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2

合集下载

《藤野先生》(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藤野先生》(2)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4.精读第38段,思考: “良心发现”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指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 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便增 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指
为军阀政客而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 的文人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品味鉴赏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 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 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 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 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正直热忱、工作认 添改讲义 真负责、一丝不苟 没 严格要求、循循 正 治 有 纠正解剖图 善诱、尊重科学 直 学 民 真诚关怀、正 热 严 族 关心解剖实习 直无私、热情 诚 谨 偏 见 认真求实的精神 了解裹脚 严谨的治学态度
思考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 “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 法。) 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 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 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 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 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 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z/xxk
青 春 风 采
高考总分:
692分(含20分加分) 语文131分 数学145分 英语141分 文综255分
毕业学校:北京二中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 院 北京市文科状元 阳光女孩--何旋
来自北京二中,高考成绩672分,还有20 分加分。“何旋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她 的笑声,远远的就能听见她的笑声。” 班主任吴京梅说,何旋是个阳光女孩。 “她是学校的摄影记者,非常外向,如 果加上20分的加分,她的成绩应该是 692。”吴老师说,何旋考出好成绩的秘 诀是心态好。“她很自信,也很有爱心。 考试结束后,她还问我怎么给边远地区 的学校捐书”。

藤野先生2

藤野先生2
贴士
认识议论文的文体知识,注意体会议论文和记叙文、说明文的不同。






一、自学环节(10—15分)
1.知识链接
回顾所学内容,小组组长测试。(A级)
2.课文导读(B级)
a.课文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b.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c.本文以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暗线,想一想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问题
检查签字
反思
二、展示环节(18分钟)
1.内容理解(要求:多读,细看,抓住重点词句理解。)
2.体会文章主旨。(要求:结合课文重点句段来体会。)
3.活动展示(要求:抓住自己的典型特征)
三、点评环节(2分钟)
四、当堂检测(8分钟):
阅读课文11-19段,回答:
1.选段写了哪两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性格?(c组)
2.指出选段中的过渡句。(A级)
3.指出表现“我”拿回讲义后感受的句子。(B级)
五、总结评价(2分钟)
学法指导:

注意体会作者在刻画人物时,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带着问题读课文,画下问题的答案。组内交流明确,组内不能解决问老师。
注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注意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
做好组和学生的评价。
鸡西市中学导学指南
学科
语文
时间
2011年3月3-4日
1周
第3-4课时
年级
初三年级
课题
藤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
备课
语文组
备课人
初三语文备课组
模式
四环模式
课型

藤野先生2

藤野先生2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俯 首 甘 为 儒 子 牛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热情赞颂 直抒怀念之情—— 高度评价 收藏讲义 怀念付诸行动—— 挂照片 多写文章
争怀 的念 勇之 气情 和化 力为 量斗
爱 国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 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 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 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 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 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如:头顶上盘……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
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丑态,也表达了作者对他 们极端厌恶、鄙视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用冷嘲热讽的笔触描写出"清国留学生"附庸
二、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 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 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 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 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 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 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 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 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 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 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 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 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画出侧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
答、我拿下来打开看时……也都一一订正。
2、这个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答:工作认真负责,待人诚恳热情,没有 民族偏见。

藤野先生 (2)

藤野先生 (2)

这些事如何体现作者的爱 国之情?
1、作者去东京的目的何在?他为何要离 开东京?
体会文中使用副词来增 强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只不过”的意思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
了清国留学生污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 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 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 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 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 睡安稳了,表露作者对生活环 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 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在仙台
1、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非同寻常的理解,强烈的民族自尊

2、和先生交往,敬仰先生 ----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在东京
忧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国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所 感—— 厌恶之极,失望

不屑与之为伍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精读第5语段,思考:
(1)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原因是
“物以稀为贵”,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 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 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 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 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离开仙台
2.变换了几个地点? 三个:①“我”在东京

5藤野先生 (2)

5藤野先生 (2)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 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 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 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 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 恶痛疾的文字。
升华“伟大”
写人的方法:
写作时,一定要把人放到特定 的背景中,选择典型事例,通过具 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
(第37自然段)
升华“伟大”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 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 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 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 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 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 所知道。
感受“伟大”
默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段,思考:
1、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 他 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
2、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 怎样?
3、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 怎样的优待?鲁迅对优待的态度是什么?
温馨提示:可从
感受“伟大”
事件和关键句的
角度思考。
写作指导:背景法
感受“伟大”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 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 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琐记》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 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 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呐喊>自序》
(第37自然段)
鲁迅: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 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 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 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 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 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 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 所知道。

藤野先生2

藤野先生2
特征—— 盘着大辫子 修辞——比喻、夸张、反语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揭露
其腐朽灵魂,表达作者的极端厌恶、鄙视和嘲讽之意。
分析第一部分:
4、第二自然段内容: 写学跳舞——“清国留学生”的丑行。
5、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6、第三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藤 野 鲁先 迅生
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1—3)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
京的所见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1、第一自然段内容: 赏樱花——写“清国留学生”的丑行。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有什么作用? ①领起后面两自然段的内容,引出下文对“清国留学生”腐朽 堕落的生活的描写; ②写出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和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 ③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3、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2)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 品质? 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侧面表现了藤野先 生的高贵品质。
分析第二部分:
(二)第二层(6—2பைடு நூலகம்)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写出先生的高贵品质。 相处(11—23):四件事
第一件事( 11 —— 15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第二件事( 16 —— 19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第三件事( 20 —— 22 )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怎样看—— 作者认为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 贵”。
情感—— 饱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 族自尊心。
分析第二部分:
(二)第二层(6—23)
记“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写出先生的高贵品质。

