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二直线平行的条件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案1一. 教材分析《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对图形的基本性质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2.能够运用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直线平行的条件的推导,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自主发现和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直线和平行线的模型,用于直观展示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

2.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展示一些直线和平行线,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平行线?直线和平行线有哪些性质?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直线平行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直线为什么是平行的?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和三角板,尝试画出一些平行线,并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直线平行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行线除了具有直线平行的条件外,还有哪些性质?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发现和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同步练习题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 同步练习题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同步练习题A组(基础题)一、填空题1. (1)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其中只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有_____个交点.(2)如图,已知直线a∥c,∠1=∠2.那么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2. (1)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_____第2(1)题图第2(2)题图(2)如图,如果∠1=60°,∠C=60°,∠D=115°,那么平行的直线是_____.(用平行符号表示)3.(1)如图,要证AD∥BC,只需∠B=_____,根据是_____.(2)如图,PC∥AB,QC∥AB,则点P,C,Q在一条直线上,理由是_____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_____个.①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作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能够画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并且只能画出一条;③如果a∥b,b∥c,那么a∥c;④两条不平行的射线,在同一平面内一定相交.二、选择题5.如图,与∠1是同位角的是( )A.∠2 B.∠3 C.∠4 D.∠56.如图,直线l与直线a,b相交,且a∥b,∠1=50°,则∠2的度数是( ) A.130° B.50°C.100°D.120°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 )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③同位角相等;④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A.1个 B.2个C.3个D.4个8.如图,将木条a,b与c钉在一起,且木条a与木条c交于点O,∠1=70°,∠2=40°,要使木条a与b平行,木条a绕点O顺时针旋转的度数至少是( )A.10°B.20°C.30°D.50°三、解答题9.如图,已知直线MN分别与直线AB,CD,EF相交于点G,H,K,∠1=∠2,AB∥EF,试说明:AB∥CD.10.(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GH所截,且∠AEG=∠CFG,EM,FN分别平分∠AEG和∠CFG.试说明:EM∥FN.(2)如图,CE⊥DG,垂足为C,∠BAF=50°,∠ACE=140°.CD与AB平行吗?为什么?B组(中档题)一、填空题11.已知直线m及一点P,若过点P作一直线与m平行,那么这样的直线有_____条.12.工人师傅想要知道砌好的墙壁的上、下边缘AB和CD是否平行,于是找来一根笔直的木棍,如图所示放在墙面上,那么,他通过测量∠EGB和∠GFD的度数,就知道墙壁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当∠EGB_____∠GFD时,墙壁的上、下边缘平行,依据是_____13.(1)如图,已知CD⊥AD,DA⊥AB,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才能使DF与AE平行,添加的条件是_____.第13(1)题图第13(2)题图(2)已知:如图,∠ABC=130°,AB⊥MN于点F,∠a=40°.直线MN与l的位置关系是_____二、解答题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90°,BE平分∠ABC,DF平分∠ADC,则BE与DF 有何位置关系?试说明理由.C组(综合题)15. (1)已知∠ADE=∠A+∠B,求证:DE∥BC.