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_李国平

合集下载

R&D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

R&D投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空间动态面板模型

e pa ao yv ra lsa d e o o cg o h x ln t r a ib e n c n mi r wt .An r vn ilR& D n e t n a i nfc n n l — d p o ica iv sme th sa sg iia tifu
S ta y a i a e o e o n l z n he f nc i n pa i ld n m c p n lm d lf r a a y i g t u to
o & D n e t e o e o m i r wt fR i v sm ntt c no c g o h
s a ile o o e rc r s l h w h t t e e a e l n - e m t b e e u l ru r lto s i e we n t e p ta c n m ti e u t s o t a h r r o g t r s a l q i b i m e a i n h p b t e h s i
W ANG L—ig MA ioj o i n . p Ja -a i
( c o lo u niisa dEc n mis S h o fH ma te n o o c ,H ee fi Unie st fTeh lg v r i o c noo y,Hee 3 0 9,Chn ) y fi 0 0 2 ia
R D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结果表 明, 各解 释变量与经 济增 长之间存 在长期稳 定 的均衡 关 系, 研发 投入 对 区域经济增 长有显著促进作 用 , 省域研 发投 入存在 显著 的空 间相关性 , 没有表 现 出明显 的知识 溢 出效 但 应; 引入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项显著地增强 了研发投 入对 区域 经济增 长 的影 响 , 而人力 资本与 R 然 &D投资 的交互乘积项并 没有对 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预期的推动作用 。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空问动态 面板 数据模 型 ; R&D投资 ; 知识 溢出 中图分类 号 :0 5 F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35 6 (0 0 0 —460 1 0—0 0 2 1 )91 0 —6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_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_王立平

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_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_王立平

第25卷第7期V ol .25 N o .7统计与信息论坛S tatistics &Info rmation Fo rum2010年7月Jul .,2010收稿日期:2009-12-27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宏观检测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090416241),作者简介:王立平(1968-),男,安徽肥西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王 健(1986-),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生,研究方向:数量经济学。

【统计应用研究】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王立平,王 健(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摘要:产业结构变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不过区域经济之间往往存在空间相关性。

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因素,构建产业结构变量的协同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空间相关性。

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较为显著的外溢性。

关键词:产业结构变迁;经济增长;空间相关;空间动态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0)07-0092-07一、引 言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和变迁不仅决定了其在区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而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重大。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迅猛增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也在拉大,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已成为热点话题。

库兹涅茨认为,—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产业结构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1]。

钱纳里对51个国家的经验数据分析后认为,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服务行业和农业变化最小,而工业增长最大,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2]。

现代经济发展规律也表明,经济增长除了依靠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外,更重要的是依靠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一、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增长在中国不同地区的时空分异与动态收敛情况。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采用最新的数据和方法,对中国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敛情况。

通过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模式,可以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1. 背景介绍:阐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时空分异和动态收敛方面的研究意义。

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愈发高涨的背景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不仅考量了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还融入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环境因素,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量化指标。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现象日益明显,这不仅反映了不同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揭示了环境压力在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分布。

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时空分异,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各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动态关系,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哪些地区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较好地控制了环境污染,哪些地区则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发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动态收敛研究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收敛性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同或发散趋势,揭示各地区之间在环境效率方面的追赶或分化现象。

对于具有收敛性的地区,可以分析其收敛的速度和趋势,为其他地区提供经验和借鉴对于发散的地区,则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动态关系对比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府财力动态关系对比研究——基于1978—2009年东西部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 收稿 日期】 0 1— 4— 21 0 0 4


十 期
【 基金项 目】 本文是 中央财 经大学“ 1 工程” 21 三期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课题 ( 编号 :Z Y 9 1 阶段性研究成果。 C X 00 ) 【 作者 单位 】 中央财经大 学财政 学院 , 北京,00 1 108 【 作者简介 】 聪(98 )女 , 王 18 一 , 山东德州人 ,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 学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学。 财政
48


