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例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习作例文与习作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习作例文与习作(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习作例文的结构特点与表达方式,学会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积极表达的情感态度,以及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1. 习作例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例文,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体裁。
2. 习作练习:指导学生进行命题作文或自由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习作。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写出有深度、有个性的作文。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作文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或现象,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2. 新授:讲解习作例文,分析其结构、表达方式及优点。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例文的看法和理解。
4. 写作指导: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1. 习作例文分析:列出例文的主要结构、表达方式和亮点。
2. 写作技巧总结:总结写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如开头、结尾、过渡等。
3. 作文题目:板书布置的作文题目。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一篇命题作文,要求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2. 选做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如日记、读后感等。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本次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收获。
2.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此教案旨在通过习作例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并能够独立完成一篇习作。
通过导入、新授、讨论交流、写作指导、课堂练习、作品展示与评价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备课教案(第三单元)小结:一件事情中不同的阶段,情感会有很多变化。
(2)以《别了,语文课》为例:与前两篇课文比较,你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小结:可以通过几个事例表达一种情感。
3.试着在本子上画出自己选定的那件事的情感变化图。
4.画好之后,上台展示。
说说自己的情感变化过程。
(教师小结:融情于事)二、“借”助课文学方法(一)锁定重点,回忆心情,尝试先写1.请大家回忆事件中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用“△”在心情变化图中标出。
2.在本子上把这部分写下来。
提示:综合运用各种情感表达方式,尝试把情感融入事物,景物,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
3.展示一个同学的片段,共同评价。
(1)读语段,猜测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2)说说哪里表达出这种情感。
(3)说说还有哪些不足。
教师小结存在的问题:只是简单直白表达自己的情感,事件的描写多为概述,有一些动作、语言等描写,但是情感的表达不够具体、自然。
4.看看自己的习作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阅读例段,学习方法,修改片段1.再读学过课文中的语段,在比较中学习方法。
(1)学习“直接抒情”。
①出示: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思考:从这个句子中能读出怎样的情感?明显吗?②出示:有谁知道我心里的痛!唉,语文课,在我深深喜欢上你的时候,我就要离开你了,我将要学习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了,想到这里,我噙着泪。
坐在我旁边的叶志聪看见,大惊说:“张先生,陈小允哭啦!”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直接抒情”。
③找找本单元中还有哪些课文也有这样的表达。
(2)学习“融情描写”。
①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思考:这个句子哪里表现出“惊惶”?②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
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思考:与前一句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融情描写”。
部编本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例文》教案教学设计

检查时间:验印主备人:执教时间:年月日
教学单元
第三单元
总(8)课时
课题
习作例文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书中习作例文,总结写文来自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2.体会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3.选择情境,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
(2)集体交流: “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由厌恶到喜欢)
(3)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种变化的?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变化。
“我拿起一张报纸,单是大字标题就有不少字不认识,不要说报纸的内文了。”
“我张皇地拿出语文书,急急温习今天教过的课文,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
4.背诵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及难点
联系书中习作例文,总结文章抒发真实情感的方法;
教学准备、资源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学习例文《别了,语文课》
1.默读例文《别了,语文课》,关注文章旁的批注,边读边思考:“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生默读课文,做好批注;
②以“老阳儿”为贯穿全文情感的线索,表达出母爱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阳光,给人温暖与光明。
5.总结:看,感情原来可以这样表达。当我们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之中,看似平淡的叙述流露出的是柔软绵长、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
三、分层作业
A优等生: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中去。
B中等生:积累相关阅读方法。
C潜能生:积累好词佳句。
①母亲把太阳叠进被窝帮“我”御寒;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习作例文 优质教案

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与方法,自信地表达。
语言运用:能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思维能力:从习作例文中学习表达真实情感的方法。
