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莫言获奖想到的

合集下载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

2023年莫言获奖感言1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在斯德哥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在莫言的获奖感言中,他讲了很多故事,有他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也有他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他母亲的思念,以及母亲对他的成长的影响。

记得有一个乞丐吃饺子的故事,有一年过节,莫言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都很珍惜这一碗饺子,可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乞丐,莫言给了他几个红薯打发他,可没想到乞丐不领情还振振有词地说:“凭什么你们吃饺子,给我吃红薯啊?”莫言生气了,回答道:“我们一年也只吃一顿饺子,你要就要,不要就滚!”这时,母亲一声不吭,把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当时,吃一顿饺子是多么奢侈的事啊,而莫言的母亲,将自己碗里的饺子全部给了乞丐,这是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啊!这是一种多么值得人们学习的品质啊!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莫言小时候长得很丑,村子里很多人都嘲笑他,学校里还有几个性格强势的同学甚至还打他。

莫言回家大哭了一场,但是莫言母亲却对他说:“儿子,你不你缺鼻子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心美则人美。

”莫言母亲的一席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宽容别人的人,其心胸像天空一样宽阔、透明,像大海一样广浩深沉。

正是因为莫言有这样的一个母亲,不断的影响他,不断地教育他,才使莫言有了今天的成就。

虽然我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是我相信,他的书一定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收获。

莫言获奖感言2莫言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学院发表演讲(获奖感言),称自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他以讲故事为开端,讲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亲,最早的故事,最痛的故事,以及最懊悔的故事等等,最后又以讲故事而结束。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1北京时间十二月八日,莫言在斯得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在短短四非常钟,叙述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

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感触挺多,在此共享。

我从他讲诉的成长故事阐明了不同的人生哲理,我从中学会了和善,宽容和如何写作。

在莫言小时候因为长得丑而被人打,但他的母亲却说道:“四肢健全并不丑,即使丑,多做善事也能变美。

”他母亲的一席话使我认识到什么是宽容,宽容是一种情怀,一种睿智,一种乐观的面对人生的士气,面对别人的闲言碎语,你不去斤斤计较,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胸怀。

因为你的宽容,会多个朋友,不是有人说过“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吗?怎么化敌为友当你有没有宽容的胸怀有直接关系,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在莫言讲诉中还有一个让感受颇深的故事,莫言一家在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当有一个行乞的老人到莫言家时,莫言拿出干红薯打发老人,立马遭到母亲的训斥,母亲端出自己的半碗饺子给老人,在那个饥荒的年月,一年一次吃顿饺子,但母亲依旧不顾自己的温饱将弥足宝贵的饺子送与老人,这就是和善。

也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给予。

莫言虽然也给了老人东西,但那仅仅叫施舍,莫言妈妈的叫馈赠,反观后者远远比前者高尚。

莫言把自己不爱吃的东西送给别人,这时对老人的不尊重;而莫言妈妈把自己最喜爱的饺子送老人,这是高尚的品德更值得许多人去学习。

虽然没有看过莫言的作品,但他用讲故事的方法发表自己的获奖感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与他在务农时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连躲雨的时候都要看书,没有如痴如醉的看书,没有肯定的阅读量的人很难写出文章,特殊是好的文章。

他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还与他丰富的阅历关系密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写作文也轻而易举,信手拈来,正应了小城老师所说“以我手写我心“,真实,才是文章的灵魂。

莫言不愧是中国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读一读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作品,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

莫言获奖感言三题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文学界高兴,读者高兴,纷纷向莫言祝贺,谈论莫言,感叹莫言,敬佩莫言,莫言的着作在书店抢购一空,出版社连连为之再版、加印,从山东高密到全国各地,莫言成了舆论的热点,真乃一时之盛。

高兴和祝贺的同时,人们也在作些思考,尤其是文学界纷纷座谈讨论,分析^p 莫言作品的优长,分析^p 莫言获奖的缘由,并力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文学的启示,极有意义。

