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外贸数据背后的惊人秘密:内需不如以前

合集下载

订单仅有往年20%外贸出啥事了

订单仅有往年20%外贸出啥事了

订单仅有往年20%外贸出啥事了订单仅有往年20%外贸出啥事了?近日,外贸遇冷的现状愈演愈烈,国内外向型企业普遍缺少订单,很多厂子的订单量只有往年的1/5。

曾经一箱难求的上海港、宁波港,如今却堆满了空箱子。

上海港的空集装箱甚至堆到了太仓,还是放不下。

货运卡车司机接不到单子,生意和生活都陷入了低谷。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下跌了近90%。

很多人在问,中国的外贸怎么了?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又有中美脱钩的影响,还受中国产业发展转型的影响。

从经济发展周期来看,前几年,在疫情影响下,欧美国家受疫情影响较大,而中国的防疫政策非常成功,基本保证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欧美国家的生产跟不上,但是需求一点都没有减少,从中国的进口量有一个脉冲式的上涨,短期制造了一个高点。

进入2023年以来,全球疫情基本告一段落,欧美国家的生产生活逐步恢复正常,对外需求自然也就减少了。

同时,在疫情期间,美国采用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疫情结束后,美国在几轮加息的影响下,经济发展有衰退的迹象,进一步减少了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美国推行的制造业回流政策。

从中国迁出的外资企业确实有,日资、韩资企业搬走了一些,三星手机基本上不在中国造了,很多美国的企业也回到美国建厂,或者搬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建厂。

再加上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对部分中国企业的单边制裁,都是造成外贸订单流失的原因。

事实上,外贸订单减少的背后,更多的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中国产业升级,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的实效,一些落后产能、低附加值产能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附加值的产业,中国在通信技术、半导体等方面,持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已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国内,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抓紧建设、逐步形成。

最明显的表现是,当前,国产品牌的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安踏、李宁、鸿星尔克等鞋服品牌,逐渐占领了年轻人的心智。

广东1月外贸增速低于全国

广东1月外贸增速低于全国
通过社会 作者的_作得到 了进一步 的细化 , [ 提高了政
府管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与此同时 ,有利于培育和发 展社会服务产业 ,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 的就业 岗位 , 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 和社会价值。佛 山市政府各部门应 当认真学习借鉴港澳特区的先进经验 ,高度重视加强社
会事务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变过去政府 “ 大包大揽”的做法 , 积极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 , 通过 购买服务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提高丰 会公共 服务 . 卜
要 的 内容 。 臼
参 考文 献 :
对飘 红的 数 据 ,多 数专 家 认为 暂 不能 过早 乐 观 ,复苏 仍 面 临不 确定 性 。 广东 外语 外 贸 大学 国 际 经 贸学 院 副 院 长 易 行 健 表 示 ,因 西 方 “ 库 补 存” ,出 口仍 延续 去 年 三 四 季 度 以来 趋 势 ,但 眼 下并 不 能 断 言中 国 进 出口 已经 全 面恢 复 ,至 少 要
总第 83 期 。
( 资料来源: 金羊网一 新快报21年 O月2 日) OO 2 3
(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港澳殊 三角研究中心)
5 G N D ( C ( / 1 6 U G O3 Ot 0 2 0 A复 。
与全 国外贸相似 ,2 0 0 9年 1 月基 数较 小 ,是 今年 1 月份 广 东 省 外 贸同 比增 幅 较大 的 原 因 。其 中广 东出口 2 3 2亿美元 ,增长 1 %;进口 2 5 4 8. 7 0 亿 美元 ,增长 6 . %。当 月实现外 贸顺差 7 . 52 7 8亿
观察 到 今 年 第二 季 度才 能 下结 论 。他 认 为 ,人 民 币 汇 率是 影响 中 国 外 贸 最 大 的不 确 定 因 素 。

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当前外贸进出口形势、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作者:郝洁张一婷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13期受全球经济逐步回暖、国内经济率先复苏的双向拉动,叠加去年的低基数效应,今年年初我国对外贸易表现强劲,对主要贸易伙伴顺差大幅扩大,预计年初的外贸激增将逐步恢复常态。

后续应进一步关注全球疫情趋势下国际市场需求走势,建议进一步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品质,强化对中小企业支持,优化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签署和实施,构建更加稳固的产业链、供应链,打造对外贸易新格局。