审美创造:能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课前解析】关注旁批: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旁批自读思考,旁批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别了,语文课》中我的情感变化,体会《阳光的两种用法》中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并且从这两篇例文中体会充满爱和感恩的情感。
关注习作例文写作方法: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把一件事写清楚并写出情感变化,通过描写具体事物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1. 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阅读《别了,语文课》,懂得作者是如何表达“我”对学习中文的情感的。
3.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及例文的表达方法。
4.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教学重点】自主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难点】能把印象深刻的内的容写具体,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果情感有变化,将至变化写清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想象1.教师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上语文课吗?如果有一天你将不再学习语文,不再学习中国文字,你会怎么想呢?有一位少年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我们一起去例文中看看吧!2.出示习作例文题目:《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2)二、自主阅读,交流情感(一)《别了,语文课》(出示课件3)1.教师出示要求:默读《别了,语文课》,借助旁批,说一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例文》精品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教学重点】了解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说说你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文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设计意图:学生回忆表达情感的方法,便于更好地学习例文。
二、例文《别了,语文课》。
默读课文。
说说“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一开始:不喜欢上语文课。
不能学语文,心里难过——痛语文课上:(噙着泪——擦拭着泪水——呜咽——泪水模糊了眼睛——心里非常难过) 告别语文课:“我”热泪盈眶。
2.课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1)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通过三个事例来表达感情。
三、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题目是“阳光的两种用法”,阳光有哪两种用法?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阳光的两种用法。
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2.文中塑造了两位母亲的形象,通读全文,想一想,她们各自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共同之处呢?请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勤俭、朴实、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有智慧和温暖的心。
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两件事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例文,更进一步了解了表达情感的方法,我们可以仿照这些例文,把感情渗透到习作中去。
【板书设计】(一)《别了,语文课》通过三个事例表达情感:1.两次默书都得到八十分,张先生鼓励“我”,“我”却哭了。
2.同学们给“我”的纪念册留言。
3.告别语文课,老师留言,同学送书,“我”热泪盈眶。
(二)《阳光的两种用法》①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
②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
【新课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案(阳光的两种用法)

第三单元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教案
教学版块(课题)
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课时
40分钟
教学
目标
默读例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阳光的两种用法》,体会作者塑造的充满智慧和爱的母亲形象,以及例文用具体的事例和围绕一条主线表达情感的表达方法。学习描写具体事物或人的写作方法,让真情流露于笔尖。
核心素养目标
2.表达方法。课文中的“阳光”既是温暖的,也是光明的;既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
(1)作者把母爱的温攀和智慧,融入具体的人、事、录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比如,母亲晒被子为孩子取暖的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温馨的爱。
(2)作者把心中感觉到的母爱的温攀和智慧直接说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毕大妈用光晒水,作者感叹“溶解糖的水变甜,溶解盐的水变咸,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直接赞美了毕大妈勤俭持家的聪明和智慧。
(2)标清段落序号, 圈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读不准的字、词语或句子,及时请教同桌或者老师。
(3)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和同学交流。
1.思想感情。课文以“阳光”为线索,主要通过母亲用阳光晒被子为孩子们取暖和毕大妈用阳光晤水为孩子们洗澡两件事的记叙,表现了贫穷人家在面对艰苦日子时勤俭持家、热爱家人、聪明睿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任务 要求:选择合适的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环节
学教活动
评价标准
一:课前
评价任务一:
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
(目标 1)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边读边圈画生字词。
3.用适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运用自学、查字典、互学等方式, 读通例文。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4.再读课文,不明白的地方打上“?”,或者写出自己的疑问。 5.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完成预习任务。
导对语文课产生“喜爱”之情,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 而“热泪盈眶”。
评 价 维 评价指标 度
小组内相互评价、纠错、完善,并对小组成员的预习作业完成情 况进行评分。
流畅度 停顿恰当,通顺流畅★
参与度
小组讨论有序发言;讨论积
极;讨论有结果★。
表现力 声音洪亮,有感情★
情 感 表 能够独立完善自己的预习
正确度 流畅度
读准字音,读准语句★ 停顿恰当,通顺流畅★
表现力 声音洪亮,表达自然★
情感表现 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检查 问题:1.文章写了什么事?