作为莫言的读者,我在重温莫言作品的同时,也作了些思考,并有如下三点感悟。

一、莫言是一个文化自觉者莫言的成功,在于他是一个文化的自觉者。

文化的自觉,始于文化的自信。

由于贫困和苦难,莫言只上了小学五年级就辍学了。

上学的机会虽然中断,但求学的欲望始终炽烈如火。

不能说莫言小时候就有什幺文化自信,但他的文化自信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十分热爱中国文化,并痴迷地沉入到中国丰富、深远、厚重的文化之中,他十分好学。

这种热爱和痴迷,就是文化自信。

莫言小时候的求学有三种方式:一是多读。

那时他很小,读书的目的并不明确,但就是有阅读的兴趣,读书是他童年的最大快乐和享受,他将他老家高密大栏乡平安村所能找到的书籍都找来读。

他父亲上过四年私塾,初通文墨,反对他读“闲书”,但他还是千方百计凭着他的小精灵,毫不停顿地读书,坚持不懈。

他很早就读过了《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林海雪原》等许多小说,《三家巷》曾使他如痴如醉,由于父亲反对他读“闲书”,他只能偷偷地钻进草垛里去读,从草垛里爬出来时,常常是浑身都是被蚂蚁、蚊子咬的红包,又痛又痒,但仍然乐此不疲,读书的快乐是其他一切所无法代替的。

他知道他的小学班主任老师有十多本书,如《苦菜花》、《烈火金钢》、《红旗插上大门岛》、《青春之歌》、《吕梁英雄传》,还有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那时学校条件艰苦,老师的床就放在教室后边的角落里,他的书就放在床边压在枕头下。

为了能看到这些书,莫言每天放学都主动留下当值日生打扫教室,目的是找机会偷看老师的书。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莫言在获奖诺贝文学奖之后,身装一身中装发表了获奖感言。

获奖要发表感言,对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门艺术,一种学问,一种感悟。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莫言作品读后感5篇,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读莫言作品读后感1诺贝尔奖情结,是国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结。

公元2022年10月11日的历史,被莫言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天,国人百年梦圆——莫言,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本书向我们介绍了诺贝尔奖的前世今生,介绍了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更介绍了在此过程中对诸多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作品的魅力在于:他以高密东北乡为载体,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其作品中引起读者感应的生疏化和原创性的东西特别多。

其作品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风情,描写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有别于西方的人。

书中通过莫言成长的经受,探讨了子女教育问题。

以“药家鑫现象”为例,说明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强调了教育最终应当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联合国制定的标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相处、学会学习。

这对我们当家长的很有借鉴意义。

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呈现出的“八化”:浮躁化、肤浅化、速成化、多元化、个人化、穿越化、仿照化、去意识形态化。

书中更有对国人阅读现状的反思。

第九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2年我国人均阅读量仅为4.3本,而法国是20本,日本和以色列分别为40本和60本,瑞典是67本。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阅读的爱好,大量的休闲时间交给了手机、平板电脑嬉戏和看电影,这值得我们深思。

书的特点之一是段落太长,两三页、三四页甚至五六页的段落许多。

这样,对读者来说,脉络层次不是很轻松就能把握的。

书的编排体系致使许多内容多次重复。

这些,都使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很累。

总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富强进步,也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中国文学在世界产生真正影响力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莫言获奖理由

莫言获奖理由

莫言获奖理由莫言,原名管谟业,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描绘生活的真实性而广受赞誉。

下面将探讨莫言获奖的理由。

首先,莫言的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

他在小说中刻画了大量生动的农民形象,描述了他们艰辛的生活和独特的文化传承。

莫言的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他将农村生活中的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农村生活的苦与乐,以及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矛盾。

其次,莫言的作品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的伤痛和残酷。

他在小说中勇敢地揭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敏感话题,如“文化大革命”和“大饥荒”。

