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练习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六课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教师用书:阶段六课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含答案

课时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代化的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开始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

考点二 洋务运动1.发起: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1)军用工业⎩⎨⎧①1861年,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

②1865年,李鸿章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官办军用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2)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官督商办“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

流行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代表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它吸收私人资本,生产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变化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在中国后来的历史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晚清时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并没有能够彻底地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但是经济和社会的一些变化还是十分显著的。

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开始逐渐增加。

这个时期,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文化条件,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不同的,但是总体来看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

农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棉花、油料、茶叶、蔬菜、水果等副食品产量增长缓慢。

农村人口增长迅速,耕地再分割和粮食减产成为社会危机。

同时,由于流民的增多以及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很多地方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工业方面,晚清时期中国工业生产水平较低,主要生产天然布、纸、瓷器、铜器、绸缎、木材等轻工业产品和一些特产。

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很多中国的制造业被西方国家抢走了。

比较尴尬的是,虽然西方列强的贸易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商品和新技术,但中国并没有真正从中获得益处。

晚清时期社会的变化晚清时期社会存在着一些变革,这些变革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一,官员、地主、商人等传统的势力逐渐被新兴的资本阶级所代替。

这个时期,中外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进而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工业的发展,许多新富豪诞生,他们依靠商业经营和起步的工业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第二,新思潮的兴起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变化之一。

在晚清时期,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和观点,并把这些思想观点和观念传播到各个领域,在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小康的中产阶层和贫富差距的分裂成了最为显著的两个特点。

由于城市的发展,城市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这些劳动者处于低端收入,被压迫的地位。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
①服C饰o:鸦p片yr战i争g后h,t“洋2布00”4“-洋2装01”1进入A中sp国o城s市e百P姓t生y活,L服t饰d由.拘
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②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
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宅:中国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②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中体西用”的洋务运 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ith((223.表))A外 洋现s商务p:上企派o海业引s的e的进.发丰西S昌厚方l机利先i器d润进Ee厂,生v起s,产a广了l技f东刺uo术南激ar,海t起作i的了用.o继N诱。nE昌导T隆o作n缫用3l丝.。y5厂.,天Cl津i的e贻n来t牟P机r器o磨file 坊等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 产生。
三、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①②外内因因::西晚方清文政化府的的逐推步动E渗 。va透l。uation only. ith(2)A表s现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ith③(①3)服解A特s务体点p于速o国度s:际e全.市国S场各l,中地id国解Ee农体vsa副的l土f速uo特度ar产不ti品一.o日N致nE趋,东T商o南n品3沿l化.海y5。.地区Cl解i体e的n速t度P要r快ofile 于内C地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doc

考点29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势力入侵,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丝、茶)。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分离;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家庭“织”与“耕”的分离;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地位: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近代中国仍占主导地位(4)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和特点(1)原因①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自然经济;②西方经济势力的入侵,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④统治者思想的转变(清末“新政”)(2)表现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使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受重大打击;②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外贸中心由广州转向沿海开放城市,特别是上海,买办商人开始出现;③近代机器生产开始出现,使得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陆续兴起。

(3)特点①生产方式的改变;②产业资本构成的变化;③主要生产部门的变化;④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⑤生产管理方式和制度的改变;⑥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旗号而掀起的一场运动,其主张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

(2)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况。

(3)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代表:①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5)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①兴办民用工业;②筹划海防;③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6)结果: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六 第2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编者选题表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专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四 交通、通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 1.交通的进步(1)轮船 (2)铁路3)公路 (4)航空: 2.通讯的进步 (1)有线电报: (2)无线电报:(3)电话: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业:①《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②戊戌变法 时期的《时务报》。③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④新文化运动和 五四运动期间的《新青年》。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人民日报》等。 (2)影视业: (3)“第四媒介”: 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反映 (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 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 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 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排查纠错 1.自然经济解体的含义是指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 益商品化。 2.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 种经济成份并存。 3.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也是西方 工业文明与中国农耕文明交流融合的产物。 4.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封建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也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5.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包含经济的工业化及与工 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6.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的。 7.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取消了 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1)交通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
②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③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淞沪铁路。 ④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建唐胥铁路。 (2)通信 ①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一个电报机房。 ②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③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历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 机器磨坊等。 (3)特点:采用机器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较少;以轻工业为 主,重工业很少。 (4)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 力量产生。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历史
主干知识整合
抓主干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市场。 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表现 ①洋纱取代土纱,使“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使“织”与“耕”分离。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 本考点重点考查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洋 务运动。 2.备考策略: (1)中国近代经 济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指近代经 济的出现,实际是中国经济的 近代化历程,是中国社会进步 的根本动力,在近代史中处于 核心地位。这是学习本考点的 基本思路和核心观点。(2)辩 证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的影响。(3)注意地主阶级抵 抗派、洋务派的思想主张及局 限性,先进人士向西方学习的 阶段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向西方学习”思潮
的兴起
考点角度题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变迁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电报通讯的快捷性 3
新思想萌发
民族国家意识的淡漠 4 魏源对鸦片战争失败原因的分析 5 洋务派的外交思想 6 综合7
1.据载,山东济宁清初开始种植烟草,道光年间济宁“环城四五里皆种烟草……大约膏腴皆为烟所占,而五谷反为瘠上”。