评价任务二:
预习(目 2.习作例文一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能熟读成诵,说出自己对课文
标 2、3) 讲了作者由开始的对语文课“厌恶”到后来因全家移民和张先生教 的理解,完成预习任务。
你有过对某个事物的感情发生变化的经历吗?是怎样变化的 感表达清楚。
呢?说一说,写一写。 提示:注意通过具体事例和情感的直接描写来表现情感的变
化。选取事例要能突出重点,注意记叙详略得当。
评 价 维 评价内容 度
语言
书写认真、语言流畅、完整、 通顺
准确度 有具体例子、内心独白
【特级教案】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例文》教学设计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阅读批注,进一步了解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习习作例文和旁批,进一步归纳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方法。
难点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并采用合适的表达情感的方法。
突破方法修改习作,了解自己运用写作方法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运用写作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对比法、点拨法。
学法表格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建议1课时。
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会阅读习作例文一侧的旁批,进一步了解表达方式。
2. 通过阅读习作例文,从独白、景物、事情以及线索等方面综合了解情感抒发的方式,进一步感知写作方法。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诗人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对如何表达真情实感已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从习作例文中进一步感知习作方法。
二、研读课文1. 默读课文,在《别了,语文课》一课中,“我”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有怎样的变化?教师点拨: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
2. 从“我”的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点拨: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中文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3. 朗读课文,在《阳光的两种用法》一课中,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教师点拨:母亲创造了阳光的第二种用法,其实是告诉我们母亲就是我们生命里那束不可或缺的阳光,母爱是我们幸福的来源。
三、例文引路,感知写法1. 对照课文和批注,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完成表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教案教学目标
1.能就“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学习收获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认真聆听其他同学对于本单元学习内容的交流。
3.能用几句话描写自己的心情,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回顾课文,说说从课文中的发现。
师:同学们,回顾《匆匆》《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2.学生讲述从课文中的发现。
教学预设:《匆匆》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的设问,表达了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很能打动读者,容易使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
《那个星期天》中,有一段叙述了“我”“挨时光”:“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借助写“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这些举动,真实自然地表达了“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的情感。
3.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发现。
(1)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2)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4.课件展示抒发情感的精彩片段。
《我的老师》片段:
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直接抒情的部分: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在叙述中流露感情的部分: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
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5.教师总结在文章中抒发真情实感的好处。
我们要想写好一篇文章,让读者感动,就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要抒情,就需要运用一些表达情感的方法,或直接抒情,或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文章主题更突出、人物形象更生动。
二、学习“初试身手”。
1.创设情境:临时抽查课文背诵,询问被抽查的同学和其他同学
的心情。
(担心、害怕;窃喜、开心。
)
2.师: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不同。
3.出示不同的情境,体会不同心情的不同表达。
(1)分组交流,具体说一说自己有哪些新的发现。
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对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提问、补充。
(2)每组推荐一位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共享发现的乐趣。
师生共同评价,培养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交流的能力。
(3)再读课本中的示例,说说这两个例子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愿望实现——高兴;打球失败——遗憾、压抑、难过。
)
4.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心情“好”与“不好”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选取一两个情境,用几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把当时的情感自然地表达出来。
走在小巷里奔跑在田野中弹琴钓鱼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6.完成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互相倾听,发表意见。
优秀示例:
(1)走在小巷里
①心情好: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小巷里,带给我温暖的感觉。
我一蹦一跳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
今天,我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了。
老师、同学们都向我祝贺。
正当我回想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夸赞我:“好好好。
”一条大黄狗对我笑脸相迎,冲着我“汪汪汪”地叫了几声,仿佛在说:“你真棒!”
②心情不好:夕阳西下,我垂头丧气地走在长长的小巷里,感觉小巷昏暗而又狭长,怎么也走不到尽头。
因为马虎今天考试做错了一道题,
我感觉非常遗憾和懊悔。
这时,小巷的大杨树上一只喜鹊“喳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嘲笑我:“羞羞羞。
”连往日对我笑脸相迎的那条大黄狗也冲我“汪汪汪”地叫个不停,好像也在看我的笑话。
(2)奔跑在田野中
①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中,许多小鸟在自由地飞翔着,它们一高兴,便唱出清脆悦耳的曲子。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小河,一群顽皮的孩子正欢快地在河边吹着柳笛。
一切是那么美好,我情不自禁地吹起了愉快的口哨。
②心情不好:我在田野中伤心地跑着,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水中一圈一圈的涟漪缓缓荡开。
我轻轻叹了口气,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顿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黑灰色,花朵不再微笑,风儿不再温和,小鸟停止了歌唱,连路也变得更长了。
三、学习“习作例文”。
1.阅读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
(1)课件出示书中的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对中国语文课的情感变化:由不喜欢到喜欢得不舍得放弃。
)
(3)讨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的事例、内心的独白来表达真实的情感。
)
(4)指名说,教师小结。
2.阅读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幸福、感恩)
(2)说说文章围绕“老阳儿”写了哪些内容。
(母亲把“老阳儿”
叠在被子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
)
(3)默读,批画,说说文章是怎样写出作者的情感的。
(4)全班汇报交流:
文章融情于事,将情感融入事件的叙述中,借助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