(2)如图,已知∠B=∠D+∠E,请你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参考答案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2.2.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同步练习题A组(基础题)一、填空题1. (1)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其中只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有2个交点.(2)如图,已知直线a∥c,∠1=∠2.那么直线b,c的位置关系是b∥c,其理由是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2.(1)如图,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第2(1)题图第2(2)题图(2)如图,如果∠1=60°,∠C=60°,∠D=115°,那么平行的直线是AB∥CD.(用平行符号表示)3.(1)如图,要证AD∥BC,只需∠B=∠1,根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如图,PC∥AB,QC∥AB,则点P,C,Q在一条直线上,理由是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有2个.①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作平行线;②经过直线外一点,能够画出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并且只能画出一条;③如果a∥b,b∥c,那么a∥c;④两条不平行的射线,在同一平面内一定相交.二、选择题5.如图,与∠1是同位角的是(D)A.∠2 B.∠3 C.∠4 D.∠56.如图,直线l与直线a,b相交,且a∥b,∠1=50°,则∠2的度数是(B)A.130° B.50°C.100°D.120°7.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有(B)①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②若a∥b,b∥c,则a∥c;③同位角相等;④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A.1个 B.2个C.3个D.4个8.如图,将木条a,b与c钉在一起,且木条a与木条c交于点O,∠1=70°,∠2=40°,要使木条a与b平行,木条a绕点O顺时针旋转的度数至少是(C)A.10°B.20°C.30°D.50°三、解答题9. 如图,已知直线MN 分别与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G ,H ,K ,∠1=∠2,AB ∥EF ,试说明:AB ∥CD.解:∵∠1=∠2, ∴CD ∥EF. ∵AB ∥EF , ∵AB ∥CD.10.(1)如图,直线AB ,CD 被直线GH 所截,且∠AEG =∠CFG ,EM ,FN 分别平分∠AEG 和∠CFG.试说明:EM ∥FN.解:∵EM ,FN 分别平分∠AEG 和∠CFG , ∴∠GEM =12∠AEG ,∠GFN =12∠CFG. ∵∠AEG =∠CFG , ∴∠GEM =∠GFN. ∴EM ∥FN.(2)如图,CE ⊥DG ,垂足为C ,∠BAF =50°,∠ACE =140°.CD 与AB 平行吗?为什么?解:AB ∥CD.理由: ∵CE ⊥DG , ∴∠ECG =90°.∵∠ACE=140°,∴∠ACG=50°.∵∠BAF=50°,∴∠BAF=∠ACG.∴AB∥DC.B组(中档题)一、填空题11.已知直线m及一点P,若过点P作一直线与m平行,那么这样的直线有0或1条.12.工人师傅想要知道砌好的墙壁的上、下边缘AB和CD是否平行,于是找来一根笔直的木棍,如图所示放在墙面上,那么,他通过测量∠EGB和∠GFD的度数,就知道墙壁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当∠EGB=∠GFD时,墙壁的上、下边缘平行,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3.(1)如图,已知CD⊥AD,DA⊥AB,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才能使DF与AE平行,添加的条件是∠CDF=∠BAE.第13(1)题图第13(2)题图(2)已知:如图,∠ABC=130°,AB⊥MN于点F,∠a=40°.直线MN与l的位置关系是平行.二、解答题1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90°,BE平分∠ABC,DF平分∠ADC,则BE与DF 有何位置关系?试说明理由.解:BE ∥DF.理由如下: ∵∠A =∠C =90°, ∴∠ABC +∠ADC =180°. ∵BE 平分∠ABC ,DF 平分∠ADC , ∴∠1=∠2=12∠ABC ,∠3=∠4=12∠ADC. ∴∠1+∠3=12(∠ABC +∠ADC)=12×180°=90°. 又∵∠1+∠AEB =90°, ∴∠3=∠AEB. ∴BE ∥DF.C 组(综合题)15. (1)已知∠ADE =∠A +∠B ,求证:DE ∥BC.证明:方法1:延长AD 交BC 于点F ,如图1. ∵∠AFC 是△ABF 的外角, ∴∠AFC =∠A +∠B. 又∵∠ADE =∠A +∠B , ∴∠AFC =∠ADE. ∴DE ∥BC.图1 图2方法2:如图2,反向延长DE ,交AB 于点F. ∵∠ADE 是△AFD 的外角,∴∠ADE=∠A+∠1.又∵∠ADE=∠A+∠B,∴∠1=∠B.∴DE∥BC.(2)如图,已知∠B=∠D+∠E,请你判断AB与CD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B∥CD.理由如下:∵∠COE=∠D +∠E,∠B=∠D+∠E,∴∠COE=∠B.∴AB∥CD.。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公开课课件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1课时)》公开课课件

5.如图所示,已知直线EF和AB,CD分别 相交于K,H,且EG⊥AB,∠CHF=60°, ∠E=30°,试说明AB∥CD. 【解析】因为EG⊥AB ,∠E=30°, 所以∠EKG=180°-90°-∠E=60°, 所以∠AKF=∠EKG=60°=∠CHF, 所以AB∥CD.