一、今年以来外贸进出口形势(一)低基数、高需求,多重因素推动对外贸易开门红今年1—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8344.9亿美元,同比增长41.2%。

其中,出口4688.7亿美元,增长60.6%;进口3656.2亿美元,增长22.2%;贸易顺差1032.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逆差72.1亿美元。

从环比看,今年1—2月进出口额为去年11—12月的88.2%,出口为85.3%,进口为92.2%,均高于往年水平,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复苏态势(见图1)。

除去基数效应外,支撑我国开年贸易复苏的主要动力:一是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刺激政策带动消费和生产回暖;二是我国经济稳定恢复拉动进口持续扩张;三是“就地过年”政策支撑外贸企业在春节期间如期复工,实现订单按时交付。

(二)东盟、欧、美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贸易顺差大幅扩张今年1—2月,我国与东盟进出口额为1205.1亿美元,同比增长41.9%,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14.4%,自去年6月起连续9个月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其中,出口增长53.0%,进口增长29.9%,顺差扩大352.8%。

与欧盟进出口额为1196亿美元,增长49.6%,占比14.3%,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出口增长62.6%,进口增长32.5%,顺差扩大160.3%。

与美国进出口额为1098.0亿美元,增長81.3%,占比13.2%,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其中,出口增长87.3%,进口增长66.4%,顺差扩大101.8%。

中国的贸易数据为何让世界质疑

中国的贸易数据为何让世界质疑

中国的贸易数据为何让世界质疑陈昆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1月份贸易顺差为318.6亿美元,而上年12月份顺差为256亿美元,比上月明显扩大,此前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11位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期中值为271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

据华尔街日报道,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出口同比增长10.6%,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增长0.1%;上年12月份为增长4.3%。

1月分进口同比增长10%,经济学家预期中值为增长3.0%;上年12月份为增长8.3%。

针对中国最新的贸易数据,《华尔街日报》连续有几篇文章质疑:《中国最新贸易数据令经济学家大惊失色》,《中国1月份出口劲增是否含有水分?》,《中国强劲的出口数据令人生疑》,《应慎对中国的贸易数据》。

总结一下,中国最新贸易数据遭到质疑的三大理由:一是,2013年1月曾经发生过贸易虚报,而且程度严重,这令今年的强劲增长数据更加令人费解;二是,中国1月份出口数据出人意料的强劲,而此时主要贸易近邻出口却在下滑,比如,台湾和韩国1月份出口额分别下降4.6%和0.2%;三是,华盛顿经济学家Brian LeBlanc曾经估计,2012年有1,010亿美元非法资金借道香港进入中国大陆,这一金额逼近了中国2012年合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数量1,120亿美元。

其实,即使是有意让人民币处于贬值状态,中国制造也优势不再,四大成本全面弱化了中国制造的世界竞争力,即高税收,高利息,高房价,高人工成本。

中国制造优势不再,出口创汇不再风光,维持人民币贬值不再需要,放弃控制人民币汇率转而让人民币升值就是现实选择,这样可以增强另外吸引国际资本的诱因,即人民币升值和高利率。

看看外贸企业如何进行虚假贸易对这个问题会有所理解。

中国的贸易企业在绕开政府资本管制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虚报出口是企业用来提高出口额的一种手段,这样就可以将更多资金带入国内。

2009年1月进出口创纪录下降 商务部全球推销中国造

2009年1月进出口创纪录下降 商务部全球推销中国造

1
月份

人民
下 降 了 2 1 9 % 对 香港 出 口 下 降 3 5 4 %


而 人 民 币对 英 镑

而 在海 关 统计 的 重 点 出 口 商 品 中 占据 中
汇 率继 去 年 1 2 月 份 升 值 6 4 2 % 后
1

今年

国 出 口 半壁 江 山

为拉动 出 口 立 下 汗 马
月份再 升值 4 3 8 %
当罕 见 的

环 比微 贬 O 3 6 %
1 月份 200 8

况将 比 2 0 0 1 年严 重

人 民 币 实 际 有效 汇 率 延 续 了

毕 李察 表 示



经 济增长急 速 下 降

在 中 国 出 口 的 2 5 个 重 点 国 家和 地 区 中 只 有加 拿 大取 得 了

年 1 2 月 的贬 值 行 情


科 法斯 近 日 宣 布


全 球 的信 用 危 机 正 在

出 口 额 增长 出 现 严 重 下 滑 费 减弱 也 使 问题 恶 化


而 投 资及 消
年 1 1 月 出 口 下 滑 以来 中国连 续 第 3 个 月
贸 易 顺 差 在 4 0 0 亿 美 元 左 右 令 外 贸部 门

蔓 延 并 调 低 2 2 个 国 家 的 贸易 风 险 评 级


科法 斯预 测全球 国 内生产 总值
(G D P ) 在
200 9
主 要 外 贸省 市 中 广 东 江 苏 上 海

海关总署公布1月份外贸数据 出口同比增长25%[6]

