、气血虚: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提前,经期延长,
行经量多,经色淡、质清晰,伴有精神倦怠,肢 体乏力,自汗出,头晕眼花等。苔薄白,舌质淡, 脉细无力。补气养血、活血,乌鸡白凤丸、八珍 益母丸、当归丸、四物合剂等。 2、血瘀:月经后期,经期延长,月经持续七天以上 或淋漓不净半月以内,行经量少,经色紫黑,有 血块,小腹疼痛,或伴有经期头痛等。苔薄白, 舌质暗,或有瘀斑,脉涩或沉弦。活血调经的益 母草膏等。
安神片、眠安宁、神经衰弱丸等均用于虚证,特别 是阴血亏虚,血不养心。
16
安神 --- 失眠
重镇安神: 1、朱砂安神丸: 组成:朱砂、当归、地黄、黄连、甘草 功能:清心养血,镇惊安神。 主治:心火亢盛,心神不宁,胸中烦热,
心悸易惊,失眠多梦。 注意:不宜久服或多服。
17
2、妇宁胶囊
组成:黄连、琥珀、石菖蒲、茯苓、丹参、远志、 甘草、红枣、怀小麦、灵磁石、珍珠丹
14
郁病类
1、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喜叹气, 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胃部闷胀,食欲不振, 或有呕吐,妇女月经不行或延迟。舌苔薄白, 脉弦。疏肝理气,消胀止痛之柴胡舒肝丸; 胃脘腹胀明显者,木香顺气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剂系指一种或多种药材混合制成的干燥粉 末状药剂。散剂分内服、外用两种。
有效成分不溶或难溶于水,或不耐高温,或 剧毒不易掌握用量,或用量少而较贵重的药 物,宜制作散剂使用。
二、散 剂
内服散剂奏效迅速,一般用温开水冲服即可( 如乌贝散、十灰散);还有一些散剂要求用黄 酒调服(如七厘散);另有制成药物粗粉需要煎 煮服用的散剂称为煮散(如香苏散、银翘散)。
糊丸
浓缩丸
系指药材或部分药材提取的清膏或浸膏,与 适宜的辅料或药物细粉,以水、蜂蜜或蜂蜜 和水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所用粘合剂 的不同,分为浓缩水丸、浓缩蜜丸或浓缩水 蜜丸。
浓缩丸是在继承古代“煎膏丸”的基础上开发的 新品种,其优点是体积较其他丸剂为小,药 物有效成分含量高,剂量小,易于服用。浓 缩丸适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六味地黄丸等 。
二、中成药的分类
中成药分类,各有不同目的,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按成药功用分类 便于临床应用。如解表 类、止咳祛痰类、清热降火类、调肝理气类 、祛暑类、开窍类、补益类等。
2.按治疗病证分类 便于临床应用。如感冒 类、咳嗽类、头痛类、胃痛类、食滞类、便 秘类、腹泻类、眩晕类、失眠类等。
乌鸡白凤丸:明•龚云林在《寿世保元》中收载 ,距今 约500年
银翘散: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创立,距今约200年
云南白药:1914年创制,距今90年
第二章
中成药的命名和分类
一、中成药的命名
中成药的品种繁多,名称各异,其名称各 有一定的意义和道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 下几方面:
1.按功用而命名 如补心丹、舒肝丸、大 补阴丸、止嗽定喘丸、补中益气丸等。
质,浓缩成稠胶状,经干燥后制成的固体块 状内服制剂。 其主要成分为动物水解蛋白类物质,并加入 了一定量的糖、油脂及酒等辅料,有些还加 入一些药材提取液共同制胶,以便增强疗效 。
七、胶 剂
凡含有蛋白质的动物皆可制备胶剂,常见的 有皮胶类(用驴皮制的阿胶,用牛皮制的黄明 胶)、角胶类(用鹿角制的鹿角胶)、骨胶类(如 豹骨胶、狗骨胶)、甲胶类(如龟甲胶、鳖甲胶 等),其他胶类(如用牛肉熬制的霞天胶等) 。
2.按病证而命名 如跌打丸、慢惊丸、牙 痛散、鹭鸶咳丸、感冒清热颗粒、冠心片、 腮腺炎片、神经衰弱丸等。
3.按主要组成药物而命名 如木香槟榔丸 、参苓白术丸、荷叶丸、橘红丸等。
4.按治疗对象而命名 如妇科十味片、妇女 痛经丸、女金丹、孕妇清火丸、儿童清肺丸 、小儿百寿丹、铁娃丹等。
5.按处方药物的味数而命名 如二妙丸 、四神丸、五子衍宗丸、六味地黄丸、 八珍丸、九味羌活丸、十全大补丸等。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一、丸 剂 丸剂是指药材细粉或药材提取物加入适宜的
粘合剂或其他辅料制成的球形或类球形固体 剂型,分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浓 缩丸、微丸等类型。
