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42

合集下载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 04(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 04(新课标Ⅰ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绝密★启用前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A.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 B.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 D.君臣需联姻确立宗法关系【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25.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

这反映出()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周的宗法制是基于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实现了家与国的相结合。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故B 项错误;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体现秦和汉初,中央管制受到宗法制的影响,而且以政府机构为切入点,考察政治制度的演变,同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是秦汉确立和发展的,故D项正确。

2016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二)历史考试试题

2016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二)历史考试试题

绝密★启用前2016年高考冲刺卷(2)历史(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所谓六艺是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其中礼、乐是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

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标 B.具有学在民间的特点C.体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D.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2. 北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赡(人名)初造墨,遇异人传和胶法。

…赡死,婿董仲渊因其法而加胶,墨尤坚致,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

”清代施闰章《蠖斋杂记》记叙:“(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号曰舒娇,其炉瓷诸色,几与哥窑等价。

…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上述两则记述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A.受官府压制,发展艰难B.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C.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D.主要生产日常生活用品3. 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

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A.道家的无为而治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4. 宋代开封流行的说唱作品《西厢记诸宫调》歌颂莺莺与张生冲破礼教,追求爱情;《刘知远诸宫调》描写书生刘知远从贫寒到显达过程中对待三娘的“负心婚变”。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Ⅱ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Ⅱ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Ⅱ卷)答案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大学》、《论语》、《中庸》、《孟子》”反映了理学著作。

理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思想宣传维护封建统治,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C、D均是从学术的角度阐述理学影响的,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的影响。

25.【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赋税制度2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醒世姻缘传》这部小说中的“前世、今世、生死轮回、因果”等字眼均是佛教的典型的思想观念,所以这部小说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受佛教观念影响很大,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D。

A项错在自主;B中强化没有体现;C中观念流行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古代文学·佛教观念影响文学27.【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根据题干中“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者”等信息可知亚里士多德强调了城邦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个人必须与城邦融为一体,才能满足其自身的需要,故A项正确。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特点28.【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在1750~1800年间…到1880年时,…1913年,更达到3倍。

”,可见材料主要反映,在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下,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广东省广州市2016年高考备考冲刺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东省广州市2016年高考备考冲刺训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广州市2016年冲刺阶段训练高三历史试题说明:1.试题以选编、改编为主。

2.不局限于试卷的结构及题量,供老师们根据需要再进一步选编组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1.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

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B.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C.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2.《汉仪注》记载:大祠日饮酎受金。

金少不如斤两,色恶,王削县,侯免国。

这一措施的政治作用是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B.凸显了嫡长子拥有祭祖特权C.使得诸侯王国封地越分越小D.打击地方势力巩固中央集权3.“丝路商贸活动可谓奇货可点、令人眼花缭乱,从外奴、艺人、歌舞伎到家畜、野兽,从皮毛植物、香料、颜料到金银珠宝矿石金属,从器具牙角到武器书籍乐器,几乎应有尽有。

而外来工艺、宗教、风俗等的随商进入更是不胜枚举。

”材料说明古代“丝绸之路”A.更重要的作用是加强了思想文化的传播与沟通B.商贸活动内容的不断丰富促使商人改变了初衷C.商贸活动承载了风俗习惯,所以推动文化相互融合D.商贸活动加快民族融合,到元朝新的民族回族形成4.秦代始创传国玉玺。

东汉学者蔡邕说:“玺者,印也。

印者,信也。

”东晋皇帝南渡时,几代皇帝没有传国玉玺,被嘲讽为“白板天子”。

这反映出A.秦代传国玉玺的价值贵重 B.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C.宗法观念强调嫡长子继承 D.儒家的正统观念影响深远5.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

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这些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发生变化 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6.《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

”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

这一规定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7.唐朝初年的一份借贷契约记载:“官有政法,人从私契。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新课标Ⅰ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新课标Ⅰ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3(新课标Ⅰ卷)答案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这说明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规格的待遇,等级越高规格越高,等级越低规格越低,这体现的是一种等级秩序,故此题应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①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拓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②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25.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26. 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一些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使得这些地方成为工商业的中心,所以导致大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被削弱,D项符合题意。