效应 、 关联 需 求 效 应 等带 柚 m 0 济轴 蛐 长 。与 此 动经 的增 们 ∞
协 检 、兰 因 关 检 ;三 分 别 蕃 整 验格 杰 果 系 验第 部 分
建 立 向量误 差 修正 模型并 进 行脉 冲 响应和 方差 分解 分析 ; 四部 分得 出结论 并 提 出相关建 议 。 第 理
( ) 一 变量设 定 与数 据处 理
本 文 以东部 1 1省 ( 部 1 ②) 西 2省 的地 区 生产总值之和作 为衡 量东部 ( 西部 ) 区经济 地
增 长 的指标 , 以东 部 1 ( 部 1 1省 西 2省 ) 的财 政 收入之 和作 为衡 量 东 部 ( 西部 ) 区政 府 财 力 地 的指标 , 了消 除时 间序 列 的不利 影 响 , 为 对上 述 数 据进 行对 数变 换 , 换 后 的变量 定义 如下 : 变 L G P L G P : 部 ( 部 ) 区 当 N D D( N D X) 东 西 地 年 生 产 总 值 之 和 的 自然 对 数 值 ; N S D L GH


引言
改革 开放 以来 , 随着 市场 经济体 制 的建 立与 完善 , 国 的经济 总量与政 我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论文导读::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

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

论文关键词:相邻省份,溢出效应,Solow增长模型一、引言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产出不仅依靠自身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其他地区产出尤其是相邻地区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溢出(陈丁、张顺,2008)。

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越大,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强;溢出效应越小,则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差。

一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通过聚集和辐射相联系,聚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备效益等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要素向本地区聚集;辐射指本地区对相邻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表现为产业带动以及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等(刘崇献,2005)。

研究各个地区与其相邻省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各省份明确当前形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省份产出增长率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中国空间经济存在溢出效应,其中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对周围的沿海省份海南和广西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周围的非沿海省份湖南和江西则极化效应明显。

Brun,Combes and Renard(2002)利用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1998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地区内部溢出效应也很明显,但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进而得出在短期内溢出效应的作用不足以使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缩小的结论。

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

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

important in mid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will provide strong and sustaining power for
development of capital-technology-intensive industries.
Key words: Nature-intensive industries
中国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实证研究:1985-2007
摘要:本文对 1985-2007 年我国省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东部少 数省市的比较优势行业实现了动态升级,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优势行业没有发生变化, 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呈现“极化”现象,东部地区的劳动 密集型行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兼具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通
2007, this paper finds that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a few provinces have changed
forward. Howev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ustries in eastern, mid and western regions have not
industries mainly depend on not only traditional factors but also acquired endowments, such as
human capital and scale economics in eastern region.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developments are

我国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我国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我国省域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析
郭双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S1
【摘要】研究发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关关系.本文分别利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以及空间半参数模型研究了我国2011年30个省区(除海南省)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省域人口增长不仅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还受到周边地区人口增长情况的影响.
【总页数】3页(P38-40)
【关键词】半参数空间回归模型;空间滞后自回归模型;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空间自相关
【作者】郭双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5;F124;O212.1
【相关文献】
1.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J], 邱述彬
2.我国省域经济发展规律的比较研究——基于The Hodrick-Prescott频率域滤波法 [J], 朱小檬;栾维新;朱义胜
3.我国省域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空间计量研究——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2届运
动会综合总分榜的经济社会空间分析 [J], 顾先问
4.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 [J], 邱述彬;
5.我国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的差异分析 [J], 邓丽君;李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效应分析

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效应分析

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效应分析作者:杨海平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第08期内容摘要:本文使用2005-2014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运用差分广义矩(DIF-GMM)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动态效应;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水平、政府调控水平和城市基础设施水平等因素对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水平城市化水平动态效应差分广义矩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传统型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的现代型城市社会逐渐转化的历史进程,是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中国的城市化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能够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提供很好的经验与启示。

因此,关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非常必要。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表现具有一致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经济也保持着较快增长的速度。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表现的一致性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增长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如何?经济增长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是否具有动态效应?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需要考虑到哪些因素?本文希望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来研究经济增长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影响程度及动态效应,同时找到影响城市化水平的相关因素,为政府采取措施提高城市化水平提供有利支撑条件。

文献回顾城市化水平与国家经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国外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Kelly和J.Williamson(1984)在其著作《What Drives Third World City Growth?》中运用CGE模型探讨了第三世界城市化水平增长的原因。

Chen Mingxing et al.(2014)利用全球12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2卷第10期

2007年10月Vol.62,No.10

Oct.,2007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李国平,陈晓玲(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西安710061)

摘要:采用分布动态方法(MEDD),从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形状和流动性两方面考察1978-2004年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

布形态经历多极化—收敛—双峰状的变化过程,其中,俱乐部收敛省区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由扩大到再次缩小,俱乐部间的发展差距由缩小到再次扩大,说明收敛俱乐部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1990年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活跃性提高;转移概率矩阵、无条件和空间条件动态随机核估计及密度等高线图显示空间相互作用影响着省区经济增长未来的空间分布,空间因素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分布的重要因素,相邻地区经济增长互相依赖,因地理位置临近所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促使了相似经济水平地区的空间聚集。