蜜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其中每丸 重量在0.5克以上(含0.5克)的称为大蜜丸,每丸重量在 0.5克以下的称为小蜜丸。蜜丸质地较柔软。
•5 本 草
•6 草 药
•7 中草 药
•8 道地药

植物药占中药的绝大多数(87%) ,因此成为“本草”。
• 一般指草医(民间医生)用于治 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物,绝大 多数历代本草无记载的药物。
•中药和草药的统称。
• 传统的中药材中具有特定的种质 、特定的产地、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加工 方法所生产的质量优良的生药。
丸剂一般用于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如理 中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亦有用 于急救的,如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为使 某些峻猛药缓慢发挥其作用,亦可制成丸剂 ,如大黄廑虫丸等。
另外,对于毒性大,难溶于水,或贵重、芳 香、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麝香、牛黄、苏合 香等,均宜制作丸剂,如苏合香丸等。
二、散 剂
浓缩丸
蜡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蜡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 因为蜂蜡的主要成分软脂酸蜂酯的极性小, 不溶于水,制成蜡丸后在体内药物释放的速 度极其缓慢,可延长药效。调节用蜡量,可 以使丸剂在胃中不溶解而在肠中溶解,以防 止药物中毒或对胃起强烈的刺激作用。
若处方中含有较多的剧毒或强刺激性药物, 并要求在肠道吸收以达到治疗效果的,皆可 以制成蜡丸。例如传统中成药三黄宝蜡丸等 。但应注意切忌因其难化而擅自将蜡丸压碎 后服用。
中成药的历史: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东汉•张仲景创制,距今约 2000年。
六味地黄丸 :北宋•钱乙创制,距今约1000年。
藿香正气散:北宋•陈师文等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 载,距今约1000年。
归脾丸:南宋•严用和著《济生方》中所载,距今约800 年
补中益气丸:金元•李东垣创制,距今约800年
中成药剂型的分类
1.按物态分类 按剂型的物态,可以分为气 体、液体、半固体、固体剂型。气体剂型如 气雾剂等,液体剂型如酒剂、酊剂、注射剂 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煎膏剂(膏滋)等, 固体剂型如丸剂、散剂、片剂、颗粒剂(冲剂) 等。
2.按制法分类 按剂型的制备工艺方法,可 以分为浸出制剂(酒剂、酊剂等)、无菌制剂( 如注射剂)等。
外用散剂一般多撒布或调敷患处使用(如生肌 散、金黄如意散),亦有点眼(如拨云散)、吹 喉(如冰硼散)、吹鼻取嚏(如通关散)使用的。
散剂具有制作简便,携带方便,节省药材等 优点。但也有一些散剂因服用量大不易吞服 ;还有一些散剂易挥发、潮解,为其不足。
散剂
三、颗粒剂(冲剂)
颗粒剂系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与药 材细粉制成的颗粒状制剂。有颗粒状和块状 两种,分为可溶性颗粒剂、混悬性颗粒剂和 泡腾性颗粒剂。其中用水冲服的颗粒剂,以 前又叫冲剂,但含糖量较高,容易吸潮。
•大黄
•中药材
•何首乌•双黄连口服液
•饮片
•中成药
•2 中药材
• 取自天然的未经加工或只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原 料药,简称“药材”。
•红花 •何首乌
•冬虫夏草
•3 饮片
• 中药材经过净制、切制、炮制,制成符合临床医 疗需要的加工品。
•大黄
•黄芪
•附子
•鸡血藤
•4 中成 药
•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现成药物。
胶剂中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 有补益作用,可以单独服用,也可配伍在汤 剂或与其他药物合制成中成药使用。常用的 胶剂有龟鹿二仙胶等。
阿胶
八、糖 浆 剂