《藤野先生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藤野先生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相关背景和作者的留学经历,深入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2.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3.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尊师和爱国之情,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重点】1. 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尊师和爱国之情,获得情感上的熏陶。

【教学难点】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了解到鲁迅离开东京到仙台学医,藤野先生对他非常好,他大可跟着老师好好儿学医直到毕业。

但是他却辞别恩师,又回到了东京,后来弃医从文,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过渡:1902年2月,21岁的鲁迅赴日本留学,《藤野先生》一文中记述了当时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

那时的中国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侵略者与沙皇俄国在中国领土之上争夺土地,而中国国民却如行尸走肉一般麻木,对于外国侵略不抱有任何的反抗思想。

鲁迅在日留学期间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鲁迅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来拯救中国。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弃医从文”是改变了鲁迅一生的决定,新闻记者想就这个问题采访一下他,请你代替那时的鲁迅发声,就下面记者的提问大纲和小组同学一起准备一下,然后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

(1)当初为什么离开繁华的东京到仙台去学医?(2)为什么学医学得好好的,中途放弃,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3)做出这个决定时内心是怎么想的?有没有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心?(4)你觉得这一决定能给“后来人”带来什么启发?2.过程安排(1)圈画出文中作者在东京的见闻、文中促使鲁迅意识到学医无法救中国的相关事件、文中体现出鲁迅离开东京和离开仙台时表现他内心的语句。

《藤野先生》2、3

《藤野先生》2、3

学习内容《藤野先生》二课时总第课时课型新授上课时间学习目标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学习难点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学习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欣赏歌曲《北国之春》。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简单回顾上课时的内容,引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写人要如何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6.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8.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9.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10.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是因为什么?11.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12.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1、因为“日暮里”让人想起屈原<离骚>中的“日忽忽其将暮”的诗句,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衰败,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它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
在仙台 匿 名 信 事 件
看 电 影 事 件
弃医从文的原因
心受 看 受极 电 到大 影 严震 重动 事 挫, 件 伤民 族 自思 尊想
——
爱 国
到人匿 侵与名 犯祖信 国事 的件 尊 严 受个
——
在东京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敬仰忧国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忧国忧民
[学习难点]
1、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藤野先生, 名叫藤野 严九郎,是 鲁迅在仙 台学医时 的先生.
听读课文
3、读这段有趣的文字,你能从中找出多少篇鲁迅的文章?
并能说出其中三篇文章的体裁和出处吗?
孔乙己因为一件小事回到故乡,看了一场难忘的社 戏,回来的路上高声谈论雷峰塔的倒掉,第二天一早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访滕野先生,见先生正在 看友邦惊诧论 ……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 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 弃医从文)
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 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
概括人物形象.请各位 同学积极思考.
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在 东 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去 仙 台
日暮里: 触发忧国之情
去仙台
爱 国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水户: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 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 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 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 一种弱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 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 心。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 《彷徨》 《华盖集》《坟》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朝花夕拾》。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 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 鲁 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迅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 留 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 学 族危亡。
白描
目睹印象—— 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 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藤野严九郎
(1)人物身份 仙台医学院的医学教授 (2)特点鲜明的肖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3)治学角度 认真负责 治学严谨 (4)对待学生的角度 热情诚恳 循循善诱
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 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思想品质? 正直热忱、工作认 添改讲义 真负责、一丝不苟 没 严格要求、循循 正 治 有 纠正解剖图 善诱、尊重科学 直 学 民 真诚关怀、正 热 严 族 关心解剖实习 直无私、热情 诚 谨 偏 见 认真求实的精神 了解裹脚 严谨的治学态度
日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 本 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 的 列论文。 经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 复会。 历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文章写作年代及时代 背景: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选自《呐喊 》小说
《孔乙己》 《一件小事》 《社戏》 《故乡》
选自《朝花夕拾 》 《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 散文 《藤野先 生》 《阿长与〈山海经〉》 选自《坟 》杂文 《论雷峰塔的倒掉》 《友邦惊诧论》 选自《二心集 》杂文
鲁迅(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自第一篇小说《狂 人日记》开始用鲁 迅作笔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疾学在于尊师。
说说你最尊敬的或印 象最深刻的一位老师
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语言 说出他(她)的性格,并能 说出至少一件有关于他(她) 的事。
藤 野 先 鲁 迅生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 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 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 崇高品质这一了哪些 内容?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 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绯红( fēi hóng ):鲜红 标致( biāo zhì ) 落第( luò dì ) 诘责(jié zé) 不逊(bú xuù) 托辞(tuō cí) 油光可鉴(jiàn)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ò) 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 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速读课文,思考: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 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 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 里的事情?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 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 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 内容?
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 裁,通过对现实社会中某些片断的生活事件描述, 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社会意义。它要求 写真人真事,并在此基础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 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 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 务。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东京
相识
仙台
相处
北京
离别
理清文章段落结构 :
第一部分: 在东京 (1---3) 第二部分: 在仙台 (4---35) 相识 相处 离别
第三部分: 在北京,怀念 (36---38)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