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兴起27. 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四书”是理学经典著作,从“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的信息可以看出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故C项正确;孔子权威地位动摇,科举制度弊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D项错误;《红楼梦》反映的清代生活,故A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红楼梦》)28. 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后获得较快发展【名师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它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如比较中国古代改革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其题干中常见提示语有“相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不同点”等。

江西省2016届高三新课标冲刺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2016届高三新课标冲刺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江西省2016届高三新课标冲刺卷(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24.学者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

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初,已无封建之事。

”这说明商代()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25.《礼记》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是孝义之举。

三国时的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幼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

”这表明魏的律令()A.呈现复古主义的特色B.程序过于简化C.具有严刑峻法的特征D.受儒学的影响26.唐《通典》云:“东至宋(今商丘)、注,西至歧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

南指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十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27.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口口口口。

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

但这一切都未能在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平上的中国发生。

”文中空缺文字应为()A.自然哲学B.实验工作C.道德理论D.实用技术28.有学者将19世纪30年代亚洲地区某一种贸易的“三角关系”绘制成如下图示。

该图能够反映出()A.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B.英国扭转贸易逆差的手段C.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D.中英文明间的碰撞与融合29.近代中国有人宣称:“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技巧,专明制造轮船洋枪之理乎?”该言论()A.是西方坚船利炮刺激的产物B.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表现C.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驳斥D.是封建士大夫的普遍认识30.中共中央创办的《新华日报》创刊后,连续发表了《保卫大武汉》、《抢救武汉必须真正动员民众》等30篇社论,周恩来也在汉口出版的最后一期上口授社论《告别武汉父老》,由此可见当时的形势轰A.汪精卫发动了匕一五政变B.红军告别革命苏区进行长征C.抗战初期日军加紧进攻武汉D.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破裂31.据党史记载,我国某时期中共中央作出了如下决议:统一收购农户手中的余粮;对城市和农村缺粮居民实行粮食定量配售,同时严格控制私营粮食工商业买卖粮食。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Ⅰ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Ⅰ卷)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2(新课标Ⅰ卷)答案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选官制度的变化。

从材料中可知,蔺相如舍人出身,却最后被拜为上卿,这说明了当时的世亲世禄制遭到了破坏,故选A。

B错误,斥责秦王的主体是蔺相如。

C表述过于绝对化,当时世官制仍然存在。

D出现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在解题时要注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礼乐制度的破坏已是定论,然后再结合材料来解答。

25.C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监察制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恨其即死,流传不多也...(宋)有舒翁工为玩具,翁之女尤善...相传陶工作器入窑,变成玉。

工惧事闻于上,封穴逃之饶。

”说明两宋时期民间手工业的技艺不传外、不传女,其的传承相对的封闭,故C项正确;A中信息没体现;开始超越官营手工业是在明朝,故B错误;日常生活用品不是官营手工业产品,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北宋官营手工业【名师点睛】官营手工业 1. 产品共皇室贵族使用 2.产品不投放市场 3.由官府控制,集中进行大作坊生产 4.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5.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家庭手工业产品用于满足自身需要和缴纳贡赋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7.B试题分析: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

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组卷(江苏卷,含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组卷(江苏卷,含答案)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组卷(江苏卷,含答案)(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百姓”一词,辞海注释:“书尧典:‘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孔传:‘百姓百官’,郑注‘百姓,羣臣之父子兄弟’。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周语富辰曰:‘百姓兆民’”材料中的“百姓”是指A.封建地主阶级 B.战国的“平民”C.奴隶主贵族 D.西周的“国人”2.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认为:“唐代的政治并非是君主独裁政治,而是综合天子和贵族意志实行的贵族政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形成了最高统治者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B.这种观点是基于唐代皇权与三省分权的关系而言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基本解决3.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