特别提醒:∠3与∠DBE
(1)与AB相交所成的同位角为 不是(2)中的同位角.
∠1与∠DBC,………………3分
(2)与BE相交所成的角中没有同位角,……………………5分
(3)与AC相交所成的同位角为∠3与∠C……………………7分
【规律总结】 判断两个角是否为同位角的三个诀窍
1.若两个角的两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样的角不是同位角. 2.若两个角各有一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叫截线,这两个 角的另一边为被截直线,若两个角都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直线 的同一侧,则这两个角为同位角,否则不是. 3.为同位角关系的两角的两边组成的图形,如字母“F”.
(C)12对
(D)16对
【解析】选C.每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都有4对同位角,所
以共有12对.
3.如图,∠B与∠________是直线________ 和直线____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得到的 同位角. 【解析】∠B应与∠FAC是同位角,是直线BC和AC被直线BF所 截得的同位角. 答案:FAC BC AC BF
3.在同一平面内,直线a,b相交于P,若a∥c,则b与c的位置关系 是________. 【解析】因为直线a,b相交于P,a∥c即直线a是过点P平行于c 的直线,由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可知,过点P的直线b与直线c相交. 答案:相交
4.如图所示,BE是AB的延长线,量 得∠CBE=∠A,由∠CBE=∠A可以 判断________∥________, 根据 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因为∠CBE=∠A,且∠CBE与∠A是直线AD,BC被直 线AE所截形成的同位角,所以AD∥BC. 答案:AD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直线平行是指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Parallel lines refer to two lines that will never intersect.2.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它们具有相同的斜率。

The condition for lines to be parallel is that they have the same slope.3.斜率是指直线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差与横坐标差的比值。

Slope refers to the ratio of the vertical difference to the horizontal difference between any two points on a line.4.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同,那么它们是平行的。

If two lines have the same slope, then they are parallel.5.两条直线的斜率相同但不相交,则它们平行。

Two lines with the same slope but do not intersect are parallel.6.另一种判断直线平行的方法是它们的斜率乘积为-1。

Another way to determine if lines are parallel is if the product of their slopes is -1.7.这个方法适用于垂直线。

This method applies to perpendicular lines.8.垂直线是指它们的斜率互为倒数的直线。

Perpendicular lines are lines with slopes that are reciprocal of each other.9.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倒数,那么它们是垂直的。

If two lines have slopes that are reciprocal, then they are perpendicular.10.平行线和垂直线在几何图形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设计: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练习2 如图,∠1=∠2=55°, ∠3等于多少度?直线AB 、CD 平行吗?说明你的理由。

练习3 议一议
问题1:你还记得怎样用移动三角板的方法画两条平行线吗?你能用这种方法过已知直线AB 外一点P 画它的平行线吗?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问题2:分别过点C 、D 画直线AB 的平行线EF 、GH , EF 与GH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结论: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因为a ∥b ,a ∥c ,根据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所以b ∥c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和巩固
学生思考,知识迁移
你有什么发现? 与同伴交流.
1 2 3
E F
G H B C
D A A B P
. 议一议 2
议一议1。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课时备注1 2.15---2.16 同底数幂的乘法 12 2.17---2.21 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法—同底数幂的除 5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学科:数学年(班)级:3 2.24---2.28 整式的乘法—平方差公式 54 3.3—3.7 完全平方公式—回顾与思考 55 3.10---3.14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直线平 5行的条件6 3.17---3.2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 57 3.24—3.28 回顾与思考—认识三角形 58 3.31---4.4 图形的全等—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清明节9 4.7---4.11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用尺规作三 5角形10 4.14---4.18 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回顾与思考 511 4.21—4.25 复习期中考试 312 4.28---5.2 用表格表示的变量间关系—用关系 4 劳动节式表示的变量间关系13 5.5---5.9 用图象表示的变量间关系—回顾与 5思考14 5.12---5.16 轴对称现象—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515 5.19---5.23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516 5.26---5.30 利用轴对称进行设计—回顾与思考 517 6.2---6.6 感受可能性—概率的稳定性 518 6.9---6.13 等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回顾与思考 519 6.16—6.20 总复习 520 6.23---6.27 期末考试 5本学期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力争取得一个比较优异的学习成绩教研组长签字:说明:此表一式两份,一份作为教案附件之一粘贴在教案本上,一份上交教务处。