他通过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和对受害者的深入了解,生动地再现了这些事件的真实情况。

莫言通过他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在历史上所经历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反思和反省。

第三,在莫言的作品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描写,反映了人性的多面性。

莫言的小说中的人物不再是简单的黑白角色,而是拥有各种情感和欲望的个体。

他以真实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仁慈与残酷之间的较量。

此外,莫言的作品语言简洁明了,以文学性和艺术性为基础。

他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和多样的叙事手法,使读者能够融入到他的故事中。

莫言的作品通常充满了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这为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他的写作风格与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最后,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的小说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赞誉。

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中国视角和文化内涵赢得了国际读者的青睐,为世界文学增添了多样性和深度。

综上所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多方面的。

他的作品以其对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对人性的深度探讨以及语言与艺术的卓越运用而受到了广泛赞誉。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获奖感言(全文)莫言获奖感言(全文)莫言最著名的电视剧《红高粱》深受许多书迷的喜爱,莫言2022年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下面为大家分享了莫言的获奖感言,欢迎借鉴!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莫言获奖感怀_高三作文

莫言获奖感怀_高三作文

莫言获奖感怀“不论你现在认不认识莫言,但我相信明年中高考你可能就会记住他”,2012年10月11日格林尼治时间11点瑞典学院以“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传说、历史和现实交融于一炉”的理由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后者成为第一位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多日以来,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被媒体炒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官方,民间,一时间,一哄而起,不可开交。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遥远的斯德哥尔摩传来的那则简短讯息,无疑掀起了中国文坛的一场风暴。

“莫言热”迅速席卷社会,图书脱销、网络热推,出版加印、改编电影……“莫言效应”已经快速催生出一座座经济金矿。

自瑞典宣布莫言获奖那一秒钟起,莫言就注定了要被疯狂消费。

这种消费热情来自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可以想象的是,莫言的图书将会热销……这样千载难逢的时机,商家自然会用来实现盈利的最大化,但就怕是虚火过旺,弄巧成拙了。

关注的暗地里是对于奖项的崇拜和对于文学的无视,,那么我们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是否可以认为“莫言效应”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种处世态度,趋向于名与利,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有关文学的真正意义的漠视。

而我们都是“莫言效应”的缔造者。

对忽然出现的“莫言热”,我们恐怕还要多一分“冷思考”,没有对莫言的真正理解和认可,就开始囫囵吞枣的狂热消费,恐非莫言之福,也非中国文化产业之福。

正如瑞典文学院院士、欧洲汉学协会会长马跃然先生所言诺贝尔文学奖实质不过是“欧洲偏僻地区一些不懂欧洲以外文字的70岁以上老头根据自己独特口味评选出的一个文学奖项”所反映的是这些评委、充其量是瑞典学院对当代世界文学、作家的观感见仁见智如此而已。

莫言的老读者面对“莫言热”哑然失笑,各种原先唾他咒他嫉他的大人小人必将围拢他,让他失去空间,没有自由。

“莫言效应”能走多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希望能还莫言一片平静,像他自己所说的,庄重的文学不可能是热闹的,“只有站在高密的土地上,创作才有感觉。

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在平日的生活或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由于外界事物接触而引发思想的火花,这时往往可以写一篇感言将其表达出来。