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

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

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

咿咿轧轧谐宫商,花开锦簇成匹量。

莫忧八口无餐粮,朝来镇上添远商。

”这反映出当时A.南方经济相对落后且与外界隔绝B.小农家庭经营方式趋向多元C.耕织结合仍是主要生产方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朗4.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孑L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一主张A.否定了孔子思想至高无上B.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要求C.强调以孔子作为是非标准D.动摇了程朱理学统治地位5.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Ⅱ卷)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譬犹从一大树中截枝分栽,别成一独立之新根干。

”这形容的是A.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5. 《荀子·富国》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春秋繁露·奉本》则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外内远近新故之级者也。

”两人观点A. 完全相反B. 如出一辙C. 相互攻击D. 彼此欣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体现了荀子主张要求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材料“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说明了董仲舒也主张维护封建等级观念。

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荀子、董仲舒26. 清末的主流教科书称鸦片战争为“鸦片烟之战”,认为鸦片战争只不过是欧人东来以后的一个普通历史事件,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

这忽视了A. 战争爆发的国内国外背景B. 鸦片战争的西方侵略性质C. 战争带来的革命性质转变D.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巨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中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多大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27.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B. 推翻满清贵族统治C.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D. 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答案】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28.《汉漠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是太阳件的旨意,《摩奴法典》被称为摩奴神的旨意,《古兰经》被称为真主的旨意。

而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

这表明罗马法A.否定宗教和神学 B.重实际而不尚理论C.体现了自然法精神 D.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并未称是神意,相反,其中还有调整宗教关系的条文,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以人为中心的立法目的,调整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因此选D。

A.否定宗教和神学,错误,材料只显示调整宗教关系,不是否定宗教,BC也不符合材料,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评价29.法国的启蒙运动时,一些启蒙思想家的语录被刻印在日历、月历上,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使社会底层受到启蒙影响B. 在天文历法方面树立理性思维C. 使统治阶级无法阻止宣传D. 进一步地解放当时人们的思想【答案】A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30.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婚姻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封建政府对男女同游持反对意见,可知在1908年这种新旧思想的冲击激烈,符合题意的是C 项,A项中的“普遍现象”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排除D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社会习俗的变化31.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

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A.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B. 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C. 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D. 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双重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西方列强开始殖民掠夺,因此选B。

A片面,CD 错误,资本输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民主扩展是18、19世纪,都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32.《全球通史》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

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

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

”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A.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巩固苏维埃政权【答案】C考点: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工人运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性质33.“按欧美诸邦,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其不欲中国之扰乱固也。

故当两军相持,历年不决之际,彼等必欲有所助以冀速定。

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

…”材料说明A.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B.维新变法运动得到列强的默许C.资产阶级革命得到西方的认可D.国民大革命利用北洋政府与西方的矛盾【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的“是时新通商于中国”,即鸦片战争后不久。

“两军相持”是指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形成对峙的局面。

“而北京政府之腐败,久已为西人所厌惮,其属望于革命军者必加厚,亦情势之常矣”。

材料说明西方列强对太平天国运动持观望态度。

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国民大革命都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因此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特点34.前德国总理施密特认为:“欧洲人……应当讲述共同的文化演变。

”欧盟委员会也有人呼吁:“为了忠诚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欧洲一体化与它所表现的理想一致,我们必须有共同的远见。

”他们认为欧盟( )A.应进一步加速一体化进程B.各国应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C.应当有一部统一的宪法D.应重视对共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答案】D考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欧盟)35.俄罗斯学者说:“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人类已从两个国家集团的对抗转向本质上的另一种对抗——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和所有其他人的对抗。

而且,越是在文化和经济发展上离美国越远的社会,这种对抗就越尖锐。

”此核心观点认为美国( )A.面临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冲击B.遭受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严重威胁C.面临欧洲联盟成立后竞争的压力D.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不利于世界和平【答案】D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特点二、非选择题。

(总共6小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

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

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

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

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

——薛福成《变法》材料二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

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

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

——清驻英法公使曾纪泽1879年4月与巴西驻英国公使对话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

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1894)材料三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

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

——《论平民主义与国家之主义之兴废》,《东方杂志》1907年第4期(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

(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

(8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

(9分)【答案】(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

(8分)(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8分)(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

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

(9分)(2)本题材料提到,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