海关总署公布1月份外贸数据 出口同比增长25%[6]

海关总署公布1月份外贸数据出口同比增长25%2013年02月09日 07:00来源:中国广播网分享到:更多0人参与00条评论0原标题:海关总署公布1月份外贸数据出口同比增长25%中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陈亮沈静文)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海关总署昨天(8日)公布:今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增长明显,达2.17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同比增长25%,进口同比增长28.8%。

1月外贸数据呈现惊人增幅,主要原因在于,今年1月份有22个工作日,而去年同期因春节长假影响只有17个工作日。

不过,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仍达到8.1%,其中出口增长12.4%。

数据向好,在宁波海关通关中心,前来报关的企业也感受到和去年不一样的暖意。

企业:初期都是预测的很不好的,都说不乐观的。

原来觉得会很差,结果比我想象中好了很多,多了三分之一的单子。

记者:主要是哪些产品?企业:我看鞋子类的还是蛮多的,还有一些像帐篷啊,涤纶纤维啊这些还是蛮多的。

1月份的出口好转,企业已经感受到了。

但对于未来的形势,海关和企业都没有把握。

宁波海关:现在有数据表明感觉好像是有点回暖,但具体的外贸形势还可能不能判断。

从去年12月起,中国进出口出现探底回升的迹象。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郑跃声认为,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实施,国内促进外贸增长各项政策效果释放,2013年中国外贸增长水平将略微好于2012年。

郑跃声:订单的提升和出口经理人信心的提升,加上成本的下滑,由此预示着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出口可能会有所好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

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

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市场数据及特点分析

2023年1月外贸进出口市场数据及特点分析

2022年1月外贸进出口市场数据及特点分析2022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4.58万亿元,同比下降7%。

经受了去年的负增长后,我国外贸颓势仍在连续,2022年1月进出口数据之差甚至超过市场预期。

1月份的外贸数据大幅低于市场预期,预示着上半年经济增长的压力仍旧比较大,稳增长的难度和压力都还会比较大。

2022年1月外贸进出口市场数据及特点分析详述如下。

海关总署公布2022年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状况。

据海关统计,2022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88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9.8%。

其中,出口1.14万亿元,下降6.6%;进口7375.4亿元,下降14.4%;贸易顺差4062亿元,扩大12.2%。

1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31.7,较去年12月回升0.5,是2022年2月以来的首次环比回升,初步推断2022年二季度我国出口压力有望缓解。

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有所提升。

1月份,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08万亿元,下降9%,占我外贸总值的57.4%,较去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6674.8亿元,下降2.7%,占出口总值的58.4%;进口4131.1亿元,下降17.5%,占进口总值的56%;一般贸易项下顺差2543.7亿元,扩大37.3%。

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338.4亿元,下降14.5%,占我外贸总值的28.4%,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3454.3亿元,下降14.3%,占出口总值的30.2%;进口1884.1亿元,下降14.9%,占进口总值的25.5%;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570.2亿元,收窄13.6%。

此外,我国以海关特别监管方式进出口1882亿元,下降4.1%,占我外贸总值的10%。

其中出口728亿元,下降4.3%,占出口总值的6.4%;进口1154亿元,下降4%,占进口总值的15.6%。

更多最新外贸行业市场分析信息请询问发布的《2022-2022年外贸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

2023年1月外贸形势分析

2023年1月外贸形势分析

2022年1月外贸形势分析1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141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同)下降29%,比2022年12月份降幅扩大17.9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904.5亿美元,下降17.5%,比2022年12月份降幅扩大14.7个百分点;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43.1%,比2022年12月份降幅扩大21.8个百分点。

自2022年11月份以来进出口各项指标已连续3个月同时消失负增长。

当月外贸顺差391.1亿美元,增长100.8%,高于2022年12月份增幅28.4个百分点。

需要留意的是,1月份进出口数据同比大幅下降受春节因素影响较大。

由于2022年1月份比2022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1月份当月数据同期不完全可比。