关键词: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空间相互作用;分布动态法;持续性;流动性;中国

1引言

国内外关于省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的实证研究文献非常丰富,多数学者采用人均GDP、总产出、国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支出为指标的回归分析法或指标法(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收敛等)对不同数据资料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根据数据资料及回归方法的不同,回归分析法又可分为横截面分析法(包括面板数据)和时间序列分析法。前者采用经济增长速度对初期经济水平回归估计"系数的符号来判断国家或省区经济收敛与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BarroandSala-I-Martin和Mankiw,Romer,andWeil对美国、

日本、西欧等国家经济收敛性的验证。此后,许多学者都沿用#收敛模型考察国家或地区经济收敛情况[1-3]。中国学者也多数采用这种方法研究地区经济的增长趋同性[4,5]。时间

序列分析法是采用单根和协整检验来判断国家或省区间经济增长差距的变化趋势。

BernardandDurlauf是采用该种研究方法的代表[6]

然而,近年来国外学者从多方面对横截面分析方法提出质疑,Quah认为$收敛之所以不应作为检验收敛的方法,最主要的缺陷是它违背了收敛的含义。收敛是横截面经济

增长差距的缩小,应直接比较横截面的经济绩效,%收敛是通过地区经济增长与其自身稳态值差距的缩小来判断地区经济增长收敛与否(新古典模型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递减趋势,因此,经济增长最终趋于稳定状态,稳态是指各种数量都以不变速度增长,而且,每个经济体都收敛于自身的稳态,而这一收敛速度与其稳态的距离成正比),因此,他

认为&收敛方法不能检验地区经济收敛与否,时间序列方法虽然考虑了收入序列的平稳性问题,但不能给出横截面的分布特征[7]。

为研究地区经济空间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Rey在’收敛模型中通过加入空间相邻权重矩阵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考察空间相互作用对美国经济收敛影响,研究发现,

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地区间资金、劳动力的流动、商品流通、

收稿日期:2007-02-13;修订日期:

2007-07-2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54)[Foundation: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No.40471054]

作者简介:

李国平(195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方法。

通讯作者:

陈晓玲,E-mail:lightyang-cxl@163.com

1051-1062页62卷地理学报

技术扩散等使得省区间尤其是相邻地区间的经济增长互相联系[8]。Rey考虑到空间相互作用对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但也未揭示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

20世纪90年代,Quah首次提出采用分布动态法(modelofexplicitdistributiondynamics,MEDD)这种非参数估计方法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距问题[9]

。分布动态法从两个

方面评估地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人均收入分布形状和人均收入内部分布的流动性。

前者涉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分布形态及随时间的变化,评估形状动态的一个重要方法是通过使用核密度估计量估计横截面的分布。后者是指各地区经济在一段时期后其在不同经济水平间的转移概率,它反映地区经济在一段时间后向上(下)一级经济水平转移的可能性。分布动态方法包括马尔可夫链方法和随机密度核估计法,前者将人均收入序列作为

离散状态处理,而后者将人均收入序列作为连续状态处理。此外,Quah指出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分布的重要性,他通过定义空间条件随机核来估计空间相互作用对地区分布的影响,指出空间地理溢出效应有助于解释地区经济的分布动态[10,11]。分布动态研究方法得

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他们也纷纷采用这种方法考察地区经济收敛问题。

Rey首次将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特点和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相结合,对传统的马

尔可夫转移矩阵细分,将地区按照初始期(t期)相邻地区的经济水平级别进行划分,即

空间滞后项,考察t+s期该地区与相邻地区经济的相互影响及空间溢出条件下地区经济分布的动态趋势[12]。LeGallo采用同一方法研究1980-1995年138个欧洲地区相对人均GDP差距的时空演化。研究发现,在收敛过程中地理因素非常重要,相邻地区经济水平影响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同俱乐部收敛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持续存在[13]。

Aroca等采用马尔

可夫链及空间条件随机核估计方法,研究1985-2002年贸易自由化对墨西哥地区经济的收敛空间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墨西哥在与美国贸易自由化之后,整体经济增长呈现发散趋势,形成了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不同收入水平的聚集区;在考虑空间相关性的情况下,发现与美国接壤地区的经济水平提高,形成高收入聚集区,但北部其他地区的收