山东寿光等地亦“转相慕效”,“不数年而乡村遍植,负贩者往来如织。

”这反映出当时山东( )
A.深受列强贩卖烟土的毒害
B.手工卷烟技术领先于全国
C.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解体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解析:D 材料反映烟草的种植,没有体现列强在山东贩卖烟土的情况,也没有提及烟草的加工,故A、B两项错误。

山东各地经济作物的种植,说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当时小农经济处于开始解体阶段,其完全解体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D项正确,C项错误。

2.19世纪下半叶,除鸦片以外,棉布和棉纱一直是外国输入中国的最大宗商品,比重约占30%。

而全部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在1873年和1893年分别为91.9%和91.6%。

该材料表明( )
A.中国无需发展日用工业品
B.中国进出口贸易格局渐趋优化
C.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低端
D.中国应保护关税禁止商品输入
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棉布、棉纱等消费资料占进口商品的比重为绝大多数,这表明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中国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

3.1882年10月,顺天乡试在北京发榜,《申报》驻京记者将江、浙、皖三省上榜者名单当日送到天津,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

材料反映了( )
A.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
B.《申报》为政府需要服务
C.近代电报快速传讯的功能
D.《申报》突出的教化功能
解析:C 材料没有反映科举仍是重要的选官途径,只体现了发榜这一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申报》报道发榜这一新闻事件的及时性,不能因报道科举,就断定该
报服务于政府,故B项错误;材料“转电上海,次日见报,比北京发榜时间仅晚24小时”体现了电报具有及时传播时事信息的功能,故C项正确;教化指教育感化,材料并未体现该信息,故D项错误。

4.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

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

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

材料反映了( )
A.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解析:D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交战,中国民众置身于战争之外,表明民众尚未觉醒,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民的少数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故答案为D项。

5.(2017·安徽江南十校摸底)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

”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
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
解析:D 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知魏源重视自省,没有体现学习西方技术,故A项错误;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在人,不是炮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达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由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可知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答案为D项。

6.(2017·福建宁德质检)《筹办洋务始末》载,恭亲王奕上奏朝廷,指出外国人“于中国书籍,潜心探索,往往辩论事件,援据中国典制律例相难”,因此,“(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

这一建议体现了他( )
A.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
B.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
C.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
D.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
解析:B 材料无法体现培养翻译人才的愿望,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欲借彼国事例以破其说,无如外国条例”可知体现了奕主张学习西方的典制律例,在产生外交纠纷时,援引西方的条例,防止对方在中国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歪曲解释,体现了师夷制夷的外交设想,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振清朝国力的决心,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乾隆初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也开始经销中国布,在贸易中他们发现广州货穿洗后容易褪色,而江南地区所产的棉布(他们称之为“南京布”)则不易褪色,所以,到18世纪80年代,该公司便经常贩运苏松地区所织的紫花布到英囯本土,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到1800年后扩大到20万匹,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特别是那时棉工业尚未发达的美国更是成为中国土布的重要主顾。

——《近代上海成长中的“江南因素”》材料二清朝中期随着中国与欧美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商品构成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8世纪中叶以前,中国进口商品是以奢侈品为主,之后……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
棉纱为大宗……19世纪30年代,棉布、棉纱已经成为中国进口洋货中的重要商品,进口货值不断增加。

1825~1826年英国输华棉纺织品价值 1 895两,1831~1832年增至360 521两,1833~1834年达451 565两。

——《清朝中期洋货进口对中国消费生活产生的影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南京布”大量销往欧美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中期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南京布”不易褪色得出质量优越;除欧洲市场外,美国及南美“亦莫不有中国土布的销路”,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由材料一“初时数量约2万匹,以后逐年增多”等得出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第(2)问,中国“进口商品构成转以棉花、棉布、棉纱为大宗”,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商品物美价廉;另一方面是对外商品输出的需要。

答案:(1)背景:“南京布”的质量优越;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直接贸易扩大;欧美商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2)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提高了棉纺织业生产能力;英国机器制造的棉纺织品优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品;工业革命后英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扩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