另据海关统计,剔除工作日的影响,1月份进出口额同比下降8.2%,环比增长4.6%;出口额同比增长6.8%,环比增长10.1%;进口额同比下降26.4%,环比下降3.8%。

降幅明显小于按日历月份统计的数字。

一、1月份外贸运行基本特点(一)从贸易方式看。

1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732.5亿美元,下降25%。

其中出口458.2亿美元,下降11.6%;进口274.3亿美元,下降40.1%。

加工贸易进出口542亿美元,下降33.8%。

其中出口387亿美元,下降25.4%;进口155.1亿美元,下降48.3%。

(二)从企业性质看。

1月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0.5亿美元,下降32.3%。

其中出口460亿美元,下降23.1%;进口280.6亿美元,下降43.4%。

国有企业进出口316.5亿美元,下降34.8%。

其中出口166.4亿美元,下降19.9%;进口150亿美元,下降46%。

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进出口361亿美元,下降13.8%。

其中出口278.1亿美元,下降4%;进口82.9亿美元,下降35.7%。

(三)从详细产品看。

1、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明显下降。

1月份,机电产品进出口753.4亿美元,下降28.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月外贸数据背后的惊人秘密:内需不如以前
海关总署2月8日公布了1月份的进出口数据,其中下降幅度高达19.9%的进口总值,以及随之带来的创纪录的贸易顺差让人绷紧了神经——今年首月外贸真的那么差吗?
在一篇篇“断崖式”和“大跳闸”的惊叹解读背后,今年1月外贸数据的真实面貌如何,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一份成绩单出炉?《每日经济新闻(微博)》记者为你揭开1月外贸数据背后的惊人秘密。

外贸到底“差不差”?出口正常内需不如以前
1月外贸数据增幅剧降,砸中了一大片“担心经济发展是否出大问题”的神经。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2015年1月外贸表现到底差不差。

按美元计,1月进出口数据为340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0.9%。

其中,出口2002.58亿美元,同比下降3.3%;进口为1402.26亿美元,同比下降19.9%。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2009年持续发酵的欧债危机以来,中国月度出口保持在1800亿美元以上的,都不能称之为“差”。

今年1月,出口依然站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仍处于正常水平。

自2014年9月以来,我国月度出口连续第5个月都超过2000亿美元。

市场就那么大,增也难增,只要月度出口额保持不滑到1800美元以下,都属于合理范围。

非要说“差”,就“差”在进口上。

一般中国月度进口维持在1700亿美元以上,金融危机的时候在1600亿美元上下滑动,好的时候会超过1800亿美元。

今年1月的进口额,只刚刚突破了1400亿美元关口。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口剧降跟一直下挫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有关。

2014年5月以来,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下跌。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拉低我国(2014年)进口值增速3.3个百分点。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综合统计司司长郑跃声在评价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时称。

根据今年1月中国主要进口商品统计表,除了“粮食”一栏中的金额同比上涨0.9%(按人民币计),其他所有进口品类,比如铁矿砂及其精矿、原油、成品油、煤及褐煤、铜、铝等,价格同比齐齐下跌。

其中,同比价格跌幅超过50%的有铁矿石、煤、成品油。

此外,不同于2014年进口额下降的情况是:今年1月除煤和成品油之外的大多数大宗商品,进口额下降是“量价齐跌”所致,有别于以往的“量增价跌”。

以铁矿石和原油为例,一个月以前的统计数据表明,2014年12月铁矿石进口8685万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18.4%,原油进口量为3037万吨,超过了当年2014年1月2815万吨的单月最高纪录。

2015年1月,铁矿石进口量为7857.1万吨,同比下降9.4%,2798.1万吨的原油也比去年下降了0.6%,与以往动辄百分之十几的增速相去甚远。

量也下降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内需不如以前。

”白明说。

春节因素影响有多大?最好多看几个月
如果要预判全年外贸走势,一定要看春节后两个月的走势,至少也要看第一季度的外贸走势。

自2012年开始,中国外贸的进出口增速就告别了以往单向增长的局面,开始出现月度波动。

查看2013年和2014年两年的外贸增长走势图,可以看到,在2013年2月和2014年2月都出现了进出口双跌。

海关总署称,1月外贸数据经季节调整后进出口降幅收窄。

考虑到春节因素对年初进出口同比影响较大,经过季节调整后,按美元计,1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降幅分别为7.2%、1.4%和14.5%。