入在下降[14]。

采用分布动态分析法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分布的研究还很少,AzizandDuenwald采用随机核估计法研究1978-1997年中国28个省区人均收入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显示

省区的相对人均收入分布呈“双峰状”

[15]

;但作者没有采用马尔科夫链方法对两个时间段

的划分作检验,也没有研究空间相互作用对相邻地区经济增长分布趋势的影响。徐现祥、

舒元采用高斯核核密度估计了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及1998年中国省区劳均GDP的分布情况,发现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省区增长分布由“单峰状

变为“双峰状”,沿海、内地各自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而沿海、内地间的差距不断拉大[16];但作者没有采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和空间随机核方法研究省区经济增长的动态空

间分布,无法深入揭示相邻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以及不同经济水平相邻地区对某省区经

济增长演变概率的影响。蒲英霞等采用空间马尔可夫链方法研究1978-2000年江苏省77个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趋势,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一直存在“俱乐部趋同”

现象,1990-2000年更为显著;自身及其邻居同时向上转移的省区都集中在苏南,区域自身或邻居有一方或双方均向下转移的区域绝大多数位于苏北,地区人均GDP类型转移显

著受到地理背景的制约[17];然而,采用离散序列对不同经济水平区域的划分有一定的主观

性,这将降低描述相邻地区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对省区经济增长动态分布影响的准确性。

针对以上文献研究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状态及其变动趋势的不足,本文将综合运

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分布动态法研究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的动态演进,通过核密度图描述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形状动态,同时采用马尔科夫链法、静态空间条件随机核估计法及动态空间条件随机核估计法研究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分布动态、收敛模式及空间相互作用对相邻地区未来经济增长趋势的影响。

105210期李国平等: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空间分布动态

2数据来源说明及省区相对人均GDP分布描述

依据国际趋同文献的最新进展,结合Quah及Aroca等的研究思路[11,14],

采用高斯核

(f!h(x)=1nh

i=1!Kx-Xih"#,其中,X

1,...,Xi,...,Xn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其概率密

度为f(x),K(・)为非负且积分为1的核函数)作为随机核估计的核函数方法,从省区人

均GDP分布形状及内部分布的流动性两个角度分别考察1978-2004年中国30个省区相对

人均GDP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化模式。

2.1数据来源及说明使用人均GDP衡量各省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1978-2004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重庆划入四川省考察),并经平减指数处理得到实际人均GDP。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50年统计汇编》。所有分析都将采用相对人均GDP,即省区人均GDP与全国人均GDP之比,以此考察各省区经济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

2.2省区相对人均GDP分布描述运用高斯核估计得到反映中国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

2004

年省区经济增长分布形态状况的核密度图(图1)。核密度图中横轴为相对人均GDP,1代表全国平均水平,2代表平均水平的2倍,以此类推。从图1可以看出,所有主峰都主要位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左侧,表明中国绝大多数省区的经济水平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978年分布图中,主峰完全位于1的左侧,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峰逐渐向右侧移动,

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省区差距逐渐缩小;1978-2000年,分布图形主峰的核密度随时间的推移在逐渐下降,形态变得平缓,表明主峰内部省区间的经济差距在扩大,而2004年,主峰的核密度又再次提高。从具体形态分布来看,1978年和1985年相对人均GDP的分布呈现3个峰,表明省区经济分布呈“多极化”;与1978年相比,1985年另外两个次峰向左移动,表明不同俱乐部收敛省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峰右侧的两个峰逐渐消失,到1990年,右侧尾巴变得比较平坦,省区经济分布呈“单峰状”,

图1中国省区相对人均GDP分布情况(数据来源:《新中国50年统计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5年卷)Fig.1DistributionofprovincialrelativepercapitaGDP

ÁÂÃÄÅÆÇÈÁÁÉÃÁÉÅÁÉÇÁÉÂÂÉÃÂÉÅÂÉÇÂÉÃÁÂÃÄÅÆÁÁÇÃÁÇÅÁÇÈÁÇÂÂÇÃÂÇÅ

ÁÂÃÄÅÁÁÆÃÁÆÅÁÆÇÁÆÂÂÆÃÂÆÅ

(a) 1978 (b) 1985 (c) 1990 ÁÂÃÄÅÆÁÁÇÃÁÇÅÁÇÈÁÇÂ

ÁÂÃÄÅÆÁÁÇÃÁÇÅÁÇÈÁÇÂ

ÁÂÃÄÅÆÁÁÇÃÁÇÅÁÇÈÁÇÂ

(d) 1995 (e) 2000 (f) 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