1.1 同底数幂的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了解同底数幂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幂的运算性质(或称法则),进行基本运算。

过程与方法:在推导“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2.灵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4.在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意义,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两种判定方法.难点:活运用两种判定方法,证明两直线平行,解决角度的计算和转换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2.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不能用同位角的数量关系直接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时,我们该怎么办?【情境引入】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小明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预设:可以测量∠1与∠2,也可以测量∠1与∠3....教师活动:进一步提出思考,这样做的理由呢?【合作探究】如何利用量角器,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教师活动:演示测量过程,说明∠1=∠3,由此小明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1+∠2=180°,由此他也能判断上下两个边缘是平行的.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小明的判断依据吗?【探究】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定义如图,具有∠1与∠2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内错角.具有∠1与∠3这样的位置关系的角称为同旁内角.请找出图中其他的内错角与同旁内角.预设:∠3与∠4是内错角;∠2与∠4是同旁内角.问题:你能说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特征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内错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内错角的特征.预设:内错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两个角.内错角是Z形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同旁内角的位置特征,思考并说出同旁内角的特征.预设:同旁内角指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同旁内角是U形状【归纳】“三线八角”小结①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同一方、且在截线同一侧的两个角,叫做同位角;如∠1与∠2.同位角是 F 形状②位于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且在截线的两侧的两个角,叫做内错角;如∠7与∠2.内错角是Z形状③位于两条被截直线内部,且在截线的同侧的两个角,叫做同旁内角.如∠5与∠2.同旁内角是U形状.【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 = ∠2 . 求证:a∥b证明:∵∠1 = ∠2 (已知)∠1 = ∠3 (对顶角相等)∴∠3 = ∠2 (等量代换)∴直线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得出结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梳理证明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已知:∠1+∠2=180°,求证:a∥b∠1,∠2互补(已知)∠1,∠3互补(邻补角定义)∴∠3 =∠2 (同角的补角相等)∴直线a∥b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提示证明方法不唯一,证明过程中的∠3换成∠4就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来证明.得出结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做一做】如图,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教师活动:以举例的方式提示学生如何寻找.一位同学说:BC与AE是平行的,因为∠BCA与∠E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提问你能看懂她的意思吗?再找到另一组平行线,说说你的理由.预设:BA与CE是平行的,因为∠ACE 与∠BAC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AC与ED是平行的,因为∠ACE与∠CED 是内错角,而且又相等.【典型例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然后再小组交流探讨,如遇到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点拨,最终教师展示答题过程.例已知:如图,∠1+∠2=180°,请用不同的方法说明:AB∥CD.分析: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来证明.观察可知∠1的对顶角∠EHB与∠2是同旁内角,结合已知可证;∠2的补角∠CGH 与∠1是同位角,利用同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同位角相等,从而证出两直线平行;同理可证∠1的补角∠AHG与∠2这对内错角相等,也可以证出结论.解题过程:2.下列条件能判断l1∥l2的是( )A. ∠2=∠3B. ∠1=∠3C. ∠4+∠5=180°D. ∠2=∠43.观察图中所标记的五个角,完成题目:(1)∠1 与是同位角;(2)∠5 与是同旁内角;(3)∠2 与是内错角.4.图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判断是哪两条直线平行吗?①∠1=∠4②∠2 =∠4③∠1+∠3 =180°答案:1.B ;2.B3.∠4;∠3;∠14.①a∥b;②l∥m;③l∥n.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教案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山东省济南第二十七中学褚爱华课时安排说明:本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并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三。