糖浆剂系指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和芳 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糖浆剂中加入了蔗糖和芳香物质,因此 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嗅味,便于服用, 适用于小儿及虚弱病人服用,尤多见于 小儿用药,如小儿健胃糖浆。但由于含 糖量高,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
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 、人参养荣丸等。
水蜜丸
系指药材细粉以蜂蜜和水为粘合剂制成 的丸剂。水蜜丸系用蜂蜜加水炼制为粘 合剂,采用泛制法成型,丸粒小而光滑 圆整,易于吞服,同时节省蜂蜜,便于 贮存。水蜜丸质地较硬。
许多补益药剂多制成水蜜丸,如补中益 气丸等。尤其南方气候较湿润的省份, 生产水蜜丸者更多。
根据组成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给药途径 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 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品形态,可以最大限度地 发挥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同时便于中成药的生产、运输、携带、贮藏 和使用。
中成药的剂型种类繁多,各有其特点和用途 。目前中成药不仅有丸、散、膏、丹、酒、 露,茶、锭等传统剂型,更有片剂、颗粒剂 、注射剂、气雾剂等现代剂型,现有剂型有 40多种。
片剂的缺点为儿童和昏迷病人不便于吞服系指药材细粉与适量黏合剂(蜂 蜜、糯米粉等,或利用药材本身的粘性) 制成规定形状的固体制剂。锭剂有长方 形、纺锤型或圆柱型等形状。
锭剂可供内服或外用。内服作用与糊丸 接近,外用多用水或醋磨汁后涂敷患处 ,如紫金锭、至宝锭等。
常用中成药的应用总论
前言
一、为什么开设这门课? 1.临床及生活需要:因中成药疗效显
著,副作用少而被大量地应用。 2.应用误差:临床及生活中误用的情
况很多。 二、达到的目标: 在临床及生活中能正确应用中成药。
第一章
中成药的发展简史
•1 中药
有 关 概念
指在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 下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蜡丸较难制作,释放药物过于缓慢,目前此 剂型品种已不常见,有的品种已经改为滴丸
微丸
系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微丸 系采用现代技术将药物制成体积较小的 丸粒,药物分散性好,释放均匀,吸收 平稳,尤其适宜有刺激性的药物,以免 刺激肠胃,如葛根芩连微丸。
微丸
丸剂一般吸收缓慢,药效持久,且体积小, 服用、携带、贮藏都较方便,是一种常用的 中成药剂型。
3.按成药剂型分类 便于经营保管。如蜜丸 类、水丸类、糊丸类、散剂类、膏滋类、膏 药类、药酒类、片剂类等。
4.按成药名称笔画顺序分类,便于查阅。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第三章
中成药的常用剂型
剂型
剂型是指中成药的形态,即中成药的客观存 在形式和临床应用形式,并与中成药的制法 和服法密切相关。
锭剂
六、煎膏剂(膏滋)
煎膏剂系指药材用水煎煮、去渣浓缩后 ,加炼蜜或糖制成的半固体制剂。又称 “蜜膏’’或“膏滋”。
煎膏剂可备较长时间服用,其特点是吸 收快,服用方便,较易贮存,益于滋补 ,适用于慢性病和久病体虚者,如当归 养血膏、参芪膏等。在服用时注意控制 用量。
煎膏剂
七、胶 剂
胶剂系指动物皮、骨、甲或角等用水煎取胶
蜜丸为传统中成药中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蜂 蜜性质柔润,味甜能矫味,并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 ,具有补益作用。
蜂蜜还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的氧 化变质。
作为粘合剂的蜂蜜为炼蜜,蜂蜜炼制后粘合力强,与 药粉混合后有较大的可塑性,制成的蜜丸圆整、光洁 、滋润、含水量少、崩解缓慢、作用持久、便于贮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