那么,春节因素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每年过春节,外贸公司一般会提前集中出货。

“如果按照春节因素进行季节调整后,其实进出口降幅应该更大。

”白明认为。

2014年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3823.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3%。

其中出口2071.32亿美元,同比增长10.6%;进口1752.63亿美元,同比增长10.0%,录得贸易顺差318.69亿美元。

按季节调整的话,按理来说,2014年1月的实际发货日少了,但今年过年是在2月,1月并不受放假影响。

白明说,如果按照平均工作日计算,那么今年1月进出口的跌幅可能更大。

政策利好尚未见效?中国企业受两头挤压
人民币贬值、财政部、国税总局上调部分纺织品服装和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美国市场复苏势头正起。

在中国促进外贸发展政策利好不可谓不多的情况下,1月进出口何以“大跳闸”?
先来看几个外企今年的布局动作。

微软在春节前会关闭位于北京以及东莞的诺基亚手机工厂,部分设备将转移到越南河内工厂。

松下、夏普、大金、TDK将一些电子产品生产线迁回本国。

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外企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白明认为,在1月进出口双降的背后,是制造业外资下降、加工贸易下降、国际产业结构再转移和逆转移影响的结果。

中国在2001年入世之时,一线工人的月薪也就五六百元,这仅为现在越南工人的月工资水平。

而现在中国一线工人月薪至少要两三千,并且,中国的社保费用比东南亚国家高出不少。

经营成本上升,再加上中国与东盟达成自贸区协定,大部分货物进出口关税降为零,外资将加工贸易环节转出、在东南亚设厂,跟当年欧美日企业从亚洲“四小龙”进行产业转移一样,只不过是国际产业再转移罢了。

这种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过程,绘制成曲线,在一个以横轴为年代、纵轴为市场的坐标图上,就如三只大雁在飞翔,也因此被日本经济学家命名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

外资除了“再转移”,还有“逆转移”。

一些日本、欧美企业将高端制造业搬回自己国家去了。

高端的搬回去,低端的转出去。

处于中间阶段的中国企业,受到了两头挤压。

这种挤压,在金融危机之后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它的效应不明显,随着时间的累积,如今越来越显现。

中国外贸数据的增速变化就是一个明证。

郑跃声也称,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业投资降温也制约了出口。

“2014年前11月,我国的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而我国的外贸出口约有一半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

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将对出口形成中期制约。


还有一部分外资企业,是瞄着中国市场来的,产品就地销售,不再出口。

多重因素叠加,造成了中国进出口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这与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特点相符。

”白明说。

中国制造优势何在?应保持产业体系优势
中企“走出去”,无论对企业发展战略和国家战略来说,都是必要的势头。

尽管中国在2014年以1196亿美元的吸收外资额成为全球外资
流量第一大国,同时,中国也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吸收外资规模200多亿美元。

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带动了成套设备和零部件的出口。

“但是…走出去‟还有另外一面,就是对中国现有产业出口形成一定替代。

”白明说。

“走出去”的企业中,既有能源资源型国企,也有劳动密集型外贸企业。

但是这些走出去中企的产品,将为投资东道国的海关出口额增加份额,却无关乎中国进出口的“账面”。

处在国际分工中间产品地位的中国制造业,还具有什么优势?
“优势是完备和成熟的产业体系。

”白明认为,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备这个优势,而拥有这个优势的国家并不多。

虽然加工环节可以被替代,但完整的产业体系却具有不可替代性。

制造业的一些加工环节可以转移出去,但产业体系还是离不开中国。

白明也建议,“走出去”的中企要注意保护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保持产业体系优势。

国家领导层也清楚意识到了中国制造业目前所处的变局。

因此,不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自贸区和区域安排战略,都在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锁定国际分工的伙伴关系,邀请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伙伴参与中国体系,互利发达国家和地区,为贸易和投资增长创造便利和空间。

在贸易和投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全球价值链中,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认为,既要分析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更要分析一国在环节和链条中的价值链——也即利益格局和贸易分工模式。

以进出口总值为统计口径的外贸数据,是传统货物贸易的计算方法,只是中国外贸参考的一方面。

或许不久,会增添商务部提倡的贸易增加值为统计口径,以更准确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具体受益情况,分辨出“面粉和水”,看到实在的“鸡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