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年全国1卷高考文综试题答案解析

2016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历史、政治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03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据此完成1~3题。

1.与景德镇相比,20世纪80年代佛山陶瓷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场广阔B.原材料充足C.劳动力素质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佛山A.产业结构调整B.原材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 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足B.劳动力成本低C.产业基础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 2.A 3.C【解析】试题分析:1.注意抓住时间,20世纪80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可知,这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 景德镇陶瓷发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基础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考点: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年高考全国1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12题,48分〕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畴,而此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察细致入微,特别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根底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开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名师点睛】此题命题意图是考察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此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察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开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开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此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确实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完整word版)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doc

WORD格式 - 专业学习资料 - 可编辑2016 年全国 1 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人,代崇尚儒学,尊《尚》等五部典,孔子言的《》却不在“五”之中,此合理的解A“.五” 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的史D.儒学由于秦始皇焚而断25. 4 位代画像中的事。

此可以用来明当A.个体的生作状B.精耕作的不断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情形26.史,宋太祖某日不,有人他原因,他:“ 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失,史官必之,我所以不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影响君主个人行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 ,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 年的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 =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完成

2016年全国卷高考真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本卷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2016·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题干综合考生已有知识,如孔子创立儒学、汉代儒学独尊、儒家“五经”、《论语》记录孔子言论,在此基础上设立了一个有趣又含学理的问题,要求考生予以解释。

“五经”中《春秋》为孔子编撰,但《易经》、《尚书》远早于孔子出现,故应排除A项。

汉代董仲舒等对儒学有改造,有继承,有发展,并非背离,故可排除B项。

汉兴儒学,可知秦始皇焚书并未断绝儒学传统。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育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述而不作”“厚古薄今”本也是儒学的传统,故正确答案为C。

25.(2016·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D)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与综合判断的能力。

汉代个体农户“五口之家”包括男女老少,男耕女织,显然与画面所显示的情形不合,故可排除 A;精耕细作在汉代以牛耕、铁制农具为主要特征,画面显然也不能反映,故可排除 B;土地公有制在汉代早已不存在,故可排除 C。

符合题意的答案只能是 D。

26.(2016·全国Ⅰ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分析】本题旨在设置新情境,以一段有关宋代的活泼材料,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正确理解所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016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卷

2016年全国I卷文综历史试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历史试题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

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6年全国1卷历史试卷及答案2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5.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延误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和答案.doc

高考文综历史全国Ⅰ卷试题和答案.doc

2016年高考新课标 1 卷 ( 全国乙 ) 历史 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说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叛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长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因为秦始皇焚书而隔离25.图 4 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能够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田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停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况26. 史载宋太祖某日郁郁寡欢有人问他原由他说“尔谓帝王可简单行事耶 ,, 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应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朝史官所撰史册全都真切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利矛盾D.宋太祖不肯史册记录其真切言行27.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差遣的巡抚渐渐演变成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益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峙28.19世纪中期此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趋增加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山恶水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类状况表示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公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亲密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29. 甲午中日战争迸发前夜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必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定最后被完全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照应是中国A. 已达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益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收效D.能获取更宽泛的外面救助30.1943年 8 月公民党宣告《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 “长征时代” “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一致战线”等归为“错误名词”严禁刊载这反应了公民党A. 努力和缓与其余党派的关系B.全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抢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争保护一党专政的场面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出入口中所占的比重由 1937 年的 17.9%上涨到52.8%这类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向的外交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32.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好像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固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蔽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素来没有消逝并且老是一次次振作精神更=饱满地从头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定了行为规范C. 所保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不停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33.1702 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逝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憎恶占多半席位的辉格党于是排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精校版】2016年全国卷Ⅰ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

【精校版】2016年全国卷Ⅰ文综高考试题(含答案)

2016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全国卷Ⅰ总分数 145分时长:150分钟题型单选题简答题综合题题量12 1 5总分48 12 85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2题 ,总计48分)1.(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2.(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3.(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4.(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5.(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6.(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7.(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 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 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 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8.(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由193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的正常化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制裁9.(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A. 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B. 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C.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D. 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10.(4分)(2016201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二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厨在K (北⅞υ 有Hl 轻司 BtilIn Qi huαzl Oimlir ι∙ Co.JLtd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文综历史解析【精编版】一、选择题(每题 4分,共12题,48分)2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 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时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

《尚书》等五经罡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罡孔子的弟 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星因为儔学 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 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项/『五经秤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 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偉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沒 有背离,所以Ei 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臥D 项的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儒学传统典籍一一五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论语》属于四书的范畴,而本题将我们平时熟悉的四书和五经做了分开 处理,加大了题目的难度,需要能够甄别出四书与五经之间的区别,考查细致入微,特别 提醒我们在一轮复习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 更要求学生能够扩大自己的知识广度,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深度的把握。

25. 图4位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农业*题干中提到的时间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内容为多人集体劳作,分工进行J联系所学內容可知在汉代岀现了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一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项。

图片內容明显为多人集体劳作,与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符,所汰A项错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上,而这些在图片内容中反映不出来,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公有制存在于井田制之下J到汉代井田制已经瓦解,不再存在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所以C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的变化【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图片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以古代的农业生产形式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东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

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等,通常采用田庄式的规模经营。

本题的干扰项为C项,井田制下也采用集体劳作的方式,但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共有,实际上是君主私人所有。

井田制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逐渐崩溃,所以汉代没有土地公有制的情况。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制度的一个小细节,还是提醒我们在备考时注意对细节的把握。

26.史载,木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

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对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

宋代史官所撰实属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折】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

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拿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扣强了中央集权J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錚巡抚的出现滅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敷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E项。

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育增加权力,所以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汶部权限」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有在地方2中央对立的情况,所以D项说法错误◎【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探讨和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从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入手,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自秦代废除分封制以来,经开放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由疔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壇,求之于市,见有 所供可知以火柴、洋布等为代表的外来工业品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说明原有的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民介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所法本题的正确答素为C 项。

中国关税主权丧失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為所次直项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国的自然经济幵始瓦 解,自然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还是占据优势地位的,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不可能的,所以B 项错 误j 中国近代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开放的状态中,真正打幵国门主动对外开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所次D 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名师点睛】 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外来商品的销售为切入点, 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认识。

随着中国近代国门被迫打开, 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瓦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虽然中国的传统经济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但中国还是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以全球化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能够从全局把握。

29.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版权所有: 中华资源库 ©©*««« (北京)ew⅜⅛有陽恃司 B*i ∣∣nQhuαzi online Co -JLM历了郡县制和行省制的变化。

明初在地方分设三司本意是削弱地方权力, 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

但这样的设置在削弱地方权力的同时也过度分散了地方权力, 不利于地方的协调发展,所以巡抚由临时性派遣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加强概括总结能力的提高。

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

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

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甲午中日战争【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

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内里还是封建专制制度。

所以表面强大,是实际还是不堪一击。

其失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