那么写感言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莫言诺贝尔奖获奖感言,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 分享 创新
由莫言获奖想到的
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之际及前后都会掀起舆论的风潮,而今年由于诺贝
尔文学奖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舆论狂潮更是呈现出汹涌之势。的确,这是第一
次由中国本土作家获得这一殊荣,期盼已久、患着严重的“诺贝尔奖情结”的国
人,其欣喜之情自然不难理解。但观乎这一段时间的媒体、国人言论,依然更够
感受到“莫言热”某种癫狂的气息。
据报道,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政府立即颁发巨额奖金,开发商奖励海景
别墅,山东高密县修建莫言纪念馆和塑像,当地准备投入巨额资金弘扬红高粱文
化,打造莫言文化体验区,莫言就读的小学更名为‘莫言小学’,莫言作品即将
选入教材,网上、实体店里莫言作品“疯卖”、“缺货”„„更有甚者,莫言获奖
的纪念邮戳、纪念T恤一时走俏;淘宝还推出了不少T恤,T恤上印着莫言的头
像,以及中英文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字样;更有“高密火烧”、烤鸡被标注“莫
言故乡”,白酒广告打起了“莫言牌”„„。各种围绕莫言的匪夷所思的现象此
起彼伏,国家机制、民族自尊、地方自豪感、层出不穷的商业利益等等无不乘着
莫言获奖之机联手演出了一场带着“文学”面具的喧嚣的嘉年华会。
在这个文学被不断边缘化、商业化、娱乐化的时代,莫言获诺奖,自然是一
个极富能量的话题。在众多衍生的话题里,真正是文学性的少之又少。“文学”
被淹没在汪洋恣肆的口水里,被包裹在形形色色的衣服内,被杂糅进各式各样的
观念态度,被夹带着或明或暗的私货。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的舆论却
独独遮蔽了“文学”,或者说,文学被文学周边“鸠占鹊巢”,不可不谓之怪现状。
当然,要追求“文学”的“纯粹”是不可能的,因为表述行为本身就是历史的、
政治的和社会的,“文学”是实实在在的缠绕于虚虚实实的社会历史条件网络里,
受到或显或隐的规范的限制。现代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商业、经济、国
家、民族等等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存在“纯粹的文学”,也不存在“纯粹的作家”。
不妨说,“莫言热”的“非文学化”,乃是源于“文学”并非“文学”本身之事。
由此说来,“莫言热”的“非文学化”倒是“正常”的。正如当地官员对莫言老
父劝说道:儿子已经不是你的儿子,屋子也不是你的屋子,莫言成为了社会公共
资源,你不同意(修缮旧居)不一定管用,成了点睛之笔。
如此,不妨换一个视角看待“莫言热”。恰恰是“莫言热”的“非文学化”
免费 分享 创新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观察文学及文学的周边。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绝非自然之物,各种力量:经济的与政治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民族的和国家
的,„„都围绕着“文学”,透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渗透进“文学”,从而塑
造着“文学”。这次,由莫言获奖,各种力量簇拥着“文学”发出光怪陆离的声
音和行为,只不过是一个“症候”而已。但说“文学”是历史的、政治的、社会
的,甚至经济的,还有一个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关键性难题。如果是主动的、居于
“主位”的,那么这种“文学”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文学是被动的、被“笼
罩”的,那么文学则成了一个卑怯、弱小、毫无主观能动性的婢女,只能落进现
实这张紧紧织就的大网,堵塞想象和虚构世界的诸多可能性。很显然,这是一场
“文学”自身有心参与却无力主导的“喜剧”,各种或明或暗的力量早已溢出了
“文学”更够自主的范畴,它检验着、折射、测试着国民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的
心理成熟度,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度。非常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对莫言、对
文学“敲骨吸髓”、“赤裸裸”的“榨取”以及林林种种的看似豪言壮语的虚弱之
辞。不过,遗憾之中又有欣慰,因为莫言自己还是清醒的。在多个不同的场合,
我们看到了莫言不胜烦扰的疲倦和压力,听到了莫言的谦虚、谨慎以及对于光环
和荣誉的警惕之心和忧心忡忡的表达。尤其是莫言的比较真实的肺腑之言:希望
一切尽早平息,尽快进入创作状态。因为一个作家,最终是凭借作品说话的。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大声呼吁“把文学还给文学自身”,“把莫言还给莫言
自己”吧。
资料来源:http://www.reader8.cn/data/xd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