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三线八角”,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使其成为上节课探究的延续,较好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画图、操作、折纸等活动,认识到了探索直线平行的必要性及基本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

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第一课时已经得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本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探索出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有关结论。

由于学生对于三线八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比同位角要略为复杂一些,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角,并能在不同的图形中正确识别。

另外,在第一课时中,对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即可,对说理要求不高,但是在本节课中就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直观和推理两方面来探索,既要结合实际图形发现规律,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采用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把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同位角相等来得出结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内错角合同旁内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崇仁一中洪建崇课时安排说明:本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一,并初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第二课时在进一步认识“三线八角”中的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同时,探索得出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二、三。

本单元教学设计时将遵循教科书编写思路,在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中自然引入“三线八角”,使该知识的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不是孤立地处理这些内容。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并得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初步具有了利用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意识,认识了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为本节课的继续探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使其成为上节课探究的延续,较好的完成本单元的学习。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生动有趣的现实情境,通过观察、画图、操作、折纸等活动,认识到了探索直线平行的必要性及基本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

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任务分析:在第一课时已经得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基础上,本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内错角、同旁内角,并探索出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大小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的有关结论。

由于学生对于三线八角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识别比同位角要略为复杂一些,所以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让学生认识两种角,并能在不同的图形中正确识别。

另外,在第一课时中,对于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结论只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即可,对说理要求不高,但是在本节课中就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从直观和推理两方面来探索,既要结合实际图形发现规律,又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采用推理的形式加以说明,把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转化为同位角相等来得出结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会识别由“三线八角”构成的内错角合同旁内角。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条件的过程,掌握利用同位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判别直线平行的结论,并能解决一些问题。

3.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图利、交流等活动,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在参与探索、交流的数学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 教学设计分析:本节课共设计了五个环节:立足基础,温故知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大胆探究,各抒己见、及时巩固,深化提高、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第一环节:立足基础,温故知新活动内容:1.通过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在复习“三线八角”基本图形和同位角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问题1: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数一数图中有几个角(不含平角)?问题2:写出图中的所有同位角,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什么样的角是同位角? 引导学生从角与截线与被截线的位置关系的角度来描述同位角。

问题3:它们具备什么关系能够判断直线a ∥b ?你的依据是什么?问题4:图中∠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有什么特点?∠3与∠6,∠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呢?说说你的理由。

a n mb345 2 1 ca b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得出内错角与同旁内角的概念。

2.巩固练习1:课本随堂练习1:观察右图并填空:(1)∠1与 是同位角;(2)∠5与 是同旁内角;(3)∠2与 是内错角。

练习2:如图,直线AB ,CD 被EF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你能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活动目的: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三线八角中的同位角,设计问题1、2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复习,通过对同位角的进一步复习,再次让学生认识到具备同位角关系的一对角是在被截直线的同一侧,在截线的同一旁,相对位置是相同的,为类比学习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做好铺垫。

通过问题4,引导学生概括出图中∠3与∠5,∠4与∠6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两侧,位置是交错的,这样的角叫做内错角;而像∠3与∠6,∠4与∠5这样位置关系的角,在两条被截直线的内部,在截线的同旁,这样的角叫做同旁内角,由此得到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初步认识,再通过两个较简单的练习及时巩固,实现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实际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于变式图形中三种角的识别确实存在问题,特别是在图中不出现平行线的情况下,更加困难,个别学生认为同位角就一定相等,忽略了直线平行。

通过练习1,2,帮助学生澄清了认识。

问题4中引导学生类比对同位角的描述来发现和描述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较清晰的表述,对此应不做较高要求,主要目的是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这两种的识别,实践证明,4 12 3 5 6 7 8 D C B E AF这样处理学生较易掌握。

然后通过练习及时进行了巩固训练,效果较好,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增加变式图形的练习,但不易过难。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活动内容:1.给出实际问题:小明有一块小画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AB(如图所示)。

小明只有一个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这个画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2.画板上下边缘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可以利用其他角来判断?请你先自主探索,再与同伴交流。

设计目的:创设这个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当用同位角不能直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时,应该怎么办?由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去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操作和思考,探索还有哪些角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是否平行。

这样设计,使得探索活动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进一步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解决问题2的过程中,由于有了第一环节的铺垫,学生的探究方向比较明确。

实际教学效果:测量画板边缘是否平行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所以学生表现出来比较有兴趣,能积极进行观察和操作。

因为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快的想到探索内错角的关系来判断两直线平行,但是主动考虑到去测量同旁内角的不多,教师可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启发。

应注意通过此例教学,只是让学生得到一个初步的猜想,引导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度量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所以只要学生能够通过度量得出猜想即可。

第三环节:大胆探究,各抒己见活动内容:依次完成以下几个步骤,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1.课本议一议:(1)内错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2)同旁内角满足什么关系时,两直线平行?为什么?请你先独立思考,采用你认为适当的方式来说明理由,然后再与同学交流。

2.观察课件中的三线八角,内错角的变化和同旁内角的变化,得出结论: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挑战自我:你能结合图形用推理的方式来说明以上两个结论成立的理由吗?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 当(1)∠1=∠2,(2)∠1+∠3=180°时,说明a ∥b 的理由。

活动目的:本环节的教学是重点,鉴于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有了探究的经验和方法,本课的第一环节又学会了识别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所以将此探究先放给学生。

由于探究的方式较多,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本环节选取了课本的议一议,采取的方式是先独立思考、探究,再讨论交流,目的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的找到多种方法,这样合作交流才有了更充分的内容,才能够互相启发,博采众长。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课件展示,进一步验证结论,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这样设计,避免了多媒体展示取代学生的思考的弊端。

以上探索所运用的是合情推理的方式,作为较高要求,设计了问题3,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来说明理由,目的是逐步渗透推理的意识,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情况处理。

实际教学效果:由于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思维习惯和水平,在探究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利用教具实验、测量、计算、剪纸拼接,能力较强的学生采用了推理的方式,发现了当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时,两直线平行。

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说明这一发现的理由,只要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即可,教师不急于评判各种方法的优劣,而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获益。

通过课件的展示,更加使学生认识到所探究结论是正确的。

最后的问题3,学生在书面表达方a b c1 3 2面还有些欠缺,教师可通过板书为学生进行示范,为今后学习较严格的推理论证打基础。

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促进,较好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及时巩固,深化提高 活动内容: 1.做一做:三个相同的三角尺拼接成一个图形,请找出图中的一组平行线,并说明你的理由。

2.图中各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时,你能判断哪两条直线平行吗?(1)∠1=∠4;(2)∠2=∠4;(3)∠1+∠3=180°3.看图填空:(1)如右图,∵∠1=∠2∴ ∥ ,∵∠2=∴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4=180°∴ ∥ ,∴AC ∥FG ,(2)如右图,∵∠2= ,∴DE ∥BC∵∠B + =180°,∴DB ∥EF∵∠B +∠5=180°∴ ∥ , 。

A B C D E F4 3 2 15 1 2 3 4A B C D E F G nb a lm4 3 21活动目的: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灵活应用。

练习1,2的目的在于直接应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寻找平行线,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

教学时要注重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要增加思维深度,分析图中角与角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找出所有的平行线,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利用拼摆三角板,发现在拼摆过程中某些角之间的大小关系,至少找出一组平行线。

教学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教材呈现了两种说理方式,一种是自然语言,一种是利用框图的形式,目的是表现出说理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时可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

练习3是通过填空的形式降低了难度,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结论的认识,初步训练数学语言。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回答问题,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以上题目也可以适当加深难度,增加开放性,例如,可以将第2题改为:当哪两个角相等时,直线a∥b?等。

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初步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但在三线八角图中,同时找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有些混乱,个别学生出现“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错误。

在后面学习中还要结合具体问题帮助学生辨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